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三位一体”高考招生 1419名考生受惠
2012-09-1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这几天,中国美术学院2012届新生许晨韬,一直被许江院长在开学典礼上所讲的“学脉、望境及生命的鸣唱”所激荡着,并沉浸在走进梦想和为梦想奋斗的血脉贲张中。他说,自己真是太幸运了,正好赶上美院今年首次开展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作为一名艺术考生,进入美院是他最大的梦想。于是报名参加了美院“三位一体”招生,综合评价测试成绩不错,高考理科文化考试得了445分,进入中国美院的造型艺术专业,他觉得触摸到了自己的梦想。

  今年,浙江省共有1419名新生,像许晨韬这样通过“三位一体”招生的途径进入了自己理想的高校。其中,为数不少的考生仅凭高考成绩也许就不能进入他们心仪的高校或理想的专业学习,但“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给这些综合素质优秀、有特长或高考发生小失误的学生开启了另一扇窗。

  浙江高考率先破冰“一考定终身”。去年开始,我省高考改革潜入深水区,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首次尝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录取260人。今年,“三位一体”扩大到包括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在内的14所本科高校,另有3所高职院校首次加盟,共招生1419名(其中本科1222名)。也许,这个数字相对于1600余所在浙江招生高校今年录取近30万的总数(含高职单考单招),只占了不到1%,但我们看到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冰山正在融化。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实行自主测试、参加高考、综合评价、提前录取模式,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按会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和高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比较这14所本科试点高校的招生方案,高考成绩多数占50%左右权重,高校综合测试成绩比重比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略高,一般在30%-35%之间。今年,浙江还首次将高中选修课纳入“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强化了专业素养测试,如果考生在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宁波大学还将选修课程学分作为报考条件之一。

  老师: 找到了更合适的学生

  “这是一次对考生水平全方面的测试。”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钱晓芳认为。而那些参与今年美院“三位一体”招考的老师则更兴奋,纷纷赞叹“这是一次我们中国美院教师们期待已久的考试”。“我们对今年进行的三位一体招生整体情况比较满意。从录取学生的基本资料看,无论是文化成绩还是综合素质都很不错。整场考试也体现了中国美院的‘招考观’。”中国美院招办主任李都金说,“我们在此次考试中做了些调整,内容设定强调基本功,并增加了面试环节。主要是想通过考试提出对学生关注造型能力、写生能力的期待,是将学校的选拔导向和美术基础教育开展的一次沟通,同时也避免了技术性应付艺考的问题。老师们都反映更喜欢这样招录的学生。”

  杭州师范大学招办主任徐青说,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像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以往高考统招时,一个班40人,能招到两个男生就不错了,而通过“三位一体”选拔,一下子招到了11个喜欢当小学老师的男生,高校专业与学生个性兴趣的匹配度增大了。

  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处长金晓明表示,在学校考察环节,主考老师根据所招专业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能够挖掘到有潜质的学生,对学校优势专业的发展有很大好处,也改变了原先教师没有选择权的局面。所以工大今年适度放宽报名资格条件,只要考生在学科研究、科技创新、艺术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具有突出特殊才能和卓越表现,由考生自荐、所在中学推荐或专家推荐等方式均可报名,让更多的考生有报考机会,还增加了法学、环境工程等考生喜欢和浙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

  “去年的试点还改变了我们对招生的认识,以前只是当行政任务完成,现在基本是全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尤其是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思路和责任意识都有很大启发。”金晓明说。

  考生: 多了一次圆梦机会

  “高考成绩出来,我真庆幸自己参加了“三位一体”招生,否则真的不敢想未来。因为太紧张没发挥好,我只考了286分,连投档线都没过。”温州泰顺县城关中学邱旭晗的这个成绩,原本根本就没机会进高校了,今年浙江省第三批理科控制分数线是294分。因为他此前参加了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三位一体”的招生考试,以综合测试成绩和毕业考试成绩的入围分排名第一,顺利获得了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高考成绩535分的宁波理科生小朱,在2011年首轮投档前已提前被浙工大建筑学录取,若按该专业统招线605分,他就没机会。原来,他在高中阶段会考成绩12门科目全A,参加了我省首次试行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凭出色的面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获得了浙工大专家评委组的一致认可。

  由于“三位一体”招生放在提前进行,与统考招生不冲突,给浙江考生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所以该招生模式一经公布便受到高三学生的追捧。如浙江师范大学,仅计划招生120名,报名人数却多达1905人,招录比例接近15∶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办)、中国美术学院等学校的招录比都突破了10:1。由于报名人数过多,很多学校不得不通过笔试以确定入围面试的名单。最后,不少学生成为像邱旭晗这样的幸运儿。试点高校的统计数据显示,其通过“三位一体”招生录取的学生成绩比正常录取的普遍低30分左右,个别甚至低60多分。

  综合评价优秀但高考分偏低而入选的学生,在高校表现到底如何?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都专门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专题研究,发现他们在学习主动性、社会工作参与度、心理调适能力、自控与自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总体比较优秀,综合素质较高。现就读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徐西蒙,2011年高考成绩只刚过了工大的投档线,通过“三位一体”招生模式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工商管理专业,现在不仅成绩综合排名在专业前列,而且获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担任学院学生会学科部副部长,可谓是学院的风云人物。而杭州师范大学“三位一体”班,则在说唱弹舞书画等初等教育师范生必备的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比正常招生生源明显要高一筹,在学校的各种演艺活动中大放光彩。

  重点关注: “阳光招生”下的鲶鱼效应

  “三位一体”,不再一考定终身,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而家长和学生除了感到又多了一次机会以外,普遍关注高校组织的综合测试。“面试成绩占30%~35%权重,操作的科学性怎么保证,人情关系又怎么杜绝?”一些家长和学生担心招生公平性问题。

  为确保招生公平公正,职能主管部门和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决策并实施严密监控,督促落实政策公开、测试结果公开等以“六公开”、“六不准”的招生“阳光工程”。省教育考试院与每个试点高校签订责任书。“每场面试的考官与考生考场安排都是临时随机抽取形成,考生与考官互不知晓;面试成绩为5个考官中去掉最低分与最高分后的平均分;同时实行回避制度,凡有亲戚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参加考试的,考官均须回避。此外,面试过程全程录像。我们用制度来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说。

  综合测试如何进行?高校表示,根据报名人数的多少决定是否采取笔试入围面试,面试内容主要考察考生的学习潜质、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等,一般不涉及课本内容。在面试环节上,高校也做了很多努力,如杭州师范大学在电子商务专业面试中,就请来阿里巴巴集团的高管作为面试官,一起参与选拔。在小学教育专业面试时,会让学生写板书、朗读课本、才艺表演等;浙江师范大学面试时,请来了一线教师、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等参与面试;浙江财经学院的金融财经类专业面试时,较多考察学生的金融、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这一独特的招生方式,让高考分数不再成为学生进入大学的唯一评判标准,给了学生以更多显示才华和选择高校的机会,也给了高校一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机会。这种模式能真正撬动高考这种升学选拔体制吗?

  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要求,今后将在确保公平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当然由于操作条件上的限制,“三位一体”不可能完全替代统一高考,但它的鲶鱼效应是巨大的。他还指出,对于下一步的教育改革,浙江教育规划纲要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内容很多很广,主要有8个方面。其中包括,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降低中考、高考难度;积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性评价招生试点,增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招生中的影响作用;探索多样化的高考招生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浙江理工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在风雨沧桑中生生不息、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17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下设18个学院(教研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000余人,其中研究生6400余人。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58个,其中“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19个,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10个,“十三五”省优势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5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7个、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认证)专业1个、通过长三角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联盟认证专业1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7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拥有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个、省一流学科A类6个、一流学科B类6个;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拥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7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中2个省级“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重点产业技术联盟、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众创空间。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拥有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国家一流课程,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7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496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328人,副高职称679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1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3个;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2人,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5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省特级专家4人,省特殊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3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人文社科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12人,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省教学名师5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含重点资助)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人;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金沙学者。学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力,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2016年至今获得省部级奖励194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5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项,与毛里求斯大学、苏里南大学共建2所孔子学院,留学生教育迅速发展。有着125年办学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将继续秉承“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求是笃实”的校风,在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勇担新使命,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成立于1999年4月,是浙江省首家进行高校体制改革试点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2004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浙江省首批独立学院;同年12月,通过教育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并获得最高等级评价。2010年,学院被授予首批“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2018年7月学院顺利通过浙江省独立学院规范设置验收。2019年9月,学院整体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迁址到慈溪市办学。2021年,学院位列武书连全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榜第6名。学院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设有人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法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材料化学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和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54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医学等9个学科,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数1.2万余名。学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两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已累计为社会发展输送四万多名优秀学子。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各类学科竞赛成果、英语专业四级一次性通过率等连续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院连续三届在“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获奖,斩获两金一银的佳绩;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金奖总数位列全国所有高校第八、全国独立学院第一。2021年,学院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金一银,是全国独立学院的唯一金奖。学院坚持走应用型、区域性、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自迁建慈溪办学以来,更加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积极探索实践“双轮驱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即通过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学院和高水平接地气研究院为应用型建设提供驱动力,统筹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地方服务等各项工作。学院相继成立了“公牛学院”“慈星智能产业学院”“新海学院”“小家电新电商学院”等产业学院以及“长华班”“力玄班”“方太电商精英班”等产业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和应用型转型新路径。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成果被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与此同时,学院成立应用技术研究院、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院,并与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慈溪市金喜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地方服务等方面持续深化多方位、多层次的校政企合作,形成了共赢的局面。学院坚持开放办学,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学院与美国朱尼亚塔学院合作举办了获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共建了宁波市“一带一路”西班牙语言文化中心;与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研修院共同成立了宁波市首个国际汉语考培中心。学院还与英国、美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泰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34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本硕连读、学分互认等各类交流学习项目。学院连续2019年、2020年在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中位居全省独立学院第一。 当前,学院正处于深度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体“科院人”将继续秉持“追日、唯实”精神,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提高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朝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杭州市江干区
    学校简介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是一所司法警官院校,隶属浙江省司法厅,主要培养监狱戒毒人民警察、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警察、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以及法律服务、安全防范、应急管理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设浙江省司法行政培训中心、浙江省司法行政研究院、汽车驾驶培训中心。学院前身为1982年8月创办的省劳改工作干部训练班。1984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浙江省劳改工作学校,后相继更名为浙江省司法警察学校、浙江省第三人民警察学校。2002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升格、更名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2008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首批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2010年,被司法部授予集体一等功;2011年,成为司法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建院校;2017年,入选浙江省优质校建设名单;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校,成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首批交流合作基地;2021年,成为教育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公安与司法大类指定承办单位,入选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校建设单位。基础条件:占地面积524亩(分为下沙、乔司两个校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491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7375万元、纸质图书51万册,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4个。师资队伍:有教职工383人,其中高级职称103人(正高32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有省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24人;教师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近五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359项,行业服务研究课题73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69篇,出版学术著作78部。专业课程:“警”与“非警”两类专业共同发展,设有刑事执行、行政执行、司法信息安全、司法警务、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等5个警察类专业,社区矫正、法律事务、安全防范技术、建筑消防技术、民航空中安全保卫、密码技术应用等9个非警类专业,1个法学(专升本)专业,其中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5个、特色专业5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省部级精品课程33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3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牵头制定国控专业教学标准4个。人才培养: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严格实行警务化管理。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917人,建校以来累计为浙江省及部分省市区政法系统及其他相关行业培养输送了2.5万余名毕业生,成为监狱和戒毒工作骨干力量,是浙江省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的重要培养基地。在职培训:构建司法行政教育培训体系,建有司法部杭州培训中心、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培训基地、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培训中心、法治乡村学院等十余个培训实训和交流合作机构,近五年年均培训学员1.7万余人次。社会服务:坚持“根植司法行政,服务司法行政”,立足办学职责使命和特色优势,积极服务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牵头建设国家示范性安防职业教育联盟和浙江省应急产业产教融合联盟,先后荣获浙江省“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全工作突出贡献单位”、浙江省“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突出贡献集体”、全国“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安保贡献突出集体”等荣誉称号。“十四五”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政治建校,坚持“摇篮、基地、智库”总要求,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总抓手,紧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司法行政改革加快推进的重要契机,紧扣“协同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融合驱动和“抓改革、提质量、强服务、调结构、增活力、上台阶”发展路径,育优秀司法人才,建本科层次专业,创精品培训项目,出前沿科技成果。通过五年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行业贡献明显增强,内部治理更加健全,形成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充分展示“重要窗口”形象的司法职业教育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的一流司法警官院校。
  •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瓯海区
    学校简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于2008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同时挂温州市农科院牌子,系专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举办。学院继承了浙江省立温州农业技术学校和温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科研的优良传统,具有71年的办学历史。 学院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温州市人民政府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共建单位”,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第一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浙江省高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中德农民培训合作试点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首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浙江省4A平安校园,浙江省园林式单位,第一批温州市文明校园。 学院占地1700亩(含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建筑面积29万平米,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70万册、电子图书95万种,各类专业数据库12个。在编教职工656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1人,其中高级职称175人,博士37人、硕士472人,博士、硕士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省“151”人才、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市“551”人才第一第二层次人员、市特支计划人才等高层次专业人才总量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设有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林与水利工程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部),开设专业30个,其中涉农类专业14个。 聚焦立德树人,培养“智慧新农匠”。坚持“特色引领、融合发展、互联互通”的办学理念,构建“大思政、大生态、大教育”育人体系,发挥农科教一体化办学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人才引领乡村振兴,聚焦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培养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农业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新高地。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等12个国家级和省市级创新创业平台,深入推进大学生“双创”教育,年孵化小微企业30家以上,毕业生创业率远超全省高校平均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以上,留温率近50%,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排名跃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育质量,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排名进入全省高职院校A等行列;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聚焦技术革新,开展立地式研发。历史上科研工作获得国务院嘉奖。坚持应用型科研发展方向,聚焦农业产业新技术研发、转化,引领农业技术革新,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着力打造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高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围绕种子种苗、碳汇康养、畜牧兽医、农业经济、智慧农业等八个研究领域,建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平台29个,建有实体研究所17个。近五年立项市厅级以上项目4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0项;外来到位科研经费1.2亿元;获得市厅级以上奖项43项,其中,省部级奖项3项;通过国家品种审定8个,省品种审定7个,发明专利91项,科研工作总体水平处于全省同行前列。 聚焦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积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挂牌成立温州乡村振兴学院、温州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设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研究室,全力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打造。围绕共同富裕、未来乡村建设、数字化改革等主题,推进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近三年有20多项调研成果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与温州12个县(市、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与服务,与文成县共建现代农业与康养产业研究院,走出一条校地合作、共促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与市直农口部门单位携手,在专业、研究院、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积极对接产业,成立乡村振兴产业服务团队,下派市级科技特派员,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面积近200万亩;组建温州农民学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每年举办乡村振兴特色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家庭农场主等农业从业人员上万人次,农民培训工作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等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聚焦开放共享,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坚持开放、共建、共享理念,初步形成上下、左右、内外贯通的对外合作开放办学新格局。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动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与一批中高职、本科院校以及农科院所、地方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战略,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科研资源,与新西兰、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地区)的高等院校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学习、教科研合作等活动;主动牵手非洲温商企业,探索开展中非合作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的殷殷嘱托,主动对标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答好“新农科”建设这份时代答卷的信心和决心,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姿态,向全面建成全国领先的农类高职院校、全省一流的高职特色校和高水平的区域性农业科研强院的宏伟目标扎实迈进。
  • 西湖大学杭州市西湖区
    学校简介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等发起创办,于2018年2月14日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举办方是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首任校长由施一公教授担任。学校按照“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致力于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努力为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突出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