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一本明日下午正式投档
2017-07-1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省高考录取场负责人告诉你为何要“模拟投档”

记者从四川省高考录取场获悉,今年除普通类、艺术类提前批实行顺序志愿投档模式外,其余各批次均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本科一批次预计明日下午正式投档,也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根据平行志愿投档规则,录取场均须在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次模拟投档和信息交互。不少“性急”的考生和家长就发问了,“模拟投档有必要吗,难道不能直接投档?”为此,四川省高考录取场相关负责人特地为广大考生和家长详细解读为何设立“模拟投档”。

据了解,平行志愿投档具体操作流程包括四个步骤:数据准备、模拟投档、信息交互、正式投档。

第一步 数据准备

准备院校调档需求数据。包括院校通过《招生考试报》向社会公布的招生计划、招生章程、调档比例、录取规则和其他投档要求;

准备考生位次数据。依据位次排序规则,对符合条件的考生进行排队处理。即:分文理科按考生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定位次,如是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还要根据同分排序规则确定位次;

准备考生志愿和其他特征数据。

第二步 模拟投档

省高考录取场根据招生院校公布的招生计划和调档比例要求,向招生院校进行模拟投档,生成相关生源统计信息。

第三步 信息交互

高考录取场通过信息交互平台,向招生院校提供模拟投档生源统计信息;院校根据其生源情况,与录取场协商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要求,并根据模拟投档情况,对招生计划、调档比例等进行微调,以确保符合录取规则的调档考生能够录取。

第四步 正式投档

经过多轮模拟投档和信息交互,确定所有院校的调档需求等投档条件后,启动平行志愿投档程序,进入正式投档操作流程。正式投档后,院校按传统方式进行下载、阅档、预录、预退和上传等操作。

模拟投档+信息交互

实现“两个确保”

为何平行志愿要进行模拟投档和信息交互呢?其实这两步的实行,并不是将考生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而是给学校提供报考该校的生源总体信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高校能够录取到优秀的人才,完成公布的招生计划。

招生院校通过信息交互可以充分了解生源情况,包括分数分布情况、专业分布情况、服从调剂情况等信息。

二是确保符合录取规则的调档考生能够录取。

由于平行志愿是一轮投档,为了降低“进档风险”,减少退档数,高考录取场会与招生院校进行多轮的交互,使高校能够清楚地了解报考本校的生源数,从而合理地确定招生院校投档需求,以维护考生利益。

特别提醒

省高考录取场相关负责人提醒:由于模拟投档线是在模拟过程中形成的,模拟投档线和正式的院校投档线之间存在变数与差距。因此,录取时,考生调档以各院校正式的投档分数线为准。(成都晚报见习记者 肖心雨)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肇始于1951年,201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学校坐落于成都天府新区,占地面积730亩,现有教职工612人,其中专任教师486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占比39.95%、硕博学位教师占比52.63%、"双师"素质教师占比76%。在校全日制高职学生11346人。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铸造未来"的办学理念,坚持"办一流高职、育大国工匠"的办学定位,秉承"以德润身、技臻至善"的校训,大力实施"依法治校、改革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四大战略,坚定"瞄准产业、对接行业、牵手企业、成就学业、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的""六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对标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标准,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工科高职院校,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强全省"主干",唱好"双城记"、夺取"双胜利"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学校紧盯省市重大产业,构建专业集群。立足"中国制造2025",紧贴四川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构建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等7大专业集群,开设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与管理等31个专业,每年为成都市重点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000余人。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办学体制。围绕重大产业功能区,走进园区办学,把学校建到园区,把课堂搬进厂区,在成都蒲江、龙泉驿、青白江、青羊分别设立装备制造、汽车工程、跨境电商、财经工贸4个产业分院,采取"政府投入、园区承载、企业参与、高校运营"的模式,零距离为产业园区培养人才。近两年为所在产业园区输送人才1300余人。学校着力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多元育人。整合政行企校多方资源,牵头领办成都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汽车、建筑、财经商贸等5个专业职教集团,吸纳区域内62所学校112家企业和行业协会,推进集团内"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学生实训、考核过程、评价标准"六统一。引企入校,与成都铁路局、中国中车、中兴通讯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现代轨道交通应用技术实践中心、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中兴通讯ICT人才培养基地等校内实践实训中心27个,育训结合,工学交替,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学校坚持国际引领,搭建高端人才培养平台。与德国工商大会(AHK)深度合作,引入德国巴斯夫(BASF)、戴姆勒-奔驰、西门子等企业,借鉴德国先进职教理念,建设"中德(四川成都)跨企业培训中心",开展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师资培养、鉴定认证和技能竞赛。累计600余名师生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为一汽大众、京东方等大型企业培养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1000余人。学校对接国家战略,推动社会服务纵深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肯尼亚蒙内铁路培训当地技术人员;服务"精准扶贫"战略,突出技术技能扶贫,为甘孜州石渠县、阿坝州红原县、简阳老龙乡培训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面向成都产业工人、离岗再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提升就业能力,年均培训、技能鉴定近2万人、各类认证考试12万余人。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其中,80%在成都地区就业创业。2016年,日本、韩国等7国主流媒体驻华记者团来学校参观访问。2017年,学校"基于技术应用理虚实一体的国际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入选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首批21条经验成果并向全省推广,人民日报以《职校里如何走出大国工匠》报道学校改革实践。2018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学校召开"四川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场推进会"。2019年,"学习强国"和《中国教育报》分别以《构建"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报到学校育人经验。学院现为全国职教先进单位、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首批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工业文化普及基地、成都市天府文化特色学校、成都市国际化示范窗口学校。
  • 攀枝花攀西职业学院攀枝花市米易县
    学校简介攀枝花攀西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天府旅游名县、颛顼故里、阳光花城、康养胜地——攀枝花市米易县城。这里年平均气温19.7摄氏度,夏季清凉、冬日暖阳,交通便捷,京昆高速公路、成昆铁路、国道227线、省道218线、省道465线纵贯全境,与攀枝花保安营机场、西昌青山机场行程均在1个半小时左右,是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康养度假理想目的地。成昆高铁将于2023年通车,届时米易高铁站到学院只有10多分钟车程。学院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院规划占地面积7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一期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0万余㎡,后期规划占地500亩,规划建筑面积15万㎡,已配置4000余万元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图书10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10万册;已建成20余个校内实训室,建有车、铆、焊工实训车间,建有全国唯一的红糖博物馆和全国糖业唯一获得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米易红糖体验馆。学院同四川能投集团、攀钢集团、攀枝花学院、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20余家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签署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协议,与东方钛业公司、米易县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米易县康养中心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30余个,为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师资队伍政治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管理团队具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现有专职教师115人,其中,教授、一级美术师、研究员等1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技师等15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22人,双师素质教师14人,省市级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2人,国家级农机大赛裁判1人,省级电工和汽修技能培训题库专家2人,省市级教学名师、市级工匠、省市级技术标兵2人,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政协委员3人。近30名知名专家、行业翘楚受聘学院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学院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攀西地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致力于为钒钛材料应用,现代农业和阳光康养等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已开设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村镇建设与管理、环境艺术设计、中医养生保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空中乘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机电设备技术、行政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电梯工程技术等12个专业。学校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立足攀西地区,面向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区)招生,招生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现有在校生1100多人,以高职专科办学层次为主体,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探索“1+X”证书试点,育训结合,通过学院鲁班培训学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迄今为止,已为社会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万余人次。开展“专升本”工作,为优秀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学校与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联合办学。认真落实奖、勤、助、贷、补等资助政策,设立勤工俭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帮助,毕业生毕业颁发普通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学院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优质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启出国留学直通车,开展专升本、升硕及出国留学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全程服务。学院坚守职业教育阵地,实施“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坚持“育人为本、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秉持“立德树人、传智铸能”的校训,构建“三业融合、三级贯通、五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一体、工学交替、德能并修、知行合一”的办学特色,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开展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攀西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发展好”的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职业技能人才。学校充分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是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米易县职业教育中心、米易县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心、阳光米易巾帼创业就业服务基地。近年来,免费培训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村级带头人和创业致富带头人2万余人,为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面向未来,攀枝花攀西职业学院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立足攀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探索“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富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管理科学规范、人才培养质量优良,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办高等职业学院,成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和康养服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全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排头兵。
  • 学校简介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正式备案的全日制高等专科职业学校,由内江市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依法实施教育行政管理。学院位于四川省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内江。内江素有“成渝之心、大千故里、甜城内江”之称,是“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轴发展带腹心节点城市,内江到成都、重庆的高速铁路仅需30余分钟,尽享两座特大城市的同城效应。学院环境幽雅、景色宜人,设施完备、生活便捷,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兼具景观休闲、实践基地等功能的校园山体“百草山”药花飘香、碧草如茵。学院占地443亩,一期建成校舍建筑面积12.99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训)楼、大礼堂、学生宿舍、食堂等。其中,阶梯教室23间(包括学术厅2间)、普通教室65间;实验(训)楼3栋2.3万平方米119间,包括基础医学实验室、护理实训室、模拟病房、模拟药房、中药标本室、康复实训室等;学生宿舍778间;一个地下停车场,共550个车位;有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图书馆1栋,有纸质图书9.5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电子期刊8000种5000万篇。学院核定编制390人,现有专兼职教师260人,具有硕、博士学位93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07人,双师型教师151人,外聘专家6人,拥有神经学、心理学、呼吸内科等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学院设护理系、健康服务系、医学技术系和药学系,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技术、助产、护理、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等9个专业,2021年在校生规模4500余人。学院是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内江市家政服务+标准化输出培训基地,内江市大学生法治教育基地。拥有校外实习基地30余个,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内江市中医医院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为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全国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四川省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全国第三家、四川省第一家“全国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医院”。内江市中医医院是“全国市级示范中医院”“国家重点建设医院”“国家级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中医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院附属医院实力雄厚,全面满足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学院坚持“精诚济世、仁心善治”的校训,培育和践行“定心守本、恒久为功”的校风和“行胜于言、止于至善”的学风,以“扎根内江、服务西南、健康中国”为办学目标,秉承“医校共育、系科融合、理实一体”的办学理念,培树“为人纯正、为官清正、为师范正、为学理正”“志趣高雅、谈吐文雅、举止优雅、形象儒雅”的“四正四雅”校园文化,以“理念现代化、管理精细化、培养个性化、服务人性化”为工作目标,努力建设高水平医药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学院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健康中国奋力谱写高等职业教育的辉煌篇章!
  •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雨城区
    学校简介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庄天慧教授、校长吴德教授。 办学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此后历经四川高等农业学校(1912年)、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4年)、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27年)、四川省立农学院(1932年)、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年)、四川大学农学院(1950年)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至原西康省(1955年撤销)省会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学校现有雅安、成都(温江)和都江堰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文献资源1491万册(件)。 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现设有学院26个,研究所(中心)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4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10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6个,本科招生专业73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20个。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根据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综合计分,学校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位居第7和第4。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5个学科ESI排名近年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农学、兽医学2021年分别入围软科一流学科排名世界前40强和前51-75强。2017年动物营养与饲养科学、2018年作物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现有教职工近3600人,其中:教授439人、副教授589人;博士生导师315人、硕士生导师82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1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特设岗位1人、青年学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国家973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14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4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杰出科学家4人、天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7人、天府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人选25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3人,四川师德楷模2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辅导员7人。学校是2012年全省首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2所试点高校之一。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 育人体系完备、条件优良。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1976年以后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3.6万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200余人。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3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27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提名6篇。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含示范课程)7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72项。学校是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之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之一、全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5所高校之一、全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6所高校之一。 科研成果丰硕、效益显著。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四川省科学技术特等奖3项、一等奖71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先后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Science》等发表高水平论文。拥有科技部、四川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科技部条件平台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10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以及四川省重点(高校)实验室3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社科研究基地4个、协同创新中心6个、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3个。学校是2012年全国首批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 对外交流广泛、形式多样。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24个国家(地区)的10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共签署了130余项交流合作协议,与国(境)外知名高校开展了“2+2”“3+1”“3+1+X”“4+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建有省部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学校是全国首批有条件接受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是“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高校,曾被国家6部委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工作单位,先后被国家外专局评为引进国外智力先进集体、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学校建设与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91年4月和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先后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2002年1月,温家宝同志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2007年10月,温家宝同志再次批示:川农大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2008年5月,李克强同志亲临学校看望慰问“5.12”受灾师生员工。2001年10月,李岚清同志亲临学校视察,高度评价“川农大精神”,充分肯定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国际交流合作是活校之方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治学理念,大力弘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继续秉承“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持续推进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18年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教育部备案,凉山州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坐落于举世闻名的中国“航天城”“月亮城”—西昌市。校园现占地面积338亩、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学校有附属幼儿园1所,校外教育实习基地112个。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7744.34平方米,藏有纸质图书30万余册,镜像电子图书5万种,在线电子图书超过100万种。学校现有学前教育系、小学教育系、艺术教育系、职业教育系、思政课程教学部、基础教学部等6个教学系部,开设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5个专业,在校学生6500余人。近年来,国家、省州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国务院孙春兰副总理、胡春华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深入学校视察调研。原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省委彭清华书记等领导先后到校调研指导。教育部、国家民委、省教育厅协调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17所省内外高校“组团式”支援学校发展。学校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单位,并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对口支援高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18个,建立产教融合基地7个。学校发展势头强劲。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以“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服务民族地区,培养优秀师资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秉承“明道 立德 育爱 奉献”校训,弘扬师范教育和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学生为本、教师为重、专业为基、学术为要、文化为魂、民族为根”办学理念,坚持“姓高(高等教育)、名师(教师教育)、属职(职业教育)、服幼(幼儿教育)、向基(基层一线)、为民(服务民族地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导向,立足凉山州,面向攀西经济区,辐射川渝滇黔周边民族地区,致力于将学校建成民族地区一流、特色鲜明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着力为四川乃至西南民族地区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技术技能人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