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福建:二本录取26日开始 省招办增设5部咨询电话
2009-07-2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本报讯 今年我省普通高招录取进入白热化阶段,招生院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本科二批录取工作将于7月26日开始。省高招办昨日发布消息,省高招办今起专门增设5部咨询服务专线电话,分别是0591-87888931(传真专线)、87888721、87888273、87888925、87888901。

  同时,省高招办还公布我省各市级高招办及部分省属高校联系电话,以便更好地为考生服务。

  福州市高招办电话为0591-83325542、83353001;莆田市高招办:0594-2633833、2684681(举报)、2694416;泉州市高招办:0595-22784794、22785653、22798807(举报);泉州市高招办:0592-5703103、5703107、5703108、5703105、5703106;漳州市高招办:0596-2025108、2028920;龙岩市高招办:0597-2323181;三明市高招办:0598-8222738、8254597;南平市高招办:0599-8823154、8838181(举报);宁德市高招办:0593-2915690、2915686。

  部分省内高校招生联系电话如下:厦门大学0592-2188888;福州大学0591-87893124、22866857;福建师范大学0591-22867412、 22867413;华侨大学0595-22695678;莆田学院0594-2636025;福建农林大学0591-83789216、83789351;武夷学院0599-5136788;龙岩学院0597-2793756;集美大学0592-6181301、6183371;闽江学院0591-83761859;福建工程学院0591-83960008;福建中医学院0591-22861021;福建医科大学0591-22862539;漳州师范学院0596-2597633;泉州师范学院0595-22919911;三明学院0598-8399860;仰恩大学0595-22085622、22085621;厦门理工学院0592-6291678;福建警察学院0591-83429762。(叶琦)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是2006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地处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建省福州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闽江与乌龙江之间,占地面积720亩,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校园内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环境优雅,设施完备。学院2012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入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学校,2016年入选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项目;曾连续两年获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先后荣获“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教工小家”“福建省教科文卫系统模范教工小家”“福建省阳光价费公示示范单位”等称号;院党委被评为“福建省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院团委两次荣获“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学院无缝对接福建农林大学校本部,充分共享其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优美校园环境,共沐其80多年办学历史积淀的丰富校园文化。现设置经济与管理系、人文社会科学系、信息与机电工程系、文学艺术系、工程技术系、农业与食品科学系6个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涵盖工、经、管、文、艺、农6大学科,共29个专业;拥有教育部正式批准的福建省独立学院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院面向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3年,普通本科新生报到率均超过96%,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现有在校生近1万人。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现有专兼职专任教师54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占38.06%,博、硕士占92.29%;8人入选省高校人才资助计划,18人获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认定,4个团队获省团队科技特派员选认,8人获市级科技特派员认定。学院实施校企合作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整体转型建设发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现有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483个,其中,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个、省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个、省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个、省级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43个(含国家级项目8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高等学校应用型学科立项建设项目2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3个、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8个(其中重大教改项目7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9个、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本科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案例2个;另有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及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积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签订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共计230余家。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65项,承建省级科学研究基地1个。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区位优势,着力提升开放办学水平。学院与加拿大圣文森山大学合作举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6年正式开始招生,202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格性评估并获得继续办学资格。目前,该项目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特区”的辐射效应逐年凸显。学院与剑桥大学露西卡文迪什学院和CL Global国际教育公司签订三方协议,联合举办剑桥大学暑期学术课程项目;与英国切斯特大学密切联系,持续推动双方在人才联合培养、访学及暑期游学等学历项目和非学历项目上的合作;与台湾中原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北市立大学等高校建立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深入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交流、联合办展(赛)、教学研讨、共建课程等,师生跨境、跨文化交流逐渐成为新常态。2019年以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40名学生赴加拿大圣文森山大学留学;4名学生考取国外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近几年来,共有120多名学生先后赴台湾高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坚持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秉持“厚德博学 笃行致远”的院训,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创办以来,已为国家和社会共输送毕业生2.6万多人,近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0.27%;共有19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970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涌现出了“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提名奖(全省高校唯一)、“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国大学生气排球联赛、省大学生戏剧节等各类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共获得190多个团体奖项,3070多人次荣获1180多个奖项,总体成绩名列省内独立学院前茅。十六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学院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持续快速提升。奋楫扬帆“十四五”,乘风破浪开新局,学院正朝着创建办学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努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创始于1983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核准并纳入全国统招计划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勇创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之先,与厦门特区共成长,是厦门经济特区设立以来创立的第一批民办职业学校。学校秉承“厚德精技”校训,弘扬“嘉庚”精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经过39年的发展,已形成涵盖教育、信息、机电、艺术、建筑、经济、管理、医护等多门类特色高职专业27个,在校学生规模已达到7000多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已形成声誉较高的教育品牌。学校充分利用地处厦门软件园三期高新产业园区的地理优势,大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现已形成高度契合福建省和厦门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先进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建筑工程类、经贸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和现代服务类六大专业群。2018年4月,学校通过“福建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二轮评估”。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国家高职优质校为标杆,把学校建设成符合“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对接“福建自贸试验区”和“厦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强校。育人特色学校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创新育人模式,着力打造“立德为本”课程育人、“润德为纲”实践育人、“化德为要”活动育人、“行德为范”管理育人的“四位一体”育人平台,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通过增设养成教育课,开发校本教材,实施三阶段、108周、35个主题的“百周养成﹒终身德育”方案,提高课程平台结构与功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课程育人的基石作用;通过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教学项目课程思政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实践育人的内化作用;通过建立孝亲感恩主题教育等典型活动矩阵,发挥活动育人的养成作用;通过细化“四自管理”的方法手段,发挥管理育人的升华作用。通过“四导一服务”导师制、家校联系百千万工程等项目,实施全员育人;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手段,以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和文明修身素质拓展评价体系为基础,实施全方位育人;通过建立课程思政的大课程观,完善课程平台结构,提高育人功能针对性,实施全课程育人。教学成果学校自建校以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目前已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教育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骨干专业 2 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 2 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市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3个,省级示范专业 2 个,省市课题立项 122 个。荣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个,二等奖 3 个,省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2项,并获批省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首批福建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示范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近年来学生技能竞赛屡创佳绩,在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三年荣获团体二等奖,团体总分位列同类院校前五,近三年在厦门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团体总分位列前二。2018年-2019学年, 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人数最多,双师素质教师人数位居全市/全省第一。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金奖2项,获得全国机械行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5项,获得 第九届全国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铜奖。根据福建省评估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检测报告》显示:近三年在全省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潜力排名中“人才培养”指标位居民办院校前三,综合排名前十。校企合作我校致力于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为培养大国工匠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地图”,努力探索“学校办在软件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办学模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项目,形成一定的特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与国内领先的IT高等教育服务提供者、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共建;“大数据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产教融合龙头企业“华晟经世集团”共建,与厦门泛钛共建室内设计专业、与国科信息、招商银行共建智慧校园。开展厦门市人社局“企校合作学徒制”项目,为宏发集团、美科等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规模全市第一。实现“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工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工程管理、广告艺术设计等9个专业分别对接福建省“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协会”、福建省“工业设计协会”等九家省市级行业协会,实现政校企“跨界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实现精准对接;与魔番(厦门)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画江湖》数字传媒产业学院、与“厦门名鞋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子商务”专业、与“京东智慧物流”共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与“北华博鳌体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班合作、与“厦门佰翔酒店”共建厦门市“现代学徒制”,与“厦门众冠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建“市场营销”菁英班,积极推进校企办学机制和人才对接机制。 创新就业学校实施“校—院—班”的三级联动机制,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学校就业率,连续五年学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自主创业率2%左右。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创业训练营、创业模拟实训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就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对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由专人负责帮扶工作,并建立“一人一档”的工作台账,帮助此类学生最终走上适合的工作岗位。 “兴才智谷”是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秉承“以创业促就业、以创新促发展”的理念,集创业、办公、生活、休闲于一体,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办事服务平台,提供包括创业启动资金、风投基金、小额贷款、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近三年,兴才智谷入驻项目累计58个,带动就业人数115人;创新创业项目荣获国家、省、市级大赛金、银、铜奖30多项。2018年以来,“兴才智谷”获得“福建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驿站”“厦门市级众创空间”“厦门市创业大本营”“厦门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诸多荣誉。
  • 学校简介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高考统招的全日制高等院校(院校代码14059),也是福建省支持并主导倡办的省内仅有的两所软件职业院校之一。学校坐落于厦门集美大学城,这里依山面海,风景优美,交通便捷。厦门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是著名的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人文荟萃、信息发达、经济活跃,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集美,一个闻名遐迩的侨乡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历史文化丰厚,环境恬静幽雅。这里不仅积淀着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公益教育精神,还蕴藏着集美学村、鳌园、园博苑等标志性文化园林名胜。这里是厦门的几何中心,还有高等学府林立的大学城。学校占地面积800亩,规划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设计独具特色,完全建成后可容纳20000人生活、学习。现建成有雄伟壮观的联体教学楼群、财政部扶持省内最大的校内实训基地、温馨明亮的花园式公寓生活区及国际标准足球场、篮球场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此外,还建有软件开发实训室、动画渲染集群实训室、无纸化动画实训室、三维动画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VR室内设计展示实训室等60个实训室,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000千多万元,纸质和电子图书 40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976台。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110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学校着力打造“一个核心”即软件和信息服务,“三大产业链”即电子信息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链、现代服务业链,“六大专业群”即软件与网络技术专业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数字创意专业群、文化创意专业群、经济与信息服务专业群、国际商务与贸易专业群的特色专业集群。学校设有软件工程系、数字传媒系、经济管理系、设计艺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外语外贸系等6个系32个专业,形成了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为主,动漫艺术设计、财经、旅游、电子商务等大类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先后获批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市级重点专业3个,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获得省教学成果奖6项,同时被授予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材重点培训基地。学校拥有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占75 %以上,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80 %以上,“双师”型教师占70 %以上。其中8名教师被聘为省教育评估专家,4人进入省级专业带头人行列。学校近年来相继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文明学校”,福建省“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诚信教育进校园先进单位”,福建省“诚实守信示范单位”,厦门市“5A级平安校园”和厦门市“绿色校园”等荣誉称号。2013年4月,学校由民办非企业转制为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办好学院,2016年5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国有企业厦门建发集团、联发集团支持办学。学校坚持职业教育的实用型和职业性,坚持产学合作,以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一、学做一体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努力践行“德才兼备,学做一体”的校训,积极构建学生素质养成体系,不断深化改革教学模式。学校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时将生产一线信息反馈、吸纳到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实训实习场所,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笔试、口试、练习、作品制作、论文、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着重检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形成项目促教、竞赛促学、以赛代考的特色机制。学校学生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各类比赛获奖100多项,获全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89项,成绩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在第四届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二、个性化培养的的教育体系学校秉持“爱校如家,育生如子”的教育理念,师生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齐抓校风学风,共建校园文化。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秩序,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注重自身发展。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秉承“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高职教育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及课堂上去发现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实施针对性教学;注重设置“潜能导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尤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三、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秉承“人才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环境,努力打造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团队。学校高度重视人才,根据办学需要,积极引进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和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担任专任教师,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工程师来校兼课,以闽台合作交流为契机引进台湾优秀师资,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学校鼓励支持教师继续深造,提供多渠道的进修培训、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等机会,注重提升师资的综合素质。学校创造良好环境,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鼓励人才创新,营造舒适、健康、协调的工作氛围。 四、以地方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学校采用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的服务模式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研发服务,积极为厦门市培训服务外包人才,我校是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的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承办单位及培训单位、福建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授予的“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商务局、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首批厦门市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集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集美区公共实训基地”,多年来培训了大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技能鉴定,多次荣获省市“职业技能鉴定优秀单位”。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拥军项目,为部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实用软件等,受到部队等相关单位欢迎和赞誉。 五、对外交流的典范响应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及教育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学校依托地域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闽台交流合作,选择对口的国外高校和台湾高校、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合办专业、互派师生、合编教材、合作研发项目,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一流的实训设备、先进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学校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英国中央南开夏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包括合作办学、学术交流、师生交流、合作研究、双校园学习等。六、校企合作的标兵 厦门市是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软件产业是厦门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关企业迅速增多,而软件人才,尤其是软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却严重匮乏。作为厦门市软件园三期的配套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秉承“立德树人,协动产业”的办学理念,邀请行业企业高管、技术技能专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保证校企合作、产学合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对接产业共建专业。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建专业(方向)协议,共建课程,实行订单式培养,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无缝对接。学校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邀请行业企业高工高管与本校教授一起负责专业建设和专业教研室工作。学校还邀请行业企业的高工高管与本校教师共同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规划,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与本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融合产业共同发展。与企业共建职业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和社会培训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引入企业共建科研中心,共同申报科研课题。正与多家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发共同发展。学校每年不断向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很多人已成为业界精英。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将充分运用体制机制和国有企业厦门建发集团、联发集团的资源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不断增强办学治校能力,努力将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 集美大学厦门市集美区
    学校简介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自然资源部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推免生资格单位,大陆唯一获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具有开展台湾船员适任培训资格的院校。学校办学始于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8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和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迄今已有103年历史。1994年,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合并组建集美大学。学校以“诚毅”为校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坚持“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学校于1996年成立校董会,习近平、贺国强、陈明义、卢展工、黄小晶等担任过校董会主席,现任校董会主席为汪毅夫,现任校董会顾问为贾庆林、陈永栽。1999年至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建省省长期间担任集美大学校董会主席,先后7次到学校指导工作并提出系列重要指示,为集美大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未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设有20个学院,在校生285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26000多人,研究生2300多人,国际学生近200人。现有专任教师1500人左右,其中10名院士(全职2名)在内的国家级人才29人次、省部级人才177人次。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8个。拥有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特色重点学科2个),水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水产与食品工程学科群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航运与港口物流学科群、区域经济与管理学科群、闽台体育文化学科群、数理学科群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各11个、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6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航海、水产等面向海洋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航海教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是我国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教学实习船“育德”轮总载重达6.4万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教学实习船。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高校特色新型智库2个、省级高校创新平台/研究基地21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9个。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包括原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39项。学校长期注重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贡献力量,与近千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积极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面向东南亚、毗邻台港澳等区位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与全球100余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国际航标协会(IALA)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获批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迄今已培养近5000名毕业生;创新性开展校企“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已完成首届非洲(安哥拉)人才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战略合作伙伴单位,是经教育部批准较早具有招收台港澳、华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院校之一,是厦门市陈嘉庚奖学金和福建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招生单位、福建省及集美区台湾青少年研学旅游基地、香港特区政府“青年内地双向交流计划”资助单位,是福建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占地面积2344亩,校舍面积约103万平方米,校园建筑特色鲜明,有8栋嘉庚建筑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新校区建筑群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学校建有万兆高速校园网,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24万余册,中外文纸质现刊1650余种,电子图书1000万多册,电子期刊1万余种。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0个,自建特色数据库5个。
  • 学校简介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国家水电部部属重点中专学校——泉州电力学校,创办于1984年4月。2003年升格组建学院,开展全日制高等专科教育及多种形式非学历教育,业务由省电力公司和省教育厅共同管理。现设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10个电力相关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院坐落于“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现有2个校区(丰泽校区、洛江校区)2个实训基地(清源基地、乐峰基地),素有“花园式校园”美誉,曾被授予“省级绿色单位”、“平安校园”等称号,连续十次获得福建省“文明学校”(文明校园)荣誉。 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已建成覆盖电网建设八大专业类别的紧贴生产实际甚至超前的生产性实训设施,用于学生实训实践和职工培训。2021年3月被授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现有校内实训基地64个;拥有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5个省级示范专业,供用电技术等3个省级精品专业,电厂热能动力专业等8个省级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精品课程13门。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292项。“厚德 强技 求是 拓新”是学院的校训,长期以来,学院坚持德技并修,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企入教,精准培养专业化、实用化的“蓝领工匠”,大力推进“二元制”、订单式、定向招聘等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平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内容,按照生产现场作业标准化狠抓实训质量,提高学生的技能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实践课时占比59%,强化学生技能实践锻炼,按专业岗位能力等级1级水平作为毕业技能证书标准,毕业生双证毕业率达100%。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80.15%,毕业生对其工作满意度达94.19%。1984年建校至今,学院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2.6万人,为电力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学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力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为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和行业企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