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贵州大学2011年艺术类本科录取情况
2011-07-1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计划数

录取最低分

学校录取要求
(考生可查看教育部阳光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

专业成绩 文化成绩 综合成绩

贵州大学

音乐学

少数民族音乐方向

10

253

417

——

1、高考文化成绩、专业成绩均上线;
2、使用省统考专业成绩的相关专业,按省统考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学校择优录取;
3、使用校考专业成绩的相关专业,按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学校择优录取;
4、专业成绩相同,优先录取文化成绩高的考生;
5、文化成绩后未注明的是艺兼文科类的成绩。

通俗音乐方向

4

230

415

——

音乐表演

管弦[打击乐]方向

12

242

345

——

键盘方向

10

206

399

——

民乐方向

12

183

357

——

声乐方向

22

250

375

——

绘画

40

236.66

298(理)

——

雕塑

15

234.66

364

——

艺术设计

55

239.65

383

——

舞蹈学

35

219

360

——

表演

18

203

337

——

导演

6

185

453

——

摄影

8

234.66

353

——

播音与主持艺术

18

212

391

——



热门院校

  •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市大方县
    学校简介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8年2月,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创办的毕节市农业学校,学校于2015年加挂毕节市第一技工学校牌子,是毕节市唯一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综合类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贵州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六十余载办学路,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秉承“立足毕节、提升内涵”的发展思路,在全校教职员工奋力拼搏下,从一个规模小、底子薄的中职学校发展成为一个规模适度、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地方高职院校,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着力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逐渐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学校现占地面积780亩,地处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职教城,校园环境优美,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毗邻机场、高铁站和高速公路出口,校园总建筑面积约33.26万㎡,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中心)87个、校外实习或就业基地8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亿元,图书馆藏书73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余人;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系、工矿建筑系、农业工程系、财政经济系、旅游管理系、教育科学系、医学护理系和基础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继续教育与培训部等10个教学系部;现有招生专业29个,重点建设黔西北特色农业和智能建造等2个高水平专业群,着力打造乡村电商、旅游管理等2个特色骨干专业群和社会服务特色新兴专业群1个;现有专任教师560人,其中高级职称114人,中级职称134人,硕士学位教师110人,贵州省职教名师4人,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近年来,学校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加强与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和深圳市有关部门、企业、学校和工青妇等组织的对接,深入实施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促进双方资源互补、共建共享办学资源,积极探索人力资源协作开发“资源联用一体化、校企联办订单化、基地联建实用化、权益联保最大化、平台联创公益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五联五化”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后发赶超之路,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贵州、广东两省多家主流媒体的持续报道。“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关于对贵州对毕节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省市重要决策部署,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历史机遇,围绕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新三大主题,紧扣“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战略部署,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产教融合,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着力提升育人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毕节领军、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独具毕节示范区特色的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贵阳市花溪区
    学校简介贵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于2001年,前身为贵州亚泰职业学院,学院坚持党委政治引领、董事会依法决策、校长依法治校,学院现有在校生13300余人,专兼职教师698人,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2人,省级职教名师1人,教授16人,博士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55%。学院紧贴贵州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构建专业群,优化专业布局,现有工程造价(数字化方向)、工商企业管理、数字民族文化产业、智能装备制造、卫生健康与护理等5个专业群30个专业,为社会输送了近4000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学校规划占地1445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已完成征地10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亿元人民币。足球场校园风景学院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院上下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结合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一二三四”工作思路,按照我院党委提出的“122334”工作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创优两项工作,把2021年作为学院党建和思政工作提质创优年,探索民办高校党组织高质量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新路;抓好两个教育,按中央、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厅党组要求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规定动作,创新特色动作,保质量、重实效;聚焦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坚守底线发展;聚力三大改革,教师改革、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实现四个引领,实现对学生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品德引领,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学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立德树人任务落实。
  •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贵阳市观山湖区
    学校简介贵阳康养职业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贵州省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大学、贵阳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率先在贵州省开展康养特色办学。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贵州省“优质校”“双高校”、贵州省康养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等荣誉。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总数626人,其中校本部专任教师367人,附属医院与外聘教师总数259人,硕士以上学位占51.9%、副高级以上职称达45.7%。近三年,师生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获奖250余项,是教育部“老年照护”“幼儿照护”等“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国家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国3所“中德养老培训基地”之一,长期与德国、英国、泰国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
    学校简介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8月批准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省级重点中专黔南民族财政学校、黔南民族农业学校和黔南民族工业学校四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坐落在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占地面积1185余亩,校园内山水相连、绿树成荫,绿地率达70%以上,享有“花园式学校”美誉,是教育部命名的“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是贵州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学校,是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近500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余人。教授、副教授80余人,“双师型”教师120余人。兼职教师200余人。目前,在校生12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高、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同时举办成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现设有“七系(二院)”,即管理系、会计系、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系(黔南互联网营销学院)、现代山地农业工程系、汽车工程系、旅游与茶产业系(都匀毛尖茶学院)、建筑工程与设计系,开设有会计、财务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28个专业,涉及农林牧、土木建筑、大数据和电子商务、财经商贸、装备制造、旅游和公共管理等领域。学院内设第25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点等职业技能鉴定、考证机构,是贵州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贵州省住建厅批准的建筑行业现场管理人员培训机构和建筑职业工人培训考核机构,贵州省文化厅批准的“都匀毛尖茶手工茶制作”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黔南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基地,黔南电子商务人员培训基地、黔南直招士官培养基地。学院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群1个、省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职教名师5人、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开放实训基地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近年来,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省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49项、三等奖83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在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获国家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学院将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州委州政府“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扎根黔南,融入地方产业发展,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党的建设、基本建设、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致力于建成“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省内一流”,集教育教学、茶旅康体、孵化创业为一体的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
  • 铜仁学院铜仁市
    学校简介 铜仁学院位于素有“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美誉的贵州省铜仁市,坐落于梵净山麓、锦江河畔的川硐教育园区,菁菁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获奖高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建设院校、贵州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和全国及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贵州省“三全育人”示范标杆高校,是中国高校水产学科发展联席会理事单位和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单位。百年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万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精英、行业翘楚、党政干部、教学名师,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办学起源于1920年创办的明德学校,几经传承演进,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0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2013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学校成为2020年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跃升,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百年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学校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愿景目标,立足贵州大地、黔东大地办教育,深入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铸就了“明德·致用”的校训,培育了“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凝练了“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依托梵净·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托山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深入实施“小而精”和“育人为本、科研先行”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了以区域一流学科为引领、学科专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办学新格局。 学校占地853亩,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实验实训中心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9300余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09万册,电子图书300万册。学校现有10个二级学院,2个特色学院——乌江学院(校政协同办学示范学院)和写作研究院(专攻写作与沟通的特色学院),1个研究生院,1个国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有34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化工与制药类、林学类、教育学类、计算机类实现了大类招生。学校现有在校生9011人,教职工996人,博士190人,硕士409人;正高级职称183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人、校内研究生导师57人,校外兼职硕导11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5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专家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市管专家12人,“梵净文化人才”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18人,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4人,贵州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1人,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4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3个、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1个;贵州省科技厅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学管理团队1个,铜仁学院基础教育创新团队、铜仁学院民族学创新团队等校级人才创新团队22个。学校始终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能力逐步提升。现有国家二级师范认证专业2个(美术学、学前教育)、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农村区域发展)、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1个(视觉传达设计)、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贵州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贵州省特色专业2个、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6个(学前教育、英语、园林、农村区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建有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铜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贵州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三年来,学校获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及产教融合项目4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3项、省级204项。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现有“教育发展与山区乡村振兴”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教育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民族学)、省级重点学科5个(含支持)。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工程中心4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5个、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教育厅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专业技术基地1个、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以以及梵净教育研究院、梵净民族文化研究院、梵净生态研究院等校级科研机构13个。三年来,学校获科研项目总经费10754.3万元、承担课题92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7项、省部级课题106项。发表学术论文2148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57篇;获得授权专利875项,出版专著133部、教材91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0项,其中,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贵州省科技奖4项。学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2016年成立了研究生院,是最早经教育厅批准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市州高校,累计培养100余人,与重庆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累计100余人。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学校成为2020年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材料与化工硕士、农业硕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主动服务贵州省乡村振兴和大数据、大生态发展战略和铜仁创建绿色先发展行示范区的定位,不断深化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务实合作,深入推进社会服务和产教融合发展,创造性地形成了“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的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融合模式。三年来,横向项目到账经费超过6210万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升明显。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至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499人次;与柬埔寨教育部、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老挝沙湾那吉省教育厅、沙耶武里省教育厅、万象省教育厅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境)外79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选派学生494人次、教师121人次赴国(境)外交流访学;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围绕十大重点学科在泰国、老挝、柬埔寨国家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建立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为一体的老挝国别研究机构即“老挝研究中心”。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人,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锤炼“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跃升。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化学研究团队党支部和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第一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先后涌现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张蕾,贵州最美警嫂、铜城仁者田仁碧,贵州省“最美劳动者”陆艳、梁正其,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龙禹,“全国优秀学生干部”王时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何林霞,“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常晓华、林婷娟,“贵州省最美大学生”王满怀等一批明德楷模。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展望未来,铜仁学院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把铜仁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服务型大学,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铜仁学院的澎湃力量!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