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1年普通高校招收“三校生”报考问答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今年普通高等院校招收“三校生”有多少所院校?招生计划是多少?
今年本市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以下简称“三校生”)的院校有29所,招生计划5196人,其中本科286人(含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招听力残障考生20名),专科4910人。
2、参加“三校生”高考的报名对象有什么规定?
下列三种对象可参加5月份的“三校生”高考:
(1)具有本市户籍的“三校生”(含本市常住户口在外省市就读的“三校生”)
(2)本市“三校生”招生计划内招收的外地生源应届毕业生(不含“定向培养”、“对口支援”形式招收的外地生源毕业生);
(3)持有上海市蓝印户口的本市“三校”应届毕业生;
注意:考生如已报名参加2011年6月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则不能再报名参加5月的“三校生”高考;3月份已被26所依法自主招生院校录取的考生也不能报考。
3、如何报名?
“三校生”高考报名采取网上报名并到现场确认信息的办法,具体报名时间、步骤和规定如下:
(1)网上报名时间为3月30日9点至31日16点
网上报名步骤:
登录本网站——点击“新用户”——输入身份证号码——点击“注册”——阅读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场规则——签署《考生诚信承诺书》——拍照号判别(考生报名前向自己学籍所在的学校索取自己的拍照号,如果已取得号码则选择“有”,并准确输入十位拍照号;如果没有拍照号,可在本选项中点击“无”进入下一流程)——阅读有关政策及操作要点——输入基本信息(包括自己设定6位数供网上报名使用的密码)和填报志愿——浏览所填写的信息确认无误后提交——取得报名流水号,网上报名成功。
友情提醒:
①网上报名期间,如果要修改自己已经填写的信息,可登录报名网站,在“是否新用户?”选项中选择“否”,然后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和网上报名密码,即可看到自己的信息,如有差错,可以在网上修改。
②网上报名结束,考生报考第一志愿院校信息和第二志愿院校信息均不准再更改。
③考生应记住报名流水号和自己设定的网上报名使用的6位数密码,该密码请妥善保管,以便网上填报征求志愿时登录。
④考生在报名前应对拟报考的学校作必要的了解,可以通过报纸、高校网站、高校招生简章等对报考学校有初步的了解,特别应记下相应高校的地址、咨询电话等,也可参考由市教育考试院编印的《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考生报考指南》一书。
⑤网上报名后最好把自己第一志愿填报的学校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网上报名流水号等信息摘录下来,便于前往现场确认和参加专业考试。
(2)现场信息确认时间为4月13日—14日(每天9:00~16:00),地点:考生报考的第一志愿高校或高校指定的地点(详见《报考指南》)。
现场确认时考生必须携带的证件和材料:
①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学籍所在学校的学生证
②学籍所在学校出具的经区县招生考试机构审核确认的报考资格证明(报考资格证明上联的右下角须填写网上报名流水号)
③报考费:报名费25元/人,文化科目考试费26元/科
注意:现场确认时考生应仔细核对除志愿信息外的报名信息,特别要注意核对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避免因基本信息错误不能进入考场考试。并核对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如果信息差错将不能及时收到成绩通知单和录取通知书,也请考生填上手机号,以方便招生单位因录取的具体事情与你联系,确认无误后才能签字,考生报名表一经签名所有信息都不得再更改。
考生除网上报名时以点击确认方式签署《考生诚信承诺书》外,还必须在现场报考信息确认时,书面签署由确认点下载提供的《考生诚信承诺书》,承诺提供的报考信息客观、真实、正确;承诺诚信参加考试。今后一旦发现考生报考信息造假、考试违规等,将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处理。
4、填报志愿有什么规定?
可按文、理专业大类对口的要求报考,可填报2所院校志愿,每所院校内可填2个专业志愿。招生院校按事先公布的录取办法择优录取。
友情提醒:①大类对口是指考生现在就读的中职专业和自己要报考的高校专业基本对口,因为不同专业对专业基础的要求是不同的,学校加试的专业技能考试科目也不一样,考生应该报考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
②所报2所院校的专业必须科类一致,即全部是文科或全部是理科,不能交叉填报,且以第一志愿院校的第一专业判定考生填报志愿的科类。
5、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既有本科专业,又有高职专业,是否可以都报?
如果考生既要填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或上海电机学院本科专业,又想报该校的高职专业,在网上报名填报志愿时必须在专业一选择栏内先选择本科专业志愿,然后才能填写该校的2个高职专业志愿。
友情提醒:如果考生只想填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或上海电机学院本科专业,不想报该校的高职专业,在第二院校志愿中填报了其它院校,录取时是按照考生填报的院校志愿先后顺序投档,即先投档到第一志愿院校,若不录取,在第二志愿院校没有招满的情况下,才能被投档到第二志愿高校。当然,考生也可以不填报这两所院校的本科专业,只填报高职专业。
6、艺术类专业和非艺术类专业的志愿能否交叉填报?
第一志愿院校的第一个专业填报的是艺术类专业,第二专业志愿和第二志愿院校的2个专业可以填报艺术类专业,也可以填报非艺术类专业。如果该考生未被艺术类专业录取,其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非艺术类专业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可按其所填的非艺术类专业录取。
若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第一个专业是非艺术类专业,第二专业志愿和第二志愿院校的2个专业志愿也只能填非艺术类专业(即所有专业只能填非艺术类专业)。如果该考生文化考试成绩达到非艺术类专业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但未被所填报的志愿录取,在征求志愿时,也只能填报非艺术类专业。
注意:艺术类专业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为非艺术类专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0%,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自定艺术类本科专业(艺术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为非艺术类本科专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85%。
7、没有拍照号是否影响报名?
没有拍照号码不会影响考生报名的。“三校生”的数码照片由上海健生公司负责进行采集,大多数考生不用再拍摄数码照片。对于信息库中没有照片的考生在第一志愿高校现场信息确认时,学生会得到通知到指定地点拍摄。拍摄数码照片时间为4月13日至15日(每天9:00—16:00,地点:钦州南路500号)。
8、“三校生”高考有没有咨询活动?
3月26日(星期六)8:30—16:00,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将组织招收“三校生”的所有院校参加网上咨询活动。咨询网址:本网站和东方网(www.eastday.com)。
考生也可以通过招生院校的网站或电话了解咨询有关问题。各校自行组织的咨询活动和联合咨询活动时间可关注媒体和高校网站信息。
9、“三校生”高考的考试科目是什么?什么时候考试?
普通高校招收“三校生”考试分文化课考试(语文、数学、外语3科)和专业技能课考试(2科)两部分,俗称“3+2”。
(1)文化课考试科目、时间:
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语种为英语或日语)
考试时间:5月14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语文;
下午2:00—3:40数学;
5月15日(星期日)上午9:00—10:40外语
(2)专业技能课考试由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的高校组织实施,考试内容、时间详见各招生院校招生简章。
(3)各科考试成绩: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听力为20分)三门文化课,每门满分均为100分;两门专业技能课,每门满分均为100分。
10、考生是否需要参加所报考的第二志愿高校组织的加试?
考生不需参加所报考的第二志愿高校组织的加试,如果没被第一志愿录取,所报的第二志愿的高校会参考考生所报第一志愿高校的加试成绩,按学校招生章程的相关规定录取。因此考生填报志愿时必须大类统一,文理不能交叉填报。
11、统一文化考试是在报考的学校进行吗?什么时候领取准考证?
统一文化考试试场由区高招办组织安排,考试地点见准考证。考生应于5月9日到报考的第一志愿高校或高校指定的地点领取准考证。
专业技能考试由考生报考的第一志愿院校安排。
12、“三校生”高考如何体检?
“三校生”高考的体检工作,由考生毕业学校与所在区、县体检站联系组织进行。
招生院校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培养要求,提出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补充规定,并事先向社会公布。新生入学后,招生院校可对录取的新生进行复查。
13、“三校生”高考可以报考艺术类专业吗?如何参加专业技能课考试?
普通高校招收“三校生”计划中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考生可以参阅《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考生报考指南》中学校开设专业后面“科类”要求。艺术类专业加试科目就是学校“专业技能考试科目”,因此,只要在网上报名并填报志愿后,专业技能课考试的报名也完成了,不需要另外报名,只要在4月13日—14日到第一志愿报考的高校确认就可以了。
注意: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看清学校开设专业的专业技能课考试科目是否适合自己。
14、“三校生”高考有什么加分政策?加分分值是多少?
“三校生”高考加分情况如下:
(1)优秀“三校生”加分
①在校学习期间曾获得省市级以上(含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称号者,在三门文化课成绩总分上加12分;
②在校学习期间2次获得或毕业学年期间获得区县或学校主管单位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称号者,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三等奖以上(含三等奖)或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个人全能奖的技能特长生,在三门文化课成绩总分上加6分;
户口在本市、而在外省市就读的应届“三校生”中符合上述加分条件者,直接向市教委提出申请,由市教委负责审核。
优秀“三校生”加分名单及其加分分值由市教委于5月9日前抄送至市教育考试院进行公示。
(2)政策性加分
凡属以下政策照顾对象的考生,在三门文化课成绩总分上可予加分。
①少数民族、归侨及其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青年,加3分;
②烈士子女,加12分。
考生民族成份的确认,根据考生本人所填报的民族成份与考生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内容相一致的认定办法。
本市户籍符合报考条件考生的归侨、归侨子女和华侨子女的加分证明均在户口所在地的区侨务办公室开具。如考生户籍是外省市户籍的,则必须到上海市侨务办公室开具加分证明。
考生必须将有关证明(原件)在报考的第一志愿学校现场确认时交给招生院校审核。
同时符合推荐加分和政策性加分的考生,不累计加分,只取最高的一项分值作为考生附加分。
注:具体情况可参阅以下文件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公办高职学院,由原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融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历教育部分而组成。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创建的上海市业余土木建筑学院。学校现有奉贤、杨浦、宝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53亩,总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位于闵行的上海建筑工程学校是学院的附属中专。在市中心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学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近12000人,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学校教职工约70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99人,市级教学名师6人,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22人。学校是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教育部和建设部批准的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商务部对外援助培训基地。学校现有专业47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市级重点专业14个,市级教学团队17个,市级精品课程33门。校内建有上海建筑公共实训基地、上海物业管理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地下空间、智能化楼宇、钢结构安装、文物分析与保护实验室、人机工程实训室、电子商务物流实训基地、BIM实训室等141个在国内领先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实训教学设施。设立12个大师工作室,与行业企业建立了216个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有16个中高职贯通专业、1个“高本贯通教育”试点专业。学校是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特色高职院校,建设部一级资质培训单位。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建设行业及城市建设与发展战略,适应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围绕城市建设、治理、服务类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着力构建“学分互换、学历衔接”职业教育新体系,形成“固核心、强支撑、显特色”专业结构新布局,建立“合作开放、多方共赢”产教融合新机制,实践具备现代学徒制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以“大师工作室(坊)”为特色的产教研协同新平台,探索对接国际标准的双证融通新路径,营造“匠人+劳模”精神育人的校园新文化。未来的城建职业学院将以城建为特色,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贯通、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培育相融合,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优异、校企合作紧密、社会声誉良好,在国内领先、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建设与管理类应用技术型高校,为城市建设、城市治理、城市服务领域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
学校简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会计、金融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于2016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立信”之名源自《论语》“民无信不立”。 学校起源于著名教育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1928年创办的立信教育事业。在9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被业界誉为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和未来金融家摇篮。2011年,学校获得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8年,学校被列为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高校。2022年,学校成为境内首家通过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的地方财经院校。学校现有上川路、文翔路和中山西路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多亩。2019年,顾唐路新校区建设正式开工。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597人,其中本科生17212人,专科生125人,专业硕士研究生260人。学生就业良好,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附属学校正式揭牌。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诚信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首批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现有教职工近165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100人,正高级近110人,副高级近350人,博士660余人。教师中有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全国税务领军(后备)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东方学者、上海东方青年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等优秀教师。学校还在业界、学界聘请了一批富有影响的客座、兼职教授。2021年,学校获批“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境)外1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合作开展金融工程专业(金融科技方向)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欧盟高校合作开展伊拉斯谟+项目,与丹麦IBA国际商学院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引领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构建面向上海现代服务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的学科发展体系,立足经、管、理、法、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三个学科门类并重,重点建设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四个一级学科。以会计学、金融学为核心,推动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分别入选上海高校Ⅰ类、Ⅱ类高原学科。出版并公开发行的《会计与经济研究》入选CSSCI来源期刊。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共有15个二级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9个。拥有会计学、金融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会计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审计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统计学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税收学、经济学、保险学、物流管理4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金融学、税收学、财政学3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13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2019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建设引领计划”。学校坚持把科研创新作为兴校之源,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级。现有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高校智库2个,服务经济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基地、上海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立信分中心、上海市参事工作室等省部级研究机构(平台)。学校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深化文明校园建设。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是全国高校诚信文化育人联盟牵头单位。连续多年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2019年荣获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学校击剑、女子足球是上海市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跆拳道、赛艇和龙舟是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落地我校。展望未来,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
-
学校简介上海体育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2001年起,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序列。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坚持探索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开放发展的体育特色创新发展路径。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构五育融合育人格局。坚持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秉持“身心一统,兼蓄竞攀”校训,承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弘扬体育文化”的光荣使命,践行“为了师生终身发展”的根本理念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我校中国乒乓球学院巴布亚新几内亚培训中心,给在我校驻训的巴新学员复信,在2022北京冬奥张家口赛区视察我校师生团队科研创新项目情况。学校现有杨浦、徐汇2个校区,及江湾、黄浦、松江教学点。占地面积超11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数约7000人。学校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86年)。198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已形成以体育学为主干,高水平交叉融合理学、医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学科布局体系。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学”获得A+最高等级。现有本科专业2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省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基本覆盖我校所有本科专业。现有体育学、心理学、医学技术、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6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体育、旅游管理、新闻与传播、应用心理学、工商管理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其所属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所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设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体育管理、体育工程学、运动康复学、反兴奋剂学、体育传播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00人左右。2017年,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坚持“特色与质量并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发展方针,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上海市级15项。师资队伍包含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NAK)外籍院士、国际兴奋剂检查机构(ITA)独立理事、美国俄勒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疾控中心(CDC)首席科学家、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和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原主席、国际软式网球联合会裁判委员会委员等高水平师资力量。教师队伍中多人荣获“东方学者”、“浦江人才”等,入选“曙光计划”、“晨光计划”、“扬帆计划”等,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表彰。教师队伍中包含世界冠军、运动健将,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学校积极推动“体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率先建成世界唯一的专门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乒乓球学院,并被国际乒联认定为最高学院级附属培训基地。与国际手联和国际田联分别共建国际手球学院和国际田联特训认证中心;与中国篮协、中国田协、中国羽协、中国体操协会和中国铁人三项协会分别共建中国篮球学院、马拉松学院、羽毛球学院、体操学院和铁人三项学院,是中长跑项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大力培养体育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先后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和全国唯一的“乡村振兴奖”;在主赛道实现体育类高校零的突破,获得全国银奖。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蕴瑞学苑”。学校和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共建绿地申花上体女子足球队。历年来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教练员,如施之皓、孙海平、陈忠和、王跃舫、孙荔安、沈富麟、马良行等。学术创新水平位居领先地位。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处于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是首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的体育类高校,先后承担国家哲社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8项。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主动健康”等专项的项目主持单位和20多项课题研发单位,是唯一荣获“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的体育类高校。建立世界顶级体育学术期刊平台,《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跻身SCI学科库前三,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连续7年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排名第一。体育学、心理学和兴奋剂检测上海研究院,分别入选市教委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IV类高峰学科。建有高水平科研平台。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设在我校,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含体育产业)基地7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一流体育大学高质量推进社会服务。在全国率先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模型、体质健康指数评价模型和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等,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评价改革等提供重要指引。“运动戒毒”模式获司法部肯定并转化为国家标准。三人制篮球国家队、钢架雪车国家队驻训基地设在我校。建有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上海高校智库各1个。牵头起草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国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主动服务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研究中心、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秘书处设在我校。主动服务海南深化改革开放,发起成立海南自贸创新体育产业研究院。建有国内唯一的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大力建设体育文化传承新高地。国际奥委会批准设立上海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率先引入国际体育组织立项建设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建有世界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上体(武术)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设立中国传统体育非遗研究院。我校首任校长吴蕴瑞先生入选上海市“社科大师”。建有国内首家以体育为主题的大学体育书店,建成体育教育博物馆。建立开放发展新格局。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学校和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试点院校。已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1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培养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成功立项国家留基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5个。与美国怀俄明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2个海外中心。是中国“丝绸之路”体育教育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加入“中国-俄罗斯体育教育联盟”和中国-中东欧大学体育教育与研究联盟。与越南北宁体育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理工学院合作开展体育学博士、硕士联合培养。
-
学校简介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98年,是一所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经教育部备案的民办非营利性普通高校,在全国招收计划内的全日制学生,颁发教育部统一电子注册的大专文凭。学校现设有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与外国语学院、酒店烹饪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7个二级学院,开设招生专业25个,在校生4000多人。建校24年来,学校办学实力取得长足进展,办学成果丰硕,目前已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市级精品课程9门和市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1个;名师工作室6个,以及一批校级教学成果、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近年来,学校师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四大品牌”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由政府主持的重要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先后完成上海市民办高校政府资助项目十多个,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学校完善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和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每年针对历届毕业生进行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学生对母校满意度和雇主对学生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学校现有大学生民族艺术团、音乐社、书法社、空手道社、篮球社、足球社、舞蹈社、话剧社等20多个学生社团,进一步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营造了丰富多彩、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办学特色学校紧紧抓住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国际化三个关键词,主动对接城市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需求,联手国内外著名产业集团和旗舰企业,开展高水平校企合作办学,大力开拓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自2005年以来,我校连续被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精神文明单位,还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称号、市平安单位、市创建“健康校园”达标奖。
-
学校简介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我国“化学工程师的摇篮”。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有徐汇、奉贤和金山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53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5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1万册。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学校已连续13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校园)”光荣称号。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化学”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理科专业认证的专业,商学院全部专业通过了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商科教育认证。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760人,硕士研究生9521人,博士研究生1986人,学历留学生402人。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大陆高校第16名。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38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校友中2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当选海外院士,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和骨干。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2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10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学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持续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39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5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入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7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2000多项,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对标世界一流,面向社会需求,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局面,与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130多所国境外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获批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获批9个科技部“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有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今天的华东理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