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高考美术类专业省统考 12月1日开始报名
2012-11-0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1月08日讯 (记者金晓英)省考试院前天公布了2013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省统考简章。考试报名时间为12月1~3日,考试时间是12月16日。义乌依旧设立考点,考生可在家门口考试。

  12月1日开始报名

  今年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实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分为“网上信息输入”与“现场信息确认”两个阶段。

  “网上信息输入”由考生自行上网完成。考生在2012年12月1日9:00时~12月3日22:00时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网(www.zjzs.net),真实准确输入各项报名信息,正确选择报考科类,并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现场信息确认点”和“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地点”。

  “现场信息确认点”原则上应选择考生户籍所在地市、县(区),且必须与准备参加的2013年我省普通高考文化考试报名地一致。

  “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地点”为考生现场信息确认点所在的设区市政府所在地(义乌市的考生,在义乌报名点确认即可),且必须与普通高考文化考试报考点所属的设区市一致。考生网上信息输入成功后获得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号。

  “现场信息确认”在考生网上信息输入时选定的现场信息确认点进行。已办理过网上报名手续的考生,凭本人身份证和艺术报考号,于12月5日~6日到自己选定的市、县(区)招考机构指定的信息确认点,办理报名信息确认手续,拍摄(确认)考生照片,并缴纳报考费;现场信息确认后,考生取得“艺术报考证”和各市招考机构印发的《美术类专业省统考考生注意事项》。

  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合格的考生于2013年3月高考文化考试报名时,在办理美术类专业省统考现场信息确认的市、县(区)招考机构办理艺术类考生全国普通高校文化课统一考试报名手续;美术类专业省统考未通过的考生仍可作为文理科类考生参加高考文化考试的报名。

  12月16日考试

  考生在12月13~15日持“艺术报考证”、身份证到各市招考机构指定地点领取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准考证”,并于考试前一天下午到考点熟悉考点、考场环境以及应急疏散通道和安全区域,了解有关考场规则。

  美术类专业省统考设素描、速写、色彩三门,总分为100分。各科目占分比例:素描40%、速写20%、色彩40%。考试时间为12月16日。

  需报考美术类专业校考,且考试科目中含素描、速写、色彩三科中两个及以上科目专业的考生,必须先参加专业省统考且成绩合格;专业校考考试科目中不含素描、速写、色彩三科中至少两个科目的考生,可以直接参加有关学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

  省教育考试院于2013年1月上旬在浙江省教育考试网(www.zjzs.net)统一发布,考生可自行查询并打印成绩。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合格证由各市招考机构向考生寄发。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由浙江第一高级技工学校与温州冶金机械厂于1999年联合改制而成立。学校地处温州,拥有鹿城府东路校区和瓯江口校区,占地1090亩,全日制在校学生1.5万余人,教职工700余人。学校现设有光电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设计与数字艺术学院、国际商贸学院、现代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技师与继续教育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和温州知识产权学院、温州文化创意学院、温州现代物流学院、温州网球学院、眼镜产业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开设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人工智能、眼视光技术、电子商务、创意设计、跨境贸易、工商管理、旅游与休闲共8个专业群36个高职招生专业、1个四年制本科专业、2个“专升本”本科专业、5个中职专业。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国家“双高”)建设单位、浙江省高职高水平学校(省“双高”)建设单位,拥有全国优秀高职院、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浙江省高职优质建设校、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等荣誉。学校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2个(智能光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骨干(重点)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2014年至2020年,在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中,学校四次排名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名、三次第二名。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秉承“大气致远 精工诚贸”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办学、创新发展,开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双高”建设,更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推进“一校两区”建设,依托“三园区三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园、浙江创意园、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数字经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更强打造园区化协同育人示范地和产教融合集聚地;推进职教高地建设,谋划职教本科发展,更优服务区域产业与文化发展;推进办学模式与育人方式改革,更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 学校简介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前身是1910年处州知府萧文昭创办的处州种植学堂,2000年12月,由原浙江林业学校和浙江丽水商业学校合并升格组建而成。现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省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2020年成功入选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林业技术、会计两个专业群入选浙江省高水平建设专业群(A类)。学校本部占地470亩,开发区绿谷校区占地35亩,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9000余人,教职工50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教师138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学校设有林业科技、建筑与设计、机电工程、会计、工商管理、旅游与贸易、继续教育(生态与经济)、马克思主义学院8个二级学院,31个专业。现有国家林草局重点建设专业1个、国家骨干专业4个,省级双高专业群2个、优势专业4个、特色专业4个。2016年起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举办林学(林业技术)本科专业定向培养。专业建设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现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主编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5部。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现校内教学实训场所总面积11.26万平方米,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校外实训基地318家,其中紧密型基地200余家。2019年启动中德办学、区校办学项目,与德国柏林职教集团、丽水经济开发区合作搭建了中德(丽水)职业教育基地、中德(丽水)教育工程师培训认证中心、中德(丽水)跨企业培训中心三大平台,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19个相关专业中推动42个“1+X”等级证书试点。丽水农民学院、丽水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助推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与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合作共建“日本农村研究中心”、浙江发展规划研究院、市政府支持共建“浙江大花园建设研究院”,为丽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63项。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平均达98%以上。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团干部、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等。学校2020年荣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自觉融入浙江“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毕业生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保障,全面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 学校简介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浙江省物资学校,始创于1978年12月。2000年3月,筹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高等职业学校,由世界500强企业物产中大集团(原浙江省物资局)创办。2017年7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建制划转给浙江省机电集团,组建浙江省职教集团。学校秉持“立德为本、致用为宗、崇尚优化、追求卓越”的校训,系统构建服务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生态的全价值化、全体系化教育服务模式,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学校下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院、汽车技术学院、商贸流通学院、数字信息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梦想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9个二级学院,以及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国企发展与管理学院。开设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金融管理等34个专业,与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共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汽车维修工程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300余人,其中本科生64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在读学生7200余人。学校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首批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项目主持单位、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院校,浙江省国际化特色校建设单位、浙江省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单位、浙江省首批5A级平安校园、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拥有6个国家骨干专业,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全国行指委委员11名,其中副主任2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入选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先后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央综治委首届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荣誉。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1+X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改革,与物产中大集团、联想集团、吉利集团、顺丰集团等行业引领性企业有着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着力打造以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供应链集成服务高水平专业群。建有6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1个“十三五”省级优势、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教育厅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有34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9本国家规划教材。2本教材分别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奖一、二等奖,1门课程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0项,省级技能竞赛奖项393项。学校推进以嵌入式产业学院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模式改革,与浙江省国资委合作举办国资委党校,与物产中大集团、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物产中大国际学院,构建多层次、系统化、多功能的战略性职业培训体系和国际教育体系。学院入围中国企业大学50强,排名第七,荣获“2019年度企业大学趋势引领奖”“中欧TOP20数字化学习卓越奖”,入选人社部专业技术人才和知识更新工程2020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1项,入选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联系中心(UNESCO-UNEVOC Centre)建在学校的优势,积极参与联合国职教政策框架多边磋商,与教育部共建“数字经济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与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英国格拉斯哥城市学院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理工学院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立海外“丝路学院(鲁班工坊)”3所,在柬埔寨设立“浙经院-柬创院国际教育中心”,招收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和进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协作联盟并担任秘书长单位,常年开展“一带一路”国家职教官员、师生的各类培训。学校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培养“专能精、通能强、素质高”,依托智能技术赋能的智慧和谐职业人与和谐创业人。学校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职业教育文化素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工信部工业文化研究院院长单位。与中华诗词学会合作成立中华诗词文化学院、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建有陶瓷传承“嵇锡贵大师工作室”、非遗盘纸技艺“严美娟工作室”、“非遗包装设计工作室”。近年来,学校文、理科招生分数名列全省同类高职前列,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50强”、浙江省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是全国首批国家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副会长单位、工信部首批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校建有国家首批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素质教育教学基地、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面向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等开展各类培训、鉴定、学历教育、咨询、考点组织等服务,年均开展各类培训服务25万余人天。
  • 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市奉化区
    学校简介宁波工程学院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于1983年。占地面积1800亩,分为风华校区、翠柏校区和杭州湾校区。现有13个二级教学单位,48个本科专业(含三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4个一级学科;教职工1155人,专任教师896人,正高职称108人,副高职称287人,博士学位384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4300余人。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积极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坚持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2010年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2014年成为首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2015年成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当选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2021年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杭州湾汽车学院入选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成为全国50所获批高校之一。学校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工科为主,文、理、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专业与地方行业产业紧密结合,重点建设了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紧密对接绿色石化、汽车制造等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同时,学校瞄准国际工程师培养标准,通过专业认证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实质等效,11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培育了省一流学科6个、市重点学科7个,遴选出4个重点培育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点培育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学校省级科研平台从无到有,获批省级平台5个。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卓有成效,土木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省级优势特色专业,认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省级一流课程19门,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学校探索实施“科教产教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2%,留甬率达48.42%,位列在甬本科高校第一名。考研率约16.76%,同比去年增长3.3%。其中985、211和双一流高校录取174人,被世界排名前100海外高校录取22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成绩逐年提升,在国际和全国性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7-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我校在全国1197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69名,较上一轮提升18名,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第2名,蝉联浙江省第1名。“海蓝宝”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称号和省创业园示范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研共培,三十七年来培养学生近六万名,其中近60%留在宁波为地方服务。学校加强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含一级行业协会/学会奖项)25项,一批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内高水平期刊和国际顶尖期刊,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2017年中标国家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2019年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经费额度居全市高校第一,2020年获市顶尖人才项目1项。学校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研究。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共建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工程学院工程软土实验中心;与吉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厦门大学共建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与中科院材料研究所、中石化镇海炼化、宁波市安监局共建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与宁波市交通委、宁波市交警总队、宁波市住建委、宁波市建设集团共建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与李泽湘教授团队共建机器人学院;校地共建象山研究院、奉化研究院、三门研究院、中乌新材料研究院和宁波临空经济研究院等;与杭州湾管委会、大众和吉利汽车等以理事会形式共同建立“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教育联盟;实施百名博士(教授)服务百家企业的“双百工程”,近百名博士(教授)进驻企业。在2018年4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全国3所典型应用型高校之一获点名称赞“产教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受到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强化外向型办学特色。1984年被教育部列入联邦德国援建4所高校之一。目前,国际化办学进程日益加快,已与30多个国家近百所院校建立起稳定长期的校际合作关系。提升中美4+0项目合作水平,按照“做强管理类、做好理学类、进军工学类”的目标,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韦恩州立大学等合作举办会计学、信科(大数据)、机械工程等专业。2015年在格林纳达正式开办孔子课堂。学校综合办学条件良好,基础设施齐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15亿元。专任教师中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名、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长期项目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浙江省“千人计划”长期项目1人、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人员8名、省高校教学名师2名、省高校优秀教师3名、市突出贡献专家6名。构建“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双师双能”占比70%。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弘扬“讲实求精”的学校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的校训,重点打造“工匠精神”“阳明文化”的校园文化品牌,多层次构建高格调的校园文化,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努力营造特色鲜明、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展望未来,宁波工程学院将锚定目标、创新实干、坚毅前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和国际化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定不移地朝着建成国家应用型本科示范院校、跻身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行列的目标奋勇前行。
  • 学校简介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1999年由浙江工程学院(后升格为浙江理工大学)创办,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发[1999]255号)成立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于2000年8月列入浙江省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开始招生。2004年11月,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和确认。2006年秋季开始在余杭仓前办学。2011年11月,经浙江省教育厅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议组评审、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由浙江理工大学与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共建,与绍兴市上虞杭州湾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上虞新校区。2017年9月,学院整体从杭州市余杭区迁址至绍兴市上虞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康阳大道58号办学。2019年4月,通过浙江省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上虞区是绍兴市辖区,位于杭州和宁波两大都市区中间,是省级区域交通枢纽中心,绍兴商贸中心以及浙东新商都。上虞区是绍兴中心城市东部具有滨江特色、功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新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山水唯美、经济发达。曾获2013年福布斯中国最富有的十大县级市,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17年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中国工业百强区。2018年当选中国百强区。201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等。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3.82亿元,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88”行动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双抓双优双突破”行动,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列入全省试点;全域推进新时代八大“美丽行动”,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检复评。一、办学设施完善学院坐落于绍兴市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550亩,按照生态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的要求进行规划,以“省属高校先进水平”的标准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新校舍二期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预计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校区内的主要单体建筑包括图书馆、训练馆、田径场、学生活动中心楼、报告厅、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科学楼、艺术楼、钟楼、校史馆、公寓楼等。图书馆舍总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共10层,设有图书、期刊、工具书、电子阅览室等各类阅览室10个,另设有信息共享空间、3D艺术空间、研讨室、休闲书吧等特色服务区,现有纸质藏书76万册,共享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所有数字资源,可访问中外文数据库45个,可在线阅读电子图书180余万种。教学区设有122个多媒体教室,1个录播教室,总座位数12521个;5个语音实验室,总座位数175个,15个通用机房、1个苹果机房,建有包括浙江省本科院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浙江省本科院校省级合格教学实验中心在内的9个实验中心(室),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完善。体育教学、训练、以及活动场馆齐全,有室内训练馆、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教室、武术教学房、体育舞蹈教室等运动场地及设施。后勤保障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健全。学生公寓设计新颖,设施齐全先进,明净舒适,建有独立洗衣房、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独立的直饮水系统、智能化门卫管理系统和用电管理系统。与校园西侧杭州湾新区派出所建立警校联动机制,切实保障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优美校园环境和完善的办学设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机构设置健全学院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的办学原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党委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支持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和院长开展工作,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监察办公室、审计办公室、招投标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建工作部(机关党总支)、人事部(教师工作部)、教务部(教育教学发展中心)、学工部(招生与就业办公室)、团委、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科研与社会合作部、财务部、信息化办公室、综合保障部、工会等12个职能部门,设有纺织服装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军训部等8个二级学院(部),及图书馆1个直属单位。三、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富有特色、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46人,其中专任教师364人,高级职称122人,博士学位6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7.89%。近年来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5人,浙江省优秀辅导员2人。获得省“教坛名师”、“教坛新秀”、“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厅局级及以上奖励共20余人次,2名教师荣获德国红点奖和国际IF产品设计奖。四、学科门类齐全学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母体良好的学科基础、师资条件和教学资源设置学科专业。现有2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艺、经、管、法、文等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学院依托地方,立足本省,面向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办学规模8000余人。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产品设计、动画为省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产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为省新兴特色专业,艺术与设计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两个学科成功获批省一流学科B类,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教育部教指委课程项目1项,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31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4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省精品课程2门,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4项,10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各类课题14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6项,厅局级项目53项;各类成果及获奖50项;出版著作或教材17部,获得授权专利340项,软件著作权6项。五、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学院以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弹性学习期限为3至6年。在学院规定的学习期限内达到毕业学分和学位授予条件要求,颁发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设置创新创业模块,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增加实践教学、选修课和分层分类课程以及第二课堂学分,开展导师制优秀生培养工作。学院作为“高校艺术学科师生海外学习计划”成员院校,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与日本上智大学、京都大学、西澳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和交换生项目,拓展学生国际化培养途径。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修读辅修专业,学院培养了近2.5万名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六、各类竞赛硕果累累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体系。学院每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数均过百,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获奖成绩多次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艺术体育成绩斐然,院女子足球队、体育舞蹈队、乒乓球队、田径队、武术队等在省内外多项比赛中喜报频传。全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高,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列中上水平。七、校地合作成效显著学院迁建上虞以来,以服务上虞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包括从机构建设、机制创新、“六加一”行动计划(即以专业系为单位开展“与地方政府部门或乡镇街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上虞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专业转型合作工作”,“争取横向课题或有偿服务合作项目”,“争取地方科技局及社科联的专利申请或纵向科研课题”,“在上虞主办或协办有影响的公益性活动”,“引进在地方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授从事专业转型教学”等六项合作活动以及“毕业生留虞就业比例”排名活动)、学科及专业方向调整专项经费、服务政府部门决策等多形式全方位加强校地合作工作。充分发挥学院自身的优势,在多个方向与政府及企业开展合作,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陈溪乡人民政府、绍兴市上虞公证处、新天龙集团有限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白云浙变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90余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让师生走进上虞、融入上虞、服务上虞、扎根上虞。八、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学院新校区一期由上虞方投资约13亿元建设完成,为“交钥匙工程”,新校舍二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为学院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支持学院发展,上虞区委区政府在专业学科转型建设、人才引进、研究院建设、购房补助、交通补贴、教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学院正秉承“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遵循“规范办学、提升质量、培育特色、塑造品牌”的办学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练特色办学,深化内涵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学院。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