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省今年高考改革方案“呼之欲出”
2015-02-1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都有新变化

 

本报讯 昨天下午,201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肥召开,备受关注的高考改革有了明确消息:今年将制定公布《安徽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将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行依据等级进行高中录取的办法。

高考改革方案将公布

今年我省将制定公布《安徽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上对高考及录取改革进行谋划,明确我省高考改革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研究制定“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录取程序以及加分政策、自主招生等具体政策。同时,还将研究出台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据悉,安徽省高考改革政策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实施,到时候课程设置或会产生很大变化。

有条件地方高中指标100%分解

今年我省将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理确定考试科目和等级呈现,试行依据等级进行高中录取的办法。完善中考和高中招生政策,改进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的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100%的指标分解。

在职业教育方面,我省将健全完善“知识+技能”、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招生考试办法,强化技能测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工作。建立安徽省中职招生平台,实现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网上统一招生录取。禁止封闭生源、有偿招生,中职和五年制高职从今年开始实行网上招生。

体育课时今年或增加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将大力开展校园足球工作,制定安徽省实施方案及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认定工作,以及校园足球联赛的有关制度,积极推进“卫教结合”。

省教育厅负责人说,各地各学校要因地制宜,配好教练、建好场地、购买设施,让孩子们动起来,以校园足球带动校园体育开展。同时我省今年将通过增加体育课时和课外活动等方式,重点解决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问题。

在艺术教育上,将重点解决开足开齐课程问题,总结推广艺术教师“走教”模式,实行县区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

新建、改扩建400所公办园

学前教育方面,以城市市区、县镇为重点,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新建、改扩建400所公办幼儿园。今年将消除C类幼儿看护点,明年将消除B类幼儿看护点。积极推进公建民办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认定和扶持一批普惠性民办园,加大对企事业单位办园和集体办园的支持力度,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记者 刘标)

热门院校

  • 滁州学院滁州市
    学校简介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确立建设“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两所应用型高校之一,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重点建设单位。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4.6万册,电子图书155.3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32个,管理类专业7个,形成了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教职工136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3人、副高级职称283人,博士389人(含在读101人)、硕士82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792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中国教育报》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学校第二次转型探索发展之路。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安徽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线上教学示范高校、“双基”建设示范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外事工作先进单位、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节水型单位、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等。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建设,不断创新学生思政工作方法,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侨胞之家、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等称号。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1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个。中国教育报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了学校党建引领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连续八年获得全国表彰,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等14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省级特色(品牌)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2个,拥有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19个专业上榜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113”产业创新团队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3个,市级科研平台15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入选安徽省高等学校Ⅲ类高峰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提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五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地方应用型高校‘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转型·融合·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探索”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管理学》课程获批国家首批线下一流课程,学校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4项。建有实验室和实训中心20个,其中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26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2个。自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406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70项;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20项、省级奖项4640项;在六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5项,省级奖项135项;“挑战杯”系列赛事中获国家级8项,省级奖项128项,学校位列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第282名,同类院校第26名。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蔚园蜂巢”众创空间获得省级备案。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总体较好,各项调查结果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学校成功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获批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现有“双能型”教师52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1人,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1人、安徽最美教师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土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安徽省第五批“特支计划”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5人,另有柔性引进三类以上人才10余人。2名教师先进事迹入选安徽省《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学习读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分别获2019年、2020年度省级考核优秀等次。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深度合作、融合发展,滁州市人民政府与学校签订支持滁州学院创建滁州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成功申报教育部应急管理学院,与多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切实有效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以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67项。获批国家专利69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53项,8项发明专利实现技术转让。学校自2017年以来连续四年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实景地理环境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第一届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赛二等奖。学校探索出选派高学历或高级职称教师挂职企业“科技副总”创新服务模式。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递增,2021年突破6300万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列安徽省同类高校前列。开放办学取得新进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与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捷克、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加强与台湾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牵头安徽高校与台湾高校成功举办八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加强与国内知名应用型高校交流,与省内应用型联盟高校共享资源。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班,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班实现全覆盖。迈入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合作,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精心组织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强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双一流”和新阶段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 池州学院池州市
    学校简介池州学院坐落在“千载诗人地”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池州市,是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始建于1977年,初为安徽劳动大学池州地区专科班,1980年定名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原池州工业学校并入,2002年原安徽省经贸学校并入,2007年升格为池州学院,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现占地近2000亩,校舍面积4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纸质图书136.8万余册,电子图书83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810种,数据库26个。专任教师7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56人,博士、硕士学位630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共5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7000人。学校现有13个教学科研单位。其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项目建设院校。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能力导向、素养为基、专长分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坚持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现备案本科专业58个,基本形成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集群,建成了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教师成为该校兼职硕士生导师。2019年我校成为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秉承“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的校训精神,大力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三位一体”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等共25个。近三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0余项。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池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自2013年开园以来,有近百个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先后“放飞”至北京、南京、深圳、嘉兴、义乌、合肥等地,孵化成功率远高于省内同类高校,孵化成功企业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超过半数。毕业生就业率在安徽省就业工作动态监测系统中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坚持“以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建有教育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池州学院分中心,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微纳粉体与先进能源材料),校企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半导体分立器实验室),市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校企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400余项。2019年,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三等奖等。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与池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开创了省属高校与属地政府联合议事机制的先河。作为池州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学校扮演着“地方智库”的作用,成为校地合作“六个人”,即:携手池州的共建人,生态池州的规划人,旅游池州的设计人,文化池州的发掘人,经济池州的助力人,服务池州的行动人。组建“乡村振兴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半导体学院”等产业学院。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地方家风文化资源建成池州学院家风文化馆,成立家风文化研究中心,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化、个性化、本土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家风文化馆成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基地。持续不断地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校园文化,积极打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涌现出“安徽省首届道德模范”王玉、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吴凯龙、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潘世鹏、“池州好人”李义涵、“宣城好人”吴昊等先进道德模范。已建设千米“校友大道”,宣传校友事迹、汇聚榜样力量。设置“教学节”,推行青年教师入职宣誓、拜师和“最美教师”评选等活动,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韩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台湾实践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办学协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签订交流合作协议。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申报“一带一路”“双百”等计划项目,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 学校简介安徽财经大学于1959年5月始建于合肥,时名为安徽财贸学院。1961年迁址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校址设在交通路。1983年,校本部迁至龙湖西校区。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政府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同年9月,学校迁入龙湖东校区。 学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三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建高校。2012年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4年入选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19977人,硕士研究生3285人,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8869人。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建设,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四位一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校以2个A+专业、10个A专业、17个B+专业、23个B专业的成绩位列全国财经类高校第10、安徽省属高校第1。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55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6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博士化率近91%。拥有国家“万人计划”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8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34人,省级名师工作室8个,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5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 学校现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拥有57个本科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3个省级教学团队,51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8门省级精品课程、57门省级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课程。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底蕴和优势,凝练学科特色和方向,设立学科特区,创新学科建设平台,形成了多门类、结构合理、相互支撑、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经管类学科群。现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3个省级高峰学科。应用经济学先后入选省级重点学科、安徽省立项建设的国内一流学科和Ⅱ类高峰学科。工商管理、统计学入选安徽省Ⅲ类高峰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三个学科获B-级。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现拥有“合作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棉花工程研究所”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经济预警、运行与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安徽经济发展研究院”等省部级重点智库4个,“中国小岗研究院”等校级特色科研创新平台42个。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立项数量、立项层次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稳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及省属高校前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等奖励;多项研究成果获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着力打造财经领域新型高端智库,尤其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为代表的研究成果政策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日益扩大,特色品牌日益凸显。学校主办的《财贸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获评“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中东欧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交流。通过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强中外文化体验与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夯实中外人文交流基础,着力服务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学校占地总面积891329.56平方米,其中龙湖东校区661005.79平方米,龙湖西校区230323.77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744864.9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13亿元。图书纸本馆藏223.17万册,电子馆藏120TB。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体育设施及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公寓,学习条件良好,生活环境优雅,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百佳食堂”“安徽省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先进集体”,首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称号。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安财新经管”发展战略和“走出去、建平台、上水平”战略路径,把安徽财经大学建设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突出,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 学校简介皖北卫生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皖北地区唯一公办卫生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宿州市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本科继续教育教学点。学院座落在宿州市大学园区,占地740余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景致怡人,有园林式学校之美誉,连续多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学院前身是1949年创建的蚌埠市立工人联合医院附设护士学校,1953年更名为安徽省蚌埠护士学校,1958年更名为安徽省蚌埠卫生学校,1969年更名为安徽省宿县地区卫生学校,1999年更名为安徽省宿州卫生学校,2006年学校从老校区搬入宿州市大学园区,201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并通过国家教育部备案,成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更名为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400余人,专任教师310余人,外聘教师13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3人,硕士、博士9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高等学校拔尖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院级教学名师39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院级教坛新秀9人,享受市政府津贴5人,市级青年科技奖4人,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80余项。每年约有20余人参编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建校70年以来,学院培养了近五万名高、中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很多人成为医学硕士、博士,更多已是省内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临床技术骨干。学院设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医学美容技术、药学、卫生信息管理、药品服务与管理、卫生检验检疫技术、家政服务与管理(母婴护理方向)、幼儿发展与管理、中医康复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共20个专科专业,大、中专在校生8000余人。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学院现有近140个基础及专业实验实训室,建立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康复治疗、医学检验、医学美容、药学等8个校内实训中心(基地)。拥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115口,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00多万元;学院拥有大型的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阅览室,内有纸质图书近30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电子资源总量 1500GB。学院生活设施齐全。学生公寓安全舒适,装有空调、洗衣机、纯净水等设备;3个学生餐厅干净卫生,浴室整洁宽敞;学院还设有超市和医务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购物和医疗服务等,学生在校生活极为方便。学院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院目前共有19个学生社团组织,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迎新晚会、5.12国际护士节庆典、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晚会、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忙碌学习的同时能更多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提高素质,锻炼能力。学院一贯注重实践教学。学校拥有一所直属附院中煤矿建总医院,两所非直属附院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蚌埠市中医医院。另外还有省内外实习基地达百余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有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宿州市立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1、309、901、902医院等40多所。校训:严谨、敬业、求实、创新
  • 学校简介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国唯一一所以戏曲剧种命名的全日制综合性公办高等艺术院校。成立于2011年4月,其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安徽黄梅戏学校。学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京剧梅派人才传承基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支持单位”、“中国戏曲学院生源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黄梅戏进校园教师培训基地”。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市,地处风光迤逦的大龙山麓,毗邻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占地总面积201亩,总建筑面积为47400㎡,拥有4幢现代化的教学大楼、2幢高标准的学生公寓、1幢设备先进的实训大楼、1幢综合大楼。学校风景秀丽,教学实力雄厚,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是求知学艺的理想场所。目前,学院设置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综艺五大系,开设有戏曲表演、杂技表演、音乐表演、艺术设计、舞蹈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人物形象设计、高速铁路动车乘务、现代流行音乐等十多个专业。学院现有140多名专业精湛、爱岗敬业的各类专职教师,其中不乏一些著名艺术家和一级演员担纲一线教学。此外,还聘请了韩再芬、黄新德、王长安、侯露等黄梅戏名家为名誉院长或兼职教师。建校五十多年来,为全国各地培养各类艺术人才六千多人,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各条文艺战线上的骨干。如田海蓉、谢雨欣、斓曦、王水林、王滢、潘启才、丁同、刘广慧、周莉、郭宵珍、周源源、王琴、孙娟、徐立、陈精耕、陈儒天、朱飞跃、程钧、朱春林、许梅花、章功力、吴美莲、张权、赵丽等。近几年,在国家及省市举行的各项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中,我院历届毕业生获奖者均占七成以上;在校生新秀每年在全国戏曲小梅花奖大赛中争金夺银,崭露头角,被誉为“黄梅沃土、明星摇篮”。学院坚持“立志,有恒,求实,守勤”八字校训,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加强管理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内涵发展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校园平安为责任,以评估条件为标准,以开门办学为途径,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明显优势、核心学科、著名品牌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彰显特色,发挥优势,适应市场,服务需求。学院的办学目标为: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应该是这样一个模样——“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放心,社会满意”,这也是全院师生员工的“学院梦”。学院实行就业和升学两条线的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和人才推介活动,多渠道建立和扩大就业实习基地。在办好黄梅戏表演这一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泗州戏、淮北花鼓戏、庐剧,探索常态化开办多剧种班,拓展就业空间。与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战士杂技团、南京“舞之源”歌舞团、昆山市“四季周庄”文化演出有限公司、雨润集团、北京通航控股公司、北京中航天使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城公司、安徽省演艺集团、安徽省杂技团、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等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实现校企“双赢”。与中国戏曲学院、波兰经贸投资商会、加拿大圣克莱尔学院、北京商鲲教育集团等知名院校和教育基地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人才推介活动,提升招生就业双项服务成效。向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奖学金。据统计,我院毕业生年均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继续发挥学院在黄梅戏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大力弘扬黄梅戏这一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努力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