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平行志愿投档线(物理等科目类)
2021-07-0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江苏省2021年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平行志愿投档线(物理等科目类—军事)

2.江苏省2021年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平行志愿投档线(物理等科目类—公安政法)

3.江苏省2021年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平行志愿投档线(物理等科目类—地方专项计划)

4.江苏省2021年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平行志愿投档线(物理等科目类—乡村教师计划)

5.江苏省2021年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平行志愿投档线(物理等科目类—医学定向)

6.江苏省2021年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平行志愿投档线(物理等科目类—航海)

7.江苏省2021年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平行志愿投档线(物理等科目类—其他院校)

----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9月,校名为“泰县农业中等技术学校”。1959年1月更名为“泰州市农业专科学校”;1961年9月更名为“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1995年4月更名为“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2001年6月独立升格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更名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学校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坐落在中共中央前总书记、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出生地——江苏省泰州市,也是世界知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乡。2001年6月,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首轮评估;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项目验收;2018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成为江苏省8所卓越高职院校之一。2019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2016年3月20日,汪洋同志来校视察,对学院服务“三农”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166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439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6.06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7亿元,已经形成以凤凰路校区为主体、以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和江苏中药科技园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办学格局;建有“四区四基地”产教深度融合育人平台,拥有国家实训基地3个和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21个、36个院内实训基地和7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拥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团队和省协同创新(工程技术)中心的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校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63年来,坚守“农”,紧扣“牧”,紧盯“特”,紧抓“新”,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农牧专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围绕农牧产业链设置33个专业,与常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办“4+0”、“3+2”本科专业5个,牵头制订了国家高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等10个专业领先全国,建有“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央财支持建设专业4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江苏省品牌专业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7个,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主持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个、涉农专业和涉农学生比例均超70%,是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政策激励、外引内培、优化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显著提高。现有专任教师62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75人,教授62人(二级教授6人、三级教授4人),正高职称教师数量在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名列前茅,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1.99%、“双师”素质教师占91.33%。获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省水禽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和岗位科学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0人,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1名、第三层次24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60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9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01人、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我院人才竞争力在江苏高职院校排名第三,学院荣获“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称号。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发展理念,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将“科研”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实践了“工学研融合、产教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赢得全国职教界广泛赞誉。近五年来,获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40多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自主创业率5%以上,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获省级优秀论文32项、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1项,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近三年科研课题到账经费达9990.74万元,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项目、农业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国家种粮大省资助项目等重大项目,江苏省现代农业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主持并获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2个。学校拥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创新团队负责人、基地主任共8名,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推广畜禽新品种4个、养殖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对接帮扶300多家企业、100多个科技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科技示范带动户8000户,培训各类人员达11万人次。学校充分发挥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15年以来,连续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为带动全国现代农业特别是现代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强示范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大典型案例”,作为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在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作经验交流。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国际化步伐持续加快。与58所国外高校、办学机构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和教师互换、学生互换、联合办学、科研合作、留学生培养等合作。2012年以来,招收培养了来自24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684名,目前在籍留学生136人,学历留学生人数位列江苏省高职院校之首。建有省级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8门,引进了畜牧兽医、园林园艺等专业原版外文教材17部,与30余家境外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助企出海”中非农牧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获农业农村部立项,安哥拉海外分院正式挂牌成立。牵头成立了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并当选联盟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入选“农业部首批农业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获评省“留学江苏培育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的高职院校,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高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度、2020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等荣誉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权,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依托农业职业教育和倾情服务“三农”两个抓手;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着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红色精神的弘扬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旋律的唱响者,将教师锻造成为绿色教育的提供者、绿色科技的推行者、绿色文化的引领者,将学生培养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市栖霞区
    学校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学校于2017年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之初,学校即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编撰、制订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汉中门和泰州三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名,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学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4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 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及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中国大陆高校ESI机构排名位列第128位,2017年入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2018年上榜自然指数国内高校TOP200,入围美国Scimago中国大学“学术”排名前128强,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艾瑞深校友会2019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100强。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肩扛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着力推进卓越医生(中医学9年本博一贯制、“5+3”创新拔尖人才)、卓越科学家(中药学“4+5”本博连读创新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中药学/药学本硕连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设有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药学院、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护理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第一、二、三临床医学院等教学机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全面合作,共建“新中药学院”(中药学“4+5”本博连读9年制)。拥有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南京中医院、附属南京医院等6个直属附属医院,29个非直属附属医院、4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3所附属药业(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有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近2年在NATURE、 JAMA、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家云集。拥有国医大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和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全国名中医4人,涌现出一批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学校坚持引培并举,一批年轻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江苏省特聘教授基金资助,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积累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教育部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已经为五大洲培养留学生3万余名。199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先河。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我校与RMIT合作建立的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我校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在教育部的支持下,2019年2月学校又与爱尔兰国立大学(高威)签约共建中医与再生医学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的建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推进中医药新时代海外发展的积极探索。学校已经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有着广泛交流和合作,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 “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发展,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学科攀峰、开放协同、文化引领”战略,继续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为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长江下游一座经济发达的美丽的江南名城——江阴的一所公办普通高职院校。江阴,犹如滚滚长江玉带旁的一顶“皇冠”,熠熠生辉,令人瞩目。这座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经济总量连年位居江苏省县(市)之首,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八连冠”。目前,全市拥有3万多家企业,其中11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5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 10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更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3家,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江阴现象”和“江阴板块”,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和“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坐落在花园城市中的学院环境优美,别具一格的欧式建筑错落有致,加上中国园林式的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美丽图画。学院占地695亩,建筑面积近21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9000万元。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环境与材料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艺术设计系、经济管理系、国际商贸系、基础部、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院现有在编人员476人,专任教师340人,其中博士8人,教授22人,校级教学名师22人,7人次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专任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0.8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65.3%,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73.24%。背枕江阴及周边地区实力雄厚的企业群,学院致力于打造“一线人才的培养中心”“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和“技术创新的服务中心”三大中心,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开设近 40个专业,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群、软件与服务外包专业群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群;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另有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别获批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和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作为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和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学院还拥有“中央财政支持《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信息融合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服装实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软件与服务外包实训基地”以及“江苏省工业互联与先进智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等,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学院立足江阴及长三角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形象地提出了“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院探索形成了“二维互动 、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二维互动”是指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要做到和谐互动,有机渗透。不仅要通过社团活动、民主管理、社会实践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行业规范在专业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两手硬。“双轨并行”指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院与海澜集团、长电科技、兴澄特钢等著名上市公司,推行现代学徒制,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共同编写富有针对性的项目化教材、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等,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中完成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职业技能、机器人、创意设计等竞赛中共有30人次获一等奖,在省级职业技能、机器人、创意设计、省运会、舞龙舞狮、足球等竞赛中共有273人次获奖。在做好做强普专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学院立足地方,主动服务社会,助力经济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构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已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在册生8000人、年培训人数超过8000人的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日益成为江阴市民的“学习中心”、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和江阴信息化的“考试中心”。随着江阴开放大学、江阴市社区培训学院和江阴市民终身学习网落户学院,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江阴市民终身学习的新时代又将在学院的推动下翻开崭新的一页。 学院鲜明的办学定位引来了总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关注与思考。2004年3月2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视察了学院,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职业技术学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很有前途。200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班组长”型人才》文章,充分肯定了学院在“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班组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获“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4月,由“班组长”人才培养衍生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工艺单’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推广” 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开放的文化胸襟,使江阴成为了众多学子就业和创业的乐土。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70%左右的毕业生在江阴等苏南地区就业,60%以上的毕业生3年左右成为了现代班组长以上人才,还有3%左右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了大小公司、企业的老板。办学40多年来,学院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实用人才,为强富美高新江阴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继续秉承“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坚韧不拔,争创一流”的学院精神,继续深化“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品牌建设与特色建设,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努力将学院建成具有地方特色、鲜明个性、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地址:江阴市锡澄路168号 邮编:214405电话:0510-86022882 传真:0510-86022887网址:http://www.jypc.edu.cnE-mail:jypcdzb@126.com
  • 学校简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坐落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2002年由江苏省常州化工学校与江苏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占地1119.86亩,建筑面积36.05万平米。学校以“励志·践行”为校训,坚持“立足常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办学定位,专业布局顺应江苏和常州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面向“绿色智能”技术,设立7个二级学院,43个招生专业,重点打造应用化工技术、智能焊接、智能建造、检验检测认证、现代商贸服务五大专业群,为绿色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检验检测认证、现代建筑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累计27项)、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6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资源共享课程3门,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实训基地1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型实训基地3个,先后获批省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0000余人,是全省高职院校中少数“双万”学校之一。教职工693人,其中专任教师505人,副高及以上230人,博士83人(含在读27人),双师型教师403人,双师比例85.4%。拥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支,省级教学名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及“青蓝工程”等各类人才58人。年社会培训20000余人次、鉴定6000余人次。学校持续深化“三教”改革,精准培养“双高三型”(品格高尚、技艺高超、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基于“四结合、十合一”理念的化工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等教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与常州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淮阴工学院等本科高校开展“4+0”和“3+2”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探索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一等奖9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14连冠。近五年招生计划完成率、新生报到率、对口单招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薪资、三年晋升率均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2019年逾100多家上市公司到校招聘,80%以上毕业生实现省内优质就业,毕业生月收入4267元,10余个专业起薪超过5000元,入选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学校持续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江苏检验检疫质量研究中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共建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学院;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共建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学院、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石油和化工),实现学历教育与国民终身教育互通互认。牵头组建全国检验检测认证职教集团、全国现代焊接职教集团、全国医疗建筑职教联盟、长三角绿色化工与医药一体化发展职教联盟。联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中检邦迪、京东集团、中天汽车、北京东方仿真、蓝澄晶体科技等大院大所及龙头企业,共建7个产业学院、10个实训平台(3个获批省级平台),累计吸引企业投入7280万元。与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36个、订单班30个(其中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项)。学校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高效供给高品质技术服务。建有各类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25个,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级服务平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年度“四技”服务到款额超5000万元,科研到账经费超2000万元,连续多年位居省内高职院校第一方阵。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是全省少数具备独立申报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格的高职院校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点科研任务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拥有高职唯一具有合同认定资质的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年度成果转化到账1200万元。四度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道路,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建立中德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等国际交流平台,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首批承建单位。成立缅甸曼德勒分校、中德设计与数字媒体学院、柬埔寨亚龙丝路学院、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与考试中心等中外合作育人平台。与中缅镍业(缅甸)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的订单教育项目入选“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TSP)。累计招收学历留学生194人,覆盖15个生源国。引进ISO9606国际焊工考核标准、澳大利亚TAFE建筑工程技术课程和实验室建设标准、德国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标准等7个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及标准,引进20余个国际专家指导专业建设。与东南亚周边国家近30所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俄罗斯、韩国、日本、英国、泰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20余所高校结成姊妹学校。进入新时代,学校将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办学理念,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强校,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区域引领力的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协同创新与转移转化中心,引领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质量文化建设。
  • 学校简介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江苏省创办最早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苏州市第一所民办高校,也是昆山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学校由著名教育家、建筑学家梁顺才博士和史宝凤博士夫妇创办于1998年,已有23年办学历史。创办之初,根据省政府关于同意筹建民办硅湖大学的批复,学校按一流本科大学要求建设。2002年,教育部批准定名为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地处江苏昆山市,背靠苏州,紧邻上海,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最活跃的长三角核心区域。学校秉承“责任、荣誉”校训,坚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复合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立足苏州,经济,管理,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化创意学院、儿童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9个二级学院,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35个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现有在校学生6500余人。近三年,全校学生在国家与省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奖100余项,其中国家级30余项,省级奖70余项。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证书通过率达98%以上,历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均在95%以上,在江苏省教育厅2016-2018年度毕业生就业评估中货“优秀”等级。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服务国家自由贸易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紧随“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把握“新工科”的内涵与前景,将“AI”作为“硅湖烙印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同时,以国际职业教育的广阔视野,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全面推行“一体两翼”的育人格局(“一体”指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体任务,“两翼”中一翼为立德树人,一翼为产教一体)。面向新时代,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坚持“公益性、国际化、应用型”的办学方针,举全校之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本科职业教育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