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福建:2011年部分省内外高校二投档线
2011-08-0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截至28日,又有部分省内外高校公布了录取线:

  上海电力学院:理工最低578分。

  上海海关学院:录取最低分文史574分,理工594分。

  上海海洋大学:一志愿投档54人,投档分551分。

  福建工程学院:(校本部)文史投档线547分,理工投档线558分;鳝溪校区(国脉学院)文史投档线523分,理工投档线519分;(闽台合作项目)文史投档线473分,理工投档线491分。

  石家庄经济学院:文史最高542.98分,最低532.98分;理工最高568.97分,最低541.95分。

  哈尔滨理工大学:共录取50人,录取最高591分,最低561分。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最高550分,最低539分;化学最高534分,最低518分。

  沈阳医学院:一志愿满额,录取最高564.97分,最低550.96分。

  成都大学:文史录取分539分,理工录取分531分。

  天津中医药大学:理工录取最高603分,最低562分;文史录取最高558分,最低543分。

热门院校

  •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州市福清市
    学校简介福建技术师范学院(Fujian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是经教育部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在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基础上设置的公办本科高校。学校坚持“以生为本、质量为要、学做合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主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是福建省唯一一所定位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学校位于福建东部沿海,坐落在千年古邑、新兴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全国著名侨乡——福清市区,是福建省第一届、第二届“文明校园”。学校入选福建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目前有基地校福建理工学校等,与福清市人民政府、厦门市教育局、三明市教育局合作共建附属职校3所、附属中学1所、附属小学1所。学校规模:现有五马山校区和石竹山校区,校园占地近800亩。设有12个二级学院,35个本科专业(含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硕士生联培项目,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近9000人。办学条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近1.5万元。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种类丰富,生均图书158册。拥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实验平台、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中心),挂牌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职业素养能力培训项目教学基地、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省级继续教育基地。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53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71人,占81.9%;高级职称227人,占50.1%。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思政杰青”、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特殊支持“双百计划”高层次人才以及“闽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科学研究:建有省“一带一路”对外合作科技创新平台、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以及福州市专家工作站、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设有日本研究中心、中印尼产业合作研究中心、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工艺美术研究院等。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项目126项,政府企事业委托项目447项,获得授权专利350余件。就业创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年均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7.5%以上。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福州市众创空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校园文化:建有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讲坛、福建省“百人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交流平台“百人讲坛”,成立全省高校唯一一支大学生马术队,设有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击剑分会等,形成书香校园、我享创业、香樟夜话等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等知名人士作客学校各类讲坛并指导工作。开放办学:学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围绕中印尼“两国双园”产业需求,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扩大学校开放办学格局。先后与包括印尼、日本、泰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师生互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学校具备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资质,已招收国际学生。社会服务:立足闽东南,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与工业园区、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共建5个现代产业学院、4个产业研究院。牵头成立了任永久理事长单位的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
  • 学校简介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全国五所之一、福建省唯一的公办工艺美术高职院校。2005年5月,由泉州德化技术学校、德化职业中专学校、德化成人中专学校及德化矿物质分析中心合并组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3月福建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4年4月更名获教育部备案,2017年通过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院坐落在“世界陶瓷之都”“中国瓷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大学生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建省最适宜人居住地”和“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泉州德化,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院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培养基地”“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 “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创作交流基地”“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基地”“福建省进出口培训基地”“福建省花园式学校”“福建省进出口培训基地”“福建省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泉州市美育·陶艺培训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泉州市平安单位”“泉州市‘5A’级平安校园”。校园占地面积305亩,总建筑面积9.24万平方米;设有11个党政管理机构、8个教学机构和2个教学辅助机构;设置18个全日制专业和成人教育专业,面向全国17个省份招生。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9人,高级职称48人,“双师型”教师112名,省级名校长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7人、省级陶瓷艺术大师12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4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6人,另有外聘兼职教授、行业大师40多人,教师作品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奖项110多项。学院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构建“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和工艺品商贸”三大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涵盖学院所有专业,服务工艺美术产业材料研发、产品创意、设计、制(创)作、管理、营销、鉴赏等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专业生态链服务工艺美术全产业链”办学格局。工艺美术专业群,聘请省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大师进校,与校内双高级职称名师共建工作室,构建“大师+名师”工作室,协同培养创新、创意、创业“三创型”现代新工匠,服务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文化创意专业群,主动承接政府、企事业单位设计项目,聘请业界经验丰富设计师、工程师与校内名师合作,实施“项目引领、跨界融合”培养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现代艺术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工艺品商贸专业群,研究落实工艺品商贸专业课程体系,聘请知名企业高级管理、营销策划人才与校内名师联手,“实战或模拟、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工艺美术产业的下游产业链。现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点建设专业、4个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1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人才培养项目、1个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3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群、4个省级高职教育示范专业、5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实训基地、7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中高本衔接试点项目。学院积极探索“二元制”“大师班”“‘大师+名师’工作室”、“跨界培养”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150多项,在国家级高职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已培养3万多名工艺美术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有100多名毕业生获评省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学院坚持服务地方产业的宗旨,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和发展现代工艺美术创意产业。与70多家大型工艺美术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60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全省首个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双机构”、福建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陶瓷新材料应用技术工程中心、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福建省高级技师培养基地、福建省陶瓷智造协同创新中心。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研项目90个,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4项,合作企业研发技术项目20多个,研发陶瓷釉水110多种,出版著作10余部,校本教材20多种。学院坚持开放合作创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泉州分院、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承训学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基地,组建“泉州市文化创意职业院校联盟”,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国友人到学院体验学习陶瓷文化。学院将秉承“博学精艺 厚德善行”校训和“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研发兴校、联企活校”办学思路,弘扬崇尚美教育本质,造就彰显美、传递美、创造美的美院特质,让学院和师生因美而名,让崇尚美成为学院的名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服务工艺美术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特色高职院校。现任党委书记廖伏树、院长张阿芬。
  • 学校简介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11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一所全日制非营利性职业院校。学校由南安市属国有企业泉州市南翼置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南安市宏翔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举办。南翼集团作为南安市属国有企业,始终坚持城乡建设与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的定位,下辖有南安城建集团等16家子公司,总资产约220亿元,目前已形成以房地产开发、教育产业投资经营、港务码头建设经营、文旅项目开发经营、供应链金融、医疗康养产业投资运营、物业管理、城市综合开发等八大主要业务板块,可为学生提供广阔实习、实训平台及就业渠道。学校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著名侨乡南安市,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校区现有占地面积350多亩,已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实训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公寓、食堂、运动场等,教学设施设备完善,较好地满足师生教学生活需要。南翼集团将继续加大投入,按照一流校园标准和5000人在校生规模进行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条件,形成功能突出、实践研发基地定位明确的校园功能布局。学校紧密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设有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航空旅游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开设有空中乘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市政工程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等14个专科专业。办学以来,学校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润校”的办学思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四维一体的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展现出文明礼貌、勤奋好学、健康向上的学风校风。学校围绕国家经济转型、企业产业升级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不断夯实办学基础,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塑造专业品牌,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战略,致力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每个专业配备两名副高职称以上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专业带头人,以及多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学生不仅获得坚实的理论知识,还可得到丰富的实践训练。
  • 学校简介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高考统招的全日制高等院校(院校代码14059),也是福建省支持并主导倡办的省内仅有的两所软件职业院校之一。学校坐落于厦门集美大学城,这里依山面海,风景优美,交通便捷。厦门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是著名的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人文荟萃、信息发达、经济活跃,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集美,一个闻名遐迩的侨乡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历史文化丰厚,环境恬静幽雅。这里不仅积淀着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公益教育精神,还蕴藏着集美学村、鳌园、园博苑等标志性文化园林名胜。这里是厦门的几何中心,还有高等学府林立的大学城。学校占地面积800亩,规划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设计独具特色,完全建成后可容纳20000人生活、学习。现建成有雄伟壮观的联体教学楼群、财政部扶持省内最大的校内实训基地、温馨明亮的花园式公寓生活区及国际标准足球场、篮球场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此外,还建有软件开发实训室、动画渲染集群实训室、无纸化动画实训室、三维动画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VR室内设计展示实训室等60个实训室,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000千多万元,纸质和电子图书 40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976台。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110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学校着力打造“一个核心”即软件和信息服务,“三大产业链”即电子信息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链、现代服务业链,“六大专业群”即软件与网络技术专业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数字创意专业群、文化创意专业群、经济与信息服务专业群、国际商务与贸易专业群的特色专业集群。学校设有软件工程系、数字传媒系、经济管理系、设计艺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外语外贸系等6个系32个专业,形成了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为主,动漫艺术设计、财经、旅游、电子商务等大类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先后获批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市级重点专业3个,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获得省教学成果奖6项,同时被授予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材重点培训基地。学校拥有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占75 %以上,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80 %以上,“双师”型教师占70 %以上。其中8名教师被聘为省教育评估专家,4人进入省级专业带头人行列。学校近年来相继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文明学校”,福建省“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诚信教育进校园先进单位”,福建省“诚实守信示范单位”,厦门市“5A级平安校园”和厦门市“绿色校园”等荣誉称号。2013年4月,学校由民办非企业转制为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办好学院,2016年5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国有企业厦门建发集团、联发集团支持办学。学校坚持职业教育的实用型和职业性,坚持产学合作,以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一、学做一体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努力践行“德才兼备,学做一体”的校训,积极构建学生素质养成体系,不断深化改革教学模式。学校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时将生产一线信息反馈、吸纳到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实训实习场所,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笔试、口试、练习、作品制作、论文、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着重检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形成项目促教、竞赛促学、以赛代考的特色机制。学校学生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各类比赛获奖100多项,获全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89项,成绩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在第四届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二、个性化培养的的教育体系学校秉持“爱校如家,育生如子”的教育理念,师生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齐抓校风学风,共建校园文化。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秩序,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注重自身发展。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秉承“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高职教育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及课堂上去发现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实施针对性教学;注重设置“潜能导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尤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三、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秉承“人才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环境,努力打造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团队。学校高度重视人才,根据办学需要,积极引进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和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担任专任教师,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工程师来校兼课,以闽台合作交流为契机引进台湾优秀师资,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学校鼓励支持教师继续深造,提供多渠道的进修培训、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等机会,注重提升师资的综合素质。学校创造良好环境,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鼓励人才创新,营造舒适、健康、协调的工作氛围。 四、以地方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学校采用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的服务模式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研发服务,积极为厦门市培训服务外包人才,我校是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的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承办单位及培训单位、福建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授予的“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商务局、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首批厦门市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集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集美区公共实训基地”,多年来培训了大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技能鉴定,多次荣获省市“职业技能鉴定优秀单位”。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拥军项目,为部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实用软件等,受到部队等相关单位欢迎和赞誉。 五、对外交流的典范响应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及教育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学校依托地域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闽台交流合作,选择对口的国外高校和台湾高校、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合办专业、互派师生、合编教材、合作研发项目,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一流的实训设备、先进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学校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英国中央南开夏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包括合作办学、学术交流、师生交流、合作研究、双校园学习等。六、校企合作的标兵 厦门市是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软件产业是厦门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关企业迅速增多,而软件人才,尤其是软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却严重匮乏。作为厦门市软件园三期的配套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秉承“立德树人,协动产业”的办学理念,邀请行业企业高管、技术技能专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保证校企合作、产学合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对接产业共建专业。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建专业(方向)协议,共建课程,实行订单式培养,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无缝对接。学校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邀请行业企业高工高管与本校教授一起负责专业建设和专业教研室工作。学校还邀请行业企业的高工高管与本校教师共同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规划,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与本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融合产业共同发展。与企业共建职业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和社会培训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引入企业共建科研中心,共同申报科研课题。正与多家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发共同发展。学校每年不断向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很多人已成为业界精英。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将充分运用体制机制和国有企业厦门建发集团、联发集团的资源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不断增强办学治校能力,努力将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 闽江学院福州市
    学校简介闽江学院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校现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学校拥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1984年创办的闽江职业大学(含2001年并入的福州工艺美术学校),2010年,爱国华侨蔡继琨先生创办的福建音乐学院并入闽江学院。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1990年6月至1996年5月),亲自为学校改革发展把方向、谋规划、做决策、解难题、办实事,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倡导“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30多年来,他始终关心关怀学校发展,2008年学校50周年校庆、2018年学校60周年校庆,他都在百忙之中发来贺信;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考察调研,与师生亲切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新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拥有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开设本科专业61个,涵盖经、法、文、史、理、工、管、艺等八大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一流学科(高原学科)1个、省级应用型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7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6万人,专任教师100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90.5%(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39.6%)。拥有省级教学、科研及高端外专团队12个,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38人(含柔聘)。现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44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学校现有校园总面积2294.6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4.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30亿元。各类纸质图书204.9万册,电子图书166万册。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福州市各县(市)区开展科技开发合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开展办学合作;与逢甲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等台湾地区高校进行闽台高校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境)外30多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合作举办本科层次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合作举办全省第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学校的办学和发展得到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有力支持。省市专门出台支持闽江学院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意见。社会慈善机构、著名侨领、企业家、海内外校友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学校办学,特别是福建省发树慈善基金会向学校累计无偿捐资人民币10亿元。“十四五”期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的办学追求不动摇,坚持“应用技术型”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坚持“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特色不动摇,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全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努力以优异的办学成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和期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