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教育这十年,高考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
2022-09-1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后,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高考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改进教育评价的重要抓手进行系统部署。2014年,山东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全省上下紧紧抓住这一改革契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推动大量变革性实践,在分类考试招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实现了“七个新突破”,考试招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标志着我省基本建立起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国家选才、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为后续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提供了“山东样板”,教育部给予肯定和表扬。

一、建立山东特色的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学生成长通道更宽了

自2012年实行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并行的考试招生制度以来,经过十年探索,山东建立起了基于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分类考试招生的制度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注重人才评价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满足科学选拔人才和招生录取多样化需要,综合推进考试内容及方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办法和招生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两个主要文件,同时统筹研制15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1+15”制度体系,为统筹推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人才选拔培养、高考安全等改革任务搭建了“四梁八柱”。

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是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制度性成果,为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才、促进公平提供了基础保障,为不同禀赋的考生开辟不同的升学路径,拓宽了成长通道,既体现了国家高考改革的部署要求,又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构建起了富有山东特色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综合改革整体框架。

二、夏季高考打破传统“文理分科”模式,学生选择权更大了

夏季高考考试科目组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综、理综组合,采用“3+3”模式,除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统一考试科目外,由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科中任选三门作为等级考试科目。“3+3”模式充分尊重了考生选择权,体现了因材施教、因材施考的教育本质,实现了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的制度创新,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实现了“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近三年,在高中选科时选择“文理融合”科目的学生均超过60%。

在录取方面,逐步取消了“一本、二本、三本”分层分批录取模式,统一合并为本科批,大幅增加了学生选择学校的范围。在志愿填报方面,实行“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模式,按专业优先的模式选拔学生,学生可以填报96个志愿,普通类常规批第一次志愿计划完成率连续3年达到99.99%。通过这些举措,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以专业为导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道路。这种新的模式更加贴合学生的人生规划,更加尊重学生的专业取向和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实现主动规划、自主发展。

三、春季高考采取“文化+技能”模式,学生成才机会更多了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渴求,春季高考日益受到社会欢迎与考生青睐,2022年春季高考录取人数高达17万,是2012年的4.9倍。春季高考不断完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考试模式,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经过十年发展,春季高考逐步由单一类型招生发展到“统一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三种类型并行招生的模式。

春季高考拓宽了技能型考生升学路径,突破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局限,为不同类型考生提供了不同的升学通道,搭建了职业教育招生的“立交桥”。2019—2021年,依托春季高考招生,我省面向农民、农民工、退役士兵、在岗职工、下岗职工等开展高职扩招,3年共扩招37万余人,为农民、农民工、退役士兵、在岗职工、下岗职工等群体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及招生体系,教育评价“指挥棒”更准了

出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关于组织开展普通本科高校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从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把考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衡量人才,更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开发全省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并与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体质健康监测系统、教师信息系统进行了数据对接,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提供全面详细的评价数据。

综合素质评价及招生体系的建立,克服了“唯分数”弊端,契合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关于“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要求,树立了选才新导向,对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和学生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评价更加立体多元,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2016年启动综合评价招生以来,试点高校和招生规模稳步增加,从9所本科高校扩大到了90余所本专科高校。跟踪调查表明,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学科特长、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显示出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五、以高考综合改革助推教育公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了

高考综合改革过程中,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随迁子女在山东参加高考政策,明确非山东户籍的随迁子女可在就学地参加高考,并与山东考生享有同等的录取待遇。规范高校加分政策。根据实际,取消省定加分与少数民族加分,仅保留国家规定范围内的4项加分政策,是全国加分政策最少的省份。严格加分考生资格审核与公示,进一步促进招生录取公平。

实施教育部重点高校和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为农村及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更多进入重点本科高校的机会。其中地方专项计划自2014年启动,招生人数以每年不低于10%的比例递增,至2022年,地方专项计划达到3000人,实施区域扩大至沂蒙革命老区和我省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县(市、区),招生高校增加至16所,招生专业覆盖理工农医等学科。截至目前,地方专项计划累计招生14000余人,增加了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更加突出教育公平。

启动“高职院校专项计划”。安排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面向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脱贫享受政策家庭和防返贫监测对象家庭学生定向招生,每年安排招生计划1170人,招生专业均为热门且就业前景广阔专业,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兜底保障,进一步提升就业技能,带动家庭脱贫。

六、大力推进国家及省级公费生招生,基层人才的储备更足了

聚焦农村与基层地区需求,2007年山东启动部属公费师范生招生工作,2017年起陆续启动实施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农科生培养计划以及地方政府委托培养师范生计划,累计招生4万余人,为广大农村地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从供给、需求和培养多角度出发,统筹制定工作方案,优化录取程序,完善培养模式,建立了完备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体系。省属公费生入学前与定向就业市有关单位签订公费教育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免学费、住宿费,并享受一定生活补贴,毕业后到定向单位工作,确保有编有岗。近年来,山东公费生及委培师范生招生日益受到考生青睐,录取分数屡创新高。2022年,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公费生录取最高分均超过600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奔赴一线、扎根基层,为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医疗、农技推广队伍。

七、实现招、考、录环节全方位提升,考试安全的防线更牢了

持续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提升技防能力。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新增、扩建、升级标准化考点的实施方案,加大标准化考点的建设投入,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做好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利用高科技手段防范和打击作弊行为,2017年按照ISO27000标准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出台《山东省教育考试考务管理基本规范》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考试管理 严肃考风考纪的意见》等文件,对我省各项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保密、标准化考点、考务实施、应急预案等提出统一的要求和管理办法。

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落实“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招生工作禁令。大力推进从严治考治招,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优化完善计划、投档和录检工作流程,构建“双系统”“双验证”“多把关”工作机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志愿填报、投档等重要系统启用专业化团队24小时值守,切实提高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取能力。考生志愿填报使用登录密码和手机验证码双因子认证。认真领会疫情要防住、发展要安全的精神,落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招生录取工作要求,坚持严格防控,严密管理,守好招生录取中的疫情及录取安全防线。

山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纵深推进的十年,是加快及实现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十年。从2012年到2022年,山东高考录取人数从49万跃升到74万,增幅达51%。目前山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4%,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回顾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全省教育系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迎难而上的气魄,久久为功的韧劲,圆满完成高考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向全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调研显示,社会对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正面评价高达94.1%。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全省教育系统将牢固树立改革思维,准确洞察时代大势,切实尊重教育规律,对接“八大发展战略”与“九大攻坚行动”,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将高考综合改革推向深入,为新时代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书写新的教育篇章。

热门院校

  •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市东港区
    学校简介日照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山东省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日照广播电视大学(日照经贸学校)和日照水产技工学校并入我校。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6582人,教职工1056人。学校设有海洋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通用航空学院、现代汽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商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创意设计学院10个二级学院,现有招生专业51个,涵盖农林牧渔、土木建筑、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旅游、文化艺术等13个专业大类。先后与齐鲁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开展了5年制本科贯通培养。学校面向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30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实习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学校,连续三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世界职教院校联盟校企合作及创新创业卓越奖。2020年被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与诊改制度建设优秀案例、全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优秀案例50强,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中获A级等次。 专业(群)建设方面,学校根植地方产业发展,专业设置随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形成了“地方发展和培育什么主导产业,学校就设置和建设什么专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聚焦日照主导产业,按照“衔接产业、优化布局、重点突破、梯度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对接“向海经济”、现代高效农业、现代建筑业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打造水产养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2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对接精品钢铁、汽车零部件、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建设省内领先、骨干培育的智能制造、汽车服务、文化创意设计、软件技术等高水平专业群;对接现代服务、精品旅游等产业领域,建设基础支撑、特色发展的旅游服务、会计、商务与管理、航空工程与管理等高水平专业群。学校建设了国家示范专业5个、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9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专业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0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牵头成立了海洋与渔业、艺术2个省级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大师名匠引培、卓越教师培育、“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教师成长“五大工程”,深入推进人才招聘、考核评价、职称聘任、岗位竞聘、绩效分配“五项改革”,全面优化教师发展环境,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11个,拥有国家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29人,教授60人、副教授303人,博士29人,10名教师被聘为市社科首席专家,54名教师被聘为日照市社科及行业评审专家。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0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承担“国家星火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93项、市厅级项目725项,承担横向技术服务项目100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00余篇,取得国家专利460余项。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发展紧密型校企联合体为重点,与5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办二级学院、办专业、办订单班等合作形式,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等合办二级学院6个,与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合办了5个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专业16个、企业冠名订单班38个、共建以教学和实践训练为目的的生产型校内外“教学工厂”4个、共建“集教学实训、产品生产、员工和社会培训、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个。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牵头成立文化创意、海洋与渔业2个省级职教集团。合作企业向学校投入办学资金和设备累计超过1亿元,年提供实习岗位5000多个。 社会服务方面,先后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共建了建筑特种工培训、交通行业特种工职业技能鉴定、二级渔业船员培训、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中心、退役军人技能技术培训、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等21个国家、省、市级培训考核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年开展长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5万余人次。建设1个国家众创空间、2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十三五”工程技术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技能技艺传承平台。通过开放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每年培养MBA硕士、成人本专科等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员2000余人。设立日照社区大学和日照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日照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面向社会开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终身学习教育。在市区建设了8个社区读书站、9个社区教育基地和2个养教结合基地,常年开展“社区大讲堂”活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年公益培训2万余人次。 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学校聘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和现代汽车集团原副会长薛荣兴先生担任名誉院长。与27个国家、地区的119个政府组织、高校及教育机构、企业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举办汽车、建工、物流、旅游、机电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选派200余名专业教师出国(境)学习培训,利用学校中澳师资培训中心开展200人次线上国际化培训。选派400 余名在校生赴美国、韩国、丹麦、新西兰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交流学习。连续举办12届国际汉语夏令营,吸引500余名国(境)外师生来校展开文化交流。学校是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院校,在巴基斯坦、柬埔寨分别建设了“五征学院卡拉奇分院”、“普拉科索马克职业技术学院语言和技能培训中心”。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招收学历留学生100余人。加入“技能非洲计划”项目,与加纳库马西技术大学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联合培养。 “十四五”时期,学校确立了“率先建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成功创建职业技术大学,打造创新日职、技能日职、绿色日职、智慧日职、幸福日职”的奋斗目标,学校将立足日照,服务山东,辐射全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学校简介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公司唯一直管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公司发展链、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建设的公司企业大学。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天下泉城济南,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学校如同翱翔苍穹的苍鹰,雄踞在这座城市的最高端——兴隆山脚下。  自1958年建校以来,公司是电力行业的龙头和主导企业,学校始终坚持“根植行业、深融企业、服务发展、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秉承“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校训,按照“师资雄厚,装备一流,管理精益,特色鲜明”的发展定位,在辉煌的60多年办学历程中,探索开创了一条“行企校”一体化办学和学历教育、职工培训、技术服务“三驾马车”并驱的创新发展之路。数十万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电力行业的各个岗位,成为光明的使者;无数有志青年在这里放飞人生梦想,为我国电力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公司、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先后多次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极大促进了学校办学实力的显著提升,推动学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学校占地1860亩,建筑面积4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0.29亿元,图书80.6万册。学校荣膺“中国最佳企业大学排行榜”第一名、“中国最具价值企业大学”等称号,连续9年蝉联“中国企业教育先进百强”。并先后荣获“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优秀校园文明单位”、“全国一流电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资源整合构筑“行企校”一体化办学新格局  学校诞生、发展、成长的历程,是公司坚持“科教兴企”战略、走创新发展之路的生动体现。  学校前身系始建于1958年6月的青岛动力专科学校,几经迁校易名。1997年7月,学校与山东电力职工大学、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党校整合重组,搬迁至济南现址,实现了山东电力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1999年4月,学校与原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合并重组,确立了校院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办学体制,实现了山东电力科技与教育资源的整合。2008年12月,公司以学校为依托,组建成立了国网技术学院;2009年11月,学校上划直属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承担起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2012年-2017年,学校先后设立成都、长春、西安、苏州、郑州等五家区域分院,及山西、湖北、天津、江西、丰满等五家合作基地,实现了公司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  以国际一流企业大学为发展目标,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发展方向,历经多次战略整合,学校与国网技术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整体运作”,成功搭建了“行业-企业-学校”一体化的办学平台与体制,实现了学历教育、职工培训、技术服务“三驾马车”并驱,打造成为了国家电力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立起了电力行业大职业教育格局。  作为公司发展链、人力链、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作为公司重点建设的企业大学,学校与电网行业、各省电力企业建立“共同体”,实施“行企校”一体化办学。国家电网公司、各省电力公司、直属产业公司等行业、企业,为学校提供财力、物力、人力支撑;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标准、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组专兼结合的“双栖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高职教育、新员工入职培训、高端技术技能培训,培养电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教学系部与专业培训部、教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生学员管理组织体系的一体化,师资统筹培养、使用,设施统筹建设、使用。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产业链培训服务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技能等级评价中心、知识集成中心;成为东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具有强电专业的大学师资培训基地、大学生分段联合培养基地,以及面向公司的“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服务规模大、范围广、效果好。2008年以来,培养学生2万多人、培训技术技能人才30万人、技能鉴定11万余人,大大提升了企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支撑了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电力行业快速发展。一流的专业与装备支撑特色办学  一流的企业大学,要有一流的专业与装备。  学校按照“对接产业、结构合理、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原则, 基于发、输、变、配、供、用、调控、信通、建设等电力生产全过程,围绕学历教育与培训、技术服务并举,优化建设了热能与发电、输配电线路、电气运行、电气检修、电力营销、信息通讯等紧密对接电力能源产业的六大专业群。  依托电力行业企业,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基于现场工作过程,开发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符合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的阶梯式课程体系。  按照“装备先进、技术一流、现场一致、适度超前”的原则,建成覆盖电力发、输、变、配、供、用、调控、信通、建设等全生产流程,与中国特高压、智能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及超超临界机组建设相适应的各类实训基地279个、工位8340个,包括全国首座实训220kV智能变电站、特高压变电站运维、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智能配网运检、智能微网控制、火电机组仿真等国际一流实训基地。建有全球能源互联网展示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应急培训基地,设有山东电力焊工考核中心、山东省火力发供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山东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  建有公司网络大学及其运管中心,公司系统60多家单位全面上线运行,为公司员工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灵活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校建有主干万兆、桌面百兆的高速、智能光纤校园网络,并以1000M带宽接入Internet及Cernet教育科研网。  学校建有现代化、智能化图书馆,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NKI)工程数据库一级中心,是山东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先进单位。专兼结合的“双栖型”师资队伍平添办学活力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着力打造了“德育辅导者、实操带领者、业务传授者、现场工作者”四者合一的“双栖”型教学团队。  现有专任教师338人,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教师占43.8%,副高及以上职称占65.1%,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占47.3% 。每年从各电力企业选派技术能手、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专业领军人才等至少320人次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以1228人为骨干的兼职教师库。专兼结合师资互动,师资共培互用,既能开展学历教育也能做技术技能培训,既能在学校或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完成教研科研,指导学生、员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又能对接企业技术、胜任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形成了“周期制”挂职锻炼、“洄游式”挂教授课机制。“行、企、校”共同体,建立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工作经历、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建立了“双主体、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原则,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专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联动、课程改革与产业技术进步联动、教学改革与生产真实应用联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企业用人评价联动。  推进了“四真一实”行动式课程教学模式。即:以学生学员为主体,以做为主,“做、教、学”一体,在“真环境”中做“真任务(项目)”,按照“真工艺”“实练实做”,让学生学员主动动起“手、嘴、脑”,做出“真产品”,直接获取现场工作经验,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公司新入职员工从2009年起,采用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2015年起,根据需求,学校每年为新疆、蒙东电力公司“定向”培养110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供用电技术两个专业的学生,助力精准扶贫和一带一路,近年来又先后与北京、浙江,国网南瑞合作,共同培养电力人才。共同制定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过程共管,质量共控,将企业文化、职业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了企校双方在招工即招生和招生即招工培养制度上的一体化、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育人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培养责任双主体、培养计划双方案、培养施教双导师,培养地点双场所、培养效果双认证等“五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了企校双方共同培养和共同评价的一体化。高技能高素养人才深受市场青睐  建立了“双主体、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四真一实”行动式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学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举文化抓育人,重视学生个人特长、社团建设和专业技能活动的开展。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火电机组集控运行、变电运行、电能计量等技能大赛与技术比武,增强学生技能。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公司新入职员工,工程实践素质高,独立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在现场一线具有“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多年来一直保持了95%以上的高就业率,主要分布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广东核电公司、大唐电力公司、华能电力公司、山东钢铁公司、魏桥创业集团等大中型行业企业。实施科研促教强校战略,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  大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监督、新技术推广和技能鉴定等技术服务。  当前,公司事业的迅猛发展,为学校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将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现代高职教育,坚定不移地深化“行企校”一体化办学道路,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崂山区
    学校简介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正在建设西海岸校区。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外国留学生500余人。教职工389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9人,博士生导师50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先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4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学校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微生物学10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4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0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23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962项,授权发明专利1364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9项。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淄博市周村区
    学校简介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五〇一厂业余工学院。2004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铝行业系统内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是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行业试点院校,是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2012年7月,全国首个由中央企业牵头组建的紧密型、行业性职教集团——中铝职教集团在学院挂牌成立。2016年7月1日和2017年11月14日中铝集团党组依托山东企业和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分别成立了中铝党校和中铝大学。学院先后荣获全国企业管理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教育先进单位、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优秀鉴定站等荣誉称号。2019年4月学院主办单位——山东铝业有限公司成为教育部首批24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之一,同时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公司被评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企业”,“校企相融、产学互动”的办学特色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学院总占地面积1674亩,包括淄博和威海两校区,其中威海新校区总占地面积约924亩,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约597亩,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学院设立了智能制造与物联网学院、商学院、互联网学院、冶金与建工学院、思政教学部等9个教学单位,拥有工业机器人、有色冶金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39个专业,形成以有色冶金技术、有色机电为特色的专业群,其中有色冶金技术、炭素加工技术专业为山东省所独有。各类在校生1.7万余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办学六十多年来,为有色金属行业和山东省地方企业培养输送了6万余名懂经营、会管理、能操作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名符其实的铝行业技术人才“摇篮”。近年来,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办学模式,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逐渐积淀并形成了“五个相融”的企业办学特色、“三个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三个阶段”的实习模式及“三个维度”的素质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落到实处。
  • 学校简介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始建于1950年,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1022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校内实验和实训室220个,校外实训基地365个,图书馆藏书159万册。学院现有教职工885人,专任教师683人,副高级及以上248人,博士12人、硕士432人。还有484名企业工程师、技师担任兼职教师。设有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能源与材料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金融会计学院、商学院、航空学院、航海学院、文化旅游与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医养健康国际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等14个二级学院和教学院部。学院开设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13个专业集群,54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建有澳大利亚分校和泰国分校。学院现为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教学改革综合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德诺浩汽车人才师资培训基地、科技部三维CAD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工信部计算机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培训基地、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合作联盟副主席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合作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校、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船员培训基地、山东省创业创新学院、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高职高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天工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试点高校。学院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明校园、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山东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中国光伏农业高校创新奖、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山东省文化创意集市和创意空间试点校、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中国职业教育百强、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等荣誉。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招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近五年一次投档率都在99%左右,报到率均达到90%以上,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就业率达到98%以上,重点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2.7%。近五年来,我院教师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200余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我院学生在全国或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90余项。近三年,学院共申报专利752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687项。累计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团队500余个,培养创新创业积极分子5650人,成功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129个,在孵创业项目71个,创意项目100余个。我院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提报作品千余项,获奖301项。学院有10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课程获批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在四年一次的教学成果奖评选中,2018年我院荣获省教育厅和全国各行指委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