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2016年高考录取率预计不低于去年的87.1%
2016-04-2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近日,浙江省召开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视频会议,发布今年的高考招生工作情况。预计今年我省高考录取率将不低于去年的87.1%。

据省教育考试院介绍,今年我省高考人数继续下降。据统计,全省共有30.74万名考生报考,比去年约减少3.3%。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6.86万人(文科9.95万人,理科16.91万人),比去年减少1.13万人(文科减少0.33万人、理科减少0.8万人);高职单考单招报名3.88万人,比去年增加近900人。

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分析,高考报名总人数下降,主要原因是高中毕业生人数有所减少。而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呈现结构性变化特征:统一高考报名考生减少、高职单考单招略增、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及高职提前招生等考生剧增。

据了解,今年我省继续深化“破除一考定终身”的三位一体招生改革,继续向“985高校”拓展试点,参与试点的“985高校”学校数和计划招生数均有所增加,招生扩围增量、报考人数大幅增加已成定局。此前,已确定并公布三位一体招生的46所省内高校,今年计划三位一体招生6557名,比去年增加35%。其中,浙江警察学院首次全面实施三位一体招生。

今年我省还全面实行高职提前招生,全省共有35所院校参与,比去年增加20所,安排计划招生数1.42万人,超过去年3倍。按照一档多投、双向互动选择、提前录取规则,全省统一规定时间通过服务平台操作,考生须及时上网选择确认录取院校。

此外,为给农村学生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我省将积极推动教育部部署的农村专项计划(包括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优惠政策精准发力,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其中,由我省院校承担的地方专项计划,今年相关政策将作调整:一是扩大地方专项计划和生源范围。纳入我省相关高校地方专项计划的招生数原则上须不少于本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预计总计划将达到600名左右,比去年增加200名;而招生范围将从原来的12个县扩大到与高校专项计划相同的29个县。二是在原有条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专项计划的考生须为农业户口户籍,实行教育、公安联合审核机制。

三位一体招生旨在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将会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和高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浙江科技学院的前身由浙江大学于1980年创办。经过4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 学校有两个校区,小和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毗邻西溪湿地,校园土地面积1900余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安吉校区位于拥有联合国人居奖美誉的竹乡安吉,土地面积800余亩,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校园自然环境优美,山明水秀,湖光鹭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张德江曾赞叹“真山真水,真是读书的好地方”。 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现有57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8000余名;来华留学生2300余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3多亿元,纸质图书190余万册。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术水平较高、师德师风高尚、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近1600名,专任教师1210名,其中高级职称48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约占47.5%,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学术经历教师占31%以上,具有工程实践背景教师占43%以上;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18人,国家级知名专家等国家级人才7人,省级知名专家等省部级人才140余人。 学校现有“十三五”省一流学科6个、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15个。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基金10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100余个,发表论文43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和人文社科权威级学术期刊论文1000余篇。 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建设“德国模式 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应用型大学,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创新”之校训,坚持“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素养和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学校和“国家‘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是浙江省数字化制造产教融合联盟牵头单位。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教学实践平台8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省部级教学和实践平台19个。现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国家级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省级专业31个,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德国权威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CQUIN认证。现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等省部级以上课程47门,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项目)29部(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学校在国际、国内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近5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4400余项,其中国际奖80余项、国家奖1300余项、省级奖3000余项,学生学科竞赛在2020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单年排名中名列第170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薪资水平位居浙江省高校前列,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始终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试点认证高校、“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单位、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和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是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资助院校、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院校和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生招收院校。学校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居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前列,位列中国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百强。 学校与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比利时、罗马尼亚等国(境)外的13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各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70余项。尤其在中德合作方面,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德国总理默克尔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对学校中德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伍尔夫曾亲访学校。 学校是浙江省开设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开设本科层次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12个,硕士层次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11个,2个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入选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学校建有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和浙江省首个本科层次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德工程师学院,先后在罗马尼亚、德国合作建立2所海外孔子学院,其中罗马尼亚的克卢日巴比什-博雅依大学孔子学院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当前,学校正按照第四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应用型办学,彰显国际化特色,实施“多院一体,四轮驱动”的开放强校主战略,以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龙头,以产教融合、国际合作为两翼,以产业学院、产业行业研究院、国际化特色学院建设为主体,以大学治理现代化为动力,高水平建设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浙江科技大学。
  • 学校简介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宁波市政府直属的全日制国有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25年的宁波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主动顺应区域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卫生健康双领域服务”办学定位,秉承“仁爱、健康”的校训精神,坚持“合力办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策略,秉持“以人为本、选择多样、仁术融合、人人出彩”的教育理念,探索构建了“对接健康服务需求,促进产教融合;对接职业岗位需求,促进课岗融合;对接职业素养要求,促进仁术融合”的“三对接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厚人文、明医理、强技能、高素质”岗位胜任力强的技术技能型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现代化的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切实履行党建主体责任,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面实施“四个融合”行动和“抓院促系、整校建强”工程,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学校获批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下辖2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双创”培育创建单位,1个项目获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传统美德优秀成果奖;2个党建品牌项目入围全省高校党建特色品牌、示范群“双百示范”工程项目。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400余人,教职工422人,专任教师29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8%,“双师型”教师占83%,浙江省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1人,市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优秀教师3人,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委员12人。学校现有6个二级学院、1个附属口腔医院、2个附属中医院,开设护理、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助产、口腔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技术、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言语听觉康复技术、医学营养、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医学美容技术、美容美体艺术、美容美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等19个招生专业,其中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3个、全国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个,组建护理、老年保健与管理2个专业群,并成功入选浙江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充分发挥“一老一小”专业全国引领优势,牵头编制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组织全国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贯标活动,牵头编制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及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规划教材;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4个;主持、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2个;国家、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本,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18本;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4项。近六年来,全校共发表论文1200余篇,被SCI/SSCI/EI/CPCI收录68篇,被CSSCI收录3篇;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星火计划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立项课题41项;获批省级健康养老应用技术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1个,并通过教育部认定;相关研究成果获市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10余次,其中获省委、省政府批示2次;获各级奖项151项;累计授权专利数174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职业精神,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强化仁爱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等特色,深入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学校成为“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下属的首批“劳动教育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级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是浙江省“三全育人”(网络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支持高校,入选省第二批高校智慧思政特色应用试点单位。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三项工作育人成效入选浙江省教育厅主编的《浙江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论与实践丛书》。学校紧紧抓住高职教育大发展、健康产业大繁荣的有利时机,积极创新办学理念与发展思路。依托专业优势,率先成立区域卫生行业和健康服务行业两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立体推进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对接区域新兴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与宁波市商贸委合作成立浙江省首家家政学院,与宁波市民政局合作成立国内首家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健康养老应用技术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在市卫健委支持下成立宁波婴幼儿照护服务学院。通过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学校推进的政校行企协同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搭建共赢互助的合作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合作。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整体办学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健康领域的探索与发展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承担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文件制定工作。学校为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健康养老应用技术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第一批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现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浙江省临床医师继续教育宁波分中心、浙江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宁波分中心、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宁波分校、宁波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宁波健康老年大学等,已逐步建设成为服务区域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老年人公益性终生教育基地,年社会培训10000余人次。作为省内唯一独立设置的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学校办学近百年年来,累计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十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凭借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深受业界好评和欢迎。其中不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医学精英、医学院校校长、医院院长等在业内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精英和领军人物,更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和职业能手。近年来,学生获全国性竞赛奖项100余项。毕业生考证率超过80%,其中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达98%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二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三年后就业竞争力始终居全省前五,专业就业相关度居全省前三;毕业生一年后职业稳定度居全省前四,离职率(最低)保持全省前四。学校办学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对学校办学定位及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给予高度评价。行业指导办学经验被教育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展情况通报》点名肯定,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简报》典型推介,并被评为全国“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果”。在“金平果”2021年中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有76.47%的专业排名位列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排名前20,其中言语听觉康复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位列第一。学校高校教学业绩考核上升到全省第16名(A等)。办学成果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等国家级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数据更新时间:2022年3月28日)——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分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健康管理专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护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康复治疗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护理专业分委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委会、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分委会委员单位地址:宁波市高教园区(南区)学府路51号邮编:315100Add: No.51,Xuefu Road,Yinzhou,Ningbo,315100 P.R.China电话(Tel):86-574-88126008;86-574-88126009传真(Fax):86-574-88126127网址(Web) :www.nchs.edu.cn
  • 学校简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浙江省职教先进单位——宁波职工业余大学和浙江省重点中专——宁波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建立,传承了优秀职教基因和匠心育人文化,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和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教学资源50强”“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以及“2019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等。学校地处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北仑港区组成的宁波北仑新区,设置与区域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8个专业群,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和33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万余人,毕业生留甬就业率年均6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4%以上,有效支撑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全国行业教学名师、教育部产业导师资源库技术技能大师、黄炎培职业教育“全国杰出教师”、“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等获得者13人,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个、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1个。学校以“融港链天下、荟智育匠才”为发展愿景,持续推进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形成“地市共建、区校合作、院园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宁波模式”。持续与海天集团、吉利汽车、镇海炼化、浙江恒河等全球、全国行业领先企业开展“双元制”“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海天大学”等企业大学、产业学院,是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着力开展“生产生活一线科研”,校企共建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轻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劳模(技师)创新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参与牵头制订国家、省市行业技术标准37项,是国家自然基金依托单位,成果转化为企业增值年均超13亿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建设形成“素能融合、专创融合、书证融合、数教融合、学研融合、赛教融合”的“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10个骨干专业、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持建设“职业教育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等4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牵头制订教育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和人社部国家职业技能新标准。作为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形成了普及激发—实践培育—孵化选拔的“三螺旋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了“创客培育+创业孵化+企业加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学生在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成绩居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大力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学。引进澳大利亚TAFE、英国EAL、德国双元制AHK等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着力本土化开发与建设,创新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教育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以及全国首家“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牵头成立单位,在国际职教合作交流中起到引领作用,累计为123个发展中国家开展面向官员为主的培训达3691人;累计为近60家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业务;在贝宁成立“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斯里兰卡成立“丝路学院”,为肯尼亚、老挝、卢旺达、缅甸等多国提供了职业教育整体建设方案,入选“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并成为中非技能等级证书项目秘书处,已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引擎;职教国际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已成功出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蓝皮书》“南亚卷”“东盟卷”。学校成为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中方执行秘书处。
  • 温州理工学院温州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学校简介温州理工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于2021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原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转设成立。学校坐落于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市。校园占地面积901.8亩,基础建设已投资21.9亿元,校舍面积4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93.6万册。学校下设12个教学机构,现有30个在招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6个省市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9614人。学校办学贴近产业、服务地方,致力于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类应用型大学。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契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全力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持续提升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是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院校,先后获得国家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众创空间、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浙江省创业教育研究基地、浙江省优秀众创空间等荣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2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报告,学校毕业生一年后创业率平均在6%左右,排名多次位居全省本科高校第一。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包括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一批省级人才在内的教职员工602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0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余人。初步建成了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素质较高、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适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师资队伍。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对接省市发展战略,培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集群,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理工科优势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入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市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课程35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市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64个,建有7个实训中心,13个专业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59项。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近几年,学校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出版专著或发表论文总计200余部(篇),获得授权专利400余项。学校目前建有温州市数字化改革研究中心、温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泰顺研究院等校地合作平台,建成温州市韧性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护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温州创新创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学校坚持服务地方,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紧密对接温州市“5+5”产业集群布局,扎根浙南产业集聚区,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温州重点产业,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DXC Technology等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与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浙江中德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共建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源头创新的产业孵化基地、双创孵化基地。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初步形成教师培训、党政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品牌培训等4个特色品牌。学校坚持对外交流,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学校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与国际高校的联系沟通,开展与海外院校“紧密型、实质型”合作,与美国戴顿大学、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德国欧福应用技术大学、韩国朝鲜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是BGA国际认证会员院校,是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温州基地。学校坚持政治引领,扎实推动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学校党委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紧扣守好“红色根脉”主线,抓基层、强基础,奋力打造具有“高校特点、温州特色、理工特质”的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党建示范群”“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多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浙江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校的“红船精神”红色文化传播与践行阵地“党员之家”入选温州市开放式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学校与温州市部分乡镇、社区共建“共享社·幸福里”党建联盟,与温州市有关龙头企业探索“四联四共”党建合作新模式,打造校地企“党建共同体”典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温州大地办大学,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努力成为温州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创新人才的孵化器、高等教育的金名片,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中承担新使命、书写新篇章。
  • 丽水学院丽水市
    学校简介丽水学院是丽水唯一的本科高校,是一所省管、市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经学大师孙诒让先生指导创办的处州师范学堂,历经九次更名、六校合并、四易校址。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调研丽水时指示要“抓紧筹建丽水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列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教育、农业、护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和“5A”级平安校园。学校现有民族学院(华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生态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中国青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机构,4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00多人,教职工1100多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7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引才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3人,省级重点引才计划专家、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4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7人。建有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个。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优势专业2个、特色专业7个,护理学、小学教育、音乐学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十三五”省一流学科(生态学、民族学、机械工程、口腔医学)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9个。拥有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优秀教材4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7门。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横向项目600多项,先后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学校立足地方需求和学校实际,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化地方特色为学科特色,化区域资源为办学资源,在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坚持“两山”铸魂,建设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拥有省级智库2个,发布全国首个指南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牵头组建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学院,建成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全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实践。坚持“两基”立根,参与丽水市教育提质行动计划,承担“绿谷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全力服务基础教育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坚持“两特”赋能,建有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学院,现有浙江省民族干部培训基地、少数民族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基地和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基地,与龙泉市政府共建中国青瓷学院,与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共建全球首家“中国青瓷学堂”,全力引领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和青瓷非遗产业发展。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韩国、西班牙、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瑞典耶夫勒大学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本科专业,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为数不多的获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开办国际学生教育,现有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等37个国家的国际学生170多人。与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七所高校建立帮扶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280多人。学校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大学生艺术团荣获中国合唱节金奖、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清远剧社荣获全国高校“最佳学生社团”称号。少数民族体育特色鲜明,学生多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队获得第五届世界大学生龙舟比赛两个项目第一名。在全国“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评比中荣获“行星级”优秀作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丰硕,荣获全国优秀团队、风采大赛冠军等多项荣誉。志愿服务水平更上新台阶,校团委获全国首批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内涵建设,内部治理”的主题主线,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提出了“特色发展、重点建设、人才强校、文化铸魂”的战略方针,部署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努力办一所“让丽院师生更自豪、让丽水人民更满意”的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笃行”的校训,弘扬“爱国爱校、唯实唯先、自立自强”的丽院精神,勇担使命,攻坚克难,坚持高质量内涵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