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吉林:文史、理工农医及体育类第三批次8月5日征集志愿
2015-08-0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中国吉林网8月4日讯(记者李文瑶)记者今天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根据吉林省高考录取工作安排,文史、理工农医及体育类第三批次录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本批次录取工作将于8月8日结束。届时,未完成的招生计划会继续实行网上征集志愿。具体时间安排为:8月5日14时至18时第一轮征集志愿;8月7日8时至12时第二轮征集志愿。凡在文史、理工农医及体育类第三批次落选的考生,可在上述规定时间内登录“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平台”,网址为:http://www.jledu.gov.cn;或http://gkzy.jledu.gov.cn;或http://gz.jledu.gov.cn,填报第三批次征集志愿。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学校前身为1959年筹建的吉林省劳动厅技工学校;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吉林技工师范学院,隶属原国家劳动总局;1983年,划归吉林省管理并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2000年8月,吉林省经济贸易学校并入学校;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8月,吉林省国际商务学校并入学校。办学62年来,几代工师人秉持“笃学、敬业、求是、创新”校训精神和“精益求精、崇师尚学”工师精神,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经历了艰苦创业、探索特色、加快建设、内涵发展等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凸显,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是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理事长学校,2019年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服务职教、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特色鲜明。学校以职教师资教育为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职技高师教育、高等工程教育、高等技术教育“三位一体”,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双重支撑”的办学格局。在办学属性上,坚持应用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三性”统一;在办学特色上,突出职业师范教育特色;在内涵及载体建设上,始终致力于职教师资培养、职教师资培训、职教科学研究、职教信息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在服务职教全局上,注重发挥职教师资保障、职教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示范和职教文化建设四大母机功能。办学条件优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现有凯旋校区、长德校区、高新校区和泰来校区四个校区。学校占地面积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138.40万元。现有在校学生17068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13500人,成人本专科生3568人。设有17个学院,1个教研部,3个交叉学科研究院,16个研究中心和15个研究院(所)。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为核心,科研为关键,经济做基础,政策作保障,打造学科高地。在省级“双特色”项目评审中,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6个,有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1个,吉林省工程实验室1个,吉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3个,吉林省数字出版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1个,吉林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1个,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2个,吉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校始终遵循“优势专业立品牌、新增专业上质量”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建立起了符合学校办学实际、适应职业教育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现已涵盖工、教育、文、管、经、艺术、理等7个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设有本科专业54个,高职高专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本科高校一流专业7个,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金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课程54门、省级在线开放建设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校企合作示范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2门。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获第七届吉林省教学成果奖14项,获第八届吉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14项,承担省级以上教研项目近500项。学校是人社部确定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点校,拥有“1+X”证书试点项目27个,证书考核工种涵盖33个本科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9个,拥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47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首批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培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双师双能”培训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高等学校工程创新训练中心1个。实施科研提升战略,科研工作提速升级。近5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80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66项;获各级各类奖励176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01项;发表学术论文2329篇,其中被SCI、EI、CSSCI等收录769篇;出版专著、译著125部;授权专利1195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77项。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现有专任教师79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博士学位教师达到31%,正高职教师近百人,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与硕士生指导教师共49人。学校教师教育发展中心获批成为吉林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获得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项目2项、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5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项、国家新工科项目2项、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56项;现有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7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高级专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24人,其中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人数居省属高校前列。打造职教文化品牌,凸显职教母机功能。学校始终高举为职教服务的大旗不动摇,在特色发展中凸显职教母机功能。学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馆,承办了全国首次中国职业教育史展览,建立了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博物馆,牵头组建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职教师资教育联盟,建立了全国首个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文献与数据监测中心和数字化职业教育博物馆。创办有全国第一本职业教育专业期刊、第一个职业教育网站和目前中国唯一的职业教育英文杂志,形成了覆盖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五刊五报一网”职业教育学术传播平台。学校编辑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获吉林省人民政府“精品期刊”奖。2017年,《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吉林省数字出版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水平教育智库,发挥服务作用。2006年,经吉林省编办批准,省教育厅在我校设立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合署办公。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和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咨询工作,有效发挥了国家及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智库的作用。2017年,学校入选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近年来,本智库承担教育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省教育厅等委托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2030研究”“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十二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重大政策评估”等30余项重大政策咨询报告的撰写工作。参与《中国制造2025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吉林省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吉林省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吉林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基地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等50余项重要政策文件的起草,有效发挥了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成为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教育智库平台。推进开放办学,国际交流成果显著。学校积极开展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韩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进行校际交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选派部分师生赴国外留学、进修,参加各种学术活动。2014年我校与韩国世翰大学合作举办动画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8年我校与韩国庆一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学校选派优秀师生赴韩国、新西兰、台湾进行短期交换学习,同时拓宽渠道,引进德国籍、美籍、新西兰籍、韩国籍优秀教师来我校授课。2018-2020年间,学校先后派出35名教师赴韩国、15名教师赴泰国攻读博士学位。我校分别与韩国清州大学、泰国格乐大学、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加拿大日升集团、美国费舍尔学院、台湾国立勤益科技大学等20多所境外高校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办学、师生互派、职员互访等交流项目。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抓住吉林振兴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教强省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迁建带动、转型发展、科研提升、人才强校、特色发展五大战略,为建设国内一流工程师范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长春市宽城区
    学校简介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专科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面向全国招生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2,022人。 学校始建于2000年6月,曾用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2017年被批准为吉林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吉林建筑科技学院。2019年以来获得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吉林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吉林省社会组织5A级单位、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和长春市文明校园称号,在全国2022年民办大学排名中名列第15位。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校园占地总面积80万㎡,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教学、实训场馆和标准化公寓总建筑面积45万㎡,资产总值近1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1.25亿元;馆藏纸质文献总量88.8万册、电子图书74.6万种、中外文纸质期刊58种,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条件充沛。学校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数字建造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外语学院等12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4个,专科专业9个,分布于“工、管、艺、文”四大学科门类。现有专任教师676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50.15%,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79.59%;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师等各类高层次专家、学者23名;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吉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吉林省青年就业见习基地1个。学校拥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级高等教育研究基地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共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省级校企合作开发立项建设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2门,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省级重点立项建设教材1部。建有9个校内产学研一体化平台,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级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校内实验室18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2个,1个省级首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吉林省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研项目6项、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7项、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项、省级教研项目38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118项,省级优秀教材三等奖3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授权专利637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EI等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突出,获得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获得吉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奖、国家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奖、国家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多项奖。取得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吉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博尔顿大学、提赛德大学、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大学、韩国水原大学、意大利福贾美术学院等十多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在师资培训、联合培养、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积极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坚持“质量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办学目标,致力培养“面向城乡建设、运行和管理领域,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培养适应生产一线、专业技能扎实、善于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英语、电子设计、结构设计、BIM毕业设计、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等课外学术和科技作品竞赛中赢得多项大奖、金奖和银奖。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一直位居省内高校前列,20年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了3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赞誉。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本科教育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搞创新,脚踏实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创建特色高水平应用型百年民办大学而不懈努力! 人才培养定位面向城市建设、运行和管理领域,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培养适应生产一线、专业技能扎实、善于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聚集了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级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省级教学名师等高级人才。学历教育实行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本科学制4年(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学制5年)。颁发经政府教育部门备案的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专科学制3年,颁发经政府教育部门备案的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毕业证书。奖助学金学校鼓励在校生刻苦学习、励志图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奖励在学习、科研以及社会实践中成绩突出的学生,设有建科励志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并同时享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就业创业工作学校是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与中建、中铁、中冶等多家世界五百强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招聘合作关系,开展“百强名企进校园”系列招聘活动。每年举办百余场专场招聘会以及网络空中双选会,中建一局、中建八局、中国二十冶、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等合作企业均进校选聘人才,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一直位居省内高校前列。每年有一大批毕业生被国家重点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用“学分银行”的理念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精神、意识和能力。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认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学校设有体育馆、游泳馆、各类运动场及礼堂等文体活动设施,学生各类社团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数学建模、结构设计、BIM设计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800余项。
  •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市南关区
    学校简介巍巍东师,根溯延安。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本溪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入选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两区办学,专业合理。学校现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26997人,专任教师1671人,其中教授511人,副教授645人。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81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特色鲜明,成效斐然。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建校70余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校长成仿吾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80年代,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走出了一条享誉基础教育界的“长白山之路”;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优师工程”和“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强校,成果丰硕。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17年9月公布的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211院校之首。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6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B类学科15个。34个学科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学校现有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4个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研究所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四项,其中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两项、统计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化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获此殊荣;获得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四项,其中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三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获此殊荣。   开放办学,助力发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15年,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学校在韩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蒙古建立了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及外交部分别在我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设在我校。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张松如),作家萧军、吴伯箫,文学史家杨公骥,语言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李洵、丁则民、林志纯,教育学家陈元晖,音乐家马可、吕骥,病理学家白希清,数学家张德馨,核物理学家王琳,地理学家丁锡祉,鸟类学家傅桐生,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郝水,新中国学校体育创始人之一杨钟秀,大型团体操编导艺术家杨瑞雪、“红色理论家”郑德荣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建校70余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著名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东师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承典塑新,力行致远。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东北师大将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推进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进程。
  • 学校简介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2年,建校初期是国家为筹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而创办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先后经历了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理工学院、吉林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70年6月吉林工学院与吉林工业大学合并,1978年10月复校。2000年9月,长春煤炭工业学校、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轻工业设计学校并入。2002年3月,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之一的省属重点高校,2004年再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20年3月,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高校。学校设南湖、北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5.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设有15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4个,其中,吉林省一流学科3个,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2个学科成功入选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2966人。其中本科生16416人,专科生2999人,硕士研究生3356人,博士研究生170人,留学生25人。现有教职工1675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人,正高级职称教师22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86人。现有柔性引进院士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7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专家6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6人,长白山学者9人。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现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42个,省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9年我校自然指数进入全国高校200强。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900余项,获得科技经费3.6亿余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艺术基金16项。科研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吉林省专利金奖2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始终坚持科技研发工作与国家重大需求、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制约传统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科学和科技问题,通过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在碳纤维、搅拌摩擦焊、ABS树脂、微纳与超精密加工、汽车安全气囊生产线、冶金节能、金属材料强韧化、功能高分子材料、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在省内相应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支撑和引领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自强不息、志在一流”的工大精神和“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建校69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近20万人。2004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作为全国首批吉林省首家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零的突破。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我校位列第75名,在2017—2021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我校位列第85名,首次入围全国普通高校及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百强。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安心基层、踏实肯干、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曾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审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先后与英、美、日、韩、俄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并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和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4项,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曾连续两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和“普通高等教育先进学校”。2009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2年,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5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16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称号。2017年获得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2020年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21年校团委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
  • 学校简介通化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是由通化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2021 年经由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 由国家教育部备案,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吉林省“一主六双”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一区一基地”规划的双核心建设,全面对接东北振兴战略。学院坐落于享有“中国医药城”“中国森林城市”“全国创新能力百强市”等荣誉盛名的红色康养之城——通化。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历经百年文化沉淀,人杰地灵,代有人才之楷模辈出,是求学成才,塑造品行,净化心灵的不二之选。本学院以原通化市卫生学校为筹建基础,规划占地面积 19.23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9.4 万平方米,有建设预留用地 10 万平方米,二期规划征迁用地 2.9 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2462 万元,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3000 人,以医药健康类专业教育为主,2021 年开始招生,首年开设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口腔医学技术、健康管理五个专业。随着办学发展,计划五年内面向大健康产业,逐步增设助产、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中医养生保健、老年保健与管理、医学营养、中药学、药品质量与管理等 17 个相关专业。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专任教师 188 人,教辅教师 32 人,管理人员 54 人。大部分专任教师由原通化市卫生学校选调任职,具有多年的高职教学经验和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学院设有现代化实验实训大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多功能教室、校园餐厅、学生公寓等办学用房,设置有标准 400 米跑道室外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校园监控实施全天候无死角监控,院内设有生命科学馆、中草药植物标本展厅、护理模拟病房、检验、病理、中医、生化、口腔等各学科教学实验室,办学场馆一应俱全。图书馆有各类藏书 6.3 万册,电子图书 5 万余册。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