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本科三批院校8月3日正式录取
2013-08-0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我省普通高校本科第三批于8月2日晚投档, 8月3日正式开始录取。本批次共计划招生61867人,其中文科类22848人,理科39019人。从投档结果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大部分高校投档情况良好。其中,文科类院校共274所,一次性投档计划满足率达93.48%;理科类院校共293所,一次性投档计划满足率达94.97%。

  二、从省内高校投档情况来看,多数高校生源情况非常好,投档分普遍较高,部分高校的投档分达到或接近本二省控线。

  三、从全国高校投档情况来看,京、津、沪、浙地区高校投档满足率较高,投档线明显高于其它地区。部分边远地区高校、知名度不高的高校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

  四、平行志愿投档后,有33所文科高校、23所理科高校暂无生源,全部为省外高校。

  根据录取工作安排,8月3日开始进行本三批次平行志愿的录取工作,8月5日省教育考试院将公布本三批次征求平行志愿院校及计划,8月6日符合条件的考生填报征求平行志愿。本三批次录取工作将于8月7日全部结束。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前身可溯源至1978年全国创办最早的旅游专业学校—江苏省旅游学校(后更名为南京旅游学校)和1989年成立的国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酒店业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2001年两校合并办学,2007年正式转制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011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学院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成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拥有江宁和华严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21亩,建筑面积17.61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6300余人。下设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烹饪与营养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旅游外语学院、基础部、思政部、体育部等9个教学院部。学院现有教职工340余人,专任教师中,硕、博士占73.5%,“双师型”教师超过84%。拥有全国旅游行指委、餐饮行指委委员2人,国家级饭店星评员、A级旅游景点评审专家等46人,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2人,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2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3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院开设20余个与文化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1个,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A类品牌专业1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5个专业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建有50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2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高校酒店博物馆和烹饪博物馆各1个。高标准建成并运营御冠教学酒店,成为学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孵化载体。2009年以来,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4门。主编出版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1部,省级重点教材、精品教材7部。学院紧密依托文化和旅游行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与洲际酒店集团、金陵饭店集团、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蓝蛙餐饮集团、美心集团、吉祥航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创一体的育人模式。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摘夺桂冠,屡获嘉奖。2012年以来代表江苏连续八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34个一等奖,居全国同类旅游院校第一,学院多次被省教育厅表彰为“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学院充分发挥江苏中心旅馆管理咨询公司、江苏紫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校办企业的服务优势和酒店、烹饪、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所的智力优势,积极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先后为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400家高星级饭店提供咨询、管理服务,培训中高级酒店管理人员10万多人次,为全省旅游企业2万余名职工提供9个工种的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先进技能鉴定所。面向政府和企业提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景区、乡村旅游区等专项规划和设计服务60余项,曾获“2016年中国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原创作品展”公共艺术类一等奖和规划设计类一等奖。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与13个国家(地区)25所院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境外54家企业搭建研修就业平台。每年学院赴外研修、就业和留学人数保持在200名左右,占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学院两度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四十多年的历史积淀与办学探索,学院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骨干,在全省旅游行业和全国旅游职业教育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受到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的嘉奖与表彰。学院先后获得“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院积极适应文旅融合发展新趋势,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紧密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行业发展、文化和旅游中心工作、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高职院校。
  • 学校简介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山水学府地,印象在南洋。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有中国民族工业摇篮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无锡市。学院由上海中锐控股集团投资举办,1998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设有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幼儿教育与管理学院、商学院、智能装备与信息工程学院、航空旅游学院及职业素质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校生5500余人。依托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优势,学院在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上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同频共振,逐步形成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汽车、建筑、航空、会计、机电、幼教等专业群。目前,学院拥有市级示范(重点)专业7个、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1项、市职业教育国际化重点项目2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 学院毗邻三国城、鼋头渚等国家著名5A级旅游风景区,占地500余亩,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校舍依山而建,校园花木扶疏、鸟语花香,楼宇建筑掩映其间,相映成趣。学院建立了融专业教学、岗位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汽车实训中心、航空实训中心、建筑工程实训中心、移动互联网实训中心、会计商务实训中心、双语幼教实训中心等,建有多媒体教学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图书馆、标准草坪运动场、体育活动馆、健身房。 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寻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的多方合作理念,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以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引进企业课程、聘请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形式发挥行业、企业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先后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奥迪、广汽本田、精享裕建工集团、中锐地产、吉祥航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京北方、松下冷机、彩晶光电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形成了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导向,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派遣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选派骨干教师出境出国培训学习,组织专任教师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广大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有力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学院建有市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教材2门、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6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改课题立项6项,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创新实验基地”称号。 学院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家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实施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制相连”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已成功输送900余名学生赴海外留学,480余人进入硕士以上学历深造;中澳合作项目曾被教育部列为中外合作办学全国调研样板项目。学院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学生合作培养新模式,互派学生到对方品牌专业学习,发挥双方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在双向互动的交流合作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学院与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中华科技大学等达成学术交流协议,选派优秀学生赴台湾高校进行学分互认研修。学院构筑了本科教育平台,与南京大学、江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本科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专接本等进一步深造的途径。 学院始终是莘莘学子温馨的精神家园,不但关心学生学业和技能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为了使毕业生获得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院以专业为载体,精心设计了“课程+活动”的院系两级职业素养铸造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并且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校园文化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学生管理严格有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是 “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 建院以来,学院以准确的办学定位、贴近市场的办学理念、强烈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的教学质量、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 学院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愿景: ●使命:以生为本,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促使其完成由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校训:学成致用。释义:《周易》有语“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大意是深刻领会,学以致用。“学成”可以理解为学业有成、人格有成,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既是知识技能之学,又是理想道德职业素养之学;“致用”意为付诸实践,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用”既是知识技能之用,又是职业素养之用。 ●校风:天道酬勤。释义:最早出现天道这个词是在《尚书》中,主要指“自然的规律”; 天道酬勤是由《书·大诰》“天閟毖我成功,天亦惟用勤毖我民”压缩而得;《易》里也讲到,“劳谦君子,有终吉”;韩愈曾题词“天道酬勤”,勉励后来者。今引为校风,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发愤图强、开拓进取、共同发展。 ●教风:因材施教。释义:《论语·为政》章句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孔子给予了不同的答案。朱熹集注引程颐语:“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我们倡导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愿景:国内知名、省内领先的民办高职强校。
  •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市雨花台区
    学校简介  军事外交官的雄辩、睿智和智勇双全的形象,曾让多少人为之倾倒,也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梦想。坐落在长江之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便是“中国军事外交官的摇篮”。从该校走出去的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成为我军军事外交战线上的专家、教授和专门人才。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隶属于总参谋部,是一所指挥与技术合一,以外语为基础,多专业、多层次、多规格的综合性军事外交学院,是军队培养国际关系、国防外事、军事外交、国际战略研究、外语师资、部队侦察、技术侦察、航天侦察、特种作战指挥等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设有23个专业,开设9种外国语课程,除招收本科生外,还面向全国、全军招收国际关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军事思想等8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有的专业还招收博士研究生。主要专业:一、国际关系二、外交学三、外国语言文学四、侦察与特种兵指挥   风雨锤炼名校风范   1951年6月,在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烟中,该学院如同一粒种子般以极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并迅速成长,1986年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学院风雨兼程、千锤百炼,逐渐发展壮大。1963年4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学院不负重望,不断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1998年7月,江泽民主席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天,学院已经跻身全军“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全国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个军队“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学士学位授权点。   育人模式颇具特色   对于军校学员来说,素质要求有其特殊之处,因为军队要求的合格人才是军政素质与文化素质都过硬的毕业生。“德才兼备,政治第一”,这是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在教书育人、造就合格人才上最根本的理念。   在4年大学本科教育中,学院依据年级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教育重心,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   学员刚入学时,学院积极开展入伍入学教育,组织学员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胜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二时,为了提高学员工作实践的能力,学院组织学员在暑假下连当兵锻炼,培养艰苦奋斗、雷厉风行、吃苦耐劳的精神;到了大三,学员又参加军政教学社会实践,到苏皖革命老区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社会这本活生生的“教材”中吸取“精华”;大四学员面临毕业分配,学院进行以“服从大局,自觉奉献”为主题的毕业分配教育,鼓励广大学员走向工作岗位,开创自己辉煌的事业。这些活动的开展,坚定了学员的信念,磨练了学员的意志,提高了学员的素质。这种育人模式也被精辟地概括为“全程育人模式”。   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   对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学员们来说,一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激励着他们不断奋发向上,那就是榜样的力量。学院历史上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成为激励他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该校学员在全国高校专业英语四、八级统测,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全球华人青年文学创作大赛,韩素音全国青年翻译奖比赛等全国性大型竞赛和统测中屡创佳绩,名列前茅。建院50年来,该校培养的两万余名学员,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了以驻南联盟“英雄武官处英模群体”、立志献身边防的“模范干部”刘光、“军中焦裕禄”傅卫、“新一代大学生楷模”冯敏、“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何玉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群体和个人。他们是学校的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成为广大学员学习的榜样,也是学院永葆蓬勃向上的朝气的源泉。   学院现设有24个专业,开设英、俄、日、法、德、越、缅、泰以及老挝语、印地语10种外语课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
  • 学校简介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始创于1998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用现名,是由“985”“211”重点建设高校东南大学用全新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培养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它是东南大学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本二层面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学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实行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教授任董事会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家茂教授、东南大学总会计师丁辉教授任董事会副董事长,郑家茂教授兼任学院院长。2012年3月,学校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成为江苏省首批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试点的独立学院。学校坐落于东南大学本科教学基地——浦口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畅达。地铁三号线贯通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四牌楼校区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形成南京站、南京南站以及市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学生可最大限度共享东南大学教学资源。学校设有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制药与化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基础部等7个院(部),9个党政管理部门,2个直属单位,设有30多个本科专业,现有师生员工1万余人。校园风景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修身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拥有现代化图书馆和先进的各类实验室,办学设施一应俱全,生活服务方便快捷。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建有计算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三个院级公共实验中心和金工实习基地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各专业均建有综合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17万余册,并共享东南大学的全部电子图书资源。校园网主干千兆,覆盖所有教学和行政区域,与东南大学主校区千兆互连。学校现有学生食堂1.6万㎡、浴室1000㎡、超市1000㎡、学生宿舍14.5万㎡。2021年新增成园学生宿舍和食堂投入使用,增加宿舍面积37737平方米,食堂面积5195平方米,道路6400余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余平方米。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准体育场、室内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等学生活动场地。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学校秉承东南大学百年办学优良传统,紧密依托东南大学雄厚的学科资源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人才需求大、国内有影响、就业前景好、支撑力量强”为专业设置原则,所设专业以社会需求旺盛的工科专业为主。2007年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我院17个专业列入江苏省本二批次招生,2014年全部专业(含方向)列入本二批次招生,是全国列入本二批次招生专业和人数最多的独立学院。学校拥有以东南大学专家教授为核心的一流教师管理团队,坚持选聘学术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坚持选聘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咨询顾问;各专业拥有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爱生敬业的专任教师队伍;并申请包括长江学者、“杰青”科学家、千人计划学者、博士生导师等在内的一批高水平教师担任各专业的讲座教授和客座教授。学校建有制度化、常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确保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牢固树立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建有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东南大学资深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全面指导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努力搭建丰富多样的课外创新实践平台,成立了创新实验室,启动“大学生创新课题立项计划”。设立32个学生社团和4个学生艺术团。为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提供丰富的载体和条件。学校将创新实践与各类竞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江苏省内的各类竞赛活动,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4000余人次,获奖数和获奖等级位居全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前列,且已超过省内众多公办本科高校。学校秉承东南大学百年办学优良传统,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努力构建体现自身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不断加大转专业自由度,并设置辅修专业制度;对重要的基础课实行分级分层教学,为不同学业基础、不同发展取向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做学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优才优育”“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近三年,学校依托东南大学的国际合作资源,以选派交流生、硕士项目学习、暑期游学等形式进行国际交流400余人,为学生出国深造搭建平台。求真求美、成人成贤,人才辈出、桃李满园。我校毕业生以“知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赢得社会广泛赞誉。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年终就业率在95%左右,有一大批学生被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南瑞集团、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录用。近五年,学校共有750余名毕业生被南京地铁、上海铁路局、杭州地铁、厦门地铁、合肥地铁、常州地铁、无锡地铁等录用。2017年至今,我校共有1600余人被录取为研究生,其中相当一批学生被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厦门大学、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华盛顿州立大学(美国)、华威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东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录取。学校大部分专业考研升学率超15%,其中“985”“211”高校录取率占比超过30%,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2010年6月,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全省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独立学院。2012年10月,学校被授予“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是全省获得此项荣誉称号的两所独立学院之一。近年来,在江苏省教育厅的专业抽检评估中多次以全部为A的优异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并获得“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江苏省共青团考核优秀”“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模范职工小家”“玄武区征兵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又好又快发展的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将坚持“创模式、改机制、拓资源、求特色、图提升”的发展战略,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创建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质量应用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市铜山区
    学校简介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国家批准的研究生院。学校现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园,占地4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文献2000多万册(件)。学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设23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500余人,各类博士、硕士研究生13300余人,留学生74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22000余人;有教职工3400余人;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另设有1个独立学院徐海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始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抗战爆发后,1938年西迁陕西城固,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1949年12月,焦作工学院拨归当时的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51年4月,学校从焦作搬迁至天津办学。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开始搬迁至江苏徐州办学,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校舍设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改设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原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从中国矿业大学独立出去,命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至此,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2004年,学校成为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伴随着历史的风雨,历经时代的沧桑,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学校的发展史是与国家同向共进、与行业休戚与共、与地方同频共振的一部奋斗史。110多年来,历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经艰辛,颠沛流离,却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矿大精神。在旧中国,学校把“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把“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作为神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崇德尚学”的校训,“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校风。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题词激励着一代代矿大人为事业不懈奋斗;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指引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中兴之路;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学校科研工作并为我校建校90周年题词;胡锦涛同志为我校建校100周年发来贺信;习近平同志见签了我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签署两校教育与科技合作协议。陈至立、周济、陈希、袁贵仁、陈宝生等教育部历任领导也一直关心学校事业发展,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当今全国唯一以矿业命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按照“强工、厚理、兴文、拓医、育新”的思路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生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在巩固原有特色优势学科基础上,学校设立了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8个交叉学科,为国家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智能矿山建设搭建了学科平台;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总论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矿物资源与开采工程学科领域连续5年进入全球前50强;形成了矿业工程与安全科学、遥感测绘与环境、地质学与地质工程、土木建筑与力学、机械电气与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与经济、化工与材料等优势学科领域。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够引领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学校现有72个本科专业,2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和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成2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8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设了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和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建校以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34万余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 学校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29人,其中受聘教授岗位489人、副教授岗位883人,博士生导师475名、硕士生导师1573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8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5个。拥有两院院士16名(含外聘),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高端人才88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7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4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在深圳、北京、新疆等地分别设立深圳研究院、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西部能源研究院,在校内组建碳中和研究院、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等4个交叉学科直属科研机构,与徐州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6个对外合作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839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到账科研经费超过8亿元。 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入选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学校与1个省级人民政府、14个地市级人民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国有大型企业共建了研究机构,全面合作单位达到165家。学校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加入长江教育创新带科教合作体,与南京六合区共建未来创新港。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围绕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开展科技攻关,助力徐州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倡议发布了《潘安湖宣言》,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州考察,对潘安湖治理给予了高度赞扬。学校承办万名煤矿总工程师、全省安全生产管理干部大轮训等培训任务,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与近百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联合20余所国外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矿业工程教育能力中心”并成为该中心在华唯一旗舰高校。在巴基斯坦和厄瓜多尔合作共建“中巴矿物资源英才中心”和“中厄矿业学院”。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创办了“旅游孔子学院”。获全国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积极主办承办“国际矿业科学技术大会”“能源、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绿色开采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国际匹兹堡煤炭会议”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中国矿业大学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校建成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十四五”改革与事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矿大力量!(2022年3月更新)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