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2015-04-2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有关市州招生委员会、教育局,有关普通高等学校:

现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3号,见附件1,以下简称《通知》)转发你们,同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做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渠道的重要举措,是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教育部决定,今年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国家专项计划)、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学校名单见附件2)和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地方专项计划)。各地和有关高校要充分认识实施专项计划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中学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考生充分知晓相关招生政策内容,鼓励优秀学生踊跃报考。

二、严格条件、强化审核

1.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仍然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共68个,名单见附件3),其报考条件严格按照《通知》规定执行。

2.高校专项计划。实施区域为我省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革命老区、艰苦边远地区(共119个县、市、区,名单见附件4),其报考条件严格按照《通知》规定执行。

3.地方专项计划。实施区域仍然为我省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革命老区、艰苦边远地区(共119个县、市、区,名单见附件4)。参照国家规定的国家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报考条件,地方专项计划报考条件相应调整为:申请考生及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须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和当地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4.强化资格审核。相关县(市、区)要在当地招委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由当地教育、公安、统计等部门和招生机构分工负责、共同把关的资格审查机制,制订资格审查具体流程和实施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考生报考资格审查工作,确保考生户籍、学籍真实可信。

三、规范管理、完善办法

1.工作时间安排。国家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报考合格考生名单由有关市州招办于5月15日前报省教育考试院。

高校专项计划在考生报名结束后,省教育考试院在阳光高考平台上下载四川报考考生名单,并于5月8日前向市州招办下发本市州考生名单。有关县(市、区)按规定条件对考生户籍、学籍资格进行审核后,合格考生名单于5月28日前逐级报达省教育考试院;5月30日前,省教育考试院对合格考生名单进行公示。

2.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国家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的志愿设置、志愿填报办法和录取投档办法继续执行《四川省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做好我省2014年提高普通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比例工作的通知》(川招考委〔2014〕23号)有关规定。

高校专项计划的志愿填报和录取工作管理参照《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我省2015年普通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川教考院〔2015〕22号)相关规定,实行单独填报志愿、单独投档录取的办法,即在公布高考成绩后、我省规定的普通本科志愿填报时间内,高校考核、确定的入选考生登录我省高考志愿网上填报系统,填报单独设置的自主招生志愿,并作为入选考生符合报考学校录取要求时进行提前投档的依据。投档与自主招生同时进行。

3.加强信息公开。各有关市(州)、县(市、区)招办、高校和中学要按照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和《通知》的要求,加大专项计划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报考条件、资格名单、录取分数、录取结果等信息的公开、公示力度,其中报考资格审查合格名单要当即在考生所在中学、县(市、区)和市(州)招办进行公示,确保专项计划组织实施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附件: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

2.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学校名单

3.

4.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优秀等级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四川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定向培养士官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定向培养士官高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定向培养士官高校国防教育特色高校国家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单位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贡献50强单位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高职院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西部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邮电通信类高职院校。六十多年来,学校秉承优良办学传统,坚持“面向邮电,服务社会;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背靠行业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提升办学活力,探索形成了“邮电高职四川模式”。坚持“服务驱动”理念,探索形成了“政府举办、企业主管、行业支持、共建共享”的办学模式;采取“一元双轨”的内部运行管理模式,“职前高职学历教育和职后员工培训”双轮驱动,以应用性项目研发为载体,实现师资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造血能力的循环提升。经过持续努力,学校成为具有央企办学特色模式、服务数字经济特色专业、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特色品牌、军民融合特色学校,为建成社会广泛赞誉、师生倍感自豪的高水平特色高职学院,最终建成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特色高职学院打下坚实基础。学校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路内,紧邻成都东客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6000余人。2019年,学校成功入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被认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2014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目前,学校是全国邮电通信高职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示范(骨干)和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是四川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高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火箭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高校。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学校立足邮电,围绕邮电通信与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设有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数字媒体技术、金融科技应用、电子商务和大数据与会计等23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四川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优秀专业2个,建有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校企融合发展,实践环境优越。学校拥有与通信运营企业同步的实验实训环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5亿元,生均使用的仪器设备值超过1.6万元。建有教育部认定通过的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以及通信工程设计、数字媒体创意与设计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有“通信工程综合实训平台、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物联网与电子信息综合实训平台、信息技术及应用综合实训平台、财经商贸综合实训平台”5个综合实训平台。近年来新建了5G实训室、云计算实训室、智能车联融合创新实训平台、VR/AR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物联网工程实训室、动力环境集中监控实训室、财经商贸多专业实训室等70余个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129个。人才结构科学,师资力量强大。学校实施“三大工程”(“引智”工程、“提升”工程、“名师”工程)。建设高水平“三师”专业教学团队,即教师专兼结合、校企结合,教师不仅是教师、工程师,又是培训师。实施“引智”工程,建有四川省首批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四川省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4个,聘有“长江学者”、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一批领军人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达87%,有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实施“提升”工程,建立校企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按照专兼结合、人才共享的原则,扩大外聘教师的数量,特别注重聘用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实施“名师”工程,成立工作室,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实施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制度,打造了两结合的“三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学生综合发展,就业渠道广阔。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共性教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单位主要为部队、通信运营商及支撑服务企业、信息和软件技术服务业、现代商务服务业等产业链主导企业,就业质量高。培训优势突出,服务能力显著。学校设有四川省、成都市两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授权的四川省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承训机构、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授权的成都市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承训机构,与各高校合作授权成立北京邮电大学网络学院四川学习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函授站,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自考助学点,面向邮电通信与信息企业员工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资格认证、学历提升等服务,为行业企业提供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与智力支撑服务。面向地方区域开展重点群体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民生工程。学校安全教育中心开展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培训,以及安全生产各类咨询业务。国际交流广泛,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菲迪大学合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方向)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能人才;先后与美国、新加坡、德国、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和国际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短期培训,进行交流互访;与中兴公司合作共建国际ICT产业学院,联合一带一路国家的高等院校共同培养东南亚沿线国家本土化ICT技能人才;开展境外教师培训和学生访学,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西兰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合作,实施了师生境外学历提升项目,学校国际合作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 学校简介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实施专科层次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2014年1月,自贡市委、市政府将自贡市最大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学院的附属医院,形成“一校两附院”运行体制。学院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四川省青年优秀服务组织”等荣誉,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省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入选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学院地处享有“江姐故里”“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美誉的自贡,占地面积1488亩,固定资产总值2.1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19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47.99万册。现有教职工530人(其中专任教师34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52人,具有高级职称66人,“双师”教师人数304人。设党政管理机构18个,二级院系7个,开设有临床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19个专业和2个专业方向。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校外市厅级以上课题15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16篇,其中SCI收录9篇,核心期刊89篇;授权专利59件;获成果奖2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成立市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科研实验室2个,校级科研团队11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参加校外技能竞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28项,其中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26项,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7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连续四届蝉联全国职业院校康复治疗类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学院对外合作不断深化。牵头组建卫生康复职教集团,发起成立川渝康复职业教育创新联盟,共建共管运动与健康创新研究中心、足部辅具实践研究基地。现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等优质实习基地100余个。与四川杏林医药连锁责任公司、德林义肢康复器材(成都)有限公司等40家企业紧密合作。与韩国新罗大学、新西兰国立中部理工学院、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等国(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招收外国留学生,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开展。站在新的百年历史起点,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 四川轻化工大学自贡市自流井区
    学校简介四川轻化工大学是一所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等九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五十余年本科、近二十年研究生教育历程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和宜宾市,拥有李白河、汇东、宜宾三个校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中国酒业协会授牌与五粮液集团共建的“中国白酒学院”。 历史沿革:学校是一所“三线建设”西迁的本科高校,于1965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的部分保密专业西迁至四川自贡市,从上海总部抽调精干力量,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借调部分科研人员,组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对外称之为“652”工程。1979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四校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经过56年的办学历程,学校“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大学、开放大学、智慧大学、和谐大学”的目标任务,确立了“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跨越发展”的发展理念,凝练出了“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 基础建设:学校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学生奠基人生梦想、教师实现学术抱负的理想之地。美轮美奂的宜宾校区被誉为“宜宾旅游打卡圣地”,宏伟现代的自贡李白河校区被称为“别人家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4600余亩,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近百亿元。目前图书纸质文献总量290余万册,中外文献数据库76个,电子资源本地镜像50T,折合电子资源500余万册。 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322人,其中,专任教师1763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近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0.2%;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等省部级以上专家80人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 学科建设: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拥有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数学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涵盖34个二级学科;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械、材料与化工、法律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会计硕士、农业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18个专业学位领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基础宽厚、文理交融、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以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优势突出的食品与轻工学科群,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核心,构建起以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与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支撑化学工业发展的学科群。创新成果“有机氟单体及高性能氟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开发”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构建控制工程、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支撑智能检测、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控制的学科群;以艺术学科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设计”学科方向,引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支撑“自贡彩灯”文化品牌和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培养:求知在川轻化,成才在川轻化。学校现有24个学院,77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4.2万人。 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门国家一流课程,19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学校从严施教,推行本科教学质量“11258”量化指标考核,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中国白酒学院、彩灯学院、盐帮美食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0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半个世纪来,学校共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涌现出如中科院院士颜德岳、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良等一大批在科学界、企业界、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杰出校友。 科学研究:四川轻化工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绩斐然。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100项。到位科研经费从2015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2018、2019连续两年稳居“亿元俱乐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3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251项;出版学术著作26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82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08项),发表学术论文930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5543篇)。 学校拥有国家级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拥有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川酒发展研究中心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民俗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创新团队5个;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2个;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旅游科研重点基地1个;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四川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个。 近年来,学校积极建设新型特色研究机构和智库,获批了国家“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四川省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省市厅共建“川南加速器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印巴研究中心”,密切技术、人才、资本的合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服务:学校始终坚持“学科支撑产业、专业服务行业”的理念,凝智聚力,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先后与省内外10余个市级人民政府,与五粮液、泸州老窖、中昊集团晨光化工研究院、华西能源等10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全面战略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全面开展人才培养与科技攻关合作,以建设特色产业学院、研究机构、成立产业联盟等形式,与行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承担横向项目2100余项,解决了一大批企业技术难题,如与中昊晨光合作的研究成果“有机氟单体及高性能氟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解决四川久大制盐有限责任公司真空制盐关键设备腐蚀问题的成果,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与自贡长城硬面材料、自贡硬质合金合作的研究成果“面向绿色再制造的钨基表面材料开发及产业化”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科技转移转化成果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合作交流: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50余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招收了来自60余个国家700余名的各类留学生,近2000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实习、考察或联合培养,每年近百名教师出国(境)学术交流和访学。建有2个汉语言文化中心。获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联合举办“视觉传达与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处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参与各类特色产业学院的学习交流与实践,促进了学科和文化的交融,全面提升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半世纪风雨,半世纪砥砺,半世纪辉煌。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秉持“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校训,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新征程。
  • 学校简介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将学院创办为国内一流高校,为社会培育精英人才,为祖国母亲两个100年丰厚献礼是我们农科院人的神圣使命和永恒追求。学院位于成都东北部——德阳罗江大学城,毗邻AAAAA级温泉度假区雁江学村(规划),与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为伴、总占地面积957.8亩,由同济大学专家教授设计的园林式校园,是集智能、生态、科技为一体的学习生活家园;距成都市区29分钟(高铁)车程。学院坚持以创新教育为引领,率先开设新型农业、大健康产业、5G通信、新基建、新经济等多领域新兴专业;并设置公务员培训定制班、创业定制班、专本硕连读定制班,全面推行工学结合,采用新型师徒制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产业发展,以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紧扣市场需求,探索出一条深度融合产、教、创为一体的办学之路。
  • 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凉山彝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应用")创办于2015年3月,现由四川华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全日制、专科层次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四川省民族地区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坐落于著名的“航天城”“春天栖息的城市”—西昌市。学校现有在籍学生6000余人,教职工320余人,专任教师26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7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80人,“双师”型教师达75%以上。学校现设“六院、一部、三所”: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护理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思政基础部、民族文化研究所、彝族红色基因研究所、乡村振兴研究所。开设有学前教育、财务管理、小学教育、行政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计、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乘务、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音乐教育、社区康复、数字媒体技术、社会体育共21个专业。学校坚持“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五个对接”办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能力赢市场,着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办学多年来,学校为合作企业和当地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成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4年6月,学校董事长苏华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发言,并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亲切接见。2016年2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教育部和省、州领导陪同下来我校视察调研,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专业、面向行业、服务企业、促进就业的办学理念,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学校与45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关系,建立98个校外学生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建立1个研发中心,8个校外教师进修培训基地。学校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强化德育教育,因材施教,紧跟国家及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技能和本领,夯实未来进入职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为满足学生高层次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依托大学联盟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几十所高校的合作,建立了多种人才培养通道,积极开展国际留学教育,让每一个选择川应的学生都能有机会牵手世界名校。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