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内蒙古: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公告(第29号)
2023-07-3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个别院校向我区增投招生计划,现将这部分计划与原剩余计划公开征集志愿,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网上填报志愿的批次及科类

批次:本科二批。

科类:文科、理科、蒙授文科、蒙授理科。

二、网上填报志愿条件

高考录取系统中考生电子档案状态须为自由可投,其投档分(即高考总分加政策性加分,下同)须达到本科二批相应科类最低控制分数线下20分。对专业备注中有特殊要求的按相应分数执行。

三、网上填报志愿时间

1.7月31日14:00开始填报志愿;14:30后不允许删除志愿,但可以新填志愿;14:50后既不允许新填志愿也不允许删除志愿,只允许修改志愿。

2.15:00发布第一次统计结果,16:00发布最终统计结果。

3.网报志愿分段结束时间:

内蒙古.png

四、网上填报志愿计划

本次填报志愿所用招生计划见“填报志愿专栏”中的“本科二批第四次网报计划统计(网上填报志愿专用)”。

五、投档与录取

网报志愿结束后按1:1进行投档,如有退档,对未能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顺延投档。院校可以将无生源专业的剩余计划调整到生源充足的专业使用。

六、其他

未尽事宜按《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公告》(第26号)执行。

热门院校

  • 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市
    学校简介内蒙古医科大学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一所以医学为主,集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于一体的多科性高等医药院校。学校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在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当时隶属于国家卫生部,195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前身为内蒙古医学院,先后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高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医科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0万余名,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学校现有金山校区、新华校区、锡林校区三个教学园区,总占地面积123180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5726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4421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049.33万元,各类图书文献205.63万册(种)。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中医学院、蒙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护理学院(卫生技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医学模拟中心等17个教学单位,有8所附属医院,11所临床医学院。在区内外设有实践教学基地114个。其中,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76个、非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38个。学校自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权资格。从2005年起,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蒙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内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细胞生物学、中药学等7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得中医(蒙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立了能够同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层次齐全的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学校现有中医(蒙医学)1个博士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护理学6个硕士一级学科;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中医硕士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3个本科专业中,蒙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蒙医学、中药学和蒙药学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蒙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医学、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蒙药学、口腔医学、麻醉学、药学、法医学专业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有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1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9门。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25人。其中,本科生11780人、专科生1581人、硕士研究生2254人、博士研究生14人、留学生96人,民族预科生80人、附属中职班学生220人,本科各专业面向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现有骨科、神经外科和普通外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蒙医脾胃病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蒙医学、蒙药学、伤寒学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有中医学(蒙医学)1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眼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骨外)和民族医学(蒙医学)5个自治区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血液病)2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1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学科,23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培育中心;有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有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器械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分子与功能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数字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药药效物质与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新药筛选工程研究中心、动物脏器高值化利用生物活性肽工程实验室、肿瘤细胞基因检测应用与研究工程实验室、蒙医传统疗法操作技术及器械研发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有1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有附属医院医学模拟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蒙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蒙医临床模拟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实验教学中心6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中蒙医临床模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政策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骨科研究所设在我校。学校紧密依托蒙医药学院和药学院的教学资源支撑、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医疗资源支撑、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支撑、蒙药研究所和GLP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全力打造蒙医药学科与专业特色,使该学科成为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被自治区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重点学科。蒙药学重点实验室和蒙医药博物馆(蒙医文献学科)获批为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域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巩固了学校该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领跑地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56人。其中,正高288人,副高30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30人,硕士学位人员45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92.99%。有硕士生导师863人,48名教师入选学校博士生导师库。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8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1人,自治区杰出人才8人,自治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63个、自治区草原英才108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3人次,自治区教学名师1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1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2人,创建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和2个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137项(一等奖8项、中青年科技创新奖6项、二等奖51项、三等奖72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0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18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34项。其中,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172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1项。学校主办的《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出版的《疾病监测与控制》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学校一贯坚持开放办学方针,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日本、蒙古国、美国、俄罗斯、泰国、澳大利亚和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医药院校或科研单位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内蒙古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民族自治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办人民满意的医学高等教育为己任,主动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为根本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秉承“博学、尚行、精诚、至善”的校训,不断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呼和浩特市新城区
    学校简介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前身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民办本科高校。学院于2008年开始本科生招生;2010年获准开展留学生教育;2016年启动双学位教育,并被确定为自治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2017年获准“专升本”招生资格;2020年3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成功转设(教发函〔2020〕16号),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东临白塔国际机场,西接呼和浩特火车东站,南北两侧紧挨地铁1号线和京呼高铁,交通非常便利。学院毗邻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科技馆,处于呼和浩特市文化中心,是距离自治区政府和呼和浩特市政府最近的高校。学院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2016年被呼和浩特园林局评为“呼和浩特市园林式单位”,2020年被呼和浩特市绿化委员会评为“首府花园式校园”。学院依据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设置学科专业,现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6大学科门类、15个一级学科,涵盖26个本科专业。26个本科专业为:金融学、保险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物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美术学、绘画、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其中,学前教育、英语、广播电视编导、会计学、美术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设5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万余人。建校以来,学院在“立校为公、执教报国”办学理念指引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并以“平安校园”“内涵建设”“国际化办学”为工作指导思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学院被学生和家长称为“内蒙古管理最严格的大学”。在教学方面,学院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通过每天查上课情况、每周开系主任会议、每学期组织教学检查等方式,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通过团建“五大工程”(人文素质拓展、卓越管理培训、校园文明建设、社会义工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四查制度”(查早操、晚自习、夜不归宿、劳动教育)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14年增长了14倍,截至2021年共培养输送出近2万名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均居自治区本科高校前列,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学院成立有科研工作促进委员会,出台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每年的科研经费以100万元为基数逐年递增,每年开展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月”。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各类科研立项上百项,发表论文千余篇。在科研方面学院最具特色的是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和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于2015年成为世界岩画组织第53个成员单位,目前建起了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出版了《世界岩画艺术》译著系列丛书,发表了20多篇论文。学院的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是巴基斯坦《外交视野》杂志供稿单位,承担着巴基斯坦两所高校和一家国际期刊的论文评审工作,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项目,近年来出版3部译著,发表30多篇论文。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外籍师生最多的大学之一,近年来国际化办学特色突显,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和校园文化国际化。学院先后与英国、美国、韩国、巴基斯坦、多哥等国家的20余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附属小伦敦英语学校共聘请外籍教师70多人,先后招收来自多哥、加纳、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巴基斯坦留学生200多人。2010年,学院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建立友好关系,两任大使先后4次访问我院,至目前共派往巴基斯坦的师生达40多人次。2017年,我院与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和河北师范大学共五所院校成为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项目的合作院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保证监督作用推动了学院健康快速发展。建校伊始,学院就提出“三个放心”和“三个前列”的党建工作指导思想,并将党建工作列为学院长期工作的重点。“三个放心”即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家长和学生放心,让教职工放心;“三个前列”即在学院内各项工作中,党建工作要走在前列;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转设前原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各党总支中,我院的党建工作要走在前列;在全区独立学院及民办院校中,我院的党建工作要走在前列。近年来,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成绩日益突出,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随之提高,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自治区平安校园”“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学院党委先后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先进党委”“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六个好’党组织示范点”等称号。
  • 学校简介包头师范学院,坐落在享有“世界稀土之都”美誉的“草原钢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包头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更名为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原包头师范学校、包头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包头师范学院。2003年,又与原包头钢铁学院、包头医学院合并为内蒙古科技大学。2004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校名恢复独立法人资格。2007年,实现硕士研究生招生。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7年,顺利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小学教育专业圆满完成我校首个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在63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博学、笃行、齐志、恒德”的优良校风,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坚持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目前设有17个党政管理机构、20个教学机构、8个教学科研辅助机构、2个群团机构。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4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在校生14017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学校拥有校舍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80243.4万元(其中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总值16004.56万元)。现有14个实验中心(其中2个自治区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144个校外实习基地。纸质图书98.92万册、电子图书114.8万册,各类中外文全文数据库96个。学校万兆主干千兆交换到桌面和无线网络组成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络系统覆盖全校园,网络出口合计3300M;智慧校园服务平台集成了20余个业务信息系统提供全校信息化网络服务;全方位安全技防设施和网络安全运维机制有效保障学校的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校现有教职工1067人,其中专任教师698人。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2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3人、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教学名师9人;自治区教坛新秀9人;包头市“新世纪人才工程”领军人才25人;包头市“鹿城英才”7人;校级“阴山学者培养计划”人选61人。教学改革有序推进。学校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完全学分制、主辅修制培养;通过ISEC项目引进了国际化课程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实施课程过程性评价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四个转变”;通过校企、校地、校校联合培养,不断拓展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个,自治区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9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7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5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学校注重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获批自治区教改研究项目12项,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19项。学校积极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内蒙古足球协会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基地。科研水平持续提升。近五年,学校获得科研经费1730.1万元,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3项、省部级项目174项、厅局级项目67项、其他项目11项。发表论文1765余篇,其中被SCI、EI、CPCI三大检索收录102篇。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9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获得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49项(其中特别奖0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7项)。“阴山文化研究中心”获批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河国家湿地鸟类科普基地”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同时被评选为2021年度包头市最受欢迎科普基地;“包头师范学院科普教育基地”“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科普教育基地”被自治区科协认为定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学报《阴山学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连续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民族地区优秀期刊”“内蒙古高校精品学报”,有“边塞学术之花”的美誉。教育国际化稳步推进。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韩国、蒙古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和专家学者互访活动;与美国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东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合作开设了多门同步远程网络视频课程;与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和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学校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自治区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356项,其中国赛金奖1项、银奖6项,省赛金奖10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5项、自治区级项目109项;教师获批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10项,2名教师获得“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导师”称号。学校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众创空间”“自治区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包头市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包头市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先进集体”“包头市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师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被“央视一套”“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实践》杂志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多次在全国、自治区、包头市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佳绩。同时,学校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学校设有综合素质奖学金等9种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开拓创新、奋发成才。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年度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进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精神,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不动摇,坚持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动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区域发展、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中坚力量,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区域发展领先的重要阵地,在自治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 学校简介【历史沿革】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本科院校,内蒙古自治区创办最早的一所民族院校。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成立于1955年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2000年合并组建了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学校现已成为自治区重点建设院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学科专业】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有数学、教育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现有4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新闻学、翻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水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师范类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科学教育等特色鲜明的师范类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1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7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0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有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7个教学实验室、157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73个校外教育见习基地、1个劳动教育基地、8个校企合作基地。【师资队伍】全校现有教职工623人,专任教师中博士103人,硕士学位以上学历教师占75.38%,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2.33%,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9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3个,自治区教学团队8个,自治区高校创新培育团队1个。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自治区“111人才工程”“草原英才工程”“321人才工程”人选8人次,“四个一批”人才1人,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1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8人、教坛新秀7人,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才3人、骨干人才2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委员1人。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225人,其中本科生9099人、专科生1126人。在校生中,蒙古族、回族、藏族等16个少数民族学生占67.2%,师范类学生占42.9%。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人文与科学素养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考研人数和考研录取率逐年增加。建校68年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名,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教育科技振兴、民族地区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科学研究】学校现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等部委平台7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委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社会科学科普基地等自治区级平台6个,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建新时代内蒙古三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十三五”期间,学校立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7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6项。学报《蒙古学研究》是国家A级学术期刊,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学术期刊。【社会服务】学校主动服务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民族学等人文学科优势,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先后获批自治区民委和自治区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成立了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主办“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等学术会议,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完成了国家民委重点委托项目“内蒙古牧区精准脱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和教育部民族教育中心“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异地就业创业,实现‘三区三州’扶贫攻坚达小康”等项目。提交多篇自治区“北疆智库”智库报告和咨询报告。制定《信息处理传统蒙古文排序》国家标准和《蒙古族传统布鲁》地方标准。【校园文化】学校秉承“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先后9次被国家和自治区评为“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2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学校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系列品牌活动。校园足球等是内蒙古自治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学生男子足球队5次获得自治区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蝉联两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组季军。校园乌兰牧骑深入基层开展多场演出,传递党的声音。学校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自治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首批平安校园”“全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合作交流】学校与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匈牙利、泰国、英国、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中央民族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南京工业大学和区内有关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和交流。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智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岛青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协同育人项目,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与苏尼特左旗、乌拉特后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拓展办学资源,推进全方位合作。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民族院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学校代码:14248。前身原伊盟师范学校、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是2007年4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2009年4月在教育部备案,由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兴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国家4A级旅游城市——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占地1015亩,校区规划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大气自然,各类建筑各具特色,校园四周微丘环抱、绿林围绕,院内亭台相望、园路纵横,到处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是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校园,鄂尔多斯市园林式单位,自治区普通高校学生工作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263人,其中专任教师22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74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129人,自治区教学名师4人、自治区教坛新秀4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技能大师1人、院级教学名师8人、院级教坛新秀10人;高级工、高级技师15人,工程师3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5%,聘请企业兼职教师40人。学院现设化学工程系、资源工程系、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人文系、基础部7个教学系部及内蒙古电大鄂尔多斯分校和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设民族传统技艺、煤矿开采技术(自动化开采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应用化工技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建筑工程技术等38个专业。其中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已通过国家“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验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院现有自治区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8门;在建的院级重点专业6个,精品课程23门,优秀教学团队4个。学院投资2.6亿元建成高起点、高标准的化工、机电、煤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建筑工程等实验实训室95个,多媒体教室92个,图书馆藏书22万余册,中文纸质期刊370余种,电子图书24万册,计算机机房拥有计算机1000台,1500兆网络覆盖全校园。学院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内蒙古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鄂尔多斯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鄂尔多斯市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鄂尔多斯市建设行业人员培训教育基地、“京蒙工会跨区域促进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基地”、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学院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理念,紧紧把握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与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大路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达拉特经济开发区等10多个园区各类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搭建了平台。学院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院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互联网+”职业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级各类在籍学生10000余人,其中三年制高职学生4135人,五年制高职(3+2)学生1544人,电大本专科在读学生6497人。建院以来,已为社会培养高职毕业生近万人,培训复转军人3500人,培训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30000人。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冠名培养”,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与鄂尔多斯集团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京东方集团、新奥新能能源有限公司、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乌兰集团等二十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与京东方集团等企业合作举办“京东方冠名班”、“鄂尔多斯化工工艺冠名班”、“软通动力班” “新奥班”、 “乌兰国际冠名班”“达内科技冠名班”“天津圣纳科技冠名班”,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院聘请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为学生颁发奖学金,在工学交替、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对接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学生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十分重视科技研发工作。建院以来,获准立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1项、自治区级科研课题70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地厅级科研成果奖励4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出版著作、规划教材60部;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课题立项层次与规模、科研成果质量与数量连年位居全区高职院校前列。1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 1人入选鄂尔多斯市“草原英才”,2人被聘为鄂尔多斯市科技顾问,17人入选市科学技术专家库,科技专家数量占比鄂尔多斯市教育科技系统之首,学术交流与科学普及活跃,学院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