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省2010年本科第三批征求平行志愿投档线(文科)
2010-08-0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院校  代号 院校名称  选测等级 投档最低分 辅助排序分
1812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BC 301 220
1813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BC 290 217
1821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BC 306 208
1822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 BC 297 206
1853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BC 293 203
1871 盐城工学院博雅学院 CC 290 200
1893 徐州医学院华方学院 BC 317  
2230 宁波大红鹰学院 CC 287 203
2265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CC 293  
2424 闽南理工学院 BC 283 209
2526 江西蓝天学院 BC 284 215
2654 山东万杰医学院 CC 288 220
2676 潍坊科技学院 CC 283 200
2698 烟台南山学院 CC 287 193
4193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CC 288 201
4335 黑龙江东方学院 BC 283  
5196 郑州华信学院 CC 283  
5230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CC 284 217
5324 长沙医学院 CC 286 200
5424 广东白云学院 BC 287 198
5612 海口经济学院 CC 283  
7124 西京学院 CC 287 211
7134 西安培华学院 BC 283 196
7136 西安翻译学院 BC 289 214
7137 西安欧亚学院 CC 283  
7139 西安思源学院 CC 283  
7405 宁夏理工学院 BC 283  
8203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 BC 291 212
8206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BC 291 217
8208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CC 286 204
8210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CC 287 206
8226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CC 287 203
8227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CC 289 222
8228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CC 291 217
8229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BC 283  
8230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BC 290 206
8235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BC 285 208
8237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CC 285 201
8249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CC 285 201
8252 仰恩大学 BC 283  
8253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CC 286 218
8255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CC 295 206
8257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CC 294 201
8263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CC 283  
8266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CC 288 212
8269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CC 283  
8270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CC 283  
8272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 BC 285 193
8278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BC 284 212
8291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CC 283  
8302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BC 283  
8305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BC 283  
8307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BC 284 217
8308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BC 292 214
8354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BC 292 216
8371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BC 285 209
837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BC 284 202
8377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BC 287 199
8400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BC 283  
8403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 BC 285 203
8404 华北煤炭医学院冀唐学院 BC 283  
8409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CC 289 212
8416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CC 283  
8420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 BC 283  
8425 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 CC 283  
8431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BC 284 212
8433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 CC 283  
8435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CC 283  
8436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历史B,另一门C 283  
8439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 CC 283  
844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CC 283  
8441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BC 283  
8452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 CC 283  
8504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CC 283  
8505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CC 286 206
8507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 CC 304 220
8517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BC 283 200
8522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CC 289 205
8523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CC 283 195
8527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BC 283  
8529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BC 283  
8534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CC 283  
8538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CC 283  
8540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CC 283  
8541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 BC 283  
8543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BC 283  
8544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CC 298 214
8545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CC 286 205
8546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CC 283  
8547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BC 288 228
8550 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 CC 283  
8551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CC 283  
8552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CC 283  
8554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CC 283  
855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CC 283  
8558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CC 283  
8561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CC 283  
856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CC 283  
860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CC 283  
8603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CC 319 226
8608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CC 283  
8609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CC 283  
8610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CC 283  
8611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CC 283  
8632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CC 284  
8633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CC 283  
8635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CC 287 200
8636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CC 289 212
8637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CC 283  
8641 贵州财经学院商务学院 BC 283  
8643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CC 283  
8651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CC 283  
8652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CC 283  
865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CC 283  
8654 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 CC 283  
8655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CC 283  
8657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CC 283  
8706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BC 285 204
8711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CC 283  
8716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BC 283 203
8764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CC 283  

注:投档过程中对总分相同的考生,按其辅助排序分(语、数两门原始分与附加分之和)从高到低排序投档。 

热门院校

  • 江南大学无锡市滨湖区
    学校简介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源起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照《江南大学章程》,开展自主办学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为办学理念,以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为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社会美誉度高,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坚持“选择性卓越”的学科建设理念,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设有19个学院(部),包括: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药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体育部和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筹)。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9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与医药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5个;建有设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4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430人,其中专任教师2173人(含研究生导师1417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67.6%,博士学位人员比例70.9%,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43.2%。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引进人才”入选者17人、“人才项目”入选者23人,教育部“人才项目奖励计划”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部省级创新团队48个。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在53个本科专业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20609人、博硕士研究生10940人、留学生670人。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7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含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国家精品、规划教材56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2项。学校积极探索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成立至善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亚洲率先通过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国际认证。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达37.8%,位列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依托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创业企业300余家,获批健康食品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实施先进单位”,获批首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完善“奖、助、勤、贷、补、免”帮扶机制,并探索基于人才培养的勤工助学新模式。学校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28.6%的学生拥有海外交流、交换经历;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有全球首家以中华食品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院。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校史馆、设计馆、民间服饰传习馆、美术馆暨钱绍武艺术馆、酒科技馆、人体科学馆等文化展馆首批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实施“艺术课堂”大学生文化素质拓展项目、“书香校园·人文江南”阅读计划,举办“江南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创新江南”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意创业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艺术作品舞蹈《羌山红》获文化部“文华奖”。学校高度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建有女足和乒乓球两支高水平运动队。其中高水平女子足球队荣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女子室内五人制锦标赛季军和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高校部冠军。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以来,累计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金3银8铜,“创青春”3金4铜,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5金1银。学校涌现出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冯漉、魏佳星,以及入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的90后创业典型徐铭骏、胡佳威、范冰、张晓军等创业典型人物。学校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43个;建有创新引智平台6个。“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379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0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1项、优秀奖6项;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公布的2019年国际专利排名中,我校位居全球教育机构第13位,中国高校第5位;在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上,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学校发起并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现与全国50多个城市及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有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等11个;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5A级大学基金会。学校坚持师生为重、服务为先,倾力打造曲水流觞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为学生提供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优质舒适的成长环境。校园占地面积3250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63万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3.54万元;“智慧校园”建设日臻完善;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文浩科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场馆和16个学生公寓组团;学校获教育部校园规划一等奖,被评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获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称号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影响不断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A+档,“设计学”位列A-档;在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15个学科入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在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上,学校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与生态学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前0.2‰;学校位居ESI综合排行中国大陆第57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制的《2021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居全国第45名;在人民网发布的2019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居全国第31名。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屏障九龙好,山高水又长。”未来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机制活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努力推进“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市铜山区
    学校简介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国家批准的研究生院。学校现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园,占地4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文献2000多万册(件)。学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设23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500余人,各类博士、硕士研究生13300余人,留学生74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22000余人;有教职工3400余人;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另设有1个独立学院徐海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始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抗战爆发后,1938年西迁陕西城固,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1949年12月,焦作工学院拨归当时的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51年4月,学校从焦作搬迁至天津办学。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开始搬迁至江苏徐州办学,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校舍设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改设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原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从中国矿业大学独立出去,命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至此,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2004年,学校成为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伴随着历史的风雨,历经时代的沧桑,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学校的发展史是与国家同向共进、与行业休戚与共、与地方同频共振的一部奋斗史。110多年来,历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经艰辛,颠沛流离,却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矿大精神。在旧中国,学校把“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把“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作为神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崇德尚学”的校训,“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校风。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题词激励着一代代矿大人为事业不懈奋斗;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指引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中兴之路;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学校科研工作并为我校建校90周年题词;胡锦涛同志为我校建校100周年发来贺信;习近平同志见签了我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签署两校教育与科技合作协议。陈至立、周济、陈希、袁贵仁、陈宝生等教育部历任领导也一直关心学校事业发展,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当今全国唯一以矿业命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按照“强工、厚理、兴文、拓医、育新”的思路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生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在巩固原有特色优势学科基础上,学校设立了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8个交叉学科,为国家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智能矿山建设搭建了学科平台;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总论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矿物资源与开采工程学科领域连续5年进入全球前50强;形成了矿业工程与安全科学、遥感测绘与环境、地质学与地质工程、土木建筑与力学、机械电气与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与经济、化工与材料等优势学科领域。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够引领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学校现有72个本科专业,2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和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成2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8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设了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和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建校以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34万余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 学校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29人,其中受聘教授岗位489人、副教授岗位883人,博士生导师475名、硕士生导师1573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8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5个。拥有两院院士16名(含外聘),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高端人才88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7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4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在深圳、北京、新疆等地分别设立深圳研究院、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西部能源研究院,在校内组建碳中和研究院、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等4个交叉学科直属科研机构,与徐州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6个对外合作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839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到账科研经费超过8亿元。 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入选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学校与1个省级人民政府、14个地市级人民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国有大型企业共建了研究机构,全面合作单位达到165家。学校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加入长江教育创新带科教合作体,与南京六合区共建未来创新港。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围绕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开展科技攻关,助力徐州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倡议发布了《潘安湖宣言》,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州考察,对潘安湖治理给予了高度赞扬。学校承办万名煤矿总工程师、全省安全生产管理干部大轮训等培训任务,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与近百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联合20余所国外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矿业工程教育能力中心”并成为该中心在华唯一旗舰高校。在巴基斯坦和厄瓜多尔合作共建“中巴矿物资源英才中心”和“中厄矿业学院”。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创办了“旅游孔子学院”。获全国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积极主办承办“国际矿业科学技术大会”“能源、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绿色开采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国际匹兹堡煤炭会议”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中国矿业大学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校建成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十四五”改革与事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矿大力量!(2022年3月更新)
  • 学校简介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全国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培养远洋船员的专门学校。初创于1951年,其前身是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和全国海员总工会创办的海员训练班和1956年长江航运管理局创办的南京河运工人技术学校。办学近71年来,学校几经更名、转隶、并校和升格,专业得到全面拓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内涵建设持续深化,先后培养出近20万名优秀校友,遍布全球,涌现出著名船长陈宏泽、中远海运集团原副总裁叶伟龙、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绍泽等一大批精英翘楚。学校也被誉为“新中国优秀航运人才的摇篮”。特色鲜明的三大校区学校坐落于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策源地,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城南京,拥有江宁、秦淮和板桥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629亩。江宁校区位于景色秀丽的方山脚下,地处江宁大学城核心区域,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传媒学院等知名高校比邻而居,共享多重教育资源。秦淮校区坐拥南京市繁华商业街区,交通便捷、商贾云集,已建成江苏省高职院校屈指可数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园区集教育、科研、技术转移转化与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板桥校区地处长江之滨,拥有全国海事类院校唯一的停泊实习船“育新”轮,国家发改委立项的长三角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规划5.4万平方的产教融合科技园正在加快建设。一体两翼、多维拓展的专业布局围绕现代海洋运输业链和区域支柱产业,学校构建了航海技术、港口与智能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文旅与设计等六大专业群,形成以航海技术专业群为龙头,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与智能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等3个专业群为骨干,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文旅与设计等2个专业群为支撑的“海陆并举、一体两翼、多维拓展”的专业集群,共43个专业。其中,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重点专业群4个,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7个,央财支持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3个,交通运输部示范专业点3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骨干专业5个,省特色专业3个。建有航海技术学院、轮机电气与智能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士官与军事教育学院以及体育教学部等11院1部,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千帆竞发的教师队伍学校共有教职员工730人,拥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546人,拥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29人,其中专任教师459人,博士学历学位教师55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达80.83%、“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4.59%。学校拥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333高层次人才”13人、“青蓝工程”人才42人、江苏工匠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1人、江苏“科技副总”6人、万名旅游英才计划3人,参与索拉里海域护航1人,参与极地考察1人,拥有江苏省“五一”劳动模范1人、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南京市劳动模范1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1人、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奖及提名奖2人。学校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交通运输部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拥有江苏省、南京市以及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共6个,航海类教师持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近107人,其中远洋船长、轮机长35名,位居全国航海类高职院校首位。人人出彩的学生培养学校是海军和海警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江苏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航空航运类协作组组长单位、江苏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招生,有提前招生、中职类招生、普通高考招生三种招生方式,包括定向培养士官(海军及武警海警)、艺术类(美术)、4+0(本科)、3+2(专本衔接)、3+3(中高职衔接)、中外合作办学等7种招生类型。毕业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协议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半年后薪资水平等核心指标长期处于全省高职院前列。航海类、船舶制造类、航运经济类、港口设备类毕业生常年供不应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三个专业毕业生供需比近年达1:8。近年来,学生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4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赛一等奖42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87项;在“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汇总获奖38项。其中,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1项、入围奖2项,省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3项;“创青春”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二等奖1项。在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在江苏省职业规划大赛中国,获得一等奖2项;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学生在全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中,分别取得团体冠军、季军、亚军的优异成绩,是全国唯一始终处于第一方阵的学校。成绩斐然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学校拥有全球最先进的kongsberg航海模拟器和wartsila电喷船舶智能化机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船员实操考试试点考场。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联合调查实验室、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长江航运企业安全考评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众创空间等一批科技协同创新与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水平。建有长三角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是国家海事局船员考试评估培训基地,中远海运集团、招商集团、江苏港口集团等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各类社会培训项目达114项,年培训规模超过3万人次,培训收入超过2千万元,是目前国内船员培训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航海院校。学校完成交通部海事局对口帮扶六盘山片区海员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扶贫项目,在全国率先建成海员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扶贫示范基地,持续实施西部海员培养“333计划”。学校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舰船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入选江苏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 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学校是全国首批履行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建有国家海事局“船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挪威-德国劳氏船级社DNV-GL质量认证体系“双体系”的院校,是亚丁湾护航船长的首批选派单位。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荷兰海事大学、马来西亚海事学院、台北海洋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33所国(境)外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办50余项合作和交流项目;与巴拿马、孟加拉国、缅甸等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巴拿马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和巴拿马船员培训基地,与孟加拉国人力与资源培训局共建中孟海事人才教育合作平台,培训非学历外籍船员和航海类整班制学历留学生。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丹麦马士基成立了首家马士基(中国)培训中心;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成立“一带一路”应用型海事人才研究院和“一带一路”海员培养与发展国际协作组并定期举办海员培养与发展国际论坛;创建“几内亚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和“江苏海院-泰华(缅甸)船员学院”2所海外分校;中缅“中文+航海职业技能”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入选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四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与江苏省海外合作投资有限公司、江苏中江国际人才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共同组建“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郑和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承接交通部“中非友谊”项目,成立援外培训中心,培训非洲地区港口与航运技能人才。日趋广泛的社会认同学校是全国首批定向培养士官的试点院校,为全国最受欢迎的航海院校,是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学校、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服务贡献50强”“育人成效50强”。近年来载誉众多,先后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院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南京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 学校简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属国有公办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教育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卓越高等职业院校培育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电子类中等专业学校。周恩来总理、陈毅、谭震林、习仲勋副总理曾到校视察,先后有3000多位外宾、专家到校参观交流。办学六十七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七万余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地处仙林大学城,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38.1万平方米,在校生13200余人,现有教职工753人,专任教师465人,固定资产12.74亿元,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8亿元。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交通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数字商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士官学院、教育培训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素质教育部、体育部等13个教学部门。学校秉承“厚德 重能 规范 创新”的校训,坚持“服务全体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信息产业”的办学宗旨,围绕信息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三大专业集群,开设51个专业,包括8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拥有高职本科联合培养培养“4+0”专业1个,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2”专业2个;服务空军、海军和火箭军的士官生定向培养,开设有士官专业4个。学校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15个,校外实训基地400余家。学校立足人才培养,构建学校、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互相协作、资源整合协同育人体系,与华为、新华三、中兴、数梦工场、埃斯顿、阿里巴巴、百度、吉利和CQC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企业的核心优质技术和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开展学徒培养项目,推广“开发区政府+学校+园区企业群”合作模式,发挥开发区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其中“昆山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学校现有在职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25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4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江苏工匠1人,江苏五一创新能手3人,江苏技术能手4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7人;省双创博士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4人;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人,省思政“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1人。学校还聘请了700余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近年来,获得5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与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教改重中之重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项目资助经费达7000余万元,承接企业横向项目近700项,实现社会服务经费到账1.44亿元,获得各类知识产权530余项,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5200余篇。学校拥有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教育培训基地、信雅达IT培训园、南信•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埃斯顿机器人学院、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基地等政校企行合作社会服务平台,努力在提升关键技术的控制力、先进制造业的引领力、产业链条的整合力、国际标准的主导力等方面下功夫,育训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服务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积极实践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看江苏的历史责任。08年至今,累计各类技术培训127935人次。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印度、芬兰、德国、新西兰、南非、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拓展师生境外交流学习渠道,以多种形式开展师生长短期海外研修项目。学校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进行高职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探索。2014年起招收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埃塞俄比亚的学历留学生,连续五年获得江苏省政府设立的“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与中邮建技术有限公司、埃塞俄比亚阿斯大学校企校共同培养通信技术人才项目入选江苏省教育厅2018/2019年度“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2019年起承接了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子项目-南非学生来华学习实习项目。学校是工信部电子信息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牵头单位、江苏省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是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国最大规模的信息士官生定向培养单位。曾先后入选高职社会服务贡献度全国50强、高职教学资源全国50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20强、科技竞争力全国高职第30位。近年来,学校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校、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等荣誉50余项。学校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围绕全面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任务、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和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教学质量为基石,队伍建设为根本,产教融合为主线,校园文化为引领,军民融合为优势,对外合作为促进、信息生态为支撑,力争建成产业契合度、校企协同度、师生认同度、国际合作度、就业满意度、行业认可度、社会美誉度等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名校。
  •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南通市崇川区
    学校简介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学校与20世纪初张謇先生创办的初等商业学校一脉相传;1956年更名为江苏省南通区、市商业职工学校;1964年更名为南通市半工半读商业学校;1965年更名为南通市商业学校;1978年更名为江苏省南通供销学校,由市管改为省属;1992年江苏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并入;2000年开始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升格为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同时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分院校牌;2013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原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分院基础上建立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学校是全国供销系统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供销行指委棉花加工与经营管理、校企合作与集团化办学两个专委会的主任单位,江苏供销合作职业教育集团暨江苏供销合作经济管理研修学院的牵头单位。学校占地面积50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现设有会计与金融、经济与贸易、电商与物流、电子与信息、建筑工程与管理、世博艺术与传媒等6个二级学院和基础教学部、社科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江苏省物联网与视觉智能 处理工程技术硏发中心、高职发展研究所、合作经济硏究所、农村合作金融研究所、通邦物流研究院等5个科硏机构,现代教育 技术、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实验实训、艺术教育、通识教育等6个中心;开设的40多个高职专业,基本覆盖了江苏供销合作社及区域现代服务业主要产业和行业;建有物流、商贸、计算机、会计、金融、电子、建工等实训中心,共90个实训室,教学设备总值9600多万元;现有教师561人,外籍教师2名,高级职称占38.53%以上,“双师型”教师占75%以上;全日制在校学生11721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建校以来先后为社会输送了7万多名合格毕业生。办学60多年来,学校秉持“明德励志,知行合一”的校训,发扬“自加压力、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办 学精神,遵循“跳出学校办教育,服务发展强内涵”的办学理念,坚守“责任铸就卓越”的价值观,立足地方聚合地缘优势, 依托系统彰显商贸特色,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和供销合作社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先后被授予首批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江苏省商务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南通市现代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先后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之家、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等称号。进入新时代,学校正汇集政校行企各方力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突出内涵质量建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受欢迎的新型职业学院。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