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二次网报志愿仅八小时 尽量填满所有高校志愿
2014-07-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7月3日,记者从市招考办获悉,根据省考试院高考工作统一安排,今年高考第二次网上填报志愿安排在7月5日(星期六)9:00~17:00进行。本次填报志愿的科类批次为:文理类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农村专项计划、自主招生批、体育类本科第一次填报志愿、春季高考本科提前批、文理类专科提前批(含直招士官)志愿,共7个科类批次。填报志愿网址为:http://wsbm.sdzk.gov.cn。

针对此次填报志愿,市招考办特别提醒:如果错过志愿填报时间一律不得补报。由于本次填报志愿涉及的填报人数较多,市招考办另外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注意以上5点事项。

文理类提前批(含本科、专科)、自主招生批、本科一批均在7月5日填报,请考生务必及时填报志愿,切勿漏报、迟报、误报。

直招士官专业志愿填报在专科提前批,由于专科提前批只设一个高校志愿,所以公安类专科志愿与直招士官生志愿不能兼报。提前批是最早开始的录取批次,考生如果填报了提前批(包括专科提前批)志愿并被录取,将不再参加自主招生批、本科一批等后续批次的录取。

春季高考本科提前批今年首次设置,符合《关于山东省2014年春季高考技能拔尖人才免于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的通知》(鲁招考【2014】37号)文件要求的考生可以填报。春季高考提前批不单独列招生计划,填报时选择春季高考本科批学校、专业及专业代号。

今年文理类本科一批继续实行平行志愿,为尽可能避免被高校退档,建议考生在每所志愿院校中的“专业服从调剂”选项中要尽可能选择服从调剂。

填报志愿一是不必上午9点刚开始就急于填报志愿,避免网络阻塞;二是切忌在最后几分钟再上网填报志愿,避免因网络、机器等出现问题而无法填报。

平行志愿分数(位次)优先

今年山东省在普通文史、理工类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及专科(高职)批实行平行志愿。其中,普通文史、理工类本科一批和专科(高职)批,在录取前填报志愿1次,在录取过程中征集志愿1次;本科二批在录取前填报志愿1次,在录取过程中征集志愿2次。以上各录取批次均设6个高校志愿,每个高校志愿设6个专业志愿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在本科一批征集志愿、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和专科(高职)批征集志愿时,除设6个高校志愿,每个高校设6个专业志愿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外,还设高校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

平行志愿是指在某个批次设置的高校志愿均为并列的志愿。平行志愿与传统志愿的主要区别在于投档方式上的区别。平行志愿是首先将所有考生分文、理科按照投档分数(高考原始分与政策照顾分之和)从高分到低分进行位次排序,然后按照顺序依次检索考生所填报的志愿,当被检索到的高校招生计划未满额时,该生即被投到该高校,体现了“分数(位次)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

平行志愿不能补充投档

考生档案一旦投出,将不再检索该生排在后面的其他高校志愿。如果考生因几个平行志愿均未满足条件而未被投档,或投档后被高校退回,就只能参加征集志愿录取。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平行志愿只实行一次投档,不再补充投档。在平行志愿投档时,一个考生只能投档到一所高校。因为计算机一旦检索到考生符合某一个高校投档条件后,立即投档,不再检索该考生后面的志愿,所以不会被投档到其后的高校,更不可能被投档到多个高校。

实行平行志愿后,走读生、中外合作办学或只招收有志愿考生的专业如何填报?有走读招生计划的高校,其走读招生计划单设代码。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填报,在平行志愿中占1个高校志愿。外省高校按规定不允许单设代码的,其相关专业可单设投档单位。单设招生代码或单设投档单位在平行志愿中均占1个高校志愿。

提醒

尽量填满所有高校志愿

由于我省每批次平行志愿可以填报6所高校志愿,建议考生准确定位、合理分配,尽量填满所有志愿,前面两个高校志愿可以考虑“冲一冲”,中间两个高校志愿要考虑“稳一稳”,最后两个高校志愿要考虑“保一保”。不要全部填报同一层次的高校,也就是尽量保证所填报的高校之间有一定的梯度,增大投档成功的概率。还要注意高校排列的排序,将最喜欢的高校排在前面。

考生如果因身体条件、性别、外语口试、单科成绩等不符合高校招生专业的要求,一定不要填报。如果考生投档到此类高校后因不符合专业招生要求被退档,将失去本批次录取的机会,后面征集志愿可供选择的高校数量就比较少了。

考生每1所高校可以填报6个专业,还有一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用以表明考生在没有被自己所填专业录取时,是否愿意调剂到这所高校公布的其他专业。记者魏海洋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前身为创建于2001年的青岛恒星科技专修学院;2003 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公益性办学宗旨。秉承“文明、博学、实践、创新”的校训,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创新活校”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驱动,坚持“行校共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化开放城市—青岛。现占地93.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9.7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5.3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00.68万元。建有校内实验室129个、实习场所4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5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44.27万册,电子图书130万册,纸质期刊636种,电子期刊22.13万册。校园网出口带宽5,310兆,网络接入信息点数8,160个,建成了万兆骨干链路、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学校扎实推进专业建设。现开设本科专业34个,在校生折合15322.8人,其中本科生9,810人,涵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建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4个;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进入B类专业3个,在山东省19所上榜民办本科高校中列第3位。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662人,外聘教师230人,折合教师 781.5人,生师比19.61: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497人,占比75.08%;“双师双能型”教师263人,占比39.73%;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青岛市教学名师5人。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确立了“一个目标、二个模式、三全育人、四教四成、五育并举”的“一二三四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对接地方产业行业,实施行校共建,发挥恒星集团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实践了具有恒星特色的“工学交替、实岗实践”的教学模式。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产教融合和智慧学习工场的创新模式共同研究与实践;学校承担省市级及以上教改研究项目4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双创平台,建成“恒星智岭”国家级众创空间双创基地;注重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构建了统筹领导、逐级落实、协同合作的校院两级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学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项目27项,在大学生双创大赛中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26项。学校鼓励开展应用研究,注重科研反哺教学。激励和支持教师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服务、科技研发和科研创新,引导教师把创新过程、科研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升本以来,承担省市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21项、横向科研课题46项,发表研究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专利类授权110件。学校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十几所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加拿大莱姆顿学院、美国凯特琳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等16个国家6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项目,积极利用国际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始终视质量为生命。围绕教学中心,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1,500余人,发展学生党员243人;获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文体竞赛奖883项、发表论文 46 篇、获专利授权 15 项;升本以来,生源质量连年提高,2021年山东省普通类考生高考成绩超本科资格线20分以上的生源占比60.94%,录取平均分超生 源省份本科资格线20分以上的省份占半数以上,全校一志愿录取率90.1%;2021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为89.8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胜任度“较强”与“非常强”的评价占比为81.16%。近年来,学校获“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青岛市道德讲堂示范单位”“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十大改革创新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多次被中国商报、齐鲁晚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中国教育报分别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立德树人守初心 德能双修育人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力求让学生更满意》为题连续报道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 青岛城市学院青岛市城阳区
    学校简介青岛城市学院创立于2004年,前身是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202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青岛城市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融合国际优质资源,提供立足城市、面向全球的教育和公共服务,以独特的国际化视野,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校现已加入AACSB全球商科教育联盟成员,成为大陆地区第102位成员高校;在2022软科中国民办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40,青岛第一。学校占地1058亩,设有本科招生专业32个、专科招生专业13个,并建有89个实验室、12个校内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55亿元。学校融合国际优质资源,成立了“国际学术咨询委员会”,由11名国际会员和9名中国会员组成,负责对学生开展授课、讲座等内容,为学校的卓越师资团队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以国内一流大学标准选聘师资,现有专任教师880余人,其中9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87%具有知名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40余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150余人具有海外知名高校背景。在保障学术与教学水平的同时,我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活动的参与感,拥有120多个优质社团,并配备专业老师指导,参考国外高校的社团管理模式和活动形式,每年举办200多场校园活动,在这里,你将经历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在就业方面,综合就业率历年来达98%,毕业生就职于字节跳动、爱奇艺、华为、中建、青啤等中国名企及世界500强企业;在深造方面,毕业生遍布爱丁堡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或世界顶尖名校。
  • 鲁东大学烟台市芝罘区
    学校简介学校坐落在“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烟台,是一所以文理工农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2012年,成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2014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2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属21所“双高”建设高校之一。【文化传承】学校于1930年始建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县莱阳,历经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胶东公学、胶东师范学校、莱阳师范学校、莱阳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学院等历史阶段,以吴伯萧、何其芳、臧克家、老舍、萧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贤曾在这里弘文励教,培养了一大批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优秀人才,孕育形成了“厚德 博学 日新 笃行”的校训精神和“求是至善 尚实致用”的优良校风。2001年,原直属山东省交通厅、建校于1978年的山东省交通学校并入。2006年,学校更名为鲁东大学。【办学条件】学校依山傍海,环境优雅,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文明校园。校园占地3450亩,校舍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1.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4亿元。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十三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图书馆藏书250.7万册、电子图书108万种。在校生3万余人。【学科建设】学校坚持学科立校,学科实力不断增强。现设25个学院、74个研究院(所)、62个本科招生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拥有1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20年,水利工程学科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是全省同学科中唯一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工程学连续两年稳定在ESI全球排名前1%。【教学成果】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2012年,成为山东省首批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省级教师教育基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通过山东省美育评估和体育评估。现有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个省级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近三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共获奖7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参与)、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7项。学校在2016-2020年全国师范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列全国第16位。【科学研究】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建有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衔接配套、布局合理的创新平台体系,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8个。“十三五”期间,共立项国家级项目264项、省部级项目600项,立项经费2205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703篇,出版学术专著217部,授权发明专利339项、实用新型专利160项;获得省部级奖励69项。2020年度科研经费10019万元,连续两年突破亿元。【师资队伍】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现有专任教师1657人,正高234人,副高56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31人,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专家72人次、省级83人次。现有中国近现代史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等9个省级教学团队,功能材料设计与合成团队、优势学科人才培育团队等2个省级科研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7个。【服务地方】学校深化科教、产教、校地融合,构建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决策咨询、共建共享、文化传承与创新“五位一体”的服务地方工作模式。2016年以来,新增地方政府等战略合作伙伴9个、行业企业合作单位135家,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45个协同创新平台;共建绿叶生命与健康产业学院、拓伟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盈科法学院等多功能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承担社会委托项目654项,到账经费13554万元。学校连续多年当选国家海洋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单位,获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获评“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十佳驻烟单位”等荣誉称号。【交流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学校是原国家教委首批公布的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200所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通过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正式认证的22所高校之一。每年长短期留学生人数1200余人。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130多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现设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与法国昂热大学、西部天主教大学合建卢瓦尔孔子学院,与韩国南部大学共建烟台世宗学堂;与国外高校联合举办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日本二松学舍大学、韩国岭南大学举办1个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3+1”“3+2”等模式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人才培养】“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历代鲁大人笃定的办学信念。九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学子从这里迈出校门,踏入社会。迄今为止,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31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以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基础知识牢和职业技能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尤为难得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走出了以国际知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为代表的饮誉文坛的“鲁大作家群”。目前,鲁东大学全体师生正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发展定位和“党建引领、学科筑峰、育人为本”办学思路,进一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着力提升发展层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力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构建内涵质量提升与外延资源拓展双驱动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把学校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创新能力强、服务地方成效好、优势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 学校简介山东华宇工学院由德州亚太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举办,前身是始建于2002年的德州华宇学校,2004年学校改建为专科层次的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总体定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秉持“以人为本、对接需求、应用为魂、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学生中心、需求导向、全面发展、产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已培养应用型人才近4万人。目前,学校在校生1.7万人,其中本科生1万余人。占地1146亩,校舍40万平方米。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建有282个实验实训室(中心、工作坊),13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馆藏纸质图书140.8万册,电子图书130.3万册。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10个教学院(部)。聚焦党的建设,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加强党建与思政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于2004年成立党委,现有党员936人,党总支6个和党支部27个。2020年7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国内双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2017年12月8日,中央电视台1套《新闻联播》栏目对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报道。2020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立项1项。2021年,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聚焦现代产业,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按照“固优、强特、扶需”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对接山东省“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和德州市“541”现代产业,开设30个本科专业,全部为应用型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工管艺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5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聚焦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学校是中共德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指定的智库联席单位、是省会经济圈科创联盟成员副理事长单位。与企业共建中央空调设备检测中心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洁净空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德州市重点实验室5个,德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近三年,学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部分)1项。承接横向项目129项。获市厅级科研奖项190项,其中德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德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学校1份咨政报告获德州市委田卫东书记肯定性批示,12项调研报告被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采纳。授权专利502项。聚焦学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等七个方面,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网、齐鲁网等媒体报道。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构建了“三层次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中心为山东省创客之家。近三年,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参与率86.9%,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349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省级奖励462项,学生授权专利243项,发表论文175篇。构建了“平台+项目”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全面实施第二课堂建设工程,实现了学生成长“七个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均在80%以上。学校历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均在10%左右,累计306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40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1人被英国诺丁汉大学录取。聚焦协同育人,推进开放办学。探索建立了“三接九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0个本科专业全部与企业共建,校企在教学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12个方面共同培养人才。学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了产教融合园区,与德州亚太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中央空调产业学院、智慧物流产业学院、现代传媒与艺术设计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建设研究室、创新工作室、创业工作室和工作坊等“三室一坊”32个。现有校企合作单位133家。近三年,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项目35项,为地方和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129项。与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的16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先后获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学校办学业绩。学校以“建百年华宇、创特色名校”为愿景,坚守“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用的人才和技术”的使命,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生满意、教工自豪、政府重视、社会尊敬、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市东港区
    学校简介日照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山东省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日照广播电视大学(日照经贸学校)和日照水产技工学校并入我校。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6582人,教职工1056人。学校设有海洋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通用航空学院、现代汽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商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创意设计学院10个二级学院,现有招生专业51个,涵盖农林牧渔、土木建筑、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旅游、文化艺术等13个专业大类。先后与齐鲁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开展了5年制本科贯通培养。学校面向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30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实习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学校,连续三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世界职教院校联盟校企合作及创新创业卓越奖。2020年被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与诊改制度建设优秀案例、全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优秀案例50强,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中获A级等次。 专业(群)建设方面,学校根植地方产业发展,专业设置随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形成了“地方发展和培育什么主导产业,学校就设置和建设什么专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聚焦日照主导产业,按照“衔接产业、优化布局、重点突破、梯度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对接“向海经济”、现代高效农业、现代建筑业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打造水产养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2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对接精品钢铁、汽车零部件、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建设省内领先、骨干培育的智能制造、汽车服务、文化创意设计、软件技术等高水平专业群;对接现代服务、精品旅游等产业领域,建设基础支撑、特色发展的旅游服务、会计、商务与管理、航空工程与管理等高水平专业群。学校建设了国家示范专业5个、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9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专业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0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牵头成立了海洋与渔业、艺术2个省级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大师名匠引培、卓越教师培育、“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教师成长“五大工程”,深入推进人才招聘、考核评价、职称聘任、岗位竞聘、绩效分配“五项改革”,全面优化教师发展环境,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11个,拥有国家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29人,教授60人、副教授303人,博士29人,10名教师被聘为市社科首席专家,54名教师被聘为日照市社科及行业评审专家。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0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承担“国家星火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93项、市厅级项目725项,承担横向技术服务项目100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00余篇,取得国家专利460余项。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发展紧密型校企联合体为重点,与5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办二级学院、办专业、办订单班等合作形式,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等合办二级学院6个,与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合办了5个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专业16个、企业冠名订单班38个、共建以教学和实践训练为目的的生产型校内外“教学工厂”4个、共建“集教学实训、产品生产、员工和社会培训、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个。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牵头成立文化创意、海洋与渔业2个省级职教集团。合作企业向学校投入办学资金和设备累计超过1亿元,年提供实习岗位5000多个。 社会服务方面,先后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共建了建筑特种工培训、交通行业特种工职业技能鉴定、二级渔业船员培训、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中心、退役军人技能技术培训、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等21个国家、省、市级培训考核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年开展长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5万余人次。建设1个国家众创空间、2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十三五”工程技术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技能技艺传承平台。通过开放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每年培养MBA硕士、成人本专科等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员2000余人。设立日照社区大学和日照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日照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面向社会开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终身学习教育。在市区建设了8个社区读书站、9个社区教育基地和2个养教结合基地,常年开展“社区大讲堂”活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年公益培训2万余人次。 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学校聘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和现代汽车集团原副会长薛荣兴先生担任名誉院长。与27个国家、地区的119个政府组织、高校及教育机构、企业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举办汽车、建工、物流、旅游、机电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选派200余名专业教师出国(境)学习培训,利用学校中澳师资培训中心开展200人次线上国际化培训。选派400 余名在校生赴美国、韩国、丹麦、新西兰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交流学习。连续举办12届国际汉语夏令营,吸引500余名国(境)外师生来校展开文化交流。学校是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院校,在巴基斯坦、柬埔寨分别建设了“五征学院卡拉奇分院”、“普拉科索马克职业技术学院语言和技能培训中心”。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招收学历留学生100余人。加入“技能非洲计划”项目,与加纳库马西技术大学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联合培养。 “十四五”时期,学校确立了“率先建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成功创建职业技术大学,打造创新日职、技能日职、绿色日职、智慧日职、幸福日职”的奋斗目标,学校将立足日照,服务山东,辐射全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