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高考电子监控实现地市、省、国家三级联网
2010-05-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不出合肥就可以巡视全省考点,考生和监考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在几百里以外的大屏幕上同步显示。本月底前,各地市、省、国家三级的高考考点视频监控将实现联网,届时全省各地的考点和试卷保密室都将通过视频监控网络显示在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以及教育部监控室内。

  据了解,2008年我省就开始在部分市县试点考点远程电子监控,今年高考更是将此设备应用到音乐专业考试中,而在即将到来的普通高考中,全省更多市县的考点以及试卷保密室都将启动此设备。随着高考的临近,高考远程监控设备也进入最后调试阶段,从昨日起到本月底,我省将完成各市级平台与省级和国家级指挥中心的联调。6月1日至6日,我省还将进行考前综合演练,检测各项监控设备的运转是否完好,以在高考期间正常运用。

  据了解,被选中的各高考保密室和考场高考期间要全程录像,高考结束后至6月30日前,各市将辖区内各县区的相关录像以光盘形式上报省考试院,并至少保存半年。预计到2012年,全省约2万个考点都可实现音像远程监控。(记者张晓嵘)

热门院校

  •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合肥市蜀山区
    学校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建于1979年9月,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全国重点军事院校之一,担负着为全军培养高素质新型信息作战指挥和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是军队重点建设院校和全军院校教学工作评价首批“教学优秀单位”,担负着为全军培养高素质新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及指挥人才的任务,被总参评为“科学发展观教学先进单位”、被总政表彰为“第十届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历经2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建立覆盖军事学和工学两个学科门类、战术与技术相融合、信息战特色鲜明的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的博士、硕士、学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建有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对抗信息处理等2个军队重点实验室,红外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和电子制约技术2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电子信息领域专家教授为核心、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教员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信息战领域专家教授为核心、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教员队伍,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125人,有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科研成果显著,共获国家、军队各级各类奖15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学术氛围浓厚,经常邀请军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定期公派人员出国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交流。学院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内,占地千余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有全军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建设实验室;有设备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大楼、学科实验楼、网络技术楼、文化课专修室和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设施一流的大礼堂、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娱乐场馆;后勤保障实现社会化,教学办公场所实现园区网络化。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三百佳"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军"甲级卫生先进单位"和安徽省"文明单位"。展望未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创新为主线、改革为动力,加快实施"人才兴院"战略,与时俱进,扎实工作,成为特色鲜明的信息战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为部队服务基地,实现创建军内一流院校的奋斗目标。我院招收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入本科专业学习;招收地方高校毕业生攻读博士、硕研究生;同时,热忱欢迎地方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及其他高层次人才来我院工作!学院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460号邮 编:230027联系单位:电子工程学院政治部干部处联系电话:0551-5766210、5766209(传真)
  •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市蜀山区
    学校简介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原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由原巢湖卫生学校、巢湖农业学校(安徽省土地管理学校)、巢湖财政学校三所省重点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是我省成立较早的高职院校之一。随后,安徽省汽车运输高级技工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巢湖分校和巢湖商业干部学校先后并入。2011年8月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后,2012年4月,教育部批准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是合肥市唯一的一所市属综合性高职院校,是省教育厅确立的安徽省首批16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A档),是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是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单位,是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是安徽省首届文明校园。学校获得“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省级创业学院”称号。学校现占地面积1220.30亩,总建筑面积约56.26万平方米,总投资超32亿元;现有教职工712名,其中专任教师654人,教授(正高)61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20人,“双师型”教师334人。兼职教师375人;拥有纸质图书114余万册,电子图书1000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680余种,电子期刊15000余种;有校内实验实训室26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9个,教学用计算机4000余台。学校以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开设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现有医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与传媒学院(物联网学院)、经贸旅游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学院56个招生专业。截至目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7000余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尚德重技,质量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9年,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骨干专业、护理骨干专业、会计骨干专业、工程造价骨干专业、校企共建一汽大众汽车4S店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健康技术实训基地、护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的“承担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批准的“NIT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计算机系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考点、安徽省安全生产资格考试考点。学校建有安徽国家职业能力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等机构。2015年,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公安厅和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确定的大客车驾驶专业首批试点学校。学校按照合肥市委提出的“拉高标杆、加大力度,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的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确定了“国内一流、职教样板”的建设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合肥市支柱产业和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内的大中型企业为依托,不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形成了特色鲜明、灵活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取得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良好社会效应。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结合学校办学实力、条件和定位,提出了“一校两区一园”(“一校”是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两区”是合肥汇心湖校区、巢湖鼓山校区,“一园”是合肥金寨路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的战略构想,并且很快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8年9月,合肥汇心湖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合肥汇心湖校区主要围绕合肥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专业群,目前已建设涵盖机电、信息、经贸旅游、轨道交通、艺术、设计等六大专业群,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品牌专业。巢湖鼓山校区结合巢湖市区域发展定位,以发展学院传统优势医学相关类专业为目标,保留生物、建筑、汽车等专业,进一步拓展医学相关类的专业领域,打造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金寨路双创园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提供专业实习实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成合肥市高科技职业院校产业园。学校大力弘扬“让争先成为师生自觉,让优秀成为合职习惯”的核心文化,将通过“一校两区一园”的办学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全力进军职教本科,最终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职教样板”的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为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和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助力,争取早日成为安徽省高职教育排头兵!校 长:邵一江教授 校长邮箱:syj@htc.edu.cn地 址:合肥新站高新区大众路(汇心湖校区) 邮政编码 230012 合肥市巢湖市姥山南路(鼓山校区) 邮政编码:238000
  • 学校简介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由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和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现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共建,以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领导和管理为主,业务上由省教育厅指导。现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地矿局先进党委(连续10年)、合肥市双拥模范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等。学院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安徽省地质职工大学,1997年1月更名为安徽省工业经济职工大学,2001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在原安徽省工业经济职工大学基础上改制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主校区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现有东区(合肥市梁园路1号)、西区(合肥市桐城南路410号)、半汤校区(巢湖市半汤镇花园街2号)共三个校区。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一万余人,占地531.39亩。现建成地质勘查、计算机、数控机电、旅游酒店管理、经济管理和海尔大学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等8个校内综合实训中心共113个实验实训室和121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建有1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首批示范职业资格与技能鉴定所、7个省示范实训中心及开放实训基地以及IT核心与认证课程研究所。学院现设有8个二级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艺术学院、商贸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财经学院、地质与建筑工程学院、珠宝学院)、1部(基础教学部)、1中心(实习实训中心)以及图书馆、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心、安徽省地热能源勘查研究院等教辅科研机构。现设有57个高职专业,涉及工、经、管、文、艺5大学科,涵盖资源开发与测绘、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安全、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旅游10大专业门类。现建有一批省级以上重点专业,其中,2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2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和22个省级重点、示范、特色、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及31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及“慕课”(MOOC)。学院现有580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高级以上职称182人,双师型教师27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80人,占37%。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常印佛为学院兼职教授,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遵循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求进步、以质量创品牌,形成了鲜明的“三元融合”(行业、学院、企业或地质队)办学特色和“三个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证结合)人才培养特色。2007年以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得39个一等奖、138个二等奖、109个三等奖,赛绩一直稳居全省76所高职院校前十位,2018年获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二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率年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率均在90%以上,学院招生就业始终保持着“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学院传承弘扬地矿行业“三光荣” 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培育出更富有时代特色和覆盖所有行业的“三业”品质(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建功立业),凝练出“明德、笃学、精艺、尚新”的校训。学院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现与韩国、英国、爱尔兰、新加坡、泰国等国多所院校保持长期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与韩国韩瑞大学、明知专门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英国桑德兰大学合作开展“3+2”、“2+1”等形式的国际教育项目。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院等80多个企事业单位共建专业、共育人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0年,学院入选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首批联合培养专升本学生试点院校。学院进入了内涵建设的新阶段,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面向未来,学院人正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朝着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 滁州学院滁州市
    学校简介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确立建设“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两所应用型高校之一,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重点建设单位。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4.6万册,电子图书155.3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32个,管理类专业7个,形成了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教职工136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3人、副高级职称283人,博士389人(含在读101人)、硕士82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792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中国教育报》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学校第二次转型探索发展之路。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安徽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线上教学示范高校、“双基”建设示范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外事工作先进单位、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节水型单位、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等。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建设,不断创新学生思政工作方法,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侨胞之家、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等称号。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1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个。中国教育报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了学校党建引领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连续八年获得全国表彰,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等14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省级特色(品牌)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2个,拥有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19个专业上榜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113”产业创新团队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3个,市级科研平台15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入选安徽省高等学校Ⅲ类高峰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提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五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地方应用型高校‘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转型·融合·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探索”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管理学》课程获批国家首批线下一流课程,学校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4项。建有实验室和实训中心20个,其中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26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2个。自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406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70项;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20项、省级奖项4640项;在六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5项,省级奖项135项;“挑战杯”系列赛事中获国家级8项,省级奖项128项,学校位列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第282名,同类院校第26名。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蔚园蜂巢”众创空间获得省级备案。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总体较好,各项调查结果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学校成功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获批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现有“双能型”教师52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1人,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1人、安徽最美教师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土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安徽省第五批“特支计划”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5人,另有柔性引进三类以上人才10余人。2名教师先进事迹入选安徽省《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学习读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分别获2019年、2020年度省级考核优秀等次。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深度合作、融合发展,滁州市人民政府与学校签订支持滁州学院创建滁州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成功申报教育部应急管理学院,与多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切实有效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以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67项。获批国家专利69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53项,8项发明专利实现技术转让。学校自2017年以来连续四年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实景地理环境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第一届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赛二等奖。学校探索出选派高学历或高级职称教师挂职企业“科技副总”创新服务模式。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递增,2021年突破6300万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列安徽省同类高校前列。开放办学取得新进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与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捷克、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加强与台湾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牵头安徽高校与台湾高校成功举办八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加强与国内知名应用型高校交流,与省内应用型联盟高校共享资源。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班,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班实现全覆盖。迈入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合作,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精心组织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强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双一流”和新阶段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 学校简介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专科层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位于六安市正阳路1号。学校组织机构健全,设有城市建设学院(下设园林技术系、建筑技术系)、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下设机电技术系、汽车技术系)、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下设电子技术系、信息技术系)、经济管理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会计系)、人文艺术学院(下设服装设计系、艺术设计系、文秘系)、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幼儿教育与旅游管理学院和思政部、基础部、中专部八个二级学院三部;教学、行政管理制度完善。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0万㎡,总建筑面积29.82万㎡。建校以来,先后投资近3.2亿元,建成占地28万余㎡园林绿化区、12万余㎡自然水景区、2.4万余㎡的校园文化广场、8000㎡南大门广场,建有197865㎡的教学行政用房、14625㎡的一体化教室、86098㎡的实训场所、9300㎡的图书馆、15000㎡的体育馆、69405㎡的学生公寓、12173㎡的学生餐厅、11643㎡的大学生活动中心、2480座的水上演艺广场、400米跑道标准运动场2个(一个为塑胶)和汽车驾驶实训场、水上高尔夫训练场、龙舟训练场等等。各类教学、生活、服务、活动设施完善,呈现了现代校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大学形象,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学校现有教职工461人(其中专任教师398人),高级职称15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7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00人)、双师素质教师270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模范教师2人,市级模范教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8人,省级教坛新秀27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多人。固定资产总值3.15亿元,拥有支撑所有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十三大实训中心(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机电技术实训中心、建筑技术实训中心、园林技术实训中心、工商管理实训中心、旅游管理实训中心、财务管理实训中心、艺术设计实训中心、服装设计实训中心、电子技术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和英语教学网络中心),拥有各种实习实训室176个,省级示范性实验实训中心3个,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级实训中心3个,校外实训基地119个,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14.02万元。图书馆藏书53..65万册,电子图书8427GB,各种专业期刊6243种,并拥有中国知网、超星数字、万方数据等网络文献资源。学校开设专业有: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监理、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会计、连锁经营管理、互联网金融、无人机技术、移动商务、会展策划与管理、文秘、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通信、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产品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学前教育、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45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学校秉承"学以致用,惟志惟勤"的校训;明确了"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文化立校、开放活校、改革兴校、创新强校”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把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构建了"以校园文化为底色,以’3+3’课程模块为主体,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形成了"播撒创新精神种子、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文化浸润、人格养成、能力固本、素质铸魂"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又有职业岗位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职业精神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定位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规划,将专业与产业对接,以机械制造类、现代服务类、电子信息类、建筑类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带动其它专业建设,凸现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逐渐凝炼形成了"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勤恳奉献,团结奋进"的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精神, "忠诚事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严格执教"的教风和"忠诚廉洁,志勤兼备,好学敏求,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务院扶贫办批准建立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培训基地、省高师培训中心职教分中心、省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资格单位、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六安农民学院执行院长单位、六安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使得学校集普通高等教育、高级技能培训于一体,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并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校以来,全校上下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多项工作特色明显,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在全省许多部门举办的检查、评估和竞赛中获奖,多项工作处于全省同类高校领先地位。教学工作方面,全面推进"3+3"课程模块教学,大力开展学习领域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并实施了教师准入制度,建立了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荣获"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方面,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位"、"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后勤工作方面,荣获“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全省绿化模范单位"、“安徽省级节水单位”、“安徽省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安徽省高校餐饮行业先进集体";学校为“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六安市直双拥先进单位”、“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六安市文明单位”、“六安市第三届文明单位”和“六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蒲公英支教团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和安徽省“十佳社团”。2010年学校在以"优秀"成绩通过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础上,又被评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实现了省内一流的办学目标。2014年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高水平通过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成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同年又成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立项单位。今后,学校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法治思维治校,以志勤文化立校,以开放理念活校,以改革精神兴校,以创新特色强校,为把学校建设成“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而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