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八成家长不陪考 2010年高考关注度将再降温
2010-06-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资料图片: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报纸、遮阳帽、手机、水杯等物件,它们成为陪考家长打发时间、避暑的必备“法宝”(6月7日摄)。当日,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开始进行。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每一年的高考总会牵动无数人的心。家长、老师、社会各界人士……高考早已成为每年六月影响整个社会神经的一件大事而备受关注。而据记者近日在成都市各高中学校以及网上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明确表示会对今年高考感兴趣的网民不到20%,而这部分网民主要还是因对高考作文感兴趣。而在家长中,有80%以上的高三家长明确表示,今年高考绝不陪考。

  据了解,去年成都的高考房遇冷就折射出接近疯狂的家长陪考现象在降温,而今年高考临近,大家对待高考却更加理性。

  家长 相信孩子高考不需要陪

  “一大群家长守在考场外头又不能帮娃娃多考点分,反而还会造成现场的紧张气氛,今年我们绝不陪考。”面对该不该陪考的问题时,在调查中很多高三考生家长明确表示,“今年绝不!”

  成都树德中学一名高三家长刘女士表示,参加高考已经越来越平常,像陪考这样的事完全没必要,要充分相信孩子。在调查中,像刘女士一样不陪考的家长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家长表示会陪,其原因主要是担心孩子在路上会遇到什么突发事情而影响考试时间。

  多年从事高中毕业班教学的成都49中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刘向东说:“我不太提倡家长陪考,家长的过分关心,会在无形中给考生带来压力。”刘老师告诉记者,在今年与家长们的沟通中,基本没有碰到提出陪考的家长,这是历年来十分少见的。

  “高考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检验,无论考生还是家长都应以平和的心态来迎接这次检验。”四川省教育学会研究员纪大海表示,疯狂的陪考只能加大对考场周边交通、考生心理的压力,随着近年来家长陪考现象的连续降温,说明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高考更加理性和成熟。

  公众 高考平常不需太多关注

  “如今的高考已经不像多年前,千军万马挤这独木桥了。”一位网友在调查中举了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就像当年火爆一时的足球一样,高考在经历了太多的关注之后开始走向寂静,粉丝也越来越少。在网民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会关注今年高考的暂总人数的57%,对高考不感兴趣的有82%,少数对高考感兴趣的网民多是刚则参加完高考不久的大学生以及家有考生的家长或亲戚朋友。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多数网民和公众对高考的关注度停留在了“高考作文”上。“从这些题目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内容,在各个地方的作文题目的对比中也能发现许多乐事。”一名被调查者如是说。

  “如今的高考太平常了,考大学根本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北京四中网校成都分校校长、家校合作教育指导师邹霞认为,“家长头顶烈日疯狂陪考、考试期间在考点周围订房间、家有考生家长连续睡不着觉、高考那几天感觉整个社会都在为它而转,这些都是极不理性的表现。”邹霞称,高考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大家实在不需太多关注。(记者 王迪)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乐山师范学院地处世界三大遗产所在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四川乐山,东望乐山大佛,南临大渡河,西眺峨眉山,北接城市绿心。1938—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曾在此办学八年。学校始建于1978年,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四川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2012年纳入教育部“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由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建设。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继承创新,臻于至善。学校传承武汉大学抗战西迁留下的高等教育文脉,汇集新中国乐山大地的高等教育星火,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艰难创业,赢得了全国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名校”和“红旗”美誉。学校在新世纪的浪潮中励精图治,跨越发展,书写了新建本科院校奋进领先的篇章。新时代、新使命,学校蓄势待发,开启了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省属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办学以来,学校始终不渝地坚守扎根基层、服务乡邦的教育情怀;始终不渝地砥砺锐意改革、戮力同心地奋进担当;始终不渝地弘扬“敢为人先、臻于至善”的精神传统;始终不渝地锻造“弘毅自强、笃学践行”的校训品格。学校面向农村基础教育探索出的“主辅修制”“校县结合、双向育人”“培养方案整体改革”等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升本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2项。学校沫若艺术团连续3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多次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学校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纳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单位,建设有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有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等省级培训机构。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四川省文明校园”等荣誉,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国家西部旅游专门人才培训示范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环境优美,师资雄厚。学校依山傍水,书香浓郁,占地1150余亩,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在美丽的苏稽古镇大学城规划建设新校区1600亩,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书(刊)184.35万册,电子书(刊)921万册,有48个数据库,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9亿元。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8000余人、学历留学生120余人,教职工1400余人,高级职称近500人,博士、硕士学位近110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书育人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1人,乐山市各类拔尖、优秀人才50人。先后有100余名教师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丰富,专业众多。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6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九大学科门类。建设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国家级新农科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5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先后获批10余个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潜心育才,成效显著。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宗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专业化、职业化、个性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师范教育为本体,以应用型专业和艺体类专业为两翼,着力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3%以上,其中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40%以上,考研率10%以上。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和基础教育一线,涌现了一大批名师专家,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辅导员、“马云乡村教师奖”、中小学优秀校长和特级教师等。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师范生教学技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获得突出成绩。建设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和乐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2019年全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第266名,并在2021年公布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五轮总榜单”(2012年-2020年)中位列278名。科研突出,特色明显。学校现有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遗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市级研究机构和46个校级研究机构。主办《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基础教育论坛》等学术刊物。升本以来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获省、部、市级科研奖励300余项,其中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项(含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5项(含二等奖1项);在Nature等国际期刊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000余篇。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教师教育、特殊教育、林竹资源开发与利用、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研究、硅材料与新能源技术应用、社会治理、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特色较突出。服务地方,开放办学。学校对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谋发展为目标,加强校地合作。与乐山市人民政府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市辖区(市、县)及有关市级部门紧密联系合作,为地方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建有“乡村振兴研究院”“峨眉山研究院”“大渡河流域研究院”等体现乐山特色的科学研究机构和资源平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近年来,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0余项,软件著作权近100项,在竹类病虫害防控与资源开发、特色专用水稻培育、黄连地膜除草、禽畜粪便循环利用、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防治与利用、鸟类保护生物学、空间探测在灾害预警预报中的应用等研究和技术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精准扶贫强劲落实,助力沐川县、马边县、雷波县、美姑县等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派出管理和专业技术各类扶贫人员数百人,培训各类人员5000余人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数百余万元,目前正全身投入到乡村振兴宏伟战略中。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先后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等50余所国(境)外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智库建设等活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进入提速升级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大力落实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1329”发展战略,在“十四五”期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省属一流师范院校。
  • 阿坝职业学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阿坝职业学院(原四川民族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四川藏区公办综合型高职学院,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学校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富集的阿坝州,坐落于中国古羌城—茂县,距成都157公里,国道213线、成兰铁路(成都—兰州)、茂北路(茂县—北川)、茂绵路(茂县—绵竹)等交通干线贯穿全境,已融入成德绵“2小时”经济圈。校园环境优美,地势平坦宽敞,空气清新,文化气息浓厚,是广大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场所。学校占地面积26.3万㎡,已建成校园面积13.4万㎡,校舍建筑面积10.2万㎡,校外实训基地1000余亩。建有功能齐全的教学大楼和实训大楼,舒适温馨的学生公寓,开阔标准的运动场,藏书15万余册的图书馆。学校设6系3部,即农牧系、教育系、医学系、工程技术系、艺体系、经济与管理系、基础课教学部、继续教育部和中职部,开设高职专业:生态农业技术、畜牧兽医(高原畜牧业方向、藏兽医方向)、民族表演艺术(藏羌歌舞方向)、民族传统技艺(唐卡绘画方向)、旅游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小学教育、护理、软件技术、休闲体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学前教育、导游等14个专业,开设中职专业:幼儿保育。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深化产教融合、校地、企合作和产、学、研、用一体的发展方向,按照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族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 学校简介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运行的本科层次普通高校。作为四川省唯一专业外语院校,学校继承和发扬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以塑造学生的美好未来为使命,用无私的灵魂点燃青春的灵魂,践行用心血筑就学生的成长之路为宗旨,崇尚学生的成才是我们最高的价值标准,以培养市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中国顶尖民办应用型特色大学。学校创建于2000年,建有成都和宜宾二个校区,学校成都校区坐落于著名的世界风景文化名胜区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校内园林景点纷呈,湖光水色相映。宜宾校区位于宜宾市国家级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宜宾市“大学城”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形成了以外语学科为主,文学、经济、管理、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以应用型和国际化为主要特色,主动服务、无缝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推进提质增效,对外拓展,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优化治理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先后与23个国家的近80所高校建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关系,开设了适应各语种、不同层次的国际班、本升硕、双学位、双文凭、交流生、专升本、专升硕等留学项目近百项,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深造发展空间。学校还先后招有来自俄罗斯、韩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尼泊尔、法国、新加坡、日本、墨西哥、德国等国家的学生前来留学和交流。学校开设有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朝鲜语(韩语)、俄语、越南语、泰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波兰语、捷克语、匈牙利语、马来语等16个外语专业和翻译、商务英语、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会展经济与管理、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电子商务、体育运营与管理、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酒店管理、商务日语、休闲体育、播音与主持艺术、民航空中安全保卫等与外语相关的本专科专业48个,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学校拥有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四川省普通高校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和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英语、法语、商务英语、日语)、四川省民办高校特色重点专业4个(俄语、翻译、法语、朝鲜语),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示范课程、四川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等16门、省级大学生文科实践基地2个,建有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等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构建了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教学优异的专任教师队伍,并常年聘有16个外语语种的外籍教师。学校拥有功能齐全的专业化、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多媒体覆盖所有教室,建有四个新文科实验室组群——多语种同声传译实验室组群、综合语言实验室组群、新闻录播实验室组群、计算机云教室等86间实验室。建校以来,学校办学成就斐然,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5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优秀人才。根据《艾瑞深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登榜“中国一流独立学院”,连续多年名列全国语言类独立学院第一;在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上,学校位列文学类独立学院全国第一,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位列全国第二,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位列全国第二;在上海软科发布的“全国独立学院本科生深造率排名百强”中,学校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第二;在国际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发布的高校就业能力排行榜中,学校位列四川省普通高校第三。近五年,本科新生报到率均超过95%,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95%以上。“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客观分析校情、深挖比较优势,创新发展路径,将重点工作分为四个模块:党建工作、日常运行、提质增效、对外拓展,发展模式定为“抓引领、强根基、展两翼”的守正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以新文科引领特色专业建设,以新成效完善四大教育体系,以新动能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新机遇拓展国际合作交流,以新赛道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坚定不移沿着建设中国顶尖民办应用型特色大学之路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 学校简介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201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红光校区(总院)、西校区、东校区(成华校区)、菊乐路校区、新都校区、南校区(崇州校区)等6个校区,占地约65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7万人。学校主校区位于成都市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成都现代工业港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市郫都区,紧邻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西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成都创新创业集聚区(菁蓉镇),设置与区域高端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数控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技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七大专业群,开设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31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商务3个专业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校被遴选为人社部“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凝练了“捷普班”“莫仕班”“三星班”等教改典范。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教师181人,“双师型”教师228人,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教师169人。2020年共有8名教师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市优秀青年教师、市教坛新秀、市优秀支教老师、市师德标兵、市属高校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学校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国家级技能大赛教练和裁判30人,市级技能大师7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院级科研团队5个。教师在历年各类技能大赛屡获大奖,多项教研成果获全国技工院校教学教研技术开发成果奖。2020年,教师参加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级4个,参加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获省级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在全国决赛上获得1金1银4铜,助力四川在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决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参加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高职)四川省决赛,财贸管理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团队获一等奖。学校始终坚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有校外实训基地60余个,与成都13个产业园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已加入行业协会19个,签约校企合作单位116家,初步实现了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无缝对接,2020年受到了时任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的肯定性批示。学校与阿里巴巴、西门子公司、中铁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教材开发、技术研发、实验室建设等合作项目30余个,每年零距离向区域产业园区输送人才2500余人,构建了当地政府,产业园区、园区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学校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等各类实训场地7万余平方米,拥有通信实验室(成都市重点实验室)、航空精密零件创新实验室、轨道交通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等“车间化”“平台化”各类校内实验实训场所近百个,拥有各类高精尖的教学设施设备和生产性设备价值逾2亿元。2020年,学校挂牌成立“四川省职业技能竞赛研究中心”,在四川省人社厅指导下开展技能竞赛组织、竞赛技术标准研究、竞赛信息化研究、竞赛成果转化等工作;与市总工会共建“成都工匠学院”,开展成都工匠轮训达1163名,2020年成都工匠学院获批成为成都市属高校首个“四川省职工教育培训基地”。2018-2020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成都市地区就业占比达86%,均进入成都市“5+5+1”产业领域,一大批毕业学生在中国中铁、一汽丰田、沃尔沃、京东等大型企业就业。在近三年成都市评选的1812名“成都工匠”中,经我校培养或培训的成都工匠达156名,约占总数的10%。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近五年来学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1个、二等奖62个、三等奖74个,学生技能竞赛获奖个数和等次在市属高校中排名榜首。在第42-45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中,学校学生连续4届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其中,我校学生雷伟荣获2018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数控铣项目第1名、全国选拔赛数控铣项目第8名,2019年四川省第三届工匠杯数控铣项目二等奖,《人民日报》发表专版刊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我校学生雷伟在册。2021年,在四川省第七届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我校夺得“5金3银”的好成绩,在教育部第十五届CIMC“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上,我校参加数控数字化双胞胎-虚拟调试赛项荣获高职组全国一等奖。学校致力于服务地方发展,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成都工匠。近年来,开展各类培训鉴定数万人次,面向企事业单位职工、复转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开展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人数10余万人次。积极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认真落实《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成功举办四川省技师学院联盟换届选举大会,当选为轮值理事长;牵头携手26所省内中高职院校和成都艾博智公司等重点企业组建智能制造中高职产教联盟;组织发起川渝技工教育联盟,被推选为川渝技工教育联盟2020年联盟理事长单位,携手两地技工院校落实好互派交流、深化技能培训合作等工作,引领和带动川渝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主动承担扶贫社会责任,承担美姑县、巴中市等6个县(村)扶贫帮扶工作,结合扶贫点实际,选派7名驻村第一书记,先后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大力开展教育扶贫、技能培训、产业帮扶等,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底所有扶贫点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学校被四川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引进欧盟先进的培训标准和模式,与奥地利联邦商会经济促进学院共建了“中奥成都WIFI职业国际标准培训中心”,是中西部唯一一个经奥方授权开展国际标准证书认证的机构,具备颁发国际证书资格。学校与中铁二院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合作,举办非洲英语国家综合交通管理官员研修班和“一带一路”国家铁路规划建设管理官员研修班,参培人员涉及3个大洲、13个国家,成功输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都实践经验。与英国林肯学院合作开设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跨境电商,按照国际化的培养标准、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国际化的评价标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电子商务(中外合作)班学生在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上荣获电子商务赛项优胜奖。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全面服务地方、引领区域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能并重、工学一体、知行合一、品质就业、助推产业”的办学思路,凝练“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工贸-技师”融通发展的优势,着力打造培养“成都工匠”的摇篮,建设“高职-技师”融通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流高职院校。先后被授予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数控铣竞赛项目集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四川省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四川省省级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先后获得2020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
  • 四川民族学院甘孜藏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四川民族学院是四川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也是中央布局在康巴地区的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位于“溜溜的山、洁白的云、奔腾的河、迅疾的风”之间的四川省康定市姑咱镇。学校依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坐落于蜀山之王贡嘎山下,西靠世界情歌故里康定,东望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南邻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泸定,北接丹巴美人谷和仙境般的甲居藏寨,共和国最美景观大道318线从校园旁边迤逦而过,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从这里不舍昼夜奔流入海。闻莺起舞,枕涛入眠,白云诗意,书海蓝天。学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是省级“园林式校园”。学校肇始于1985年设立的“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了汉文校名;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学校题写了藏文校名。1992年,学校更名为“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甘孜州农业学校(原甘孜州农牧学校、甘孜州林业技工学校合并而成)、甘孜州财经学校(原甘孜州财贸学校、甘孜州工业学校合并而成)整合并入。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四川民族学院。2013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现设有33个本科专业、1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9个专科专业和民族预科教育,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000余人,占33%;有成教学生9000余人。现有校园面积625亩,校舍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2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707万元,馆藏纸质图书百万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现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00余人。学校建有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33个,设有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等考点。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康巴、面向四川、建设涉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围绕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应用型民族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内涵建设,促进转型发展,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应用性,培养“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0000余人,藏汉双语人才5000余人,其中近20000人扎根在民族地区基层,传授现代文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3000余人在基层领导岗位上为各族群众服务,学校已成为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坚力量,是稳藏建藏、安康兴康的重要教育基地。学校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倾心康巴文化传承。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以康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藏医药、康巴生物多样性等特色研究为重点,成立了14个特色研究中心和14个特色研究所,建有康巴文献馆、藏文古籍文献馆,收集整理康巴地区文献资料3万余册(函),拥有全套德格印经院典藏经籍,为建设好甘孜州文献资料中心、推进涉藏地区研究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每年举办康巴发展研讨会、康巴文化科普周等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省级刊物《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和校级辑刊《康巴研究》,先后完成了《康巴民族文化史》《甘孜州稳定与发展研究》《四川藏区双语教育研究》《四川藏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国家、省(部)、州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0项,出版著作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形成了研究康巴地区的优势与特色。校训:团结、奋进、重道、精业党委书记:崔雨风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庆义学校地址:四川省康定市邮政编码:626001电话:0836-2856998传真:0836-2856196招生联系电话:0836-2856805学院网址:http://www.scun.edu.cn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