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陕西:二本共录取59216人 三本录取2日开始
2010-08-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本报讯(记者 张彦刚 实习生 王成)记者8月1日晚从省招生办获悉:我省今年高考二本录取工作已经结束,共录取新生59216人。由于实行平行志愿使多数院校、包括省属公办本科院校的实际录取最低线都明显高于之前的预期值,许多院校纷纷增加计划。因此,虽然个别民办本科院校和省外地理位置较偏、考生认可程度有限的院校没有完成任务,但总录取规模比原计划仍超录3459人。

  根据我省高考录取工作安排,三批本科和高职(专科)7月30日8时至8月1日24时填报志愿。三本录取工作8月2日开始,8月6日征集志愿,8日录取结束。参加三本录取的学校共212所,总计划22426名,其中文史类8946人,理工类13480人。

热门院校

  • 宝鸡中北职业学院宝鸡市金台区
    学校简介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独立颁发全日制普通大专文凭,全国通用,可上教育部学信网查询宝鸡中北职业学院是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陕西中北铁道教育集团举办、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陕西中北专修学院,现有教职工200多名,在校学生2500余名。陕西中北铁道教育集团旗下的3所院校共有学生6000余名。学院总投资2.5亿元、占地近300亩,千兆互联网、千兆WiFi及自动化管理系统、安全报警系统与一卡通全覆盖的智慧化、信息化校园和充满诗情画意、蕴涵文化品位的园林式新校区,成为西部职教界一颗璀璨的明珠。学院在全省同行业率先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管理,在全市同行业率先通过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因教学质量过硬,就业成效突出,先后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省级诚信职教院校”及“全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等殊荣,被确定为“美中文化交流基地”。创始人苏军科先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青年兴业领头人”“陕西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宝鸡市十佳政协委员”等称号,并当选陕西省政协委员和宝鸡市人大代表。办学24年来,50000多名毕业生遍布大江南北,在中国中车、上海大众、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中铁电气化、陕汽集团,西安、北京、广州、南京、福州等国际机场,南航、东航、海航等数十家500强企业和400多家知名单位建功立业。学院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高铁乘务专业,18000余名学子在国家铁路集团下辖的18个铁路局的39个客运段成功就业,培养了600多位列车长,仅西安铁路局就有200多名列车长是中北的毕业生。成为高铁人才培养的领航者,被宝鸡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确定为“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并授牌。2000多名学子遍布全国国际机场和航空公司,其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就业180多人。陕西中北铁道教育集团是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一家专门致力于高铁、铁路、航空服务、智能制造等现代职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工学结合、就业安置及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研发、市场拓展等相关业务为一体的创新型现代教育科技集团。集团下辖宝鸡中北职业学院、陕西中北铁道技工学校、陕西中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3所院校,陕西中乘铁路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3家控股公司,铁路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等3个国家鉴定站点。中北的集团化发展现代职教模式开创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先河,并致力于把集团旗下院校打造成具有万人规模的特色化、国际化职业院校。学院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和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相结合的招生方式,面向陕西及全国下达招生计划的省市招生。我院是全国高职院校中为数不多的包就业安置的学校,学生入学即与中北签订《就业安置合同》,就业成功后免费服务一年,终身提供服务。学生毕业由学院独立颁发高等院校全日制普通大专毕业证,全国上网通用。持此证可参加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也可直接安置就业,还可通过我院国际部出国留学,亦可继续深造获取应用型本科、研究生学历。
  •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市杨陵区
    学校简介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唯一一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经过69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中西医并重,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科类院校。一、基本情况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新校区位于沣河之畔的西咸新区,总占地面积796675.3平方米。现有各类在校生近1.5万名,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和儿科学院、妇幼保健学院等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4所直属附属医院、3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二、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10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13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0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43名、博士后导师8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国家青年岐黄学者8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59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个人)23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等省级人才21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5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三、人才培养近70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开拓海外,为国家培育了1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现开设27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中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汉语国际教育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554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388人,本科生13078人,留学生80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2个,建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0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四、科学研究学校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拥有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中医诊疗技术装备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行业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700余项,获国家科级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五、医疗服务学校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附属医院医院占地156亩,开放床位2200张,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产业、文化为一体的国家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是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国家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基地、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脑病临床研究中心、陕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地。第二附属医院医院占地350亩,开放床位2000张,是西北地区首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有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项目28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类别)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3个、重点学科2个,陕西省中医药重点专科9个、重点学科2个,咸阳市重点专科9个。2019年获批陕西省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与转诊中心和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附属咸阳市中心医院和附属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两院拥有床位共3100余张,医院医教研实力雄厚,是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培养基地。六、科技产业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旬邑、子洲、佳县、柞水、镇巴、洛南等二十余市县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步长制药等著名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对全省108个县市区的中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指导建立了20多个以“秦药”为特色的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学校研发、下属制药厂生产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七、对外交流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俄罗斯、瑞士、罗马尼亚、赞比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英国工作站,进一步拓宽我校对外交流渠道,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八、校园文化学校秉承“精诚仁朴”校训,坚持“文化铸校”战略,积极传承延安精神、弘扬邵小利英烈风范、发挥国医大师楷模作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等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模式。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传承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为抓手,加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建成“四微十三端”新媒体矩阵格局,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名、全省高校前列。学校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获评陕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多次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及陕西省高校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单位”。
  • 学校简介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创办于1994年,是陕西省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坚持“人文、科技、创新”和谐统一的办学理念,秉承“自强不息、修德载物”的校训和“笃实惟新、负重图强、驰而不息、交通报国”的大学精神,坚持“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根植陕西、辐射全国,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发展,形成了以轨道交通学科专业为主的办学特色和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兴模式”为引领的多类型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构建和完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实践锻炼”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校是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理事长张晋生教授任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中国轨道交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员单位。近年来,先后被授予“五星级党组织”、“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最佳人才培养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坐落于“关中山水最佳处”、秦汉上林苑和唐代京城长安著名风景名胜——西安市鄠邑区渼陂湖东畔,校园环境优雅,办学条件优越,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科技中心等,按照国家现行铁路运营标准建成了425米集电气化铁路线路和配套的电力轨道车、通信信号系统、牵引变电站及车站为一体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践基地及“轨道交通信号联锁实训基地”等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在教育部与中兴通讯建设的全国首批30所高校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中是陕西高校唯一一所基地共建签约学校。现有交通运输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兴通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部等教学单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副教授、教授占比30%,“双师型”教师占比30%以上;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近百名。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以轨道交通类、电气信息类、人文与管理类学科群建设为重点,形成了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专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开设20个本科专业,现有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车辆工程、交通工程、财务管理、通信工程6个省级一流专业;通信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4个省级重点专业。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火车侠众创空间”获批为市级众创空间。 学校重视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着力建设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大学文化,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强化育人功能,彰显生机活力,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学校贯彻国际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对外交流和国际教育合作,开展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先后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泰国先皇技术学院、马来西亚科技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校际合作,为拓宽国际视野以及推进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学校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不断强化校企、校地合作,先后与杭州、成都、兰州等18家地铁运营公司;成都、武汉、上海等7家铁路局集团公司;中铁一局、四局、七局、中铁电气化局等12家中铁工程局、与中兴通讯、陕西重汽、交通银行、长安银行、浙江机电设计研究院、西安曲江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等200多家优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并成为中铁电气化局“四电工程”人才输送基地,学校为宁波地铁“电客车司机”委托订单培养单位、杭港地铁“通信与信号维修、车辆检修”委托培养单位,港铁深圳公司订单培养单位。订单培养、定向安置已成为就业常态,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0%以上。 建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按照“注重内涵、彰显特色、产教融合、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构筑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了数万名“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快”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内容及统计数字截至2022年3月) 地址:西安市鄠邑区渼陂西路1号 电话:029-89028902 89028888 邮编:710300 邮箱:teu@xjy.edu.cn 网址:www.xjy.edu.cn
  • 学校简介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陕西机电职院)创办于1986年,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前身是合署办学的国家级重点中职、首批改革发展示范校——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和陕西电子工业职工大学,隶属于陕西省教育厅。学校地处炎帝故里、西部工业重镇、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宝鸡市。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以爱国、文化、管理、课堂、实践、读书、体育、美育、劳动为核心的“九维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首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首批国家和陕西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院校”;成为“国家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电子职教集团”和“宝鸡市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师生在国家和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争金夺银,荣获国家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20多项,团体总分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学校以培养岗位型、技能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机电、制造类学科和专业优势,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机电、电子、汽车、信息、加工制造等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专业体系,在全国率先试点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融合育人,探索建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在全国深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深受社会认可。学校实施“师资强校”战略,通过多方引进和培养,拥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热爱职教事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50人。先后有教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积极组织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整体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出版各类教材48种,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240余篇,立项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110余项,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构建了遍布全国的毕业生就业网络,与省内外1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用人合作关系,很多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学校先后为烽火、凌云、宝光、施耐德、汉德车桥、吉利汽车、秦川机床、合力叉车、中铁一局、中铁三局、中铁七局、中铁电气化局、一汽丰田、上海大众、天猫养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中兴通讯、西安三星、海康威视、京东方、好利来、动高集团等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以其优良的素质、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娴熟的岗位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在宝鸡市蟠龙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成新校区,形成“园中有校、校中有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独特办学优势。同时,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吉利智造学院”、“风标制造产业学院”、“中兴产业学院”、“钛及先进材料产业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和“宝鸡擀面皮产业学院”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学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努力将产、学、研、用融为一体,着力打造“西部产教深度融合示范基地”。 现有宝福路、蟠龙新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100亩,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拥有8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00多个实验室,其中国家级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基地和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2个、省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机电技术精品专业实训基地1个、省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性实训基地1个;建有各类文体场馆、基础设施;现有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铁道工程学院、经管与艺术学院共5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部共3个教学部门,开设智能控制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新能源汽车技术、动漫制作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乘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等35个专业,现有各类学生11000余人。俯首躬身,掬泾渭之水育芳馨桃李;职教兴校,借秦岭之木写鼎盛春秋。过去的三十多年,学校励精图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硕果累累,成绩卓著。当前及“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聚焦蟠龙新校区和“双高”建设,突出“扩规模、提质量、创特色、树品牌”总体思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多元兴校、特色强校、质量立校、智慧优校、人人为校,不断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产业”,争创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特色“双高”院校!
  • 学校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是2017年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后全国全军唯一边海防高等教育院校(副军级),是全军“2110 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一所兵种指挥类高等教育院校。主要服务面向是陆军边海防部队指挥军官岗位,培养陆军边海防部队基层指挥军官和少数民族指挥军官。是我军边海防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边海防理论研究创新基地、边海防精神文化弘扬中心和边海防对外交流合作窗口。学院前身是1941年7月在山西兴县成立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于抗日烽火中诞生,从延安窑洞中走来,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贺龙元帅及我军开国大将陈赓,上将周士第、王震、彭绍辉等曾担任学院领导。2011年9月改建为边防学院。2017年7月以原边防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训练基地、昆明综合训练基地为基础,转型重塑组建陆军边海防学院,总占地面积近4万余亩。院本部坐落于古城西安、秦岭北麓,乌鲁木齐校区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昆明校区坐落于春城昆明、长春山麓。建校近80年来,始终坚持毛主席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办校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弘扬“忠诚使命、为国戍边”的校训,累计为全军培养输送30多万名军政人才,走出了200多名将军,涌现出“全军战斗英雄”庞国兴、“共和国卫士”王锦伟、“献身使命的模范团长”胡筱龙、“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姜云燕、“忠诚使命的模范军官”江勇西绕等近百名英雄模范。进入新时代,我院以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为使命,大力建设“边海防战略”与“边海防指挥”两个军队重点学科专业。学院现有指挥信息系统工程、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中国语言文学、作战指挥4个本科专业。学院人才济济,教学科研能力厚实,现有教授、副教授多达130余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0人,军队院校育才奖获得者69人,60余名专家教授进入全军各类专家库,获国家和军队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00余项,首创的《边防学》获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填补了我军军事领域研究空白。编著的《边防学》《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国边防史》《边防安全战略研究》《边境防卫管控学》等系列专著,有力指导了边海防建设管理实践,也为培养边海防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系统配套的大学物理、语言、计算机等基础类,指挥信息系统、火力控制工程专业类和作战模拟类实验室。现代化的图书馆、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网络学习室、演播厅、标准化运动场、室内体训馆(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拳击和器械训练场为一体)和游泳馆等。以及完善的餐饮、超市、蔬果、快递、理发等公共服务体系。新起点新征程,陆军边海防学院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紧盯边海防部队建设发展实际,坚持面向部队、面向战场、面向未来,按照政治建院、特色办院、人才兴院、融合强院、从严治院总思路,围绕提升边海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打基础,扎实练内功,聚力创特色,大力培养素质全面的边海防部队初级指挥军官,培育忠诚可靠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训地方急需的边海防专业骨干,正在为建设世界一流边海防军事院校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