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报名在即
2019-02-1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记者2月18日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获悉,我省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实施办法已经公布,考生可在3月5日10时至3月8日16时,登录省考试院高考报名网站报名,同时填报院校志愿。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是普通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参加安徽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通过审核取得当年报名资格的考生均可报考,但自主选择报考不得超过3所高职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测试+职业技能测试(或职业适应性测试)”评价方式。文化素质测试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内容;卷面分值为300分,其中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60分,考试在3月24日上午举行。文化素质测试合格者,普通高中毕业考生参加招生院校的职业适应性测试,中职毕业考生参加招生院校的职业技能测试,测试在4月6日至21日之间举行,具体要求见各招生院校招生章程。省考试院将在网站上统一发布学校招生章程。(记者 陈婉婉)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接受安徽省广播电视局业务指导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最早举办广播影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并在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60年,时称安徽省中级广播学校,1984年学校更名为安徽广播电视学校,面向全省招生。2002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院位于合肥市新站区高教基地文忠路与淮海大道交口西北,现有占地面积618.89亩,建设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及后勤服务综合楼等15万平方米,满足8000人办学规模。其中,学院建有学术报告厅、演播厅、影视制作中心、动漫制作中心、实验电台、实验电视台、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发射中心、电子制作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多媒体网络语音室、动画制作室、广告制作室、电视节目制作编辑室、非编实验室等120多个综合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00多万元。学校的电台、电视台初具规模,能自办节目和现场直播节目,网络通往学生每个宿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在我院建有继续教育教学点,学生可以继续“专升本”。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2.2万平方米,设有艺术书库、传媒书库、语言文学书库、综合书库一、综合书库二等5个借阅藏一体化全开架式书库,设有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声像阅览室,设有无线网络覆盖的自习室,馆藏纸质图书46.96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中文报刊1000余种,光盘1.6万张,各类阅览座位1000多个。学院建有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系统。学生公寓整洁美观,学生食堂宽敞明亮,后勤服务优质高效,为学生提供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设置教学管理和党政管理机构6个: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织(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财务处、总务处、纪检监察室、保卫处;设有教学管理及辅助机构9个:新闻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播音主持与影视学院、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实训中心、国际交流与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另设有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近年来,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前堂后台,工学融合”的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现有在职教职工255人,专任教师总数达232人,其中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8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151人。教授8人,副教授43人,教辅系列副高职称11人;讲师70人,教辅系列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53人。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院级专业带头人32人,院级教学名师17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91人,双师素质教师94人。至2015年以来,学校申报立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MOOC课程20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10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4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4个,申报省级质量工程立项120项,高水平科研项目(人文、自然)53项;先后获全国广播电视金帆奖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60多项;出版教材共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50多篇。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传媒、面向社会、注重素质、强化技能”的办学思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校企融合的合作理念,推进 “订单式”、“双证制”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学生中“双证书”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达90%以上。学院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建立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多次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同时,学院有完善的优秀大学生奖励制度和贫困生资助体系。办学以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遍及全国各地,目前从安徽省电台、省电视台到全省各市、县广电局、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级网络公司的很多专业骨干技术人员均是我院毕业生,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已成长为名主持人、名播音员、名编辑、名记者。目前,全院师生正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发展战略,秉承“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为把学院建设成一流的高职学院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具有“长江明珠,创新之城”美誉的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大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芜湖。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60年的芜湖市中医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整合卫生教育资源,2006年、2012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先后将市中医院、市口腔医院成建制整体划归学校。经过近六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成为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现为教育部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安徽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学校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康复保健系、护理系等7个教学系部,开设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等31个专业,现有在校生10428人,专任教师515人(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215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9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232人,其中博士14人。学校下辖2所直属附属医院、1个中药资源研究所、1个天然药用植物园、1个中医药博物馆和《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杂志社,拥有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附属医院(芜湖市中医医院)创立于1958年,为“全国首批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附属口腔医院(芜湖市口腔医院),是我市唯一一所集教学、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天然药用植物园占地500余亩,内有药用植物1200多种;中医药博物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内研究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学校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项目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2门,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针灸推拿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子项目1项。另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示范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6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智慧课堂试点项目、线上教学优秀课堂、示范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0项,省级规划教材、一流教材、高水平高职教材7门,省级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示范教研室26项,省级示范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创新试验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2个,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34人,“双师型”教师269人。 学校办学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2013年,中国科协授予学校中医药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芜湖市总工会授予学校“五一劳动奖状”;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学校“全国中医药科技推广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学校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7年,学校在全省学生资助民生工程绩效评价“优秀”;2018年学校被安徽省命名为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年,学校获批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典型学校。2020年学校获批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和安徽省联合培养普通专升本学生试点院校。2021年学校获批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校近60多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济世、日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尚德重技,创新服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中医药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医药对外交流、中医药健康产业研发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抢抓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
  • 学校简介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是2010年3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为始创于1958年的首批国家级重点全日制中专学校----安徽省六安卫生学校。学院座落在山川锦绣、人文荟萃的六安市。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享有“红军摇篮,将军故乡”之美誉。 学院办学成绩突出,是原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全国六个教改联系学校之一,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确定的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实训基地,卫生部、香港华夏基金会确定的社区护理骨干培养项目资助学校。同时,是安徽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六安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省级培养基地,六安市卫生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基地。2019年以来,学院开工建设17万多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同步实施一期改貌工程,成功租赁西院区,市二院整建制设置为学院直属附院;2017年学院顺利通过安徽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20年学院获批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2020年12月学院教师、六安市蓝天救援队队长陶成诚获评“中国好人”;2020年获评第三届市级文明校园;2021年学院获批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院校综合试点建设单位;2020、2021年获评六安市卫生先进单位;2021年5月学院裕安分校260名学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一幕“急行军”,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报道。 学院规划面积1075亩,实际占地面积736亩(含租赁皖西学院168亩),现有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100余万元,拥有基础及专业实验实训室77个,实验实训面积近6万平方米;建立有护理、康复治疗技术、药学、医学检验、医学美容技术、等五个实训中心(基地)。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0余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图书30余万册。在校生近1万人,现有教职工345人,目前,学校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比达32.61%,“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66.1%,其中正高职称14人,副高以上职称100余人,博士研究生6人(含在读),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3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1人,院级教学名师8人,院级专业带头人21人,学术带头人13人,骨干教师25人,教坛新星35人。外聘兼课教师300余人,新挂职副教授2人,其中博士1人。 学院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拥有“四系三部两中心一附院一分校区”即护理系、临床医学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公共部、基础部、思政部、图文信息中心、实验实训中心、学院附院和裕安分校区。开设有护理、助产、中医学、健康管理、临床医学、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技术、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医学美容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统计与会计核算、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中医养生保健、食品检验检测、化妆品经营与管理等21个专业,覆盖医药卫生、食品药品与粮食、财经商贸、公共管理与服务等四大学科领域。护理、药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均为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和省级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现有130多个实践教学医院、医药企业等实习单位。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分别在95%、98%以上。 学院大力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7年至今,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3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2项,分别在2017年、2018年、2021年三次获得国赛二等奖。在辅导员能力大赛中获得省一等奖1个。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1门,其中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7门;示范金课2门,近5年承担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42项、重大项目1项;承接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12项任务,共18个项目。教师承担主编、副主编及编者编写教材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0余篇,其中SCI文章10篇。 学院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护理专业已经连续7年获得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并代表安徽参加国赛。2014年以来,在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共获金奖5项,学院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在安徽省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奖60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31项,优秀奖2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A类赛事)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的优异成绩。其中,2019年在全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3个银奖、4个铜奖;2019年在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实现了安徽省同类院校本专业国赛金牌零的突破,填补了我省空白;2020年在全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3个银奖、12个铜奖
  • 学校简介阜阳科技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国家教育部备案,参加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和自主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国家统招专科学历的资格。学院坐落于安徽西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历史名城-阜阳市,学院占地面积300余亩,校内各项学习、生活设施齐全,各类教学行政用房达10万多平方米,生均教学资源为省内高校前列。学院拥有计算机、电子电工、医学影像、数控技术、模具设计、汽车电子、语音室、会计模拟室等涵盖管理学、工学、人文和艺术学科等相关专业的现代化实验实训中心。学院图书馆藏书30余万册,有覆盖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为一体的校园网络系统。学院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为办学宗旨,以育人为导向,注重内涵建设,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内部管理体制,开设专科统招专业18个,5年一贯制专科专业4个,涉及财经、旅游、电子信息、机电几大专业群,构成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学院坚持“人才立校”、“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来自知名高校和部分企事业的专家教授到校任教,基本形成形成了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校内建立创业中心,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创业,而且还为创业者提供智力、人脉资源和资金支持。学院在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东莞等地),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台海经济区(厦门、石狮、漳州等地)和环勃海经济区(北京、天津等地)设立就业办事处和合作单位,构建了宽领域的就业体系。学院与境内外100多家著名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学院丰富而畅通的就业渠道,构建了宽广坚实和就业服务平台,使我校历届毕业生在六月中旬前就能顺利就业。办学30年多来,不断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和社会各届的悉心关怀与大力支持,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亲临学校视察,调研和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或题名、题词鼓励,肯定了办学业绩,鼓舞了学院的发展信心。胡锦涛称赞“学校条件好,社会效益高,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符合职业教育的方向。”
  • 学校简介一、学校历史概况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安徽交通学校,1958年升格为安徽交通学院(本科),1960年恢复专科层次招生。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安徽大学交通分校。2001年由安徽大学交通分校和安徽交通学校合并组建成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于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经世致用、实学报国”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交通、服务行业、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校企合作,产学互动,孕育了“勤奋、通达、敬业、乐群”的优良校风,为安徽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行业培养、培训了近7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安徽交通运输行业的高等教育基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应用技术科研基地,享有“安徽交通黄埔”的美誉。“十三五”期间,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指导、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取得了一系列的办学成果。主要包括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成为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单位、武警部队士官人才定向培养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1+X”证书试点院校、安徽省退役军人培训基地。二、学校基本情况学校坐落于合肥市包河区太湖东路22号,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300余亩,正在建设中的空港新城新桥校区占地923亩。现有固定资产总值3.9亿元,其中设备仪器总值超过2.4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超2.4万元。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0000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500余人。2020年,与安徽工程大学联合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与美国凯泽大学开展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学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6-2020年,共有35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建档立卡学生受到资助,除国家资助外,学院自筹资助经费五年累计1000余万元,资助工作多次受到省教育厅表彰。近年来,学院招生分数线在全省同类院校排名保持在前10名(2021年文科分数线全省排名第7、理科排名第5);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双困生就业率100%;2021年毕业生3408人,初次就业率92.9%),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学院就业质量一直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连续获评“安徽省就业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多次代表高职院校在全省就业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教学机构设有土木工程系、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城市轨道交通与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航海系、文理科学系、基础系、成教部等7系1部。现有教职工463人,其中包括教授26人、副教授84人,其他专业技术辅助岗副高职称11人,“双师型”教师226人。现有博士10人,硕士210人。现有44个招生备案专业,覆盖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等8个专业大类17个专业类,拥有交通土建施工、新能源汽车智造、城市轨道交通、邮政物流服务、航海技术、航空维修与服务、交通信息技术等七大专业群。三、办学特色亮点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党的领导,把牢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形成了以下几个特色。一是重视党的建设,支部建到教研室。学院在职教职工党员315人(占教职工的比例为68%),离退休党员73人,学生党员108人。现有三级党组织46个,包括院党委和下设的7个总支(下辖35个支部)、3个直属支部。教学系17个教研室全部成立党支部,17个教研室主任同时也是党支部书记,100%符合“双带头人”标准;各教研室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提升了育人成效。二是重视专业优化,多次填补省内空白。坚持围绕产业链打造专业链,目前已形成 “路、海、空、轨、车、邮”综合交通运输专业集群发展体系。2006年开设的航海工程技术与轮机工程技术两个专业,填补了我省航海专业高等教育的空白,是我省唯一一家具有远洋船员教育和培训资质的教学单位。2010年在省内率先开办轨道交通类专业,填补了安徽省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空白,现有轨道交通类专业8个,在校生学生2000余人。目前正在筹建的航空类专业,将开设直升机技术、飞机机电维修技术、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民航运输服务等专业。三是重视军民融合,联合培养士官人才。2014年7月,与武警总部签订协议,开始联合培养士官。2019年11月,与武警安徽省总队正式签定合作协议,成为安徽唯一一个“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士官人才定向培养基地”,2021年秋季在校士官生将超过800人。 四是重视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人。2017年被遴选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与中国中车、中铁四局、中远海运、顺丰物流、丰田公司、安徽交建公司、合肥轨道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办的“冠名班”“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班”,在校生年均超过3600人,占在校生人数40%以上。四、“十四五”重点目标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继续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扎实推进学院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持续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政治功能,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力争获得安徽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荣誉称号。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学院将以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教育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两大任务为重要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立足中国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完善或建成新能源汽车、交通信息技术、航空运输等专业群。三是高标准建成新校区。省交通运输厅已经将新校区建设项目列入安徽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并建立了工作推动机制,实行定期调度。新校区建设总投资27.8亿元,地址位于空港新城新桥国际产业园,占地923亩,将于2021年底前正式动工,预计2023年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 四是争创职业本科。2021年8月,省交通运输厅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意见等文件的通知》(皖教秘发〔2021〕111号)精神和要求,结合国家战略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向省教育厅报送了将“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大学”纳入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申请,并以此为契机全力推动安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四上安徽”建设提供交通运输人才支撑。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