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西:2022年下半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防疫须知
2022-12-0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为保障2022年下半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将考生参加考试的防疫要求告知如下:

一、考前防疫要求

(一)社会考生考前7天申领“广西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社会考生须于考前7天以上通过微信搜索“智桂通”小程序申领“广西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并及时更新核酸结果、核验行程等相关数据状态。

(二)密切关注并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疫情防控实行属地管理,各地防控政策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动态调整,请所有考生务必密切关注并遵守考点所在地最新防控要求。

(三)有异地旅居史考生主动进行报备。返桂来桂、区内往返的考生须提前与考点所在地所属社区联系,了解并确保自己符合考点所在地疫情防控政策和要求,主动向所属社区或居住酒店进行报备,并配合当地疫情防控部门开展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等疫情防控措施。

为确保符合健康应试要求,考生应至少于考前7天以上抵达考点所在地,做好健康管理。因不遵守考点所在地防疫政策造成无法应试的,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

(四)自我健康监测。从考前7天至考试结束前,考生应每日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状况监测,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尽量避免离开考点所在地,避免前往国(境)外、国内疫情高、低风险区、7天内有本土疫情的县(市、区),避免接触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国内疫情高、低风险区人员或近期国(境)外人员,避免去人群密集、流动性较大的场所聚集。

(五)社会考生考前48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社会考生应持本人参加的首场考试考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纸质或电子版检测报告均可,下同)进入考点。对于有国内疫情低风险区、7天内有本土疫情的县(市、区)旅居史的考生,还应提交抵达后三天内两次(间隔大于24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请考生合理安排核酸检测时间,以免影响正常考试。

“考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是指核酸检测证明时间要求在考生《准考证》的“考试开始时间”往前推48小时以内。核酸检测证明时间以报告出具的时间为准;对于核酸检测证明只有出具日期但不显示具体时间的,出具报告时间以显示日期当日23:00为准。

(六)医疗机构排除感染可能的书面诊断证明。考前出现体温等于或高于37.3℃的考生须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检查,并出具排除感染可能的书面诊断证明。

二、考生考试入场要求

(一)体温检测。考生到达考点后,听从考试工作人员指挥,配合考点完成体温测量,体温低于37.3℃方可进行身份和防疫核验。体温等于或高于37.3℃的考生须现场提交医疗机构排除感染可能的书面诊断证明,听从工作人员安排,经现场专业医务人员复查体温及流行病学史等综合评估指标,确定符合健康应试要求后,才可进行身份和防疫核验。

(二)身份和防疫核验。在校考生凭《准考证》、有效期内的二代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明、护照),测量体温正常后进入考点。社会考生还需出示广西健康码与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双绿码”、本人参加的首场考试考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于有国内疫情低风险区、7天内有本土疫情的县(市、区)旅居史的考生,还应提交抵达后三天内两次(间隔大于24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三)佩戴口罩。考生须自备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进出考点应全程佩戴口罩,配合做好体温检测、身份和防疫核验。考试过程中,社会考生除身份确认时摘除口罩以外,应全程佩戴口罩;疫情常态化防控地区在校考生可自行决定是否佩戴口罩,疫情高低风险地区在校考生除身份确认时需摘除口罩以外,全程佩戴口罩。

三、考前七天内至考试结束出现下列情况的考生应及时向考点报告

(一)广西健康码与通信大数据行程卡“非绿码”、广西健康码显示“返桂来桂不满 5 天”等标记提示的考生。

(二)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但尚在随访及医学观察期内的考生。

(三)有国内疫情高、低风险区、7天内有本土疫情的县(市、区)旅居史,且尚未完成隔离医学观察、居家健康监测等健康管理的考生。

四、应试要求

(一)考生进入考点后,须听从考点工作人员安排。在指定区域等候进入考场,候考时须保持间距1米以上,避免近距离接触交流。

(二)考试过程中,如突感不适,应主动联系工作人员,听从工作人员安排。

(三)考试结束后,考生应按照工作人员安排,有序错峰离场,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不在考点内滞留。备用隔离考场的考生在当场考试结束后,应配合当地疾控部门的安排处理。

(四)如遇当地政府或疾控部门因疫情防控需要对考点进行封控管理,考生应积极配合进行核酸检测、疾控流调的工作,待封控结束后按照工作人员安排有序离开。

五、其他事项

(一)在校考生须积极配合学校的健康监测工作。社会考生须于考试前7天在“广西招生考试院”网站(网址:https://www.gxeea.cn/,下同)下载打印《2022年下半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健康承诺书》(附件),每日进行健康检测,如实填写后亲笔签名,并在本人参加的首场考试交给考点。考生应及时关注考点所在地及“广西招生考试院”网站或“柳园清风”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最新考试疫情防控公告。

(二)对于刻意隐瞒病情或不如实报告报备发热史、旅行史和接触史,未落实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核酸检测、隔离医学观察、居家健康监测等疫情防控措施或在考试期间不服从考点防疫工作安排的考生,不得参加考试,涉嫌违法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移交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附件:2022年下半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健康承诺书

----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坐落在“中国绿城”广西首府南宁市美丽的相思湖畔、邕江之滨,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是全国首批、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重点培育8所院校之一,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校。学校占地776亩,校舍面积5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7.8亿元。现有在籍在校学生30398人,是广西第一所全日制在校生超过万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8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涌现了一批以卓君(2011年中国达人秀冠军)、周本飞(广西政协委员、桂林政协常委,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澳大利亚电线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获“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称号)和张锦成、丘德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为代表的杰出校友,培养了一批批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在各条战线上不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为社会建设和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满意度达98%以上,位居广西高职院校首位。学校现有教职工1231人,其中专任教师950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874人,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436人,其中二级教授1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65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全国技术能手1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3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5人,全国劳动模范2人,国务院督学、大国工匠、全国模范教师各1人;广西技术能手25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12人,自治区优秀专家6人,八桂名师1人,广西工匠5人,广西劳动模范4人,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学2人,八桂学者1人;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 5人,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建有10个大师校内工作室。拥有一支对接产业链、大师引领、工匠支撑、名师指导、德技双馨、业务精湛、结构优良的高水平跨界复合型 “双师”型队伍,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成才圆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经过一代又一代机电人的不懈追求与努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拥有“二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数量最多的高职名校,其独领风骚、阵容超强的师资队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引领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潮流,享誉广西乃至全国!学校紧扣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动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积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专业。学校现设有10个教学部门,59个专业(含方向),其中,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2个,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1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骨干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6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3个,广西教改试点专业4个,广西优质专业14个,广西特色专业9个,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专业21个,服务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专业23个,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专业8个,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5个。学院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2项。目前,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4.2亿元,拥有22个在同类院校中装备最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校内实训中心、158个实训实验室和21个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模具人才培训基地、中央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IT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定点院校、广西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等国家级和省级职业培训基地。已在广西玉柴机器、上汽通用五菱、广西华银铝业等区内外近500家企业建成校外实训基地,并在柳州、玉林、桂林、北海等广西产业集群优势区域设立了校企合作工作站2005年,学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同时通过GB/T19000质量管理标准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认证,按该标准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控保障管理体系,加强了教育质量和安全稳定工作的过程控制,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持续提高,管理成效明显。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方针,以学生需求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院学生在国际、国内、区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屡获大奖,在广西同类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西乃至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并辐射至东盟地区。面向社会以及东盟国家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种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及各种短期培训;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直接技术服务;与东盟国家30多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与国内10余所职业院校结成了对口支援关系。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单位、广西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和谐学校、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突出贡献奖、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九万里鲲鹏正举,北部湾风生水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院师生员工将继续秉承 “自强弘毅 知行合一”的校训,以一流的教育服务,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一流的师资力量,培养一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不忘初心再出发,解放思想再起航,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奋斗姿态,把学院建成“广西领先 全国一流 国际水准”高职名校。
  • 学校简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6年,1960-1962年升格为柳州铁道学院,举办本科教育,2003年举办高职教育,2008年获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0年获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获广西特色高校,2014年成为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单位,2019年入选“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单位。学校秉承“明德砺志 求知笃行”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虚心善学,实干创新,勇于攀登”的精神,形成了“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办学特色。建校65年来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3万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校先后培养出“共和国铁路楷模”侯树德、全路首席技师李桂平等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被誉为中国西南地区铁路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摇篮。学校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28万多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8万元,全日制在校学生1.6万人。现有专任教师644人,硕士学位及以上373人,副高及以上22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等6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西高职唯一),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省部级教学团队等5个;省部级以上各级各类名师、学者32人。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35个,六大专业群,覆盖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其中,国家示范专业点2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骨干专业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虚拟仿真中心1个(广西唯一),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5个,广西示范(建设)实训基地6个,广西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6个,自治区职业教育专业研究基地2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5本,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中央电教馆精品课14门,省级教学资源库3个,省级在线精品课程3门。学校是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等铁路企业的定点培训单位,学校积极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成立了17个工程中心,获省部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授权专利537项,横向技术服务70余项,为企业生产经营创收8000多万元。学校基于“育训并举”,构建了“三阶段·联盟型·标准化”高铁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15个精品培训项目,面向企业职工和社会人员,组织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成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培训的新标杆。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向泰国输出4个专业的专业标准、实训室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为泰国轨道交通专业职业教育提供了柳铁方案。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新使命、展现新气象、奋力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的篇章,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学校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52年创办的广西银行学校和1953年设立的广西银行干部学校为基础,于2014年1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而创建,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管理,是广西唯一的一所以培养、培训银行、证券、保险、信贷等金融经济类人才为任务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学府,享有“广西金融人才的摇篮”之美誉。现分大学东路、大学西路两个校区办学;共有金融系、会计系、投资与保险系、经济管理系、信息技术系、旅游管理系等6个教学系;开设金融管理、国际金融、互联网金融、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保险、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大数据应用与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等36个专业(方向)。建有银行、证券交易、保险业务、财务会计、涉外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影视设计、旅游服务、商贸服务等10类实训基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1万2千多人。学院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探索与国际高校学分互认“3+2、2+2”分段培养模式,与泰国、韩国、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依托广西经济贸易职业教育集团,与广西区内多家金融机构建立校行、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学院秉承“崇德尚人”的校训,弘扬“自强卓越”的大学精神,遵循“就业立校、服务强校、合作兴校”的办学方针,坚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的金融经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方向,立足大金融,面向大市场,实施“需求导向、内涵建设、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四大战略,建设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合作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 学校简介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建校于1956年,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产学研医紧密结合、对外交流合作优势突出,有仙葫、明秀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10.99亩。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14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地方附属医院11所),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校办制药厂,1所独立学院。有重阳城老年公寓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69人,其中474人具有博士学位,有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685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4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32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有本科专业27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省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已连续13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5项;完成教育部专业认证4个,并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专科4个;有广西一流学科(含培育)3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1个;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含培育)55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在全国排名进入前50%,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进入前70%。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零”的突破;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校级国际联合实验室。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高校-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平台1个,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高端智库2个。1970年开始,赵一教授参与屠呦呦“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工作,在青蒿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邓家刚教授的“化学中药学说”,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校园内活跃着“扶阳学派”“八桂学派”“黄氏壮医针灸”“本土学派”等多个学术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99项,省部级项目337项,厅局级项目904项,资助经费1.99亿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6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出版科技专著190余部,发表科技论文7800余篇,获专利授权594件。社会服务优势明显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制药厂为依托,学校有36个国药准字号药品、200多种院内制剂、10多种成果转化产品,复方扶芳藤合剂、龙血竭、芒果止咳片已成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的拳头产品,青蒿素、绞股蓝等系列产品也为广西多个制药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宗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筛选及产品开发研究”及“海水无核珍珠产业化养殖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成果转化投入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学校受政府委托编制《广西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并积极参与政府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等系列中医药、壮瑶医药相关文件,帮助玉林市、贺州市、上林县等编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壮瑶药质量标准研究和广西中药民族药资源普查,为实现广西医药千亿元产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助推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情发生以来,学校派出62名医护人员驰骋武汉,1名专家参与驰援柬埔寨抗击疫情,1名专家参与中国援科摩罗短期抗疫医疗队,11名专家参与组建广西中医药救治专家组,共获得7项广西应急专项资助和2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新冠肺炎防控专项项目,“广西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方案的临床应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项目通过临床研究,形成广西特色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学校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与基层医院技术帮扶工作,深入全区50多个县市的社区、农村开展中医药文化、技术、服务“三下乡”活动和义诊活动,使老百姓在身边就获得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文化传承创新显特色学校循本而开弘,始终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学校对壮、瑶等民族医药进行挖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创立了壮医药、瑶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出版了《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系列专著与教材。“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瑶药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等一批壮医科技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政府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新贡献。学校重视弘扬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走进仙葫校区,警醒学子珍惜时光、自强不息的晨钟暮鼓楼校门,建有张仲景雕像的医圣广场、仲景大道,教学楼前大草坪广场南侧的中医历史文化长廊,校道两侧的文化石镌刻着《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名篇,图书馆大门两侧有大型壁画《岐黄论医》《杏坛讲学》,教学楼里有《医学生誓言》和名医名家的励志格言、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宣传画,还有药师山、神农阁等中医药文化景观建筑,将渊远流长的华夏传统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融为一体,体现出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学校1976年开始培养留学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成立了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中—加斑马鱼中药筛选联合实验室、中—澳传统药物现代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地区)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5个国家或地区的9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将秉承“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校训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开拓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区域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学校将秉承“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校训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开拓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区域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广西艺术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全国8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艺术院校之一。现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广西特色优势高校,广西博士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前身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满谦子先生和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以及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吴伯超先生于1938年倡议建立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在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满谦子、徐悲鸿、吴伯超、阳太阳、陈烟桥、陈良、黄独峰、朱培钧、陆华柏、李志曙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长期耕耘在学校,他们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分别是位于南宁市的南湖校区、相思湖校区、西校区和桂林校区,总占地面积为659.57亩。学校下设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人文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培训中心等16个教学单位,1所艺术研究院。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学校现有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6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本科专业,11个高职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在国务院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美术学一级学科评定为B+、音乐与舞蹈学和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评定为B,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评定为C+,美术学和音乐与舞蹈学是广西一流学科。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近五年,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5项。获得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获得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学校有教职工13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95人,专任教师951人,博士103人。有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获聘自治区八桂学者岗位,2人获聘自治区八桂青年学者岗位,5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2人入选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入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有2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及2位卓越学者。有1个名师家庭入选全国首批100个教育世家,1人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7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人荣获“八桂名师”称号,6人荣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聘自治区终身教授,8人荣获“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目前,学校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其中1人为副主任委员,广西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4人,秘书长4人,委员20人。学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倡导师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艺术创作,六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他各类科研创作项目800余项,获得专利50余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68项,立项数目在全国几千家申报单位中名列前茅,并实现了在校生获立项的突破,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校教师出版学术著作数百部,平均每年在国内核心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多项咨询报告获自治区领导批示。师生在“金钟奖”“文华奖”“孔雀奖”“桃李杯”“荷花奖”等各级各类专业演展比赛中获得大批奖项,六年来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5项,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共有46件作品入选。以学校美术教师为主体的“漓江画派”已发展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为扩大广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报《艺术探索》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学校先后与21个国家及地区的60所国(境)外院校和国家级艺术团体开展了教育合作交流。由学校举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已成为三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化专业论坛。2012年,外交部和教育部在我校挂牌成立“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专门为东盟国家培养高端艺术人才。2017年,我校与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联合发起成立“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促进区域文化艺术和教育交流,积极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学校以实践促发展,将学生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先后涌现出陈永馨、杜氏清花、安迪等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具有国际声誉的杰出留学生,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学校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充分依托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毗邻东盟的跨文化交流资源优势,打好 “东盟牌”“民族牌”,向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艺术大学”不断迈进,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新征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