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高考一本录取今开始 外省市高校可能加分投档
2013-07-1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高招录取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今天起,艺体类本科和提前批院校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与此同时,今日起至18日为一本院校录取时间。

  本市高招工作于7月3日启动,到昨天零志愿、提前批本科、艺术体育类本科及公安高专的录取工作基本结束。零志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本科提前批次(包含2所香港高校和1所公安高专)实际录取考生2000余名(不含武警警官学院);艺术体育类本科第一批次实际录取考生1800余名,艺术体育类本科第二批次实际录取考生2400余名。

  列入本科提前批次招生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共录取考生30名;10所自主接受考生报名、自主招生录取的香港高校共录取81名上海考生。台湾院校共录取60名上海考生。

  市教育考试院还就外省市高校招生时加分投档与降分投档的相关政策作出解答。据悉,在普通高校一本批次、二本批次、高职(专科)批次投档时,如外省市高校线上生源不足,征得高校同意后,给填报过相应高校志愿的线下考生合成总分加20分投档的优惠。零志愿、提前批、艺术体育批次招生的外省市高校不实行加分投档。征求志愿不实行加分投档。

  此外,在上海招生的外省市普通高校如一本批次、二本批次资格线上生源不足,经加分投档及征求志愿后线上生源仍然不足,可分别在第一批或第二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下降分择优录取填报过该校志愿的考生(农林、水利、石油、矿业、地质等高校可不经征求志愿直接降分投档),其中第一批外省市本科高校的降分幅度最大可降至第二批本科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第二批外省市本科高校的降分幅度自第二批线下最大可降至规定的本批次考试科目的分数线上。具体降分幅度由招生高校确定。

热门院校

  •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徐汇区
    学校简介上海音乐学院(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是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和孵化器,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中国音乐教育的杰出代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先生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创办,首任院长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以“援西立中,化用为体”办学理念,奠立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专业建制与学科体系。1956年起改用现名,为文化部直属重点院校,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共建院校。2017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贝纹、孟波、钟望阳、杨进、江明惇、刘德玉、徐爱珠、张止静、董金平、桑秀藩、林在勇先后任党委书记,贺绿汀、桑桐、江明惇、杨立青、许舒亚、林在勇先后担任我院院长。现任党委书记徐旭、院长廖昌永。现设有作曲指挥系、音乐学系、管弦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民族音乐系、音乐教育系、音乐工程系、艺术管理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音乐戏剧系、数字媒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基础部等。现有全日制学生2841人,教职工517人,专任教师317人,留学生75人次,附中附小学生720人。办学九十四年来,上海音乐学院秉承“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办学使命,恪守“和毅庄诚”的校训规范,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始终站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沿,创立并不断完善中国专业音乐艺术的教育体制与办学模式,担负起引领中国专业音乐发展方向的责任,积淀了宏阔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名师辈出,名作纷呈,培养了几代杰出的中国音乐领军人才,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院学科体系完备,是全国最早拥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专业音乐学院,形成了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应用“四轮驱动”的音乐学科综合体系。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院“音乐与舞蹈学”获A+评级,并列全国第一;“艺术学理论”获B+评级,排名全国前20%;“戏剧与影视学”获B评级,排名全国前30%。在2018年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我院获评艺术(音乐)类A+。办学层次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设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办有附中和附小,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一贯制艺术人才培养体制。我院坚持精品教育战略,坚持“重视基础、严格教学、精于实践”的教学传统,涌现了萧友梅、黄自、贺绿汀、谭抒真、卫仲乐、丁善德、钱仁康、马革顺、周小燕、胡登跳、高芝兰、桑桐、才旦卓玛、俞丽拿、廖昌永等中国几代卓越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表演艺术家以及教学名师,产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与全国通用专业教材,众多毕业生成为世界各大乐团与音乐机构的领军与骨干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以廖昌永、许舒亚、李坚、宋思衡、黄蒙拉、杨光、沈洋、孙颖迪、王之炅、王珏、于冠群、陈牧声、沈子钰等为代表的上音学子在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声乐大赛、贝藏松国际作曲比赛、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大提琴比赛、托蒂斯国际中提琴比赛等作曲、声乐、钢琴、弦乐等世界顶级赛事中屡屡收获大奖,为国争光。同时,上音师生屡获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奖、CCTV电视大赛、“五个一工程”等国内最高规格的音乐大奖。2018年,我院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547人获633项国内外奖项,其中获第一名奖项187项,问鼎多项世界顶尖音乐比赛。我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师生创作了一大批代表中国、影响世界的音乐杰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长征交响曲》、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艺术歌曲《致世博》……近年来,交响曲《丝路追梦》《炎黄颂》、歌剧《贺绿汀》、音乐剧《海上音》《梦临汤显祖》等原创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一批重大研究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立项,获省部级项目与奖励数十项。每年平均举办各类艺术实践与音乐会400余场,承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20多个国家的世界一流平台举办各类音乐会,唱响“中国声音”。我院拥有一批集教学、表演、艺术科创为一体的创作中心、艺术中心、研究中心及表演团体等平台,拥有一个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音乐艺术》,一个中国音乐学科高地“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一个历史文献与档案收藏丰富的音乐图书馆,一个体制灵活的音乐研究所,一个不断推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东方乐器博物馆”,一个文化成果孵化和社会服务平台“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一座具有国际一流声学条件的专业歌剧院“上音歌剧院”。我院现为欧洲音乐学院联盟和环太平洋音乐学院联盟成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所世界顶尖或一流音乐院校签署合作办学战略协议,包括美国茱莉亚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与舞蹈学院、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并与其中11所院校开展深度校际合作,建立上音-英皇联合学院、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院、上音-汉堡高级表演人才培养机制、上音国际室内乐中心等。成功举办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世界大会、第43届世界计算机音乐大会(ICMC)等国际音乐盛会。先后聘任著名作曲家盛宗亮、特里斯坦·米哈伊、谭盾、陈其钢、陈晓勇,指挥家西蒙·拉特、小泽征尔,小提琴家皮恩卡斯·祖克曼、伊扎克·帕尔曼、瓦汀·列宾、宓多里、宁峰,钢琴家莱昂·弗莱舍、傅聪,大提琴家马友友、米沙·麦斯基、秦立巍,声乐歌唱家芮妮·弗莱明等为我院荣誉教授、客席教授。2017年11月27日,我院联合美国、英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世界顶尖音乐艺术院校,与中国10所音乐学院共同发布《“音乐与舞蹈学”国际学科评估指标》,签署“卓越音乐教育·上海共识”,为全球音乐学科评估标准率先提供“中国方案”。当前,上海音乐学院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承接国家战略,担当文化使命,以“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为愿景,明确和坚守“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引领者,文化强国战略的支撑者,上海文化品牌的贡献者,长三角音乐联盟的引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标杆”的新时代办学定位,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高等音乐人才,为早日全面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顶尖高等专业音乐学府而不断奋进!
  • 上海海关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海关学院是海关总署唯一直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上海海关学校;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1996年4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上海海关学院,成为新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5月,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公共管理以及税务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办学层次实现跨越,同年海关管理专业成为世界海关组织PICARD标准认证专业。2019年,学校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校设立上海海关学院临港国际校区,同时获批国际商务、翻译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顺利纳入上海市博士授予单位培育建设名单以及上海市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筹备单位名单。学校现设有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关与公共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与关务学院、海关法律系、海关外语系、公共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检验检疫技术交流部等八个院(系);设置了海关管理、海关检验检疫安全、海关稽查、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审计学、国际商务、税收学、经济统计学、法学、英语等11个本科专业和公共管理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翻译硕士4个专业学位点,分属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对标海关行业需求,围绕人才强校、关校合作、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坚持立地顶天,依特做特,以特促强,走特色办学的内涵发展之路,培养符合海关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的高素质海关管理专业人才以及服务口岸物流和国际商务的外经贸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展海关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学校同时承担海关系统中、高级干部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等任务;并根据世界海关组织(WCO)的分工和亚太区域国家和地区的要求,逐步承担该区域海关人员培训任务,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学校以建设海关特色鲜明、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高等学府为目标,主动跟进海关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贡献更多力量。截止至2021年8月31日,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6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为4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7人、硕士学位教师5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为94%。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校设有海关管理研究所和海关法、海关风险管理、关税、海关公共关系、报关等研究中心,紧密结合海关改革发展和双边、多边、区域海关国际合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2009年,学校获准设立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工作室。公开出版学术期刊《海关与经贸研究》。学校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占地面积521亩。下设苏州分校,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占地133亩。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和先进的ATM校园网,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授课的条件;并建有数码阅览室、视听室、文娱活动综合楼、网球场、游泳馆、体育馆等配套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始终凸显以“爱国明志、开放博学”为内涵的“大学精神”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准军事化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始终以教学、科研、培训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黄浦区
    学校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两校合并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充分发挥“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体制机制优势,遵循综合大学的发展规律和医学学科的特殊规律,保持医、教、研、管的相对完整性,不断探索实践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医学院的模式。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九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深入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交大医学院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交大医学“精品化”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医学院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师资力量雄厚,优势特色明显,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院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在多项学科综合排名中均位列全国医学院校首位。 医学院现拥有重庆南路、闵行两个校区。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对标国际一流医学院标准,进一步夯实学校科研基础、凸显学科特色,应上海市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总体要求,2019年浦东校区项目正式立项。2020年11月,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盛大开工,历经百余年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拉开了从浦西延伸到浦东,从黄浦卢湾拓展到张江科学城,从新天地融入到国际医学园区的序幕。 医学院坚决贯彻“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医务员工39575名,专任教师752名,在职高级职称421人,博士生导师940人、硕士生导师1203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1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护理学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8人次,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9人,教育部海外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9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2011年,王振义院士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医学院将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将一批今天优秀、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和不断超越自己、极具创新思维的优秀老师在一起相互激励、共同超越,使我们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我们的老师更加卓越,产生使学生和老师都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卓越医学特色教学体系,开创了极具特色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近年,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为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育方向,形成以“精品化”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一个模式、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贯通、五个特色”的医学教育架构,实现扎实基础、主动学习、启迪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共有24个学院(系),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及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含口腔方向,授予博士学位)、8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临床医学八年制(4+4硕博班)、儿科学“5+3”、临床医学五年制(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2016年以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卓越领军人才为目标,新增生物医学科学专业。2019年交大医学院高质量完成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医学院作为中国唯一院校接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专家组全程观摩,获得中外专家高度评价。医学院目前在校学生9007名,其中本科生3098名,研究生5608名,留学生301名。2010年起,医学院率先探索和实践临床医学专业“5+3”及“5+3+X”改革,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0年,新招录住院医师1103名,专科医师规培生409名,分别占全市招录总人数的33%和41%。 作为教育部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口腔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院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等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并担任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历年来,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公开示范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为国内首门护理专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图书馆总藏书量近10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50余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86个,覆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循证医学等生物医学各领域。此外,图书馆还拥有Primal Pictures、Access Medicine系列等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以满足医学教学需求。 医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首推“健康中国”思政课程,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品牌,通过理论授课、CBL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国劳模、新科院士、医学大家等与师生面对面,依托“宣誓、授袍、缅怀、授帽、感恩”五项仪式教育,深化育人内涵,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围绕“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好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三大互动平台。深化“双师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班导师与新生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全程一贯制模式配备本科生班导师,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医学思政教育体系。依托新媒体优化工作模式,通过“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联动,强化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功能,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与“网格化”的关怀体系,建立心理疾患转介绿色通道。建立全程性且有序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在线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从医学教育的本质是终身教育出发,合并原成人教育分院和网络教育分院,新组建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医疗卫生大健康行业,依托医学院内外一流的学科和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学院共有4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为响应“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的“新医科”建设,携手打破“门户”,实现医学教育资源共享,开启长三角医学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西医并重发展的新局面,2019年交大医学院联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倡议发起的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正式成立。疫情期间医学院积极推动联盟高校间课程共享、名师互聘、学生交流、联合科技攻关等项目的开展,2020年4月起推出“与你谈科学”系列网络共享课程。 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以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为出发点,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落着点,推动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整体布局、重点突出,稳步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级创新功能性平台在人才培养、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科技成果产出与共享等方面的示范效应,以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带动新一轮学科布局优化。医学院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临床学科、口腔学科、基础学科、药学(与交大药学院共建)等四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学科排名稳中前行。根据最新美国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等8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前1‰。在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7个医学相关学科进入排名,其中临床医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肿瘤学、内分泌与代谢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细胞生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外科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等3个学科居中国内地高校首位;肿瘤学、临床医学、心脏与心血管病、精神病与心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内分泌与代谢学等7个学科均位居中国内地高校前三。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中,临床医学世界排名201-300,药学51-75。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临床医学排名51-100。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A+、基础医学A-、口腔医学B+、护理学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2020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医学院位列学术研究型高校第5名(上海市属高校第一)。 近年,医学院加强顶层谋划,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聚焦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推进脑科学、肿瘤等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实施,培养储备优秀医学人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年,医学院设立“双百人”计划,着力培养临床研究型医师和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实施“博士后”激励计划,建设一支支撑学院科研事业发展富有创新活力的优秀博士后队伍,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破冰学科和院校藩篱,组建跨学科、跨单位的稳定研究团队,明确建设目标,实现临床-临床、基础-临床、医学-理工学科协同创新,组建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医学院系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2项。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项,连续十一年稳居全国第一。2019年发表SCIE论文3902篇,其中CNS(含子刊)论文数37篇。2020年,医学院系统共获授权专利数73项。 科研基地及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医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实现了产学研良性互动及转化平台的建设目标,2014年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建设。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建设“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探索性实践院所同城协同、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新模式。近年,医学院积极推动在附属医院建设一批如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分子医学研究院高水平研究院,已初步形成优秀人才集聚、重大成果频出的良好局面。 医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学院现有12所附属医院,其中7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拥有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谢性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口腔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眼部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1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共建),1个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共建),1个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共建)。拥有7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不含中医),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1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2020年各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21634张,门急诊人次达3193.69万,出院人次105.97万,住院手术人次79.13万。目前医学院各附属医院手术人次占全市1/3,治愈疑难杂症患者占全市1/2,以雄厚的综合实力,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医学院系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坚决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先后派出八批援鄂医疗队,共计569人弛援武汉,派出182名医务人员援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随着全球疫情日趋严峻,医学院积极提供国际物资援助,主动将抗疫中积累的宝贵“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友人,充分展示出交大医学院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医学院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医疗卫生事业新战略,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共建上海市同仁医院,并于2014年成立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努力实现多维推进区域医疗发展与学科内涵建设。2011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大力开展医院管理政策性研究,在国内医院管理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2020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携手成立“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着眼于中西医交叉优势学科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交叉创新临床和基础研究。同年10月,成立上海交大医学院—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慢病防控与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将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聚焦“慢病防控”,开展深度合作。12月,与上海开放大学签约合作,未来将共同建设服务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体系,共同推进市民健康与医学素养提升以及共同提升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质量。 医学院持续深化国际交流,积极拓展教育合作、科研合作和学术辐射,不断提升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医学院已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64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了广泛的合作。近年,医学院进一步加强和世界顶级大学的科研合作,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共建 “全健康研究中心”。与12个国家的37所大学开展了约50个海外游学(短期)项目,本科生短期境外访学比例达50.4%。国际学生教育工作稳步发展,2020年顺利通过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为目前全国首家唯一获得八年认证期的高校。 医学院拥有深厚和优质的中法医学教育传统,中法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医学院办学特色之一。医学院与法国医学院校的合作历史源远流长,自1911年上海交通大学院医学院前身——震旦大学医学院成立至今,医学院在与法国一流高校的教育合作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了近800名法语医学人才。1997年,医学院临床医学法语班项目正式纳入两国政府合作渠道;2007年,医学院成立“中法医学部”;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2018年10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里昂第一大学、里尔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阿尔卑大学等院校共同创建的“中法联合医学院”正式成立,全面开启医、教、研各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标志着医学院的中法医学合作揭开了新的篇章、迈向了新的高度。 2013年医学院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签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协议》,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医学院”,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合作举办医学本科英文班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5年起正式开始招生,2017年建设完成中加联合实训中心。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携手成立“全球健康学院”,学院整合交大医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热带病防控领域的优势力量和全球分布的国际合作网络,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全球健康治理的领军人才。 2020年全球健康学院率先在国内为医学院开设《全球健康》必修课。在全球健康学院建设的基础上,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共建“全健康研究中心”,中心围绕人类、动物和环境领域之间的重大健康领域和治理系统,发展“全健康”学科体系,率先在我国开展全健康双硕士联合研究生培养,建立全健康研究与实践基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健康高级人才、为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全健康技术与政策咨询搭建平台,从“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视角提高我国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服务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医学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医学院的改革发展也迎来重要战略机遇。全体医学院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使命,牢牢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时代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始终坚持医教协同,持续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坚持把医学教育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医学研究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医学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接续奋斗。
  • 学校简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会计、金融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于2016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立信”之名源自《论语》“民无信不立”。 学校起源于著名教育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1928年创办的立信教育事业。在9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被业界誉为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和未来金融家摇篮。2011年,学校获得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8年,学校被列为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高校。2022年,学校成为境内首家通过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的地方财经院校。学校现有上川路、文翔路和中山西路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多亩。2019年,顾唐路新校区建设正式开工。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597人,其中本科生17212人,专科生125人,专业硕士研究生260人。学生就业良好,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附属学校正式揭牌。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诚信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首批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现有教职工近165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100人,正高级近110人,副高级近350人,博士660余人。教师中有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全国税务领军(后备)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东方学者、上海东方青年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等优秀教师。学校还在业界、学界聘请了一批富有影响的客座、兼职教授。2021年,学校获批“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境)外1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合作开展金融工程专业(金融科技方向)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欧盟高校合作开展伊拉斯谟+项目,与丹麦IBA国际商学院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引领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构建面向上海现代服务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的学科发展体系,立足经、管、理、法、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三个学科门类并重,重点建设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四个一级学科。以会计学、金融学为核心,推动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分别入选上海高校Ⅰ类、Ⅱ类高原学科。出版并公开发行的《会计与经济研究》入选CSSCI来源期刊。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共有15个二级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9个。拥有会计学、金融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会计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审计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统计学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税收学、经济学、保险学、物流管理4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金融学、税收学、财政学3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13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2019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建设引领计划”。学校坚持把科研创新作为兴校之源,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级。现有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高校智库2个,服务经济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基地、上海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立信分中心、上海市参事工作室等省部级研究机构(平台)。学校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深化文明校园建设。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是全国高校诚信文化育人联盟牵头单位。连续多年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2019年荣获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学校击剑、女子足球是上海市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跆拳道、赛艇和龙舟是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落地我校。展望未来,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奉贤区
    学校简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始创于1954年,是中国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重点建设单位、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18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同类型高校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秉承“依产业而兴、托科技而强”的办学理念,凸显“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科技创新文化,追求“卓而独特、越而胜己”的价值取向,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专业特色鲜明,学科布局合理。设有19个二级学院(部),拥有本科专业55个,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农、艺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建有以“香料香精化妆品与绿色化工”为引领、以“功能新材料和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设计文创与创新管理”为协同的特色学科群;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2700余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果丰硕。大力弘扬“厚德精技 砥砺知行”的大学精神和“明德 明学 明事”的大学校训,聚焦未来工程师关键能力,构建“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卓越引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担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现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6个,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1个;拥有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42门;获批教育部和上海市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个;近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单位)、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1项。近五年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3000余项,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长期处于上海高校和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科研实力突出。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依托、服务和引领相关重点产业发展。拥有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稀土新材料测试评价行业中心、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6个,拥有香精香料及化妆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物理气相沉积(PVD)超硬涂层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光探测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食品风味与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学科平台16个;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研究院、上海市大学科技园、上海创业学院、中欧知识产权学院和各类协同创新研究院、产学研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高水平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平台。近五年,以第一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30余项、省部级项目近20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各类科技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制定各类标准40余项;2021年学校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上海市同类高校第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6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86人,博士生导师37人,“双师型”教师812人;拥有省部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59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22人次、省部级人才137人次,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领军人才为支撑、优秀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人才梯队。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四有”好老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国际交流活跃,影响日益提升。设有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以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分互认高校数达51所;近年来,共派出2000余人次学生赴海外院校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设全国首家国际化妆品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中欧知识产权学院。近年来,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设老挝铁道工程人才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素质铁道工程技术人才,获批外交部亚洲合作资金项目,获批上海市“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一带一路”澜湄铁路互联互通中心,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协同育人和协同科创工作,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起点谱写新篇章。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以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为使命、以开放合作和数字赋能为路径、以大学治理体系优化为保障,努力打造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高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优选地和特色学科专业培育地,为上海城市发展和国家民族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目标不断奋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