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6月22日晚公布高考成绩
2013-06-0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全国多个省(区、市)的高考已于8日结束,因科目设置不同等原因,部分省及少数民族地区考生9日还需进行单科考试。因此,2013年全国高考今日将完全落幕。包括数千名异地赴考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近千万考生,才刚离开考场就又将投入到填报志愿的“招录之战”。

  阅卷填报志愿陆续展开异地高考生招录引关注

  中国恢复高考制度3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它的改革完善,伴随着的始终是那些竭力帮孩子谋求光明前程的学生家长不见衰颓的热情。“升大学,最重要的其实是报志愿。”高考落幕,“志愿大战”再掀喧嚣。

  全国高考阅卷工作今天陆续展开,考生们在短暂休整之后,将投入到紧张的志愿填报流程中。从5月12日北京拉开高招填报志愿的大幕后,各个省市也将陆续开始志愿填报工作。

  与往年不同,2013年的志愿填报和高校招录工作有了新的关注点。今年,中国首度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打开异地高考大门,异地高考首度“破冰”已成现实,紧随其后的招生录取则成新的热点。

  据媒体统计,除了北上广,有包括黑、吉、辽、冀、鲁、豫等在内的23个省份在制定“异地高考”政策时,将最终目标设定在“考试录取时,随迁子女与省域内考生享受无差别或无特别限制性对待”。

  其中,也存在部分省份对这种“同等待遇”设定了前提条件。如云南“异地高考”方案设定,在云南就读但户籍未迁入云南的随迁子女,可在云南省报考第三批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在云南省有完整中等职业教育学籍但户籍未迁入云南的毕业生,可在云南省报考省属高职专科院校。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某些地方实行的就地高考、异地录取,以及有限开放高职院校录取或三本录取,是种设置门槛的做法。是出于均衡对当地生源和外来生源利益的考虑,出于如何将高考指标协调到位并进行衔接的考虑。

  此外,北上广等流动人口比较密集的省份,还在异地高考方案中提出了非户籍人口“借考”的做法,即对不符合当地报考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经户籍所在地省级招生办同意,在非户籍所在地借考,但须回到户籍所在省(市)参加录取。

  分析称,本地生源升学率是教育权益,随迁子女在当地高考也是教育权益,手心手背都是肉,都“伤不起”。虽然目前全国高考的总体录取率已经大幅提高,但本科招生指标尤其是重点高校在很多地方仍显“僧多粥少”。

  中国高考招生指标投放一直是动态调整的,为顺利落实“异地高考”方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四部门意见中提出,“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

  如,浙江、辽宁等省份今年开始执行异地高考方案,为尽量减少非户籍考生对当地录取带来的影响,这些省份决定在保持一定录取率的基础上调整招生计划。但后续事态如何进展,仍需由时间加以证明。

  多所重点高校减招属地生源政策倾向中西部、农村生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促进高考入学机会公平的同时,着力推动升学压力大的中西部省份、贫困地区和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入学机会公平。

  按照教育部要求,近年来,中央部属院校逐步降低了在属地安排的招生计划比例,将在属地省的招生计划降到30%以内,包括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在内的国内多所重点高校今年均不同程度地减招了属地生源。

  官方数据显示,教育部近年来共引导114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逐年降低在所在地的招生计划比例,2007年至2012年已累计调出招生计划2.5万名,全部安排到考生数量多、升学压力大的中西部省份。

  此外,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制定实施了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面向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80个县,安排1万名重点高校计划,由222所重点高校采取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录取等特殊政策,使这些贫困地区上重点高校的学生数较2011年增加了10%。

  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达到59.1%,其中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52.5%,第一批次录取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45.7%。目前,农村学生高考录取人数所占比例与其报名人数所占比例大体相当,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基本相同,但上重点高校的比例仍然偏低。

  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在即,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将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2013年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实施后,全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将比去年增加8.6%。

  “名校独木桥”竞争压力不减考生多对专业懵懂选择

  2013年高考,约有912万考生角逐高校升学资格,据媒体称,其中有约75%的学生可以升入各类院校。今年已是高考报考人数连续第五年下滑,但高考压力并未因此减轻。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逼迫着家长和学生把“有学上”的目标提升为“进名校”,竞争更趋“惨烈”。

  分析称,当前“名校论”思想盛行。民众普遍认为只有上重点大学才有出路,才能改变命运,甚至二三类本科都意味着前途堪忧。据报道,目前有一些单位招聘都将门槛设定在“985”、“211”高校本科以上学历,把很多毕业生的求职路堵死。当初的“大学独木桥”逐渐演变为“名校独木桥”。

  在此影响之下,学生们抛弃了对个人喜好和素质适用性的考虑,而专注于大学排名和专业就业率排名上,选择了自己不了解、不喜欢甚至是不适应的学校和专业。近些年,很多高中生报志愿时都选择类似经济、金融等热门专业,当这些热门专业在就业上有压力时,便开始倾向于选择基础学科。

  据一项逾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当初在报考志愿时,67.0%的受访者并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67.9%承认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71.2%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除一味追求就业而选择热门专业这一因素外,造成逾7成人想重选专业的原因还包括当初对专业的未知。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只注重学习而不关注或无从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还有些则是从小不注重对兴趣的发掘和培养而无从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再者就是学校本身也不正视学生对未来发展的茫然无措……

  教育部敦促落实国家招生政策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近年来,教育部对高校招录纪律的重视程度始终未减。今年高考前十余天,就已下发通知,敦促相关部门加强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纪律执法监察,依法治招、从严治考,并要求严格落实招生考试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各类考试招生违纪违法行为。

  教育部强调,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要督促省级招生考试部门、高校严格落实国家和教育部出台的招生政策规定,不得出台与国家招生政策相违背的招生办法,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当下,教育部将重点检查招生计划、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加分政策、录取信息公示等情况。要求各高校公开预留计划数及使用标准。每批次录取后、下一批次开始前,各地、各高校要公开录取人数及录取分数线。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

  官方将严肃查处招生考试领域泄漏国家秘密的案件、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案件、公职人员失职渎职案件和其他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尤其要重点查处利用预留计划、调整计划降分录取的“点招”行为。

  在今年高招录取中,教育部门将专项治理“点招”违规行为。官方要求加强计划使用的监管,调整计划原则上要在批次投档之前投放,一律按照考生志愿和成绩顺序录取,高校在各省未完成的招生来源计划,必须经过公开征集志愿完成。对于违规降分录取的“点招”行为一律立案查处,对于违规录取的学生,责成主管部门不得予以学籍注册,开展特殊类型招生录取学生的入学复核。

  高招监察相关通知强调,要加强信息公开执法监察,实现阳光高考。将信息公开与加强群众监督相结合,通过信息公开,防止暗箱操作和不正之风的干扰。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悠悠旌城,崇德尚阳;勃勃警院,杏坛之光。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始建于1982年,属公办政法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四川省司法厅。 学院位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德阳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学院是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德阳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项目之“德阳职教服务区域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工程”牵头建设单位,四川省“双高计划”建设培育单位。同时,司法部藏汉双语培训基地、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司法厅党委党校、四川律师学院、四川省和德阳市律师行业党校和德阳市干部培训高校基地均建在学院。此外,学院还分别依托行业和企业,建有四川司法职业教育基地(金盾学院)和四川安防职教联盟两个合作办学平台。学院面向四川、重庆、西藏、福建、青海、贵州、河南、内蒙、陕西、甘肃、广西11个省(市、区)招生,常年在校生4500余人。同时面向四川、西藏、青海、甘肃、贵州等省(区)政法系统,开展警衔晋升、实习律师、藏汉双语、司法行政工作业务、警务实战技能等培训,年均培训规模6000人次以上。学院现有刑事司法系、侦查系、法学系、司法信息管理系、警察体育训练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教学机构,开设刑事执行、行政执行、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社区矫正、刑事侦查技术、安全防范技术、智能安防运营管理、法律事务、司法警务、司法信息技术、司法信息安全、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其中刑事执行、行政执行、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刑事侦查技术、司法信息安全和司法警务六个专业属于司法行政警察类专业。拥有全国政法院校改革试点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2个、省级质量工程建设专业1个,省级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3个,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个。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充满活力、结构合理、教育观念新、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教授、副教授职称以及博士、硕士学位教师百余人。学院建有“人才双向交流”、“访问学者”制度,长期聘请来自政法机关的实务骨干、办案能手、知名律师、资深法官、检察官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学院建有与各专业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校内实验实训室47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86个,综合教学楼、实验实训楼、学术交流中心、警体馆、图书馆以及指挥中心、模拟监狱、模拟法庭、室内射击靶场、监所突发事件处置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安全防范系统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一应俱全,为满足司法职业教育教学实验实训需求、强化学生实践实战能力、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秉承“政治建校、警魂塑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司法行政、面向政法系统、服务社会治理”的办学定位,践行“忠诚尚法、重能强警”的校训,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紧贴经济社会和政法事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行“教学练战一体化”,按照“行为规范化、生活制度化、内务标准化”的要求,对学生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实战实务部门进行实践锻炼,以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和优良的作风纪律。近年来,学院学子先后获得全国司法职业院校法律实务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安全防范技术团体二等奖和司法信息安全团体三等奖,全国高校军事课教学大赛女子团体一等奖、男子团体二等奖,全国司法警官院校首届散手比赛团体冠军,全国高职院校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季军,四川省高职高专大学生篮球赛女子冠军,四川省第七届、第九届大学生艺术节舞蹈一等奖和合唱甲组一等奖、荣获“四川省首届大学生国家安全暨人民防线知识与技能竞赛”一等奖以及第六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四川赛区总决赛冠军等多项殊荣,学院学子还被选树为全省大学生士兵十大先进典型。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荣获四川省“宪法法律进高校”十大典范高校和四川省法制宣传教育基地,被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五四红旗团委”的称号,被中国教育在线评为“四川省十大中学信赖高职院校”,被评为四川省高等院校安全保卫工作“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建校至今,学院已为西南地区政法系统累计培养法治人才四万余名,其中一万余名进入人民警察队伍。学院毕业生凭借过硬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较强的适应能力广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和好评,被誉为“司法警官的摇篮”。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引,锚定“提高水平上层次、特色办学创一流”发展目标,紧扣“应用型政法人才培养摇篮、司法行政干部培训基地、司法行政改革发展智库”职能定位,按照“围绕党建抓队伍、围绕质量抓教学、围绕特色抓内涵、围绕基础抓建设”总体思路,以“一年强基固本、两年全面提速、三年提质培优、四年对标冲刺、五年基本达标”的路线步骤,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奋力推动新时代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平安四川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 学校简介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本科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单位、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四川省综合改革整体转型试点高校。现有温江校区、人民南路校区、白果林校区3个校区,校本部在温江校区。学校创建于1955年,前身系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发展阶段。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学校先后培养了毕业生15万余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60余人,市、州、县教育部门负责人150余人,中职和中小学校长1100余人,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万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昭祥、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徐飞、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肖明华、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CEO朱明跃、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等一大批在基础教育、企业和党政机关工作的杰出人才。学校始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成师的规律,弘扬“爱、真、笃、为”的校训,践行“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67年来,学校由师而立、因师而兴、依师而强、以师为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办学优势,建设师德养成、师能培育、师知传承的教师教育核心基地;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初步形成了引领四川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普通本科专业37个,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在校生1.7万余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卓越师范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项目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建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省级一流课程23门。有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180项,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近三届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2021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5项。坚持科研兴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是四川省心理学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四川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3个省级学会的依托单位。建有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心理与行为科学普及基地、四川STEAM科创教育科普基地等省部级研究机构3个,建有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四川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四川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市厅级研究中心。建有室内空间布局优化与安全保障实验室、特色园艺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室、功能分子结构优化与应用实验室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科创教育成都市科普基地1个。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2012年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46项;公开发表论文480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300余部;获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10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被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30余份。坚持人才强校,队伍水平逐步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012人,其中博士160人、高级职称教师380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1人,“天府青城计划”社科菁英1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3人,四川省督学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校“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共10人。坚持校地合作,社会影响日益彰显。学校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合作办学、专业培训、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等方式,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学前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先后与成都、德阳、自贡、雅安等30多个市州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牵头成立“四川智慧教育联盟”,成员学校已达300余所,积极服务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德阳市、温江区共建附属学校、附属幼儿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国联通、新华文轩、锐捷网络、猪八戒网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紧密服务行业产业发展。2012年以来,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国培中西部及幼师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委托培训项目近1000项,项目县近100个,培训班超3000个,培训学员超20万人。举办的全省教育局长培训班、正高级教师培训班、特级教师培训班、卓越校长培训班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学校通过留学生教育、海外留学、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以及海外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港台等国家及地区高校(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百舸竞帆显风流,奋楫笃行续新篇。立足新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把内涵建设作为基本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顶天立地,一体两翼”发展思路,紧扣教师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面向”、普通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双重点”、办学水平提升和社会服务拓展“双任务”,固本强基、错位竞争,系统实施“1955”行动,全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全面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格局。
  • 绵阳城市学院绵阳市涪城区
    学校简介绵阳城市学院的前身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是2006年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由西南科技大学和合肥万博社会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2年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授予资格。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名为绵阳城市学院。学校坐落于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现有安州、游仙两个校区,规划占地1200亩,建成及规划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15000余人,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800余万元,各类图书资源总量450余万册。学校设11个二级学院,开设本专科专业共70个,涵盖工、经、管、文、理、教育、艺术、体育等学科。现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应用型示范专业项目4个,专业综合改革专业2个,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4个。其中,测绘工程专业排名位居四川省同类院校第一。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国内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20个。2019年,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果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年会上展示交流。2020年,“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HEEC)“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优秀案例,并于长沙进行了现场路演与展示。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四川省首个入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民办本科高校。先后获得“四川省文明校园”,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管理办公室”等称号,被国内知名媒体评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独立院校。办学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两万余名应用技术型人才,连续多年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就业人数、质量和自主创业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前学校正值转型发展、提质升位的关键阶段,将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凝练办学特色,向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不断奋进!
  • 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通川区
    学校简介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天府之国四川东部达州市,办学历史可溯及清末龙山书院,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时称达县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相继更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本科高校,目前是川东地区唯一省管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8年被增列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拥有莲湖、南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10000余平方米(莲湖校区666000多平方米,南坝校区430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3000多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47万余册,电子图书80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报刊5万余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5亿元。现有各类教职工1200余人,外籍教师5人,其中专任教师81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全日制在校普通学生15000多人,留学生65人,面向全国22个省市招生。现设文学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数学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态旅游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康养产业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开设57个本科专业、 12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九大学科门类。学校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努力构建学生通识核心知识、通识实践能力 、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复合素质培养七大知识体系,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有300多名师生到海外高校学习交流。与国内100多家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共建合作关系。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始终居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注重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建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实验室,参建“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磷资源综合利用工 程技术中心,建有巴文化研究院、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川东分中心、油气田废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巴山作家群研究院、书法艺术研究院等近30 个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团队”和四川省教育厅“秦巴文化研究传播创新团队”等22个科研团队。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秉承“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弘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吸取古今优秀教育理念和中外教育改革最新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川 东,服务四川,面向全国,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和“1234”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致力于“三心四能五复合”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让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伴随学生终身;让良好的表达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基本的创业能力成为学生成功腾飞的坚强翅膀;让有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有职 业操守与专业能力、有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有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的人,成为每一个四川文理人的自觉追求。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坚持“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水平、错位发展”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遵循学科建设规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形成优势学科群为目标,以规划和建设硕士点为重点,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打造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学科。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意、智能制造、化工环保、教师教育、康养旅游、财经管理、政治法律、生态建筑等八大学科专业群建设。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数学与应用数学、文化产业管理、物业管理、行政管理、学前教育等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广播电视编导、机械工程、美术学、小学教育等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教学改革作为四川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项目院校,学校建有基础外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7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354项,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理论物理、数学建模教研室等34个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数学分析、热学、中国古代史、规划论、中国新文学史、外国文学、高等代数、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版画、材料力学、非线性编辑等9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和88门校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8项。学术研究学校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奖励和资助重点科研项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繁荣。开办“秦巴讲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聘请35位名誉院长、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增强科研团队实力。鼓励教职工申报 高级别科研课题和横向项目,鼓励团体攻关和产学研用合作,提升科技竞争力和服务能力。近年来,教职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41项,市厅级课题1580多项,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300余项、科技成果奖近10项,获准国家专利近60项,30多项科研成果被地方各级政府领导批示或采纳,出版专著5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500余篇文章被权威检索工具(期刊)转载或收录。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和秦巴文化研究。中心组建有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团队、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创新团队、 秦巴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先后完成国家和 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承担达州市政府课题1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老区建设研究论文200余篇,向省市政府呈报重要成果专报32期,有17期获得达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批,多期被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与决策》刊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达州及周边特色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产品研发、药物筛选与合成、环境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10篇,被SCI收录近40篇。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针对企业在水泥、电力、钢铁等生产过程产生的有机固体废物,在满足企业生产要求且不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工业锅炉等生产设施,实现固废的无害化处置与部分资源化。学术资源学校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文献147万余册,电子图书80万余册,有中外文纸质报刊5万余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藏有《四库全书》《中国野史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古今丛书,有《大公报》《晨报》《民国日报》等大型报刊影印件和《大成故纸堆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22个。建有《川陕苏区文献研究数据库》《四川文理学院数字图书馆》等特色文献资源,与国家图书馆、CALIS、 CASHL等信息机构建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关系,是川东地区文献资源与情报服务保障中心。公开出版物学校公开出版《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四川文理学院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和社科优秀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扩展版,刊发学术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摘录。《四川文理学院报》创刊于1984年,对开4版,多次荣获全国、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国际教育1980年代初,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欧阳德女士首次来访,开启学校国际交流。此后,有近百名外籍专家、国外大学校长和师生来校访问交流,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乌兹别克斯坦等66名外籍教师相继在校任教,连续任教时间最长的达6年,常年有10名左右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优质外智的引进为拓展国际教育视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增进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积极开拓教育国际视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选派学生和骨干教师赴草堂大学、帕拉茨基大学、北方大学、博特拉大学、斯旺西大学、高地与群岛大学等交流和访学, 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赴美国带薪实习和攻读硕士学位。2014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累计招收老挝、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等11个国家留学生105人,目前在校国际学生65人。校园文化学校注重环境与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充分发挥校园自然和人文景观及文化艺术科技活动的育人功能,打造生态、科技、文化校园。近五年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学生艺术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啦啦操、曲棍球等赛事,获得国家级奖励近百项、省级奖励 400多项。舞蹈《致青春》《魂铸巴山》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舞蹈《雨润巴山》《背山背水背太阳》《赤雪同行》、绘画《秋水游》等数十件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第二届军事训练营,囊括理论知识竞赛、无线电测向 、识图用图训练、实弹射击四个训练科目一等奖;2017年获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称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获“全国优秀理论社团”,蒹葭汉服社获“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电脑学会获“全国学生最具影响力科技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获“全 国学生最具影响力社团联合会”,37名学生登上2017年央视春晚舞台,3名学生代表中国高校参加第七届亚洲杯室内女子曲棍球赛荣获亚洲第6名,参加2018年美国旧金山世界排舞冠军赛荣获4项第1名。微电影《知返》获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展示活动二等奖;我校学生参加2020“金蝶杯”智能财务云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 学校简介成都文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99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成都文理学院。学校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现有2个园林式校区,拥有功能较为完善、配套齐全的教学、实验实训、运动和生活设施,校区无线宽带网络信号全覆盖。面向全国招生,学校普通招生类的录取分数线位居四川省同类院校前列。在校生近3万人。现设有11个二级学院,已建设成为人文学科特色鲜明,文、教、艺、经、管、法、理、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各门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均配备了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每个专业均配备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办学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文科学素养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渠道。目前,学校已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15个国家的12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新趋势、新变化,逐渐形成8+5+N(学科门类+专业群+本科专业)学科专业发展格局。学校以产业引导专业,以专业对接行业,打破校际院系学科专业界限,连接海内海外资源,努力建设以新文科、新理科理念为指导,重点打造培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文化发展的教师教育、数智商科、文化创意、文旅康养、智能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动学校持久深入转型发展。学校党委对标对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标准,实施党建工作“六七五”方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建先进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底色和“金字招牌”,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目前,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缔造常青学府,化育幸福人生”为愿景,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牵手世界名校,努力培养阳光自信、具有家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坚持立足成都,面向川渝,辐射全国,走向世界,重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企业、行业、产业重大需求。学校着力建成一批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实现建成全国一流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办学目标,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