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部分高校在辽招生计划略减
2014-06-1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近日,辽宁省部分高校在学校招生网站上和高考网上公布了2014年招生计划,个别学校因为国家向西部倾斜政策,略减了招生计划,例如大连海事大学。而像辽宁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虽然总体招生计划变化不大,但是却为了顺应市场需求而增设了招生专业,例如考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根据目前省内部分高校网站公布的招生计划,计划招生人数多数与去年持平,招生政策变化较小。也有个别院校减少了招生计划。大连海事大学本科计划招生547人,比去年减少53人,其中专业航海技术专业招生105人。大连理工大学今年计划招生1063人,比去年减少5人。东北大学在辽宁计划招生1167人,也略有减少。辽宁师范大学在辽招生2419人,比去年减少43人。

据了解,部分院校缩减计划与国家政策有关,按照教育部要求,部属院校要对属地本科招生计划予以调整,向中西部地区予以倾斜,大连海事大学就是这类原因减招。

此外,一些高校招生计划没有什么变动,但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新增了一些专业。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在辽宁本科招生计划2336人,与去年招生人数基本持平。学校在专业上做了调整,应市场需求,今年新增了三个本科专业,物联网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沈阳建筑大学计划招生1486人,比去年减少14人。结合城市建设的需要,今年新增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辽宁招生46人。

辽宁大学今年计划在辽招生3029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受考古学需求,培养考古人才的考虑,新增了考古学专业,同时增设了历史学、满族历史文化(方向)、软件工程专业。

热门院校

  • 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市沙河口区
    学校简介 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大学使命,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培养了十余万名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在轨道交通行业就业,部分已成为了行业领军人物和核心技术骨干,在业内享有“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学校现有沙河口校区、旅顺口校区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8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4.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6亿元,馆藏文献资源总量为131.05万册,电子图书151.17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7427种。 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是辽宁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是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学科是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9个本科专业,10个五年制双专业,涵盖了工、管、文、理、经、法、艺等7个学科门类。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8074人,其中,本科生15157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917人。 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是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辽宁省车辆工程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2006年10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应用型转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等建设点42个。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级以上本科精品类课程35门、省级一流课程61门。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奖励131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8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68人,其中教授169人、副教授32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90%。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攀登学者、特聘教授、优秀专家14人,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千万层次人选90人;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创新人才35人;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23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其中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 学校是国家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发起成立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联盟”,牵头成立了“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连续挤压产业创新联盟”。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研究院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社科基地、智库等39个。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或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6项,获批省部级项目64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0余篇次,出版学术著作20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58项。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连交通大学远交大交通学院。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3个,建有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 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两次获得优秀组织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百千万培养工程”等两项成果被评为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学校获评“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成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抓牢“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高铁“走出去”等发展机遇,全面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全面深入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学校“五大战略”“三大工程”,凝聚发展力量,切实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 沈阳化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工、理、管、经、文、法、医等7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是国家最早在东北设置的化工类高校,是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小21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源地,胡锦涛同志(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和李克强同志(时任团中央候补书记)曾先后到学校视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52年,校名为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新中国化学工业和兵器工业的重要领导者、曾任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和第五机械部部长、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局长张珍兼任学校第一任校长。1953年,更名为重工业部沈阳化学工业学校,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1956年,转隶化学工业部。1958年,升格为本科,建立沈阳化工学院,为全国六所专门培养化工类高级人才高校之一。1960—1962年,更名辽宁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2010年,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学校校园融“学术、艺术、园林于一体”,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绿化近4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馆藏图书142.4万册;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3人;外籍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等腾飞学者6人,振兴学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11人次;省优秀专家、省攀登学者、省领军人才、省特聘教授、省“兴辽英才计划”、省“百千万”人才等130余人次;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90余人次;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师团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15个。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现有省“双一流”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8个,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1个。设有学院(部)16个,招生本科专业47个。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示范专业3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本科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建立“113”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各类教育教学平台34个以及省级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10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6项。在全国“挑战杯”、化工设计等大赛中获国家奖60余项,多次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奖,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为国家和化工行业培养输送逾10万名优秀毕业生,获评“辽宁省就业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学校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建“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三定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模式,被国务院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典型案例;入选国家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学科创新平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2个,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建有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组建大学科技园、新型产业智库、产业技术联盟、校企联盟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家发改委创新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央军委科技委军民融合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数百项,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工程数十项,入选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10强高校,服务辽宁“两全”振兴发展和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学校注重开放办学。学校入选全国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面向社会培养化工安全类人才;建设的菱镁产业学院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推动辽宁“原字号”菱镁产业高质量升级发展;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科教融合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建有1个俄罗斯院士工作站,建有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平台及教育部备案的俄罗斯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与27个国家35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开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联合办学。现有留学生来自世界40余个国家。牵头组建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中国菱镁行业协会科技委员会、辽宁省工程热化学学会等学术组织,负责组织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工程热化学奖以及中国菱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履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高水平党建引领、推动和保证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先后被授予“辽宁省先进党组织”“沈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等7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沈阳化工大学秉持“守正创新抓党建、化工报国育英才、科技兴国助振兴、教育强国创一流”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追求卓越、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化大精神,统筹推进“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三步走”的战略布局,为走出内涵式创新型特色化办学之路,为实现腾飞之梦、强校之梦、名校之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闻名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东北交通学校,是为新中国交通建设而设立的第一所专门学校。学校现为国家“双高计划”项目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教学管理50强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院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服务贡献50强院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黄炎培优秀学校。目前,学校占地900亩,建筑面积31.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固定资产总值8.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64万册。校园网主干万兆、桌面千兆,无线网络全覆盖。截至2022年3月全校教职工总数676人,其中专任教师492人,正高级职称90人、副高级职称162人,博士40人,其中博士后4人、硕士458人。学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育先进集体2个、省级教育先进集体3个;全国教学名师、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兴辽英才”教学名师2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3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16人、黄炎培杰出教师3人、黄炎培杰出校长奖1人、黄炎培优秀学校奖1个、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教师3人、物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9名、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5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6人、省最美教师1人、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中国交通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2人、辽宁五一劳动奖章1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辽宁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1个、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个。学校专业布局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主干专业覆盖公路建设与管理、汽车后市场、道路运输与物流、轨道交通等交通行业和工程机械、机电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地方支柱产业。现有专业44个,建成国家重点(示范)专业6个、省级品牌(示范)专业12个、省级优质专业10个、省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5个。设置9系2部1院,分别为道路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物流管理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测绘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轨道交通工程系、思政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培训学院。学校牵头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参与6个,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级精品课33门。承担了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代表的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5项、省级改革项目130项。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5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83项,省级奖项102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了“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技术过硬、身心健康”的人才培养标准,形成了“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1+X证书制度。与华为、沈飞共建了华为ICT学院和沈飞产业学院;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宝马沈阳培训基地”、“沃尔沃工程机械东北区能力发展基地”和“长风物流学院”,校企共建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桥梁安全工程技术等7个研究中心。与沈飞、沈阳机床、华晨宝马、沈阳地铁等多家企业和武警辽宁总队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特色化订单班、武警士官班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年均培养学生1000余人。与加拿大百年文理与应用技术学院合作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办学项目。牵头组建全国路桥职教集团、辽宁省交通运输业校企联盟和辽宁省汽车服务职教集团。拥有国家综合甲级资质的公路试验检测中心、国家甲级资质的监理公司和省级桥梁安全工程技术中心、道桥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是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汽车检测维修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辽宁省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实训培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5%以上。学校以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现代化职业院校为目标,弘扬“厚德、笃学、实践、创新”的校训,秉承“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方位振兴和交通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技术与技能人才支撑。
  • 学校简介沈阳工程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2年)与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始建于1947年)合并组建的以能源电力为主干学科的省属本科高校。学校以工为主,工、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共建。建校七十余年来,学校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砥砺奋斗,自强不息,不断凝聚发展力量,秉承“明德致知、精工博学”的校训精神,坚持“服务电力、服务辽宁,工程教育、应用为本,产教融合、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用雷锋精神立德树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人才兴校、改革活校”发展战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先后培养了十余万毕业生,为国家建设、东北振兴、辽宁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是“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近五年来始终保持较高就业率,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获评“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高校”“辽宁省2021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一等奖”“辽宁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教育系统雷锋式学校”等称号。学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现有主校区、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占地面积近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6万平方米。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研究生、本专科生和留学生11000余人。设有研究生部、11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获批教育部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拥有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设有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2个方向),开设3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85.615万册、电子图书29.4万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具规模。校园网以万兆为主干,实现教学区、图书馆、学生宿舍区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构建了校级网络信息及资源共享平台。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993人,其中专任教师673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5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19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总计占比89.7%;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93人,占比13.8%;具有副高级职称教师222人,占比33%;“双师双能”型教师291人,占比43.2%。拥有外聘教师122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外聘教师32人,客座教授54人。拥有省级高校各类教学、科技创新团队11个,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等各类名师、专家40余人。学校有1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个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4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个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4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15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89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08亿元。学校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辽沈地区及驻辽驻沈等大型国企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学校牵头成立“辽宁省能源电力产业校企联盟”,8个二级学院聘用了企业兼职副院长,与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中航沈飞集团等多家单位实现了“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现有省市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1个。近年来,承担“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等国家级项目26项、省市级科技项目830项、横向项目909项;科研经费到款额逐年攀升;省级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技术专利成功转让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连续三年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在电网改造、新能源应用等领域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学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弘扬工匠精神,强化责任担当。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9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48人次,获得辽宁省政府奖学金72人次,获得“市长奖学金”12人次;获“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省级以上奖项71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9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82项,省级大创项目159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全覆盖。社会实践项目荣获团中央表彰1项,获省市级奖项50项;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辽宁省教育系统优秀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20多所国外高校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合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加合办的红河国际学院历经30年合作办学,已走在辽宁省国际教育合作的前列;能源与动力工程等3个专业引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本科学术互认课程(应用型)。踏上新征程,沈阳工程学院将推进内涵建设,凝心聚力,积极投身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实践,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坚定前行!
  • 辽宁工业大学锦州市古塔区
    学校简介辽宁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始建于1951年,历经“锦州工学院”“辽宁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07年3月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学校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获批辽宁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中心),全日制在校生14500多人,其中本科生12709人,硕士研究生1269人。学校占地面积6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19亿元,图书馆藏书 134万余册,数字资源量达到56万余册。学校秉承“砺器悟道”的校训精神,培育和发扬“严谨求实、勤学进取”的优良学风,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10万名优秀人才。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学科和平台建设。拥有辽宁省一流学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8个;建有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重点实验室7个,辽宁省技术创新中心3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教学团队4个,辽宁省专业带头人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0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兴辽英才计划”攀登学者1人、特聘教授1人、青年拔尖人才7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59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中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百人层次3人,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3人。3人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高引用科学家榜单。9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8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人才成长计划,15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现有4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8个,省示范专业4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获批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获批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高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省汽车制造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52门,省级精品课15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9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课程32门,辽宁工业大学MOOC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上线运行课程1100余门。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省教学改革项目11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3项,省教材建设奖11项,省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8部。 学校坚持打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发展。学校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6万平方米大学生实验实训中心1个。构筑了以创新实践训练为主体的“实践创新、创新选育和创业孵化”三级进阶式培养平台,构建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创建了“学业、创新创业、职业和就业”的“四业”指导服务平台,建立了长效的驱动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打造创新创业课程,大力开展校级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选育项目和孵化创业项目计划,强化提升创新创业竞赛水平,形成了“创新﹒创业﹒创青春”的校园文化。中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连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屡次收获国家级一等奖,各学科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项年均突破百项。2017-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获奖排名分列全国高校第132、141、112、100和115位,多次单年度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位次持续均居于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前列和辽宁省省属高校首位。 学校重视发挥科研引领支柱作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近五年共完成了包括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项。多次入围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百强高校,2篇论文获国际计算智能协会杰出论文奖(Outstanding Paper Award)。学校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加强校地融合,产研融合,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建立了“辽宁工业大学海城研究院”“辽宁工业大学-万得汽车未来技术研究院”“辽宁工业大学-维森智慧城市研究院”“辽宁工业大学智能包装装备研究院”“辽宁工业大学应急装备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10余个,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00余项,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先后与韩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新西兰、泰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在2017-2019年连续三年获批“中欧学分互换”项目,2017年和2020年获批“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目前,学校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近600名留学生,其中学历留学生数量占90%以上。 巍巍辽工,煌煌其著,砺器精湛,悟道深远。70年的改革发展,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向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