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招二本批次高校录取线23日晚公布 计划招生9万人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记者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获悉,今天(7月22日)普通文理科二本批次已经开始投档,预计各个学校的最低投档线明晚会公布。
据悉,2012年安徽高招二本批次今年计划招收90334人。其中文史类450所院校,计划招收25635人,理工类494所院校,计划招收64699人。
平行志愿录取结束后,对未完成的计划及院校追加的计划,面向批次线上未录取考生征集志愿;同时,批次线下20分以内的考生也可以据此计划填报降分征集志愿,作为批次线上未完成招生计划院校降分投档的备档。该批次的录取预计7月28日结束。(张晓嵘)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皖南医学院地处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的历史名城——芜湖市,濒临浩瀚长江,汇集江南神秀。学校建于1958年,时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1年并入安徽医学院,为安徽医学院皖南分院;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命名为皖南医学院;1981年学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学校成为安徽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六年。学校现有银湖校区、滨江校区、赭麓校区三个校区,占地700余亩,各类建筑40余万平方米。其中,新校区濒临长江,绿水环绕,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徽派建筑风格与现代气息相得益彰,也是我校办学的主校区。学校设有临床医学院、麻醉学院、医学影像学院、法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检验学院、医学信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基础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 个二级学院。学校初步形成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现有本科专业28个,涵盖医、理、工、管、经、法6 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9 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 个。学校是全国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5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护理和应用心理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重点培育专科20个,3个专科入选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专科百强。现有各类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969人,研究生1421人,成教学生6355人。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5269人(含直属附院),专任教师1091人,高级职称718人,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有7名教师分别荣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4名教师荣膺省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5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省学术和技术带头6人、后备人选11人。1个教师家庭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2个教师家庭荣获“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拥有一批诲人不倦的知名教授,有创建了我国首个神经病专科病房、撰写首部神经精神专著的刘贻德教授;有我国定量药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孙瑞元教授;有潜心本草研究六十载,辑复了经典名著《新修唐本草》的尚志钧教授;有国医大师、全国七名内经专业导师之一的李济仁教授;有德技双馨、我校捐献遗体第一人的汪桐教授,更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正是一代代皖医人的薪火相传、无私奉献,奠定了学校事业的基础,成为学校最宝贵的办学资源。学校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 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 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7 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6个、省级精品类课程41 门、省级一流课程25门,省级智慧课堂(含试点项目)12门、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7个;有10个省级科研平台: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疾病非编码RNA转化研究安徽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皖南地区植物药活性筛选与再评价工程实验室、老年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分中心、安徽省危重症(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安徽省药物临床评价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公开出版《皖南医学院学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种学术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8.6万册、电子图书430万册、中外文报刊1116种。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与合作,与8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近年来,组织选派200余名教职医护员工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进修、访学、培训等;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陆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先声药业集团等单位和科研院所开展实践教学、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作。2020年,与芜湖市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高水平大学。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20所。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建于1888 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为安徽省第一所西医医院和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皖南及皖江地区医疗、预防、康复、急救的中心。该院于1926 年创办“芜湖医院护士学校”,1936 年更名为“芜湖医院怀让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曾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时有“北协和、南怀让”之称。第二附属医院建于1949年,原为宣城地区人民医院,2012年经省政府批准整体划归我校,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多功能于一体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具有一批有较高声誉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实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多次荣获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近七万名医疗卫生人才,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自办学以来,学校秉承“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求实自强、奉献社会”的皖医精神,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发展目标定位,深入贯彻创新、特色、应用、开放、协同发展导向,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引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学校坐落在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合肥,承立德树人之使命,育精医报国之英才。学校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是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1949年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作为安徽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始终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开创者、孕育者和引领者。 学校创立之初,胸怀仁心医民、精医报国梦想的郭琦元、张锡祺、汤蠡舟、余云岫、李祖蔚、胡定安、陈邦典、万昕等一大批医学教育家在校任教,著书立说、陶育良医、康民济世。95年来,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安医人,始终秉承“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精神,弘扬“厚德至善,博学济世”的校风、“崇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和“求真、求精、求新”的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医学高等专门人才,涌现出以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朱仲丽、被称为“中国手”的于仲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服务“两弹一星”工程的蒋本沂,临床药理学开创者徐叔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校现有梅山路、翡翠路、东校区等3个校区。拥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巢湖临床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人文医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法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等20个直属教学机构以及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这一我省首个转化医学科学领域实体性研究机构。另有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巢湖医院、省口腔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阜阳医院等5所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9家,构建起覆盖全省、辐射周边、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安医系健康服务体系。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46万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1593人,专任教师(含辅导员)884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5.00%,其中正高职称164人,副高职称345人(含校聘)。荣获首批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拥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称号350多人,10余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称号。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25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57万人,硕士研究生6286人,博士研究生525人,留学生420人。此外继续教育学生1.29万人。学校医学及相关学科门类齐全,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设有临床医学(“5+3”一体化)等43个本科专业。拥有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5个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等5个学科获安徽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5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41个,其中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4个、安徽省实验室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在省属高校中率先突破百项。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先后在《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68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9个国家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产学研教研项目,2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和审核性评估,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等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学校编辑出版的具有CN刊号的医学学术期刊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12种,其中CSCD核心期刊3种,北大核心期刊4种。校图书馆藏书142万册,是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为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医学分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学校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校地、校院和校企广泛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成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副主席单位。加快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打造大健康研究院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采取“学院+中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新医科中心项目建设,为推动我省医学教育创新、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学校建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马来西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面向未来,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贯彻“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弘扬安医精神,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以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护佑人民健康的“大国良医”,奋力开创国内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新局面。
-
学校简介淮北理工学院(前身是始建于2003年的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能源基地安徽省淮北市。校区位于淮北市杜集区高岳街道青年路8号,东临龙山路,西邻东山路,南临青年路,紧靠汽车北站,距淮北北站仅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校园环境优美,景色怡人,是莘莘学子读书治学、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学校占地面积1003.51亩,规划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教学楼、艺术楼、体育馆、食堂、宿舍、实训楼等21万平方米校舍。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和体育文化等设施,已建有30多个装备先进、配套齐全、与工程实际接轨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包括VR+物流一体化综合实验室、ERP实验室、人工智能(智慧)教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琴房、舞蹈房、画室等。学生宿舍为4人间,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和冲凉房。学校面向淮北市和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以工学为主,文、经、管、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重点部署并加强工科专业建设。设有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生物与化工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拥有20个本科专业,2021年招生专业11个。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专业为省级改革试点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为省级一流品牌专业。近五年来,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200余人次获奖,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500余人次获奖。学生考研率保持在10%以上。展望未来,学校将紧抓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加大投入,提升质量,致力于将学校建成规模适当、办学条件比较完善、队伍优良、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以工科为主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应用技术类研究开发有一定特色、社会声誉良好的、应用型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
学校简介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是省公安厅主管的全省唯一一所全日制公安高等院校,也是安徽省唯一一所由中央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发文(人社部发〔2015〕106号)认定的招收公安专业学生的公安类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创建于1949年,始名为皖北、皖南公安干部学校,之后历经省公安学校、省政法干校、省人民警察学校、安徽大学公安学院等时期。2004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置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学院素有“安徽公安警官摇篮”之称,建校以来,共培养2万余名全日制毕业生,培训政法干警8万多人次,完成成人学历教育1万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时代楷模”张劼;全国公安二级英模任飞、吴立军、傅文鸿、张劼、张宁海、孙长江等;朱晓云、汪雪艳、张万党分别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目前全省公安机关基层一线科所队长中学院毕业生占38.21%,县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中占40.76%,市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中占30%,荣立三等功以上荣誉的5267人次。学院老校区地处合肥市高新区,紧邻风景优美的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165亩,校舍建筑面积7.5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39万,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2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个,图书33.25万册,电子图书60余万册。正在规划建设的学院新校区位于人文气息浓厚的巢湖市黄麓镇科教园区,占地1062亩,一期项目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现代教育与实验楼、学生宿舍、学生生活配套用房等,共计15.46万平方米,计划2020年6月建成。学院现有公安专业在校生3000余人,每年培训在职民警6000余人次,继续教育1500余人。学院专业布局合理,现有12个专业,其中7个公安专业,建有侦查、治安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刑事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安全监察等5个高水平公安专业(原省级特色专业),刑事技术、交通管理、侦查等3个省级骨干专业。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坚持“围绕实战、服务实战、实战检验、实战引领”原则,强化公安实践教学,积极推行“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以忠诚为警魂的警察职业精神和令行禁止的纪律作风,各专业突出“一个精神,三个基本”即“警察职业精神、基本公安业务、基本法律知识、基本警务实战技能”综合培养,合理构建专业课程模块。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学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2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务教师55人,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9个,省、厅、院级专业带头人12人,省部级教学名师13人。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0门,曾多次荣获省、部级教学技能大赛和教学成果特等、一、二、三等奖。学院依托校局合作平台,强化实训教学,现有刑事侦查实训基地、公安法学教育实训基地、治安管理专业校局合作实训基地等三个省级实训示范基地项目。2012年顺利通过了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在公安部举办的两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学院先后荣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优异成绩。下一步,学院(总队)将对照本科层次的公安院校设置标准,全面完成新校区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中青年优秀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服务实战能力,强化公安办学特色,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筹建本科目标,为安徽公安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是省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安徽艺术学校创办于1956年。1996年安徽艺术学校与安徽大学联合开办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开始招收本、专科生。200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安徽省电影学校并入,成立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建校65年来,学院肩负着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艺术,培养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重任,根植于安徽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安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基地。 学院辖宣城路和丹霞路两个校区,在校生含本科、专科、高职、中专四个办学层次。下设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戏剧学院、美术学院、综合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国际与继续教育学院,专业设置有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美术、设计、戏曲表演、戏剧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等专业大类中的24个高职专业。学院英才云集,名师荟萃。200多名在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70多名。先后聘请周小燕、余秋雨、徐昌俊、崔新琴等40余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在声乐、器乐、舞蹈、戏曲、戏剧、美术设计、影视传媒等专业均拥有一批全省一流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大奖和“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许多人已成为国家和省内外专业艺术团体、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专业骨干和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其中有我国第一位琵琶女博士李景侠,第一位扬琴女硕士李玲玲,第一位唢呐硕士隋景山,著名作曲家、天津音乐学院原院长徐昌俊,著名民族管乐演奏家吴安明,著名歌唱演员马梅、迟黎明、张燕、王莉,著名歌星解晓东;中国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刘敏,中国舞蹈家协会秘书长夏小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胡淮北,中央芭蕾舞团首席编导费波;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袁玫、吴亚玲,梅花奖得主黄新德、李龙斌、蒋建国、李文;画家朱松发、徐德隆、葛新民等众多艺术界知名人士。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学院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艺术专业优势的办学新路。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艺术基金、省部级教科研项目,获批多项人才培养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教学成果奖等,充分彰显学院的专业优势和办学成就。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桃李杯”舞蹈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校园戏剧节、“荷花奖”全国舞蹈比赛、“戏剧小梅花”比赛、中国青少年戏曲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一系列国内重大艺术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第四届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博会文艺演出、奥运会开幕式的暖场演出、建国60周年花车巡游、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演出;承办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主办的“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省高校巡演”等系列大型文艺演出。学院多次代表国家和安徽省组团出访法国、德国、韩国、乌克兰、波兰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加强了国际间及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65来,学院汇集了安徽文艺界的精英,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浓厚的艺术氛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