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湖北:中职机械类专业生免高考上大学方案出台
2011-02-2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罗欣 通讯员沈考)今年湖北省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全省单独组织的技能考试、文化考试中成绩合格后,便可免高考上大学(本报1月20日A17版曾报道)。2月18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具体实施方案,文化考试只考语文和数学。

  据介绍,凡经湖北省注册具有正式学籍和湖北省常住户口的中职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机械类相关专业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均可报考。已报名参加今年高职统考的考生,选择参加机械类专业统一技能操作考试的,应到当地教育考试机构重新报名;尚未办理高职统考报名手续的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统一组织报名;往届毕业生凭毕业证、身份证和户口本原件到所在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办理报名手续。

  考试内容分文化综合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文化综合主要考语文和数学,共200分。专业技能考试为实际操作,标准为初级工技术标准,内容为钳工技能、车工技能、铣工技能,考生任选一种参加考试,满分为100分。文化考试时间在6月7日;专业技能操作考试地点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考试时间拟定于4月中旬。录取时,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占70%,文化成绩占30%。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湖北警官学院是湖北省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其办学历史始于1949年7月成立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干部训练班。其后,历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武汉分院、中央第二民警干校、湖北省公安学校、湖北省人民警察学校等发展阶段。1984年4月,成立湖北省公安专科学校,正式开展公安高等教育;1993年6月,校名调整为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5月,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并更名为湖北警官学院。湖北警官学院自建校以来,为政法公安机关和其他行业培养培训了15万多名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校友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更有许许多多校友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学院现有武汉市解放大道南校区和南泥湾大道北校区2个校区,校园面积512亩。学院内设中层直属机构25个。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400多人。现有教职工430人,其中正、副教授13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00多人。学院实施教师与公安实战教官双向交流制度,目前“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10多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省部级“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中青年法学家”等。多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建成以法学为基础,公安学、公安技术为主体,计算机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学科体系。专业建设以“公安学”“公安技术”类专业为主干,加强“法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与公安类专业的融合和协同,彰显学院专业特色。现有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专业有:治安学、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刑事科学技术、警务指挥与战术、网络安全与执法、涉外警务、交通管理工程等;普通专业有: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英语等。学院积极融入“双一流”建设,落实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现有公安学与法治湖北、公安技术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警务指挥与战术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犯罪现场勘查学等14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信息安全、国际警务、思政课、警务战术、刑事诉讼法学、涉外警务等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建成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公安法制方向)“湖北名师工作室”“楚天学者工作室”“余新民工作室”。已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构建富有现代警察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日常警务化管理、课程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专业实训实习、社会实践、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科研创新大赛等培养模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批教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公安部科技进步奖,师生多次在“蓝帽杯”“美亚杯”中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大赛和全国高校国家安全素质展示活动等重要比赛中名列前茅。其中,在“美亚杯”第五届中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中荣获个人一、二、三等奖13项,并获团体赛总冠军和学生队组别一等奖。学生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屡创佳绩,近三年来,考试通过率均高达70%,保持在各大院校法学专业前列。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引导教师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为公安工作提供智库服务,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建有法庭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学院教师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0多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奖、司法部“全国法学研究和教材”奖等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励多项。近年来获国家专利10多项。学院重视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建成智慧校园,实现了各主要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学院认真实施实践育人工程,建有刑事科学技术实训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李昌钰工作室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三真”司法鉴定中心、DNA专业实验室、物证溯源技术研究所、禁毒技术与情报研究中心、公安大数据情报分析实验室等一批实践育人和创新研究基地。不断强化校局合作机制,在武汉、十堰、鄂州等省内外公安机关建有22个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累计达数万余人次,近千人立功嘉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学院积极开展在职民警培训,是“全国首任县(市)公安局长、政委岗位培训基地”“外警培训基地”“湖北省政法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湖北省公安局长(政委)培训基地”“新时代湖北公安派出所长学校”,年均培训万余人次。进入新时代,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推进公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政法事业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 学校简介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中国教育十大责任诚信独立学院全国最佳独立学院湖北省普通专升本举办高校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高校“两访两创”活动先进集体湖北省征兵工作突出贡献单位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武汉市平安高校建设优秀单位武汉地区企事业单位平安建设优秀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是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武汉纺织大学和美联时代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一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的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目前在校本、专科学生共13000余人。学校位于光谷腹地、汤逊湖畔,是一所生态、科技、人文的现代化大学。学校按照生态、科技、人文校园的国际视野进行规划建设,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2万册,电子图书132万册。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创新创业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和现代产业学院。建成了集OA办公、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应用系统于一体的校园网络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标准化学生公寓安装了电梯、冷暖双制空调、热水洗澡系统、宽带网络和通讯电话。学校实施人才引育工程,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现有教师770余人,中高级职称达62%,硕士以上学历达67%。举办高校武汉纺织大学委派高水平教师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实现了师资共享、优势互补,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办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秉承“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校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致力于培养“品行好、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全方位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将学校建成为湖北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坚持将学科专业建设放在事业发展的龙头地位,构建了以经济、管理、艺术学科为主干,“经、管、艺、工、文”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学科专业体系。现有经管学院、艺术学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设有22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学校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中国设计师协会、湖北省国际贸易学会等专业学会的理事单位,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中国教育十大责任诚信独立学院”、“全国最佳独立学院”、“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高校两访两创活动先进集体”、“湖北省征兵工作突出贡献单位”、“武汉市平安高校建设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学校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新时代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以大学生艺术节、科技文化节、成才感恩节、社团文化节、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学校2个支部荣获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五建”促“五带”党建工作模式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校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荣获团中央“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荣誉。近三年,有2名辅导员获得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1名辅导员获得湖北省思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名学生获得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学校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学校与稳健医疗、全棉时代、京东、苏宁、中博教育、江都财税、中软国际、传神语联网、上海博思信息技术、软帝集团、厚溥企业集团等国内多家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校内建立了京东现代产业学院暨产教融合实训中心、教育部数字媒体艺术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建立了10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构建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学校奖学金、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集体、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寝室、学生助理、勤工俭学岗位为一体的“奖贷勤助减免补”资助体系。办学20年来,学校已经向社会输送了3万余名毕业生。近五年来,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艺术与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英语竞赛、外研社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00余项。毕业生考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重点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习深造,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同类高校前列。杰出校友李建全创建的稳健医疗(黄冈)有限公司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被国务院联防联控(医疗物资保障组)称赞为当之无愧的抗击疫情“军工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 学校简介学院概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溯源于1950年中南兵工局创办的“中南兵工学校”,是新中国创办的首批军工学校。学院历经中南兵工学校、湖北工学院等7个时期,先后隶属于中南兵工局、六机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等,1998年成为教育部首批设置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1999年转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学院坐落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中心城区,南濒月湖,北临汉水。学院环湖而建,别具现代风格,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园地。学院秉承“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初心使命,坚持“兴船报国育英才”的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内涵建设,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学院先后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双高计划”)。学院是全国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首批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学院荣获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中国职教特色职业院校、全国十大创新性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首批文明校园、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同时,学院也是全国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国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等。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治校方针,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10万余名。目前,学院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建成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为主干、现代制造与信息技术类为两翼,土木建筑类、财经商贸类、旅游类、艺术类为拓展的专业体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有多个专业的士官生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专任教师559人,副高级以上239人。拥有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湖北教学名师3名、湖北师德先进个人1名,荆楚好老师2名,聘用楚天技能名师20名。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教工党支部(立项建设)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湖北名师(技能名师)工作室5个。目前,学院建有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与设计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学院、商务贸易学院、士官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开设50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等国家级专业1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重点专业25个;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海员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项目1个。学院建有机械制造技术中心、轮机中心、产品创意设计中心、机电一体化中心、汽车实训中心、焊接实训中心、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商务中心等20个校内综合训练基地。拥有船舶建造、船舶机舱仿真、数控加工、机电生产线、计算机网络技术、冷暖空调、酒店管理等108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实训室。其中,国家财政部重点建设的实训室6个。风雨兼程跨世纪,砥砺奋进70年,船院人筚路蓝缕,创业如歌。新时期船院人在这块寄托着洋务运动风云人物——张之洞“实业兴国”梦想,近代著名造船专家、兵器专家——徐建寅,新四军军工奠基人——朱毅,中国的保尔——兵工专家吴运铎战斗生活过的热土上,勤奋工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学校。办学情况学院坚守“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初心使命,主动增强服务“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能力,助力湖北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以“军民融合”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主动融入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国家主干产业,形成了服务“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国家战略的“三海一工”的特色专业群体系;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建专业,构建了“政军行企校”五方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形成了以“与船同行、融学于做”为典型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导向持续强化内涵建设,大力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战略,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院坚持军工特色的文化定位,形成了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观,军工文化、企业文化、大学文化有机融合的校园文化。发展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践行新发展理念为根本统领,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服务“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根本面向,以深化“军民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产教融合”为根本路径,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全面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树立全国海洋科技工业职业教育标杆,建成行业旗舰、国际领先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群,深度融入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学校,为“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提供高水平系统化支持,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亮丽的“武汉船院新篇章”,为世界职业教育“中国标准”“中国模式”的全面形成、应用推广贡献智慧。
  • 学校简介武汉科技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中南钢铁工业学校等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1.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1.01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9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78.05万册,电子图书100.6万册。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200余人。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20个教学学院、78个本科专业;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7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个(国家级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14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15门,国家规划教材14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7个;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一等奖1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生多次荣获“互联网+”、“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高水平竞赛大奖。“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奖励3000余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71位。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10多位国家队、国青队队员。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战略钒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8个省级科研平台。“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5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6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9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2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67人,湖北省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7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84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3人。“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先进耐火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学校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与中国宝武、恒大集团、鞍钢集团、柳钢集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宜昌、孝感、无锡、淄博、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襄州区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和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濮耐奖学金、铌钢奖学金、辉玲奖学金、圣晖奖学金、创泽创新奖学金、冶机77奖学金、上饶商会助学金等20余项社会奖助学金。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意大利、荷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莱奥本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数据中心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与美国桥港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举办硕士教育项目。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近500名。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积极传承“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大力弘扬“向上向美、力行力新”的沁湖文化,扎根荆楚大地,服务国家需求,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责,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率先实现湖北省属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突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 武汉传媒学院武汉市江汉区
    学校简介武汉传媒学院(原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2004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现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传媒文化与科技教育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是湖北省“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环境优美,实际占地面积1050.7亩,建筑总面积31.41万平方米。主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武汉·光谷藏龙岛,东临凤凰台,西傍汤逊湖;分校区位于孝感市大悟高铁经济区,现已基本竣工并部分投入使用。学科建设优势明显,设有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设计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传媒技术学院、文化管理学院7个学院,共有31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涉及文、管、工、艺等多个学科门类,在校生近万人。学校拥有1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3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2门湖北省精品课程,3个湖北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1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承担着99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科研项目。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建有与现代传媒教育相适应的系列演播厅、演艺厅、观片室、录音棚、非线性编辑中心、视听配音实验室、摄影棚、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高清视频制作实验室、数字电视多功能实验室、电视直播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等55个实验室以及艺术、音乐舞蹈与戏剧表演等专业教室。包括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广播电视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省市级媒体在内的118家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签订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协议,为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条件。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者超过3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超过60%,尤其是拥有一批来自传媒业界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双师型”专任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近五年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1000余项。办学特色鲜明,硕果累累。建校十六年来,学校通过科学定位,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等教学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强专业、重实践、敢创新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获得“中国十大优势专业院校”、“中国传媒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品牌院校”、 “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和“2014年度华中地区热门报考院校”等荣誉称号。我校每年均有毕业生考取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选择出国留学读研的毕业生也逐年递增。当前,学校以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为推手,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强化办学特色,培育办学优势,为建设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传媒特色鲜明的综合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