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办法
2016-09-0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7号),现就建立和完善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制度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目的意义

高中学考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以下简称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完善高中学考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进教学管理,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适合本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促进高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提高人才选拔培养质量,为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考核原则。促进高中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高中各门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提高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

(二)坚持个性发展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考试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健康、多样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合理设置考试科目、内容、时间安排和成绩呈现方式。考试方法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确保高中学考的信度和效度,考试结果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积极发挥高中学考对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和诊断功能,促进高中改进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强高中学考成绩在高中毕业和高校招生中的应用,服务高校科学选拔人才。

三、考试科目和安排

(一)考试对象

高中学考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在校生均须参加。学生按课程标准修完某学科的规定学时,方可取得该科目的考试资格。2021年起,报名参加普通高校统一招生录取(以下简称高校招生录取)的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须持有规定科目的学考成绩。

(二)考试科目

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定的科目均列入高中学考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等14门, 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类型。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6门科目,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其中,不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为合格性考试科目,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是等级性考试科目。学生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优势有一定的了解后,从以上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确定3门等级性选考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的学生可不参加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为适应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需求,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设合格性考试科目。报考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和不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必须参加语文、数学和外语科目学考。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不用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学考,用统一高考相应科目考试成绩来替代学考成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等5门设合格性考试科目。

(三)考试内容和方式

考试内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科目等级性考试内容,以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选修Ⅰ内容为依据。14门合格性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均以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必修要求为依据。各科目考试命题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在全面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制订《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明确各科目考试题型、命题原则、试卷结构和计分办法等。

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考试以纸笔闭卷考试为主;创造条件,逐步增加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操作测试、外语听力和口语的考试。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和美术考试实行笔试和实际操作(1-2项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体育与健康学考以实地素质或技能测试为主。

(四)考试组织和时间安排

高中学校要统筹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学生参加考试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机会,考试成绩以最好的一次作为最终考试结果,并允许学生更换一次等级性选考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9门科目考试,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其他8门科目每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学完可考,每学年6月和次年1月开考,学生择时报考。一般安排学生在第4学期末进行历史、地理、化学和生物4门科目的第一次考试,第5学期末为有需要的学生安排第二次考试;第5学期末进行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和物理5门科目的第一次考试,第6学期末为有需要的学生安排第二次考试。从2021年1月开始,每次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9科全部开考。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60分钟,由各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在高一或高二各考一门,音乐和美术科目在高一和高二各考一门。体育与健康在高中3年每学年进行一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在高三选择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技能进行测试。具体时间由各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统筹安排。省教育厅负责制订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5门科目考试办法,对命题、评分标准、考场设置、组织方式、监考要求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内容作统一要求,并负责统筹指导各地做好组织实施,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巡考和抽查,确保考试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公信力。

四、成绩呈现和使用

(一)成绩呈现和公布

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9门科目,卷面满分为10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科目等级性考试,以及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位次由高到低分A、B、C、D、E 五等,0分不记等级。各等人数分别为参加当次当科学考考生总数的比例依次为15%、30%、30%、20%和不超过5%(含E等和0分)。在公布成绩时各“等”成绩将再细化为若干个“级”,等级细化具体办法另行规定。其余合格性考试科目(含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等11门),考试成绩均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和公布成绩。经批准设立的内高班学生成绩等级单独划定。

(二)成绩认定及有效期

等级性考试科目获D级以上成绩可认定为该科目考试合格。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单科分数达到一定成绩(具体标准另文通知),可认定其高中学考同一科目成绩合格,学生可以不用参加相应科目的学考。方案实施前已取得我省高中学考C级以上等级成绩的,可认定其为高中学考的相应科目合格成绩。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或用于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学考成绩,应届生当届有效,往届生当年有效;用作高中毕业与学历认定的学考成绩,长期有效。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取得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高中学考成绩,由省级主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可办理成绩转入,但不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也不用于高职院校招分类考试生录取。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入的考生,以及往届生或社会人员需要参加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必须持有我省组织的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科目中选择的3门有效学考成绩。参加高职院校招分类考试生录取的,必须持有我省组织的语文、数学和外语等科目有效学考成绩。

(三)成绩使用

作为高中毕业与学历认定的主要依据。学生按课程标准修满规定的学时获得相应学分、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必要条件和主要依据。因高中学考成绩不合格未能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学校应根据高中学籍管理相关规定,分别准予学生结业或肄业;学生结业(肄业)后继续参加相应科目的学考,考试成绩达到毕业标准后方可发给毕业证书。学考成绩合格也可作为高中阶段其他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认定高中同等学力的主要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高中学考成绩给学生排名。

作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参考。高中学考在普通高中学业评价、质量监测和教学指导等方面具有检测和诊断功能,是反映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高中学考作为进行高中课程管理、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但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高中学考成绩既是学生参加高考的基本资格,也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考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志向、学科特长和拟报考高校各专业招生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科目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参加录取。语文、数学和外语科目学考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学考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高中学考制度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涉及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教育公平。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形成统一高效的高中学考工作运行机制。省教育厅负责全省高中学考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指导各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开展高中学考具体实施。各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高中学考工作,确保本区域高中学考安全顺利实施。要加强宣传和解释工作,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确保考试工作顺利进行。

(二)确保命题质量。加强命题队伍建设,建立命题人员资格标准和命题专家库,强化命题人员培训。加强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切实提高命题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

(三)严格考试管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标准和要求,认真组织高中学考工作。统一设置考点、考场,规范考场布置、实施程序等。加强高中学考考试队伍建设,明确普通高中学校职责,重视考务和监考人员培训,确保各地学考考试过程的一致性和考试质量。加强安全保密工作,确保考试实施安全有序。加强考试监督和监考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诚信机制,严肃考风考纪,建立健全考试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考试作弊等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建立高中学考测评与评价队伍,统一阅卷和考核程序、标准和方式,确保评分公正、客观、准确。加强对评卷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确保评卷质量和公信度。重视考试研究,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考试管理制度和适应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高中的学考体系,并使之随着中学教育改革进程和教学、考试手段的现代化而不断完善、发展,真正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确保高中学考质量。

(四)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测。严格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开好选修课程,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开齐开足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严格落实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操作要求。高中学校要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成情况进行考查,确保完成必修学分。调整教学组织方式,合理编班,落实学分制和走班教学,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合理确定教学进度,严禁随意增加或压缩课程授课时间,不得违反规定提前开始或结束毕业班教学工作,统筹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加强对学生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学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加强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教学需要。加强对高中学考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高中和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将根据职业高中和初中教育的特点另行制定。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4年4月,孕育于“国家火炬计划”,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举办,委托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是中山市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131所、广东省10所之一、中山市唯一一所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于一身的中国高职“大满贯”学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园区、服务中山、面向大湾区”的办学定位,秉承“立德、明志、精业、惟新”的校训,坚持“高、新、特、精”的办学理念,坚持“院园融合”的办学特色,构建了高职教育的“中山火炬模式”。是全国不多的、没有“围墙”的“园区大学”,也是省内唯一以“园区模式”办学的高职院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9300多人,教职员工434人,其中博士34人,硕士296人, 高级职称1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领军人才8人、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6人、广东省技术能手4人、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5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办学条件优越学校位于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腹地,被九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七大产业集群、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天然簇拥,学校坚持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将整个园区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空间,将学院“院园融合”的触角逐步延伸到中山新兴产业带。校企联合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生产性实训校区,构建了“政、校、企、行”多方联动办学机制。——教学成果显著学校对接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高端装备智造等新兴主导产业集群组建了6个专业群23个专业,拥有国家重点专业4个、骨干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发展专业2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15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广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7个、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广东省品牌专业8个、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专业15个、中高职衔接招生培养改革试点专业10个、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1个。主持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14门,拥有广东省精品开放课程17门。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省级专业实训基地7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个。拥有部省市共建“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人才培养成效突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学生近3万人。学校历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9.37%,高于本省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70%以上的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与质量节节攀升。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00多项、省部级奖项300余项。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建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火炬众创中心,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学校毕业生中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创业精英。——办学成绩斐然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脉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全国200所、广东省11所之一、中山市唯一),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200所、广东省14所之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197所、广东省14所之一、中山市唯一)。成功获批为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试点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首批自主招生院校、中国包装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德职教联盟副会长单位。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上升。
  • 学校简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重要共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三方合作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学校以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致力于开展精英教育以及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2016年10月,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2017年学校招收首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2018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2020年获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路1号,占地面积33.37万平方米,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投资20.43亿元兴建。校园紧邻神仙岭和龙口水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共有21栋建筑,包括主楼、两栋实验楼、三栋教学楼以及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建筑。矗立于中心广场的主楼与莫斯科大学主楼造型非常相似,是校园的地标性建筑。主楼高156米,顶端的五角星被誉为“深北莫之星”。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作共赢、创新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二、办学定位建设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打造中俄人文交流合作高地和重要平台,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做出贡献。培养崇德明理、笃学精工、博文友爱、创新协作、担当使命,通晓中俄文化、掌握中俄英三语、精通专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多层次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坚持“立德为本、文化为魂、学术为基、实践为源”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俄协同育人共同体,强化全过程质量保障。发挥两校学科优势和区域科技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和国际领先的前沿交叉工程技术学科,建立世界级国际化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地位的学术成果。三、办学特色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紧密结合,引进、吸收两校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科优势,融合形成高起点、国际化、综合性、特色化的基本特征。将中俄文化导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全过程,形成独特的科学与文化有机交融、实践与创新双驱互动的大学文化。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发挥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扎实厚重的科学理论基础;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开展精英教育。采用中俄英三语授课,以俄语为主。俄语语言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快速、深入掌握俄语语言知识与能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发展素质教育,重科学基础、强创新实践。采用小班授课方式,开展研究型、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实践性课堂教学。四、人才培养学校以高精尖为教育发展方向,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学校远期办学规模为5000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学校从2017年起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从2018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校采用中文、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国内本科招生录取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631综合评价”模式。学校目前在校生规模约为1340人。2021年首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00名(含4名留学生),其中16名同学获得莫斯科大学“红本”毕业证,中国籍本科毕业生中86%在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升学深造。截至2021年底,赴莫斯科大学留学的30名同学中已有17名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五、学科专业学校依托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和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应用的办学优势,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市科技产业集群特点,突出高起点、国际化和综合性的办学特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合理布局,打造中俄文化教育科技合作和“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9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科11个专业方向、2个博士学科,其中俄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应用经济学4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学校现开设9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经济学、化学、俄语、生物科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即将开设一批自然科学类、工程类、艺术类专业。研究生专业学校现开设应用数学与信息技术、基础材料学、纳米生物技术、地球生态变迁与人工干预系统、国际经济与商业、俄罗斯语言文化、对外俄语教学、城市生态学与区域规划、国际经济(商)法、国家审计和无机化学等11个硕士专业方向;俄语语言文学、生物学2个博士专业,均实施莫斯科大学培养方案。国际学生培养学校重视多元化国际教育环境的营造,从首年招生起,就有国际学生入学。目前,在校国际学历生的比例超过10%,有境外学习交流经历的中国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对国际学生采用与国内学生一体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住宿管理、文体活动等均与中国学生一致,使得中外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交流。六、科学研究学校根据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莫斯科大学基础科学研究和北京理工大学工程研究的优势,正在启动设立计算数学与控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研究中心、现代生物学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前沿交叉技术研究中心、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以及SMBU-Sistema合作基础实验室、SMBU—Roscosmos合作基础实验室。根据深圳区域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学校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的研究能力优势,计划在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新能源与智慧社会、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地球科学与海洋工程、航天与航空工程、环境与生态、健康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重点建设。七、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48人,其中:教师和科研人员232人,管理及教辅人员116人,外籍教职工188人。专任教师中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学校现有9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或通讯院士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双院士1人,国家人才专项3人,深圳市人才专项16人,省市级优秀教师4人;形成了以莫斯科大学教师为主的国际化教师队伍,生师比小于10:1。学校已启动面向全球的英才招聘工作,着力引进国际知名学术大师、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积极组建由俄罗斯知名学者、国际学术大师领衔的高层次学术团队,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师资队伍。
  • 学校简介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潮汕学院)创办于1999年8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教发[1999]128号)设立的普通高等院校,颁发国家普通高校毕业证书。2006年12月率先通过“国家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座落于著名侨乡、商贸名城普宁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临厦深高铁普宁站,北接潮汕机场,背靠八百亩莲花山公园。 目前设有创业学院、理工学院、工商学院、人文学院,共计四个二级学院。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学院专门成立跨境电商学院、物流产业学院和服装产业学院,同时建有潮汕文化研究中心,VR建模中心、食品药品检测中心、高端服装定制工作室、创客空间等重点实训室26个,校外实训基地32个。 学院坚持探索创新,大胆变革,学生在国家级和广东省大学生技能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就业质量逐年提升,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独树一帜,成果辉煌。各级政府、各类院校、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机构来访络绎不绝,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赏。办学二十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学院正朝着“创业名校、就业名校”的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18所之一)建设单位和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是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单位、广东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成果暨“一校一品”体育工作示范基地,入选“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入选为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高校(13所之一),并筹办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工贸分院。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市,现有天河、白云、荔湾三个校区。天河、白云校区占地1100亩,校舍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7年的广东省冶金工业学校、广州有色金属工业学校,1999年开始承担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0多人。党建领导核心作用彰显,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目前,学校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1个,广东省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2个。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排名第8,获绩效考核一等奖。组织机构完善体系健全,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目前设有内设机构29个,其中党政管理机构13个,教学机构12个,教辅机构4个。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现代交通运输、高效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急需紧缺专业,对接广东省规划发展的七大支柱产业、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六大未来产业和十大重大科技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专业构建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模具智能制造、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群。以校企合作产业园为纽带,与龙头企业共建了测绘地理信息、智能制造、信息安全、VR/AR、新能源汽车等5个新工科特色产业学院和1个创新创业学院,培养行业化、个性化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目前,现有专业44个,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2个,省级一类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二类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4个,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9个,省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专业8个,省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9个,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专业4个。学校在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目前已获得“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30个55种,新建2个“1+X”证书实训考证基地。师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学校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拥有博导2名,二级教授2名,有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省级青年珠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领军人才、省级高等职业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42人。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2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1个,省级高职教育优秀教学团队5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4项。获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44项。实训实习场所条件优越,德技兼修知行合一。学校建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应用人才培养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有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省级专业实训基地、公共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15个;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83个。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了79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10个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政府搭台校企联合打造,产教学研融合发展。依托学校职教集团,发挥政校行企协同共建作用,紧密对接学校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测绘地理信息等优势特色专业(群),在 VR/AR应用技术、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LIDAR 技术、无人机数据处理等领域打造了集产学研一体化的技科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东省VR/AR+职业教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近年来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省地质科学技术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2019年1项科技成果入选广东高校高质量科技成果库,2位教师荣获2019年中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人才协同培养渠道畅通,“中高”“高本”升学有道。学校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嘉应学院、肇庆学院、韶关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等多所本科院校开展“3+2”中高衔接、“3+2”高本衔接、专插本在校协同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退役军人学历提升等协同人才培养,搭建起从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培训等方面贯通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地的“立交桥”,打通学生学习上升通道,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校现有1个鉴定机构,年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近2万人次。“双创”氛围浓厚生机勃勃,英才辈出活力四射。学校牵头发起“政校行企·万讯创新创业学院高校联盟”,当选“联盟”首届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携手企业成立“创新协同育人中心”和“万讯创新创业学院”,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学分制管理,完善激励与培育机制,将创新创业大赛与质量工程有机融合。与企业共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省团委青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多元育人平台,高质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2019年度学生荣获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银奖1个,铜奖2个, 2019“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3个,一等奖4个,获得广东省优胜杯;学生创业项目“探杯创客---高校创客文化一站式供应商”首次参加国家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第五届中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决赛最高奖项高校组一等奖1个。2019年大学生创业率远超全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立德树人为本“三全”育人,人才培养质量领先。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持续完善“工贸技师”、特长奖、校内奖学金和团内评先等四大奖学体系,通过“八个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工贸大讲堂、百家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月、科技文化月、“双创一篮子”工程等校园和文化载体,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创新创业实践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奖项253个、省部级奖项955个,其中含“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互联网+”广东省决赛1银奖4铜奖、广东省“挑战杯”科技发明制造类特等奖1项、广东省“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金奖1项。学校荣获“2017年度广东省高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和“2018-2019年度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专业招生形势持续向好,就业前景稳居前列。学校贯彻落实《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面向16个省(市、区) “阳光”开展普通高考和“3+证书”、退役士兵、中职自主、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依据学业水平成绩录取、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集团办学、高职专业学院、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等多类招生,学校招生吸引力持续走高,第一志愿投档率连年均达到100%,录取分数稳居广东省高职院校前列。同时招收赞比亚、印度尼西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学历留学生,协同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国际人才,赋能“一带一路”。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继续保持高水平,201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92%,总体就业平均起薪为4456元,名列省内高职院校前茅。2019年毕业生母校满意度高达99.5%,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4.88%。优质国际专业标准引进,职教中国品牌输出。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境外教育机构共同探索学历教育、师生交流、学分互认、海外实习、国际专业认证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工作,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的测量技术国际技能竞赛和有色金属行业国际产能合作境外人才培训论坛。作为职业院校“走出去”试点院校建设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制定导游专业国际教学标准、选派教师赴赞比亚教学、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等,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贡献工贸力量。
  • 学校简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2年4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校坚持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同心同向,始终与特区改革开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与信息技术发展同频共振的“三同”办学理念,生动体现了特区办高校的根本遵循、根本动力和根本规律。学校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B档),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中德职教汽车机电合作项目”试点院校,现拥有3个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含1个备选项目)。校园占地92.5万平方米(1389亩),建筑面积58.48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577人,其中专任教师940人;龙头企业兼职教师数近300人。现有16院2部2所,具体为软件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交通与环境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应用外语学院、中德机器人学院(原中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新教育研究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公共课教学部(素质赋能中心)、体育部、信息技术研究所、滨海土木工程技术研究所。开设信息类为主的专业49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超1.5万人。2003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获批立项;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单位并最终以“优秀”通过验收;2011年,“网络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获批立项,实现广东省零的突破;2014年,“数字媒体专业群”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获批立项,资源库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16年,首批入选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017年,中德学院挂牌成立并开始招生,同一年,联合105家职业院校及企业,牵头组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2018年,成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同时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项目,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共同培养“4+0”应用型本科人才。2019年,获教育部国家优质高职院校认定,入选财政部 教育部中国“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B档)。教育体系,先后出台一系列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等政策,地方统筹支持力度大,多元参与、协同推进体系完善。深圳着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东岸世界级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重要支点,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深圳ICT产业链全球最完备、成果转化最有效、产业集群规模大、技术引领最前沿,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深圳具有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精神特质。学校根植改革热土,发扬特区开放创新精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教深度融合,信息特色鲜明。学校成立了深圳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与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技能、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和社会服务等维度全面对接ICT产业,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实习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学校70%以上的专业都紧密契合信息产业的研发、应用和服务,是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国家安全战略专业体系比较完备的高职院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作为发起人成立了首个国家级“中国职教技术教育学会微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了首个全国高职院校微电子二级学院;联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共建第三代半导体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联合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等共建国家“芯火”平台人才实训基地;与华为、深信服、360等8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华为合作举办ICT学院;与腾讯、亚马逊联合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师资团队优秀,高端人才众多。学校搭建了以国家级名师、珠江学者、鹏城学者和深信学者为核心成员的领军人才梯队。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选手1人;现有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特支计划”教学名师3人,“珠江学者”9人,珠江学者岗位数和人数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位;现有“鹏城学者”9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73人;教师博士化率45.7%,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9%,现有广东省技术能手2人,高层次技能兼职教师12人。研发实力强劲,服务贡献突出。学校构建了“1+15”科技创新改革制度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省市校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校企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扎实推进,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大。建有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4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市级科研平台11个,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近年来,无论科研立项,还是科技获奖,都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共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科技创新奖2项,自然科学奖2项,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进步奖二等奖。在前沿性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优势明显,连续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数达30项,连续10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数超过100项,2018年立项数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2018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4项,立项总数名列全国高职第二。全国高职校“十三五”期间社科基金立项排行榜中,我校以3项规划基金项目,4项青年基金项目,立项总数7项的成绩位列全国第4。对区域产业发展支撑有力,近三年技术服务收入近亿元,获企业捐赠设备300多万元,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治理体系完善,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形成了办学治校“1+6”工作体系,实施了以绩效考核为主线的教学、科研、人事等系列改革,强化了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党建领航五育并举,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高职唯一), “风雅颂诗经艺术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校。匠心育人成绩喜人,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数量、高端证书获取率、就业薪酬水平均居全国前列。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奖励36个。2018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总数位居全省第一,首次参加“华为大学生ICT大赛2018全球总决赛”即荣获网络赛道唯一的一等奖。国际合作深入,辐射影响广泛。学校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合作举办中德学院,培养可在欧盟就业的国际通用技术技能人才;与宝安区政府、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德国乌尔姆市政府四方共建“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该基地以国际先进技术转移为纽带,以校企合作育人为载体,创建中德双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资本”多方联动的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合作模式与体系;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了留学生,实施了“留学深信”计划;与海外87所院校及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青春深信成新锐,勇向潮头唱大风。面向“十四五”与2035年远景目标,学校将继续开拓奋进,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治理能力等“三个能力”,按照把双高标杆立起来、把高职本科办起来、把世界名校建起来的“三个起来”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学校。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