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2010年高考体育项目加分测试报名与地点通知
2010-04-1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经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体育项目加分测试认定组审核,符合体育项目加分测试条件的考生,凭“体育项目加分认定测试号、身份证”于4月24日到下述相关项目报名(测试)点办理测试报名手续,并缴纳报名测试费,领取准考证和考生须知。

  一、各项目报名(测试)点

  (一)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项目报名(测试)点:丽水飞达大酒店,地址:丽水市解放路848号;测试地点:航海(建筑)模型在丽水市南明湖,航空航天模型和车辆模型在丽水市体育场。

  (二)水上项目(皮划艇、赛艇、水上摩托)、射击、定向项目报名(测试)点:报名在杭州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地址:杭州市西溪路858号。测试地点:水上项目在杭州市水上运动中心茅家埠训练基地,地址:龙井路13号;射击项目在杭州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地址:杭州市西溪路858号;定向项目测试地点在测试前公布。

  (三)除上述(一)、(二)两点所列项目以外各项目的报名(测试)点: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萧山校区,地址:杭州市萧山高教园区,杭甬高速萧山出口下,离出口约50米左转,直行约1000米(马路左边)。

  注意:无线电测向在24日晚上19:00进行理论测试,测试地点报名时通知考生。

  二、提请考生注意事项

  (一)无线电测向:参加测试考生须自带测向机。

  (二)无线电通信:对讲机竞赛项目参加测试考生须自带可

  以在70CM波段(430MHz---440MHz)接收和发射调频(FM)信号的对讲机,自带耳机;短波机上抄项目参加测试考生须自带接收机;无线电装机项目参加测试考生须自带未折封原包装(装机)散件及焊接工具。

  (三)电子制作:考生须自带本人所参加测试项目的未折封原包装散件及焊接工具(并允许自带用于更换备份的原器件)。

  (四)航海、建筑、航空航天、车辆等模型运动参加测试考生全部须自带模型或套材及工具。

  (五)定向测试项目:参加测试考生须自带指北针。

  三、参加测试考生的交通、食宿费自理。

  四、考生须注意测试过程中的安全,并对自身安全负责。

  浙江省体育局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2010年4月16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 学校始创于1953年6月,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9月富春校区(滨江学院迁建工程)投入使用,开启两校区办学模式。学校占地千亩,总建筑面积逾47万平方米。 学校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杭州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等,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拥有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学校现有博士学位点覆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覆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包括中医博士与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中药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药学硕士9个专业学位类别。建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其中硕博士研究生3700余人、学历留学生800余人。 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自主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名中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现有在职教职工(校本部)135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3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设了中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药学、药学等医类及相关本科专业32个,其中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等8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一批省部级以上教学平台。曾先后两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学校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学、中药学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获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A类3个、B类6个。建有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及国家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一批科创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Clinical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简称CCMP)《浙江临床医学》3种学术期刊,CCMP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学校发挥中医中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社会服务与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省内外10余个市(县、区)以及浙江省国贸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升级转型,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先后与美国、英国、捷克、日本等4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20多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以色列、白俄罗斯、新西兰建有海外中医药中心。学校是首批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首批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建有浙江省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基地,招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学生。 进入新发展阶段,学校将秉承“求本远志”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理念,倡导“求真、求实”的校风,弘扬“大医精诚、锐意创新”的精神,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守正创新的一流中医药大学。
  • 丽水学院丽水市
    学校简介丽水学院是丽水唯一的本科高校,是一所省管、市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经学大师孙诒让先生指导创办的处州师范学堂,历经九次更名、六校合并、四易校址。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调研丽水时指示要“抓紧筹建丽水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列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教育、农业、护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和“5A”级平安校园。学校现有民族学院(华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生态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中国青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机构,4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00多人,教职工1100多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7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引才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3人,省级重点引才计划专家、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4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7人。建有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个。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优势专业2个、特色专业7个,护理学、小学教育、音乐学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十三五”省一流学科(生态学、民族学、机械工程、口腔医学)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9个。拥有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优秀教材4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7门。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横向项目600多项,先后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学校立足地方需求和学校实际,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化地方特色为学科特色,化区域资源为办学资源,在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坚持“两山”铸魂,建设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拥有省级智库2个,发布全国首个指南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牵头组建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学院,建成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全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实践。坚持“两基”立根,参与丽水市教育提质行动计划,承担“绿谷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全力服务基础教育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坚持“两特”赋能,建有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学院,现有浙江省民族干部培训基地、少数民族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基地和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基地,与龙泉市政府共建中国青瓷学院,与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共建全球首家“中国青瓷学堂”,全力引领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和青瓷非遗产业发展。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韩国、西班牙、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瑞典耶夫勒大学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本科专业,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为数不多的获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开办国际学生教育,现有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等37个国家的国际学生170多人。与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七所高校建立帮扶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280多人。学校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大学生艺术团荣获中国合唱节金奖、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清远剧社荣获全国高校“最佳学生社团”称号。少数民族体育特色鲜明,学生多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队获得第五届世界大学生龙舟比赛两个项目第一名。在全国“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评比中荣获“行星级”优秀作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丰硕,荣获全国优秀团队、风采大赛冠军等多项荣誉。志愿服务水平更上新台阶,校团委获全国首批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内涵建设,内部治理”的主题主线,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提出了“特色发展、重点建设、人才强校、文化铸魂”的战略方针,部署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努力办一所“让丽院师生更自豪、让丽水人民更满意”的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笃行”的校训,弘扬“爱国爱校、唯实唯先、自立自强”的丽院精神,勇担使命,攻坚克难,坚持高质量内涵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由浙江省水利厅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浙江水电技工学校和1984年成立的浙江水利职工中等专业学校,200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厚德 笃学 修能”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树校”的办学方针,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建成了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浙江省文明校园,为水利建设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坐落于美丽的钱塘江畔、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由校本部和大江东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975.31亩,拥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实训楼、行政楼、图书馆、体育馆等教学生活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23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120万余册。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0000余人,教职工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26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84.35%,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5.28%。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浙江省(水利部)优秀教师、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18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水利“325拔尖人才工程”等省市级人才50余名。学校立足浙江,依托水利行业,以大土木类专业为主体,以水利水电、建筑艺术类专业为特色,相关专业协调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有水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信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基础教学部合署办公)、继续教育学院(浙江省水利水电干部学校)等8个教学单位,开设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环境艺术设计、金融科技应用等24个专业。学校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落实各项办学举措,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现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全国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2个,浙江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2个,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优势、特色建设专业项目10个,全国优质水利专业、骨干专业、示范专业及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11个。建有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32门,国家规划教材、水利行业规划教材、省部级重点教材、优秀教材、新形态教材等53种,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项。学校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有21个校内实训基地、358个联系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南浔区政府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作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设有现代学徒制学院“大禹学院”,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设有无人机驾驶、建筑信息模型(BIM)等1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级点,32个证书参与试点;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为行业培训考证提供服务。学校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泰国、中国台湾地区等的10余所国(境)外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与美国圣马丁大学开展水利工程专业合作办学,与美国贝茨学院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合作办学;作为国际小水电联合会会员单位,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电技术类专业培训。学校于2008年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11年被评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先进集体,2014年被省人社厅认定为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6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21年入选全国水利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不断深化文明校园建设,“扬伟人精神、树厚德之人”的“伟人文化”和“承大禹之志、传治水文化”的“治水文化”两大核心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涵养校园文化精神,引领学院和谐发展。展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进各项事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00年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同年秋季开始招生。2004年11月,获得教育部重新确认。2007年2月,依法完成登记注册,取得独立法人资格。建院以来,全院师生员工秉承浙江中医药大学“求本远志”校训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模式,依托母体学校的办学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性强,择业面广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现址位于钱塘江南岸。由于条件限制,缺少独立校园,长期与母体学校同校址办学。根据教育部第26号令及省政府、省教育厅的要求,学院积极开展新校迁建工作。2009年4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与富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框架协议书》。2010年7月,与富阳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富阳市人民医院、富阳市中医骨伤医院三家单位正式签订《共建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协议书》,确定学校新址落户富阳市富春街道高教园综合体内,占地面积500亩,规划校舍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概算10.9亿元,学生规模近期5000人,远期7000人。新校园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预计2014年12月前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全部工程建设将于2016年9月前完成。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学院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举办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将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规范办学,加快建设,力争建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型独立学院。
  • 学校简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批准成立的四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前身为创建于1914年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 学校现为浙江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浙江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在2021年GDI高职高专排行TOP1000榜中,学校位列全国第54名,全省第8名。学校主校区位于中国商业名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市中心15分钟车程,距火车站10分钟车程,距飞机场15分钟车程,总占地面积958亩,其中本部401亩,宁海校区150亩,慈溪校区407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实训基地建筑面积为505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3万余册。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万余人,成教学生9880人。现有教职员工623人,其中教师479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5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8.44%,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01人。学校现设有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明智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与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模具工程中心和智能家电工程中心等3个独立科研机构,共有29个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优势专业,7个市级重点专业;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021年3月,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正式通过“悉尼协议”(Sydney Accord,缩写为TAC-AD)认证;学校现有国家家电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浙江省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宁波市智能家电重点实验室3个省市级科研平台,一个宁波市产业特色学院,一个宁波市试点特色学院,宁海产学研基地荣获“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2名省新世纪“151”人才,1名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3个省级高校教学团队、14名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教学名师、4名省教坛新秀,1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0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学校获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10余项国家级成果,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学生竞赛新增7个国家级奖项,学校在全省“五个一批”和“双创基地”评选中均获立项。同时,学校是浙江省首批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之一,为浙江省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建设,学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工作赢得广泛的社会声誉和较高的认可度, 2008年荣获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二等奖,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9年、2020年6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6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百年来,学校秉承“厚德、进业、明智、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服务兴校、管理促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为基、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爱国爱校、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尊师重教、师生为本的办学宗旨”的工商精神为引领,逐步形成了“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育现代商帮人才”的办学特色。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利用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学校和政府的合作交流,探索实践“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点、线、面”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学校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多层次、多渠道合作办学。以订单培养、进厂建室、引厂入校等方式,与龙头和骨干企业开展“点对点”合作,如与美国GE公司合作,在校内建成了省内第一个自动化系统集成工程师培训中心和技能认证中心;以引协会(学会)入校、校会深度合作等方式,与行业协会(学会)开展“点对线”合作,已有宁波市工业设计学会等6家协会、学会落户学校,并与宁波市模具行业协会等多家协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宁海、慈溪、鄞州、海曙等地开展“县(市区)校合作”,先后建成宁海和慈溪两个产学研基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其中依托宁海产学研基地形成的“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创造性地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扩展到了人才培养、技术升级、服务社会、文化引领,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发展道路,实现了校、企、政、区多方共赢,被《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媒体评价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和“成为专家学者解读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的范本”。学校与慈溪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成立了适应余慈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业学院——慈溪学院。作为学校政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探索,学院将结合慈溪产业特色与优势及相应人才需求,设置相对接的专业群,推动慈溪职业教育发展,通过与余慈经济带的特色和优势产业的深度对接,推动余慈产业结构升级。学校是浙江省首批获教育部核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历教育项目的高职院校。2002年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举办中澳合作办学项目,成立了霍姆斯格兰学院分院和国际化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引进TAFE教育模式。学校获得澳方颁发的“最佳海外教学成果奖”和“优秀管理奖”;中澳合作国际商务专业被评为省首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澳合作国际商务专业、中澳合作会计专业相继通过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委员会的认证。学校还与28个国家和地区得教育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国(境)外交流与合作。今后,学校将全面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专业必备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终身学习者,具有敬业精神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公民”为教育目标,围绕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求,对接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更加主动服务浙江及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扩区、强校、升本”战略,按照“三年创高,五年跨越”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加快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全省前列、国内知名”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双高”名校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