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陕西:关于做好2024年军队院校在陕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工作的通知
2024-06-2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市(区)考试招生机构,各县(区)考试管理中心(招生办),各军分区(警备区)动员处、县(区)人民武装部,各有关军队院校:

根据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工作办法〉的通知》(军训〔2023〕153号)和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关于印发〈2024年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计划〉的通知》(军训〔2024〕8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军队院校在陕招生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考条件

志愿报考军队院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参加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普通高中应届或往届毕业生。

(二)未婚,年龄不低于16周岁、不超过20周岁(截至2024年8月31日,即2004年9月1日—2008年8月31日出生)。

(三)高中阶段体质测试成绩达到及格以上。

(四)符合军队院校招收青年学生的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格检查标准条件。

(五)志愿献身国防事业,服从组织分配。

二、政治考核

政治考核由考生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县(区)人民政府兵役机关,按照军队征集和招录人员政治考核有关规定组织实施。考生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与高考报名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区)的,政治考核工作由考生高考报名所在地的县(区)人民政府兵役机关负责,考生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的县(区)人民政府兵役机关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具体按照省征兵办公室、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4年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政治考核工作的通知》(陕征〔2024〕18号)执行。6月25日前,各县(区)征兵办公室按照初步考核、联合考核、作出结论的步骤,完成政治考核。政治考核结论分为通过和不通过。政治考核结论不通过的考生,不得参加面试和体格检查。各级招生办要加大对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鼓励政治考核通过的考生积极填报志愿。

三、志愿填报

军队院校志愿填报在“本科提前批次文史类、理工类本科A段”栏内,设置1个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3个专业志愿。高考成绩达到本科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且政治考核通过的考生,必须于6月24日12∶00至6月27日12∶00,登录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https://www.sneea.cn)或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https://www.sneac.com)填报志愿。

四、确定参检对象

网上填报志愿结束后,省招办根据考生志愿,按照各军队院校在陕招生计划数的3倍(其中女生、文科类以及报考潜艇、潜水、空降、特种作战、空中战勤(技勤)等特殊岗位的考生,按照招生计划数量的5倍确定),区分院校、科类、性别,按照成绩由高至低的顺序,于6月27日向省军区招生工作办公室提供参加面试和体检的考生名单;报考人数不足3倍时,对应批次线上报考该院校的考生均可参加面试和体检。参加面试和体检人员名单将于6月27日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和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公示。

五、面试和体格检查

面试和体格检查同步展开,由省军区招生工作办公室牵头协调,依托空军军医大学组织实施,承检医疗机构为空军第九八六医院(北区),地址为西安市碑林区友谊东路269号。参加面试、体格检查的考生须携带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准考证、学籍所在高中出具的高中阶段体质测试及格证明。参检前请认真阅读《体检须知》(见附件1)。

(一)面试。时间为6月28日至7月2日,按照《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工作办法》有关要求组织实施,面试工作人员由军委训练管理部指定的军队人员组成。面试结论分为合格与不合格。面试工作人员应当将面试结论当场告知考生,考生对面试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当场申请复核,复核结论为最终结论。

(二)体格检查。时间为6月28日至7月4日(其中6月28日至7月2日组织初检,7月4日组织复检)。体检按照《军队选拔军官和文职人员体检标准》(军后卫〔2023〕116号)执行,区分通用标准和选拔军官补充标准两个部分,报考特种作战、通信导航、电子对抗、防化、机降、伞降、医疗卫生、舰艇、潜艇、潜水、装甲、油料、测绘、导弹等特殊岗位招生专业的考生,在符合通用标准的基础上,还须达到相应的补充标准,具体详见招生计划专业备注中体检标准要求。主检医师根据招生专业对考生体格要求作出体检结论,签名负责。各军分区(警备区)按照省军区招生工作办公室明确的体检安排,组织人员进站体检,体检结束后及时向招生对象反馈体检结果。体格检查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除工作人员和体格检查对象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

(三)异议处理。体检项目能当场作出结论的应当现场告知考生本人,如有异议,可现场申请复查。复查由承检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实施,复查结论经承检医疗机构同意后,以复查结论为准。对当场不能作出结论的体检项目,考生可于体检全部结束后登录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或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自行查询体检结论。对于视力、听力、心率、血压、心电图等项目未达到合格标准的,现场组织复查;对于可通过服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影响检查结果的项目,不予复查,考生的初检结论为最终结论。对考生提出的复议项目是否进行复查由承检医疗机构确定。体检工作监督复议组成员由省军区招生工作办公室、省招办和承检医疗机构各一人组成。

(四)时间安排。体检面试初步作如下安排。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png

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面试、体检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加强领导,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和体检标准组织实施,对错检、漏检、结论错误等影响考生录取或在面试、体检工作中发现弄虚作假行为,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录取

7月5日前,省军区招生工作办公室将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格检查合格考生名单提供给省招办。

军队院校招生安排在本科提前批次A段,实行远程网上录取。

省招办综合考生志愿、总分、性别以及军检是否合格等条件投档,招生院校对照所招生专业的体检标准和考生的单项体检合格结论确定是否予以录取。

投档比例严格执行院校招生计划的120%(投档数量按四舍五入取整)。如果考生总分出现并列时,依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排名决定是否投档或录取。如总分与单科分数均相同时,相同的档案同时投给招生院校,由院校按其招生章程择优录取。除此种情况外,不得超比例投档。因退档产生缺额时,在符合投档条件的考生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和招生计划缺额数量1∶1向招生院校顺延投档。计划无法完成时,省招办将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和“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公布缺额计划并公开征集志愿。征集志愿投档时按照计划缺额1∶1向招生院校投档。各军队院校均执行本科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

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现役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子女,在投档范围内优先录取。为现役军人子女、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子女的,于6月25日前,向负责本人政治考核的县(区)人民政府兵役机关提供以下材料:1.所在团级以上部队政治机关出具的为现役军人(含部职别、身份证号、证件编号等)及考生为其子女的证明;2.考生出生医学证明;3.现役军人军官证、军士证、义务兵证。县(区)人民政府兵役机关审核属实的,逐级报省军区招生工作办公室、政治工作局核准,核准通过的由省招办列为优先录取对象。

投档录取过程中,招生院校与省招办对考生投档录取意见不一致时,由招生院校填写《退档申请单》,详细说明退档理由和政策依据,省招办提出复审意见。若双方意见仍存在分歧,由省军区招生工作办公室报全军招生办会同教育部有关部门作出最终裁定。

军队院校招生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进行。对统考成绩达到学校投档线且已投档的考生,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招生学校决定,遗留问题由招生学校负责解释。省招办向学校投放考生电子档案,省军区招生工作办公室和省招办共同监督学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情况,纠正违反国家招生政策、规定的行为。

各军队院校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录取工作。录取通知书由各招生院校直接寄发考生本人。录取工作结束后,省军区招生工作办公室根据省招办提供的录取名册,将被录取考生的政治考核表、面试军检表于录取结束后一个月内寄送招生院校。

2024年陕西省军队院校招生录取工作政策规定以本文件为准。

附件:1.体检须知

2.病史调查表

陕西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陕西省军区招生工作办公室

2024年6月19日

热门院校

  • 西京学院西安市长安区
    学校简介西京学院坐落于古城西安,是省属普通民办本科高校、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学校创建于1994年,2005年获批为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作为全国第一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2011年学校获批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2017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8年被陕西省确立为“一流学院”建设单位,202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校2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诚、健、博、能”的校训,以创办“有使命,有远见,有智慧”的高水平大学为己任,形成了“无私奉献、报国为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西京精神。学校立足为区域经济服务,坚持特色发展,确立了以“三大专业群”建设为主的专业发展规划,即以智能制造为牵引的工科专业群,以审计学、会计学为引领的经济管理专业群,以视觉传达设计为轴心的现代艺术设计。学校现有5个专业硕士点,39个本科专业,多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能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解决一定复杂问题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明确了“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四个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立足陕西、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何积丰院士工作室、国防科技研究院等学术科研平台,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核心科研团队。《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学校多项科研指标保持在全国民办高校前列,西京学院科研竞争力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落实“四模块五平台三机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统领的“专业+、通识+、一院一品、社会实践”书院育人体系,助推学生成人成才。学校是“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是全国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先后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坚持创业“全面覆盖、点上突破”和就业“三全一化”的工作思路,构建了“一融入二协同三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是“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陕西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共青团陕西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学校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多元文化素养为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韩国、新加坡、英国、法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了短期访学、学期交换、专升本、本升硕及海外带薪实习等项目。2016年设立新加坡汉桥学院海外培训基地,为师生打造了海外学习及研修平台。
  • 学校简介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原陕西省中医学校、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等4所学校合并而成,渭南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的“同州实业中学堂”,学院为“全国文明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陕西省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陕西省高职一流专业建设院校”,渭南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学院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0多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广泛分布在教育、卫生、农林、畜牧等各个行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如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寇遐,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原陕西省副省长王双锡,原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张克俭,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陈吾愚等知名校友。学院研究员刘寿山编撰的400余万字专著《中药研究文献摘要》,开启了近代中药研究先河,被誉为“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综合性中药文献巨著”,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学院地处陕西东大门渭南市,东临华山,西望西安,北依渭水,南眺秦岭,风景秀美,交通便捷,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学院有高新、朝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80亩,建筑面积33.1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6700余人。现有教职工942人,其中专职教师531人,教授、副教授20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9人,双师型教师441人;聘请兼职教师202人,行业导师60人,客座教授56人;陕西省科技新星、省级教学名师等省市级以上称号人才23人。拥有馆藏图书99.48万册,教学用计算机1600台,校内实验实训室219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训基地215个。学院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下设10个教学单位,开设三年制高职专业48个、五年制高职专业6个,涉及医药卫生、公共管理与服务、食品药品与粮食、教育与体育、农林牧渔、生物与化工、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交通运输、电子与信息、装备制造、资源环境与安全、土木建筑等14个专业大类、30个专业类,形成以医药、教育类专业为主干,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两翼,建筑、农林类等专业为延伸的专业格局,基本构建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专业体系。近年来,学院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主参编教材52部,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3部。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学生技能大赛奖155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24项,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11项。连续三年承办陕西省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养老服务技能大赛。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2项,市级科研项目55项,横向课题4项;取得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1项;获市级优秀论文成果奖32项;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0项,校级教改项目102项;发表论文668篇(其中核心论文139篇,SCI 11篇)。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统筹推进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与渭华干部学院等9家单位共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渭南本土红色资源和校史红色资源优势,涵育校园文化红色特质,深入推进红色资源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和育人品牌,不断巩固和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强阵地。学院以“明德、笃行、精技、强能”为校训,秉承“顶天立地、内外兼修”的办学理念,坚持“遵循规律、文化引领、改革创新、开放融合”的办学思想和“面向职业办学、贴近产业办学、瞄准就业办学、政校行企联动办学”的办学思路,不断践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服务行业、企业、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服务”办学宗旨,全面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应用与开发的重要基地。学院坚持全日制普通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并重、培养与培训并举,搭建在校生、社会考生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立体互通平台,开展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多证书”教育。除独立举办高等成人继续教育外,还与陕西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元选择。学院不断优化校企合作运行体制机制,政校行企联动,推进产教融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国家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130个、开发教材30余部、制定课程标准200余项,开设校企合作订单班21个。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发挥医药卫生、农业、教育等专业优势,与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相关院校开展交流合作项目;承接渭南市人民政府对几内亚的援助项目,建设渭南“一带一路”对非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完成几内亚农业技术人员为期一年的留学培养工作,新华社、《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了我院对非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成果。学院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多角度、多模式、多举措开展帮扶工作。学院驻大荔县南黄村工作队以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做优特色农业发展为目标,全力以赴、多措并举、多种方式有效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对帮扶澄城县,以智力帮扶、教育帮扶、科技帮扶、志愿帮扶、信息帮扶、人才帮扶、文化帮扶、民生帮扶等八大帮扶为抓手,持续加大帮扶工作力度,促进县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连续被评为全省高校“双百工程”先进单位。学院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援藏工作部署,主动对接阿里地区。2020年,与阿里职校签订对口帮扶框架协议,从“马背诊所”和“云端幼教”两个精准教培项目入手,为藏区培养乡村医生和幼教师资。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之路,在举办高职教育的16年中,历经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省级示范校建设、国家优质校建设、双一流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提质培优等历程,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目前,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质培优项目为抓手,以服务区域和全省高质量发展为路径,以推进“双高”建设进而发展本科职教为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上阔步前进。
  • 武警工程大学西安市新城区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原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学院。这里是武警部队培养“讲政治、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忠于党和人民的现代警官”的基地,进行科学研究的中心。她占地56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宏伟,绿树成荫,设施先进,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院原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1983年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后经三次体制任务调整,发展成为培养内卫指挥、政治工作、后勤管理和专业技术警官的综合性军事学院。1998年9月,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再次进行体制任务调整,并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学院,简称武警工程学院。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学院建设十分关怀。1993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为学院题词:“忠于党和人民,造就现代警官”。1998年,江总书记又欣然为“武警工程学院”题写了校名。   在武警总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院教职员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总书记题词为校训,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不断研究探索武警院校教育特点和规律,进一步确立了“全面培养、全面发展、全面过硬”的办学思想,使这所年轻的军事学府,如日初升,充满希望。   如今,学院已是武警部队唯一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有科研部、基础部和通信工程系、电子技术系、军事经济系、军械运输系、建筑工程系、进修系,共个17专业、40个学员队、35个教研室、和2个学术刊物编辑部。学院已逐步建起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有教授、副教授158人,讲师203人,博士后2人,博士21人,硕士164人。他们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方针,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实行开放式办学,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院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军“政治理论课教学先进单位”;在全国英语四级统考中,学院的通过率连年跻身陕西高校先进行列;在陕西高校数学模型竞赛中,学院夺得团体一等奖;在全国公安和省高校系统散打、体育比赛中,学院也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建院20年来,学院为部队输送毕业学员9000余人,函授学员12000余人,轮训师、团职干部600余人,培训其他各类干部5400余人。毕业学员到部队后,经过实践锤炼,大都成为部队三化建设的骨干,有相当一批已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与此同时,全院出版各种专著、译著14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800余篇;完成科研项目180余项,其中116项通过省部级鉴定,82项获军队或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获国家专利,并有1项获国家发明奖,在科技强军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学院大力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保障,为学员的学习、训练和生活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图书馆藏书35万余册,现已建成信息网络系统,在网点上,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脑阅读图书馆信息资料。各教研室积极推广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令人耳目一新。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而建成的电化教学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指挥自动化培训中心、外语语音室和20个基础教学实验室。今年,总部又投资160万元,筹建移动通信网络、信息安全两个重点实验室,为开展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条件。规模宏大的军事体育场,设施先进的射击场、游泳池等,为学员的训练和运动提供了理想场所。   建筑宏伟的俱乐部,各具特色的学员队文体活动中心,内务整齐的学员宿舍,服务周到的学员食堂,整洁壮观的学院医院等,为学员们的生活、业余活动提供了各种保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年轻的武警工程学院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新的世纪,吸引着广大有志成为一名现代警官的优秀青年来院学习。
  • 学校简介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汉中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专科层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业务受陕西省教育厅管理和指导,是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2010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9年通过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检查复核,先后被授予教育部首批信息化建设优秀试点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陕西省师德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院地处世界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最美城市——汉中市,占地面积730余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全日制在校学生1.7万余人,招生覆盖16个省份,办学规模稳居陕西同类职业院校前列。校园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一所集汉文化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式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立志成才的理想之地。学院下设13个党政管理部门及15个教学教辅机构。开设有医学类、经济管理类、农林类、教育类、机电类、土建类6大类40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3个。近年来,学院紧密结合汉中实施航空装备制造提升、汽车制造扩能、智能装备制造培育三大工程建设,及时优化专业布局,开设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专业发展与产业升级高度契合。学院现有教职工和医务工作者1020人,其中,专任教师574人,正高职称17人、副高职称1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31人;“双师素质”教师311名,获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汉中市“三一一”人才12人;3名博士获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和“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名教师被评为“汉中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名教师被评为“汉中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学院紧紧围绕学研、医养、旅居、兴业“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是汉中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设有汉中市职业教育中心,是陕西省和汉中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陕西省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陕西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汉中市中学教师培训中心、汉中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汉中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18个,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40多个,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建有陕西溯源法医司法鉴定所、临床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秦巴食用菌研究所等省、市级服务、研究平台5个,职业技能鉴定站4个,拥有1所三级综合附属医院、1所二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以学院为理事长单位的汉中职业教育集团202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坚持产学研融合发展,科研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获批教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论文1600余篇,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主编参编教材150余部,获陕西省科技三等奖1项,汉中市青年科技奖1项,汉中市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各1人,建成陕西省青年创新团队1个,1个博士团队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比利时王国托马斯·摩尔大学、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德国法兰克福护士学校、荷兰方提斯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菲律宾国家大学、韩国牧园大学等国际院校开展了深度合作。学院紧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历史机遇,全面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奋力推进“双高”院校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德能并举、岗位主导、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体系,创设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与多家企业联合开办订单班25个,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近两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获奖400余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校园健身操舞锦标赛中获得冠军两项,多名毕业生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务实创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尚德、自强、乐业、创新”的校训,发扬“以厚德尚行之传统修身育人,以大国工匠之追求精益求精,以自强不息之精神乐业创新”的学院精神,在提高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狠抓内涵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发展新兴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全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奋力建设陕西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
  • 学校简介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学校作为“西迁群体”之一,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培养了16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充分彰显,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居全国第140位。学校现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西安未央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有专任教师1350余人,拥有国家“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百余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2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300余人;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设有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阿尔斯特学院和体育部等16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9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本科专业63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院士创新团队7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5‰),迈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后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教学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2项;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6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新工科项目6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优秀教材21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2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75项。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陕西省高校易班发展中心、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先后依托学校成立,入选首批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在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及年度人物评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项目建设、易班应用推广等重大工作和活动中成绩优异,成为唯一一所三届蝉联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的高校,连续五年荣获全国易班优秀共建高校。在师生中涌现出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好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个人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典型。科大学子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学校是唯一一个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先进集体奖”的陕西省属高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就业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节目专题报道。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79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5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21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出版著作116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2614篇,EI收录期刊论文520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564件,国外专利61件。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2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技术转移中心6个,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入选院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类型多样的留学访学及研修项目,师生出国人数逐年大幅递增。拥有陕西高校招生年限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大力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招收来自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荷兰、巴基斯坦等25个国家本硕博学生来校学习。在5年一次的全省“五一”评选表彰活动中,学校成为唯一一所在2012年、2017年连续两次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高校;2014年、2018年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陕西高等学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连续四年在省属高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双百工程”先进单位。学校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双创”示范高校、2个学院入选省级“标杆院系”,7个支部入选全省、全国“样板支部”;2人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个支部入选“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站在新的起点,陕西科技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入实施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