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将进入高考录取时间 提前批院校今天开始
2011-07-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 徐玉芹)今天开始,我省将进入高考录取时间。首先开始录取的是提前批次的院校及专业。根据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日程安排,提前批从7月2日开始,到7月10日12:00结束,录取时长为8天半。

  据介绍,所有录取考生都在省招考院官方网站()提供去向查询。参加高考招生的民办高校在向考生寄发录取通知书时还要附“山东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考生信息确认表”。考生可通过对照网上录取信息或《录取考生信息确认表》,来辨别录取通知书真伪。

热门院校

  • 烟台大学烟台市莱山区
    学校简介烟台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烟台,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于1984年建校,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援建。学校东临黄海,西依青山,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国内距海最近、拥有海岸线最长的滨海大学。学校1985年正式招生,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1年3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原山东省建材工业学校、原山东省水产学校并入烟台大学。2012年获批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同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成为省市共建高校,“药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立项。2020年学校获批项目博士后招收资格,入选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法学、药学两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行列。高水平学科入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901—1000档位。办学条件优越学校占地面积2100亩,建筑面积101.9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2亿元。目前在烟台开发区已开工建设烟台大学科教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200亩,规划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学校建有承先图书馆与逸夫图书馆,总面积4.23万平方米,现有图书总数273万册,电子期刊2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近百个。学校建有5000平方米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千米文化艺术长廊,孺子牛、八景园、三元湖、烟雨亭、钟楼、“升腾”雕塑等标志性文化景点遍布校园。学校是山东高校审美教育研究基地、山东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山东省德育示范高校、山东省企校共建先进单位、全省平安校园标杆学校、山东省文明校园。学校现设23个学院,72个研究院所,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9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法、农、医、经、管、教、艺10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3万余人,本科生源跨全国30个省(市、区)。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4万余人。1995年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1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国家外专高端人才项目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2人,泰山学者工程入选者1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省“外专双百计划”入选者3人,省教学名师9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省优秀青年人才获得者9人,省智库高端人才首席专家1人,齐鲁文化英才2人,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立项建设团队1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4人。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4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建设专业群3个。6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4门,省级精品课35门,省一流本科课程4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现有省级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2个,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15门,省级成人教育数字化课程16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项目1个,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学校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162位,在全国省属高校中位列第99位。2018年、2019年连续荣获“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19年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科研实力强劲现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批山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其中,山东省高校示范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1个,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1个,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1个,省级研究院1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法学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B类学科和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20%,数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400。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2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20余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00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000余项,2021年科研总经费突破2亿元。《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入选《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服务地方深入坚持立足烟台、服务烟台、融入烟台,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与知名企业共建药学院、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和数字创新学院,与知名企业共建专业34个。与自贸区烟台片区共建“自贸区海洋知识产权中心”新型智库平台,作为主要单位推进共建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大学(威海临港区)技术转移中心。发起成立烟台数字经济产教联盟、烟台设计产业联盟、烟台市物联网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主动对接烟台市八大战略新兴产业,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展生态。以现有35个校级文科科研机构为基础,整合建设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中韩(烟台)产业园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连续多年获评“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设有与德国、美国、韩国和意大利高校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和本科项目3个,与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白俄罗斯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50多所友好院校开展校际学生交流项目,以及本科双学位、本升硕、硕士和博士联合培养等项目。设有英国朴茨茅斯大学预科项目和韩国留学项目。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接收外国留学生及可以邀请外国文教专家的院校之一,是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是汉语水平考试(HSK)、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和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考试(BEC)考点。我向海而生,你为梦而来!面向未来,烟台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山东省、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秉承“守信、求实、好学、力行”的校训,大力弘扬“勤奋、创新、育德、守纪”的校风,发扬“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烟大精神,深入贯彻“一二三”战略部署,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九项工程”,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向着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烟大力量。
  • 烟台理工学院烟台市莱山区
    学校简介烟台理工学院原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该校创建于2003年,2021年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转设为独立建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现有在校生15030人,其中本科生11687人、专科生3343人。2005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2006年在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1号令)落实情况的检查中得到专家一致好评;2012年顺利通过山东省独立学院综合检查和山东省学士学位授予考察评审。学校先后获“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普通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优秀单位”“山东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与管理先进单位”“年度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年度招生宣传最具公信力高校”等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烟台市“市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先后8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山东赛区优秀组织奖”。2015年学校当选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学校东临黄海,西依青山,环境优雅,气候宜人,是育人治校的理想场所。我校具有独立的、设施齐全的办学条件和完善的学生综合服务设施。已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楼、餐厅等建筑;拥有多媒体教室、大型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室、各类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基础设施;还有大学生文体中心及完备的体育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图书资料、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均能满足教学需求。现有馆藏纸质图书百余万册,收录电子图书370余万种。学校设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经济与金融、投资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日语、朝鲜语、商务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2021年新增机械电子工程、软件工程、药学、酒店管理、数字媒体艺术5个本科专业,共42个本科专业,及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中德合作办学)本科。至此,我校本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开设建设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休闲服务与管理、商务英语、应用韩语、现代文秘共13个专科专业。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特有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教学发展的引擎和教师成长的乐园,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方面发挥了特殊功能。现有教师82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8.1%,高级职称占比37.1%。拥有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现有博士后合作导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7人。学校倡导校本教研,以教研促教改,教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能力加强。现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改项目11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省级优秀教材1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教材1门。近年来,我校教师获得全国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1项;在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等7类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10项、省级三等奖7项、省级优秀奖20项;另获得外研社“教学之星”等奖项3项。科研方面获国家级立项1项、省部级15项、市厅级75项。建校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649篇,其中核心论文141篇、SCI21篇、EI15篇、CSSCI4篇、ISTP2篇、CPCI7篇;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出版编著137部。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师兴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基于职业胜任力目标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多元平台,构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近五年来,学校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近五年,有1331名学子考取了研究生,其中2021年考取研究生297人。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获得世界级一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75项、国家二等奖263项、国家三等奖412项、国家优秀奖15项、国家优胜奖16项、省特等奖27项、省一等奖155项、省二等奖249项、省三等奖266项、省优秀奖52项、省优胜奖10项等,合计奖励1558项。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2021年4月成立了学校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院校研究所、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等机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定制、双师共导的深度合作办学新模式。成立校企协作理事会,以校企合作促就业促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校与校外企业、研究所建立了152个成熟稳定的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试验园作为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融入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与新兴行业发展,为在校生提供“双创”平台,先后有71家学生创业项目入驻试验园,孵化30个项目注册成立公司。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2008年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获得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10年经国家外专局批准获得聘请外国专家资格;2017年成立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整合校内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工商管理国际班项目和留学生教育等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化发展空间。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28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在校生创造了到合作院校进行交流学习、专升本、本升硕等机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十四五”规划调研与制定为契机,全面加强顶层设计,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创新的视角,把握时代脉搏,探寻教育规律,力争把学校建成有灵魂、有温度、有责任、有特色的全国同类院校水平领先的地方性应用型创业型大学。
  • 学校简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民办医科大学二是全国唯一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的民办医科大学三是全国唯一拥有直属附属医院的民办高校四是全国唯一举办者为两赴前线参战的退役军人,并唯一无偿提供附属医院给政府用于抗击疫情的民办高校五是全国唯一在泰山脚下,规划建设最大校园的民办高校六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校园文化载体之一“力明艺术宫”七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级旅游景区的民办高校八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的民办高校九是全国唯一获得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牵手未来·国医书院研学基地”和“红读计划阅读实践基地”的民办高校十是全国唯一举办最大规模精准扶贫公益培训(13万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免费培训)的民办高校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创建于1985年,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也是唯一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教育为办学特的民办医科大学。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授权、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纳入国家计划内统招,独立颁发学历文凭,成为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集医学、护理、理工、经管、艺术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各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民办大学。2014年,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大力支持下,学院在泰山脚下征地3000亩,建设新校区,该项目获批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历时仅14个月,一所投资超20亿元、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58栋大楼的一期工程已拔地而起,2017年已投入使用,创造了全国高校建设史上的奇迹。新校区获批国家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国家级旅游景区的民办高校。建校近40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及海内外各界朋友的关怀支持下,学院已培养毕业生近30万余人。学院下设12个二级学院,开设65个国家计划内统招专业,现有在校学生近万人,教职工近千名。获省级教学成果、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省十三五中医药生物研发基地等多项荣誉;承担国家、省、厅(局)等众多科研项目;拥有全国最大的校园文载体“力明艺术宫”和经省教育厅、卫健委联合评审的直属附属医院。学院创始人王显明教授,是我国最早一代中西医结合专家。他在1956年-1959年期间,响应毛主席和周总理号召,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也是同期学员)。建校后,他组织专家编写了全国首套《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他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事业,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和创新性贡献。学院创始人之一、董事长、校长王力一教授,是一名曾两赴前线参战的退役军人。他1970年入伍,曾分别于1979年在广西前线、1985年在云南老山前线两次参战480余天,立功受奖。先后担任济南市人大代表、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职,现任泰安市政协常委。两次荣获省市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2018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国家有关单位组织的评选中荣获“中国工业榜样人物”称号。面对重大疫情,王力一董事长再展军人风采,无偿提供力明学院附属医院全部资源给政府用于疫情隔离观察场所使用,有效缓解政府公共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一定贡献。他的突出事迹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解放军报》整版、《山东国防报》整版、《中国教育报》头版、《中国退役军人杂志》、《中华儿女》等刊登其事迹,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双拥杂志、大众日报客户端和国防部网站、退役军人事务部网站等海内外百余家新闻媒体也给予广泛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展望未来,学院将秉承“慎思明辨、博学广识”的办学理念,不断推进内涵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努力创办中国第一所以传统医学为特色的民办本科技术大学。
  • 学校简介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前身是淄博师范学校,创建于1951年,2000年原淄博师范学校与原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合并,2004年学校升格为全省第一所以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为主的新型师专,2006年9月学校迁入现址。成立师专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山东、面向小学、面向幼儿园,培养培训小学全科教师和高素质幼儿教师,逐步形成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分科主修、全程实践、一专多能”、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全程实践、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兼顾非师范类教育,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是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红十字模范校、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师教育建设基地。学校占地1361亩,固定资产6.54亿元,建筑面积24.19万m²,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715万元,纸质图书94万册,校内实训室122个。学校设有10个教学院系,21个招生专业,目前在校生9397人。现有教职工577人,其中专任教师46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5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62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3人,省级各类协会会员51人。学校校园生态优美,环境幽雅,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树木花草种类丰富。学校建有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另有校外实习基地130处。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建设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5门,现有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青年技能名师1人,承担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31项。先后获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9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级课题220项,淄博市校城融合项目13项。在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学校参赛学生成绩优秀,共有41人获得一等奖;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发展快”。学校招生工作连续六年在全省专科院校中按最低投档分排序,录取线均位列全省第二位。学校先后与11个国家和国内15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其中与韩国湖原大学合作的学前教育专业已连续举办九年。新时代、新机遇、新发展,学校坚持固本强基、特色强校,努力做优做强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群,始终巩固提升发展“师范”这一根本;坚持全面建设、提质培优,对照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努力加强学科专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在发展中升本”的目标;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立校,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建立完善各项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坚持“七园”建设、打造精品,积极推进文明校园、智慧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健康校园、艺术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着力建设美丽淄师。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东营市东营区
    学校简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追溯学院历史,1979年6月,胜利油田师范学校成立;1981年4月,在胜利油田师范学校基础上,胜利油田教师进修学院成立。1983年5月,胜利油田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胜利油田教育学院;1985年8月,经教育部备案,石油工业部批准,成立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7月,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胜利油田师范学校、胜利油田教育学院联合办学;200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在原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合作举办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13年11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市人民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三方签署框架协议,共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21年1月,教育部同意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2021年3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正式设立。学院坐落在山东省东营市,占地面积1174亩,校舍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96万册、电子图书477万余种。建有石油装备、能源科学等各类实验中心和实训室182个,工程训练中心1个,油气开发工艺与装备、深层致密油气、智能信息处理、化工本质安全与控制等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工程实验室1个。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依托学院建设,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学院现有教职工603人。专任教师505人,其中高级职称19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37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45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1人、“黄河三角洲学者”2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8900余人。学院设有油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基础科学学院、护理学院等7个教学院,开设石油工程等3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法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等工科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共享课程2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9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推荐至国家级一流专业评审。“十三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各级教科研项目58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43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56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SCI、CSSCI论文140余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高水平国家级竞赛中获奖850余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84项。在山东省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1150余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29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92项。近三届毕业生中有719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234人考取中国科学院、“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2%以上,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围绕“立足东营,融入山东,面向全国,对接石油石化、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化工等行业需求,引领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办成一所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类专业特色鲜明、省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坚持“高端”“特色”“开放”的办学思路,牢记使命、培根铸魂,担当尽责、主动作为,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成为培养石油石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致力于成为解决石油石化和新能源领域工艺设计、应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中心,致力于成为东营市、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要、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