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关于做好高职扩招现场报名等工作的紧急通知
2019-06-2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皖招考函〔2019〕121号

各有关高校:

2019年高职扩招前期报名工作已经结束。为做好本次扩招工作,根据省教育厅的部署,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1.所有招生院校不得在现场报名的同时开展测试和录取工作。各招生院校要在招生章程审核公布、高职扩招专项招生计划下达后,方可按照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和招生章程针对不同类型考生组织不同形式的测试。各招生院校要对测试过程全程录像,省考试院将派员对所有院校的现场测试工作进行巡视。

2.省教育厅相关文件已经明确面向小学、幼儿园教师,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和新入伍士兵的招生院校;退役军人招生计划将主要安排在省级以上示范高职院校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各招生院校要严格按照下达的招生计划执行。

3.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现场报名时间、测试时间及预录取公示时间,考试信息和录取信息于7月30日前报送省考试院。

4.各高校可对以同等学力报名的考生安排高中阶段相关文化素质测试。

5.各招生院校要根据考试测试成绩和各校扩招专项计划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6.允许考生选择多所高职院校现场报名,参加测试和预录取,但最后只能由考生自主确认录取一所高职院校。

7.请各校在现场报名时将以上要求告知考生,并由考生签字确认存档备查。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2019年6月21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现占地总面积1269.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图书馆藏书207.16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药资源中心腊叶标本室储藏了15万余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室。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446人(其中博士、硕士3037人),有16个二级院部(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447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961人。有国医大师2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2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皖江学者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6人、后备人选13人,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11人,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725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有来自国内外的64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2020年新增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安徽省Ⅱ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Ⅲ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1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学校注重彰显办学特色,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和赢卓奖学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意及创业”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近三年,共有千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赛事获奖129项(含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4项)。学校重视实践育人,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学校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2020连续两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突破,主持承担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2016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00余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现有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7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另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建有18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黄山、亳州、六安等15个市县人民政府及一大批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有5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紧跟地方建设需求,围绕以中医药为主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多层次、多方位、多模式的全面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合作,并制定相关政府中药材发展规划。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2016年以来,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10余项;承担了200余项校企合作课题,年均横向合作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与企业共建科技合作平台15个;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指导亳州、六安、黄山、池州、宣城、滁州、安庆、阜阳等地区药农中药材种植,受益人群上万人。实现学校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布局的有效对接,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希腊、马来西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中短期培训。学校注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是一所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文化塑校、依法治校、开放荣校”六大战略,着力培育“精诚是新”中医药人才,构筑安徽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地,引领安徽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建成国内有实力、省内高水平、行业有影响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10月)校址:合肥市龙子湖路350号(少荃湖校区),邮编:230012合肥市梅 山 路103号(梅山路校区),邮编:230038合肥市史 河 路 45号(史河路校区),邮编:230031合肥市寿 春 路300号(六安路校区),邮编:230061电话:0551-68129004/68129026传真:0551-68129028 网址:http://www.ahtcm.edu.cn/
  • 学校简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滁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坐落在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滁州市,紧邻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琅琊山和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是广大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学校于2002年,由滁州建筑工程学校、安徽滁州技工学校、滁州市商业干部学校、滁州市供销干部学校、滁州市粮食成人中专学校和滁州市财税干部学校六所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学校,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同年立项为首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建设单位。2020年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期检查中获A档。学校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专升本学生联合培养试点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省级创业学院建设单位”“高职扩招标杆校”。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校园占地1336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9亿元。设有14个教学院部,53个高职专业。全日制高职学生12108人,社会扩招学生2203人,继续教育学院在校生9998人。专任教师485人,其中正高33人,副高13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09人,“双师型”教师265人,有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名师8名,省级教坛新秀19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有中央财政扶持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0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类项目63门。教师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17项。学生获得包括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竞赛在内的国家级奖励12项、省级147项。我校体育健儿在国家级、省级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2人3次打破2项省记录。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生毕业后半年创业率均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近三年大学生孵化项目存活率超过60%以上,省教育厅两次推荐我校参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强化社会服务,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与德资企业博西华(博世-西门子)公司连续合作23年,采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2013年7月,学校牵头成立安徽滁州职教集团,并当选首任理事长单位。2019年,职教集团获首批“省级示范职教集团”建设单位,并入围第一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立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15项,签署各类横向课题115项,签约经费近1000万元。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均超过20000人次。横向课题、社会培训等社会服务综合到款额累计3290万元。出版著作21部。获专利授权 858 件,其中发明专利61件。据“高职发展智库”(专注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威研究机构)对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统计显示,2020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居全国同类高校第55位,省内同类高校第2位。发表三类以上核心论文200余篇。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的论文数据显示,2018年学校发表论文数位居全国同类高校第20位,省内同类高校第1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期刊。学校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6S文化、志愿者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和创业文化,形成了以“和而不同 乐在其中”为内涵的“和乐”核心文化理念,为“三全育人”和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学校鼓励师生自觉践行“修能致用 笃学致远”的校训精神,坚守教风、学风,弘扬校风。届次性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校团委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学校秉承“和而不同 乐在其中”为内涵的“和乐”核心文化理念和“修能致用、笃学致远”的校训精神,植根滁州、服务滁州、贡献滁州,坚持地方性、技能型、合作式、数字化办学定位,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全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 学校简介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8年。学校是安徽省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省优秀教学管理集体、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 学校设有12个学院,现有6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艺、文、法、经七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生16800余人,研究生2100余人。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教师1214人,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48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094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58人。拥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9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7人。 学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安徽省高校智库。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70多万册,电子图书300多万册。 学校紧紧依托“大土建”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练科研方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27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95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并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2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800多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7项、一等奖22项。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专业教育评估(认证)通过专业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新工科项目4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 学校现有节能研究院、徽派建筑研究所等25个科研机构,拥有建筑设计研究院、岩土勘察设计院、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校办企业,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近年来,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新生录取分数线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和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表彰、奖励1000多项。 学校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已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白俄罗斯、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校是教育部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 学校坚持“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创新领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努力奋斗!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蚌埠市蚌埠市经济开发区
    学校简介海军士官学校作为全军最早创办的两所士官学校之一,1986年11月1日在美丽的淮河之滨—安徽省蚌埠市正式成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确立“坚持作战牵引、强化岗位对接、聚焦技能培养、锻造特质人才”的育人思路,提出理想信念特别坚定、军事素养特别过硬、专业技能特别精湛、战斗作风特别顽强、国际化素养特别突出为核心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校本训练为主体、部队实习基地为依托、军地科研院所为补充”的多元联合培训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海军特色的士官人才培养路子。学校被评为全军“教学优秀单位”。学校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根本标准,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秉承“育大海骄子、铸舰连脊梁”校训、“求是、求知、求胜”校风,聚焦练兵备战,培育打赢尖兵。学校被誉为“海军士官摇篮”。
  • 学校简介安徽三联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主校区地处合肥大学城翡翠湖畔,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于1997年投资创办,为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三联学院的成立已分别载入安徽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新中国成立70年安徽大事记。2005年,学校获批成立党委;2008年,获批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面积780余亩、校舍面积34万多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020.9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14.83万册。现有交通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财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漫与数字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护理学院和机器人工程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部、图书馆等教学及辅助单位。学校以工为主,管、经、文、艺、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开设本科专业4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学校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等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办学20余年,累计为社会培养人才6万余人。学校充分利用三联集团科技产业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培育教科研团队,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组建了交通安全应用技术、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数字艺术等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安徽竹稞学宫文化研究中心、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剪纸艺术研究中心、贸易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中“交通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安徽省承接单位,“剪纸艺术研究中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安徽三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暨安徽三联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获安徽省科技厅批复并授牌,与安徽三联交通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申报的“营运车辆安全驾驶保障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学校按照举办者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形成了“交通安全类、智能控制类、数字艺术类、健康养老类”等四个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其中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环境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等为省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画、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英语、商务英语等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交通运输、动画为省级一流(品牌)专业;智能交通、人工智能为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画、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为省级新专业建设项目。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新医科专业建设。近年来,获批“基于多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的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等7项省级“四新”建设项目,“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66项省级重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5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机器人工程”等9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电气与自动化教研室”等3项省级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学”等5项省级一流教材建设项目,118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省级课程类建设项目,2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名省级教学名师。校长金会庆教授(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团队为学校第一批省级教学团队,截至目前学校共有13个省级教学团队。交通信息与安全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22项、省级734项;积极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改”,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交通科技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55项、省级奖项1275项。学校已与日本西九州大学、大阪产业大学、东京福祉大学、北陆大学、法政大学、东北多文化学院,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WAIFS学院,韩国国立交通大学、拿撒勒大学、忠北大学、培材大学、济州大学,美国布莱诺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先后四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连续六年荣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荣获“安徽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5A单位”,2014年荣获“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优秀人力资源输入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4、2015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7年获批安徽省创业学院,2014、2017、2018、2019、2021五次年荣获安徽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18年荣获科技部和国家奖励办公室颁发“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荣获2018年度“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荣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颁发的“2019年品牌实力民办高校”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生为本,师为根,质量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依法办校、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秉承“厚德博学、砺能树人”的校训,发扬“勇闯难关、拼搏向前;开拓创新、争创辉煌”的学校精神,把握机遇,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努力将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实现“百年老校”办学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