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今年参加音乐类专业考生逾8000人
2011-03-1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0日,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类专业考试在四川音乐学院拉开序幕。根据该校公布的考室和考号计算,今年参加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类专业考试的考生超过8000人。

  根据四川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类专业招生简章,考生在参加了招生体检和文考及专业成绩达到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一般按专业成绩、文化成绩或文化与专业成绩之和从高分到低分并参考相关科目成绩,根据所填报的志愿顺序,择优录取。考生须签订《专业考试诚信承诺书》,任何通讯工具及电子产品包括手机、MP3、MP4、录音机、相机等都严禁带入考场。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下称:银杏学院或学校)始建于2002年,是由成都银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全额出资,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占地约1000亩,现有两个校区: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交通便捷,校园环境优雅,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宜宾校区位于宜宾市南溪区,建有一流的“银杏·标准”教学酒店和智慧实验中心,为多个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真实场景。2020年学校被评为央视教育盛典“2020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腾讯教育年度盛典“2020年度实力标杆民办高校”和“2020年度全国创业就业典范高校”。根据艾瑞深校友会(CUAA)的大学评估报告(2019),“酒店管理”专业被评为六星专业(即:中国顶尖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学校坚持“成就学生,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面向文旅产业特别是酒店业发展,培养中高级应用型管理和技术人才,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酒店管理类应用型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酒店、旅游管理类专业为特色,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等学校。学校目前开设有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28个,其中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 个、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个,四川省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专业4个,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项目6个。在校学生已逾万人。学校践行OBE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希尔顿、洲际、万豪等国内外大型酒店管理集团(公司)合作,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战略,在课程研发国际化、课程内容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教学模式国际化、师生融入国际活动等方面成效明显。近年来,学校与瑞士SEG教育集团、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英国坎特伯雷大学、泰国清迈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泰国国家发展管理研究生院、泰国那黎宣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在师生互访、联合教学、协作科研、学历提升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可,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近3年平均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绝大多数毕业生均能稳定在与所学专业相关领域发展,正逐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学校将立足四川、服务西部、辐射全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为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围绕我省文旅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学校。
  • 学校简介西南医科大学是四川省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川渝滇黔结合区域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泸州。学校前身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始建于1951年,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1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2004年起开展留学本科生学历教育,2010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5年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秉承“厚德精业 、仁爱济世”的校训和“自强不息、守正出新 ”的精神,坚持“厚德精业、兼容开放”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德业双修、中西医并重”的办学特色。学校现有忠山、城北两个校区,占地2011亩;下设20个院(系),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1.9万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超过17万余人,成为四川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川渝滇黔结合区域预防、医疗、科学研究和健康产业服务中心。 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有医教员工8000余人;有专任教师128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人员581人、博士学位人员603人;有博士生导师52人、硕士生导师904人;有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次。 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学科特色突出。临床医学、药学是四川省一流建设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在ESI全球排名前1%机构中位列41.49%。现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涵盖医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有普通本科专业33个,涵盖7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大力推进“医工、医理、医文”结合,构建了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专业教育体系。 学校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单位,承担了国家医学教育改革项目5个。2021年参加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四个赛道均晋级全国总决赛并获奖。2011-2018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西南西北片区特等奖1次、一等奖6次、全国总决赛二等奖3次、三等奖4次;在全国140余所参赛医学院校中,我校是连续6届进入全国总决赛的9所学校之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居参考院校前20%。近4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6项。 学校先后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7个,获批省、市厅级科研团队39个,是“四川2011心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2017-2021年,学校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772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97项;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学校先后与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对外合作交流关系,并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成了中国-葡语系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先后为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500余人。 学校现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险中,展现出极强的应急救援能力和高救治成功率。作为西南四省(市)结合区域的省级医疗中心,为川渝滇黔结合区域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为国家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医疗服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四川民族学院甘孜藏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四川民族学院是四川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也是中央布局在康巴地区的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位于“溜溜的山、洁白的云、奔腾的河、迅疾的风”之间的四川省康定市姑咱镇。学校依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坐落于蜀山之王贡嘎山下,西靠世界情歌故里康定,东望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南邻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泸定,北接丹巴美人谷和仙境般的甲居藏寨,共和国最美景观大道318线从校园旁边迤逦而过,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从这里不舍昼夜奔流入海。闻莺起舞,枕涛入眠,白云诗意,书海蓝天。学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是省级“园林式校园”。学校肇始于1985年设立的“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了汉文校名;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学校题写了藏文校名。1992年,学校更名为“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甘孜州农业学校(原甘孜州农牧学校、甘孜州林业技工学校合并而成)、甘孜州财经学校(原甘孜州财贸学校、甘孜州工业学校合并而成)整合并入。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四川民族学院。2013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现设有33个本科专业、1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9个专科专业和民族预科教育,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000余人,占33%;有成教学生9000余人。现有校园面积625亩,校舍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2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707万元,馆藏纸质图书百万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现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00余人。学校建有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33个,设有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等考点。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康巴、面向四川、建设涉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围绕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应用型民族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内涵建设,促进转型发展,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应用性,培养“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0000余人,藏汉双语人才5000余人,其中近20000人扎根在民族地区基层,传授现代文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3000余人在基层领导岗位上为各族群众服务,学校已成为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坚力量,是稳藏建藏、安康兴康的重要教育基地。学校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倾心康巴文化传承。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以康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藏医药、康巴生物多样性等特色研究为重点,成立了14个特色研究中心和14个特色研究所,建有康巴文献馆、藏文古籍文献馆,收集整理康巴地区文献资料3万余册(函),拥有全套德格印经院典藏经籍,为建设好甘孜州文献资料中心、推进涉藏地区研究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每年举办康巴发展研讨会、康巴文化科普周等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省级刊物《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和校级辑刊《康巴研究》,先后完成了《康巴民族文化史》《甘孜州稳定与发展研究》《四川藏区双语教育研究》《四川藏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国家、省(部)、州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0项,出版著作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形成了研究康巴地区的优势与特色。校训:团结、奋进、重道、精业党委书记:崔雨风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庆义学校地址:四川省康定市邮政编码:626001电话:0836-2856998传真:0836-2856196招生联系电话:0836-2856805学院网址:http://www.scun.edu.cn
  • 宜宾学院宜宾市叙州区
    学校简介宜宾学院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宜宾市。学校于1978年开始高等教育办学历史,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合并升格为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建校40余年来,学校荣膺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四川省“党建示范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园林式院校”、“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称号。学校现有A区、B区和临港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300亩。固定资产总值约4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8亿元,馆藏图书近1200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有13个二级学部和3个二级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面向南亚东南亚招收留学生,现有学生2.4万余人。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地方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四川省首批8所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大力实施“2468”总体谋划和“十大专项行动”,厚植“自强不息、至善致远”宜宾学院精神和“求实、求是、开放、创新”校训,形成了“12345”办学治校思想。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荣校”四大战略,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形成了“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办学格局。人才强校推进有力。学校现有教职工1649人,其中,专任教师1361人,博士410人(其中外籍博士38人),硕士849人,有高级职称教师460人,双师型教师334人;有省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高校教学名师20人;有电子信息、农业、社会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学等硕士研究生导师55名。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专家学者和外聘教授233人。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业人才队伍。教学立校成效显著。学校开设本科专业63个,覆盖文、理、工、管、经、法、教、艺、农、医十大学科门类。近年来,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国家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省级“课程思政”系列项目13项、获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100余项。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各类奖励1709项,获“挑战杯”国家级省级奖131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项目1007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6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彰显,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0%以上。科研兴校成果丰硕。学校紧扣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省市产业发展,推进政产学协同创新发展。组建了9个省厅级科研创新团队,30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立了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研究院,2个省市级成果转化平台,30个市厅级科研平台。成立了服务南向开放战略的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三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院士工作站、全省高校首个“诺贝尔奖专家联合工作站”。建成第一个厅市共建的“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固态资源发酵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精制川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酒史研究中心、四川省思想家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重点研究平台。建设有四川省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四川省法律援助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90多项,获横向课题800余项。发表理论研究成果1700多篇(部),拥有科技攻关和关键应用技术2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共23项,其中一等奖2项。服务荣校稳步推进。学校主动对接和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党管人才原则,积极组建“博士专家服务团”,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着力为省、市产业发展和宜宾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提供应有的服务和支撑。建立了全面服务省市竹、茶、质检、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竹学院、茶学院、质量与标准化学院、自动化与机电工程学院等特色学院,是四川省“精制川茶骨干培育产业”支撑单位之一,与8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川茶学院成功获批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基层管理干部;共建教师教育学院,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教师。“油樟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智慧农业系列集成软件”“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系统运维能力及大数据工程研究”等一批应用性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已为地方培养培训了2000余名基层干部、7万余名各类教育人才,教育服务优势日益突出。对外合作特色明显。学校借力国际化打造转型发展特色,是教育部“中美双百计划”全国首批15所试点高校之一。与湄公河流域5个国家11所高校签订谅解备忘录,与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国际现代教育理念和国外课程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国际化办学。学校成立了中美应用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澜湄汉语学院,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实施学生国际交流能力提升计划,建设有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学生海外交流学习项目。引育结合,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实施优秀人才国际交流计划,选送大量教师到国外开展交流和学习;近年来聘请了来自日本、德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的44名外籍教师。教育部高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把学校借力国际化推进转型发展的特色称为“宜宾模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按照第三次党代会擘画的发展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 “2468”总体谋划和“十大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内涵发展道路,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 成都锦城学院成都市锦江区
    学校简介“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公布——我校位列同类高校中西部第一、全国前五。2022年4月19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我校位列同类高校中西部第一,全国前五。软科还特别提到,“2021年独立学院转设工作持续推进,16所独立学院成功转设为民办高校,其中4所位列百强,表现最好的是成都锦城学院(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位列民办高校第5名。”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是近年来与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齐名的世界主流学术机构排名之一。ARWU多次被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官方报道,曼彻斯特大学、西澳大学等世界百强名校也将提升ARWU排名定为学校战略规划的明确目标。软科每年定期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等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内权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排名指标和方法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得到了高等教育专家的公开高度认可。成都锦城学院始建于2005年,其前身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21年5月,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成都锦城学院。学校地处成都市高新西区,定位于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十七年来守正创新,办学成绩斐然,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社会评价好、综合声誉高”的良好局面。在四川同类院校中最早进入省内“二本”和“一本”招生;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创业率超过3%,国内升学率和出国深造率接近20%),铸就了“就读锦城,锦绣前程”的口碑。在软科排行榜、武书连排行榜、《广州日报》应用型大学排行榜等第三方评价中,锦城学院在同类院校中常年处于中西部领先、四川第一的位置。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四川省地方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四川省高校“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办学规模学校占地2100余亩,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2200余人。设有财务会计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院、艺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共13个教学院和3个特色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科专业学校设有58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100余个专业方向,形成了文、理、工、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近年来,以建设“智慧工科、技术文科、数字商科、多维艺科”为目标,促进跨学科融合,已获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使毕业生具备新思维、掌握新科技、服务新产业、胜任新岗位。现有专业中,审计学(ACCA)为省内本科一批招生专业;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新闻学、通信工程、网络与新媒体6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与新媒体、软件工程、市场营销、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5个专业为“省级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金融学、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获批四川省“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项目”;软件工程、工程造价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共获批3D引擎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建筑信息模型(BIM)等16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师资队伍学校以师德、师风、师才、师能为核心要求,延揽名师、培育优师,组建了一支由知名学者与业内精英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三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职工1800余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6.30%;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8.5%。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陈世卿先生领衔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教授长期在学校任教。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已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获奖者、四川本科高校教指委和其他各类专家库入选专家40余人,多名青年教师在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师资队伍中,“有行业证书、行业经历、行业业绩,懂行业前沿”的双师型教师占比高达60.3%,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保障。教学设施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6亿元,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场所(室)87个。其中,现代企业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物联网与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商科实训中心获批“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新建有智能科技与5G应用创新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实训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智能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云财会智慧实验中心、数字商科实训中心、现代金融实训中心、BIM创新实训中心、融媒体实验室、4K超高清演播室、模态试验室等新技术实验实训中心,并与蜀道集团、四川华西、中国邮储银行、四川教育报刊社等406家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源图书馆馆藏文献丰富,馆藏文献总量307.58万册,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创新与创新管理服务型数字图书馆”等荣誉。学校与成都图书馆共建“成都图书馆成都锦城学院分馆”,学生可共享借阅成都图书馆318万册纸质图书。教学科研学校已获批各类国家级试点、项目、一流课程等共计56项,各类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试点、项目、教学成果奖、科研项目等共计471项。其中,《创业管理》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人工智能应用基础》《全媒体采访与写作》等26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让数据会说话》《机器学习与入门》等20门慕课上线国内主流慕课平台。《土木工程概论》《新编现代实用文写作》获“省级规划教材”。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学会/协会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32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重点项目2个。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5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365项。国际合作学校从建校伊始就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推行“国际化战略”,与比利时根特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悉尼科技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萨里大学、西班牙卡特赫纳理工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70余所世界级名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和科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展开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交流合作,为中外双方师生提供包括学历教育合作(本硕连读、专硕连读国际班等)以及各类短期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机会。学生获奖近年来,“锦城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忙项目、忙创新、忙竞赛,在诸多赛事上屡获佳绩。例如: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国奖3项、省奖135项,学校连获七届“优秀组织奖”;在“挑战杯”“创青春”大赛中,获国奖7项、省奖225项,捧得“优胜杯”1次;在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国奖78项、省奖1794项,如夺得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冠军、世界电子竞技大赛冠军、全球华人广告金犊奖等好成绩。此外,以锦城学院为专利权人的专利共计403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61项,外观设计专利33项。学生中还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4人,“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5支,四川省、成都市学联主席9人。社会服务学校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与四川省经信厅、四川省企业联合会等600余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与中国移动、用友软件等企业共建共享实验室;与普华永道、字节跳动等企业合作开设“实验班”“定向班”;与企业或基金会共建产教学院,建成税谷学院、华为ICT学院、直播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公益学院等;与地方企业建立横向课题合作,师生团队参与到青白江中欧铁路港、自贸区、紫坪铺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等各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项目中;与四川路桥共同举办“柬埔寨商务部、旅游部高级干部培训项目”,与省外事侨务办共同主办“尼泊尔媒体记者研修班”“厄立特里亚卓越工程师”培训等项目;服务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干部培训覆盖13个省市,19300余人。就业前景学校通过搭建校地合作、校会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四大合作平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打通学生就业直通车。学校构建了扎实有效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年度举办夏季实习生双选会(参加企业多达300余家)、秋冬季招聘周、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国有企业知名企业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大型人力资源平台网络招聘会等近百场;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的信息发布渠道,年均发布招聘信息1200余条。 共计向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坚持保证每生均有2-3个就业岗位选择,促进毕业生“稳”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高端就业率近50%、创业率近3%,被四川省教育厅授予“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锦城学子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认可,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逐渐涌现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据不完全统计,“锦城”校友中已涌现出200多位银行行长,5000多位党政军界干部,8000多位文化传媒工作者,1万多位工程师,1万多位职业经理人及企业高管,此外还有1600多位创业校友创建了1800多家校友企业。三方调查显示,“锦城”校友对学校的满意度高达94.76%。考研深造学校为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切实有效的考研保障体系。近年来,学生国内升学率和出国深造率已接近20%。万余名应届毕业生和校友进入境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悉尼大学、东京大学等知名学府,据不完全统计,“锦城”校友已有1万余位硕士,100多位博士。学校还先后与四川大学、泰国商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项目。服务配套7个食堂和1个杏岛餐厅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满足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饮食习惯;现有学生公寓43栋,标准配备为4人间,配备空调、独立卫生间、洗漱台及衣柜、电脑桌、热水器等设施;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馆、网球场、健身房、瑜伽馆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生活服务设施完备,校医院、超市、自助银行、物流中心、水果店、美发店等满足学生生活需求。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