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高考成绩公布 26日起网上填报志愿
2013-06-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高考网上填报志愿:6月26日-7月1日

  广州市招考办提醒,确认前可多次修改志愿,但记得最后点击确认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晓璇、通讯员穗考宣报道:2013年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将从6月26日至7月1日进行,分两个时段进行。广州市招考办提醒,考生志愿未在网上确认前,可多次上网修改自己填报的志愿。当考生确定不再进行志愿的修改时,必须点击 “志愿确认”按钮,未点击“志愿确认”的志愿不予承认。

  分科类分批次填报志愿

  据介绍,考生填报志愿将分两个时段进行:

  第一时段:6月26日12:00-6月27日12:00。本时段填报需政审、面试、体检的提前批军队武警公安司法等院校(含普通高校国防生)志愿,需要填报军队武警公安司法等院校(含普通高校国防生)志愿的考生必须在本时段填报。

  第二时段:6月27日14:00-7月1日14:00。本时段填报除提前批军队武警公安司法等院校以外的其他各批次、各科类院校志愿(包括提前批的其他非军队武警公安司法等院校志愿),所有考生(包括已在第一时段填报军队武警公安司法等院校志愿的考生以及“3+证书”的考生)必须在本时段填报。

  考生在网上填报志愿,先要根据《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平行志愿投档及录取实施办法》、《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或《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招生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招生专业目录》)的要求分科类分批次填报志愿。要注意及时查阅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新增补及更正的《招生专业目录》等相关信息。

  考生在提交所填报的志愿后,志愿填报系统将进行数据逻辑校验,如果出现红色的警告字符,所有志愿将无法提交,请考生仔细核对院校代码与专业代码后进行修改,直至正确为止。各中学将在7月1日-2日打印考生志愿表,并组织考生办理签名手续。

  广州市招考办提醒,为避免集中填报造成网络“塞车”,请考生注意避开填报志愿高峰期,尽量减少连续在线时间,提前在填报截止时间前确认。

  艺术生体育生不能跨类兼报

  艺术类考生要处理好跨类兼报的问题,由于艺术类院校(专业)录取与文理类院校(专业)录取同批次进行,当考生文化课成绩与术科成绩均符合某批文理类和艺术类分数线要求时,考生只能在同一批次选择一种类别填报,即不能在同一批次内既报艺术类院校(专业)志愿又报文理类院校(专业)志愿。至于体育类考生,当考生文化课成绩与体育术科成绩均符合某批理科类和体育类分数线要求时,考生只能在同一批次选择一种类别填报,即不能在同一批次内既报体育类(专业)志愿又报理科类(专业)志愿。

  此外,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报考香港、台湾地区有关高校并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内地高校统一录取,省招生办公室不再向其他高校投放已被香港、台湾地区高校录取的考生档案。填报香港中文大学[微博]、香港城市大学的考生,要注意两校均按高考统考成绩(不含政策性照顾加分)投档。

  漏报只能征集志愿时补报

  广州市招考办表示,考生须在规定时段的时间内上网填报志愿,逾期不报,责任由考生自负。漏报志愿(含志愿无效)的考生只能在录取阶段相应批次征集志愿时补报有缺额计划的院校志愿。本科文、理类各批次院校录取时,由于考生志愿不平衡,可能有部分院校未能在第一组院校志愿完成招生计划,因此,考生应在合理填报第一组院校志愿的同时,积极、合理填报第二组院校志愿,以提高被录取机会。同时,考生还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高考成绩,积极填报相关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

  提醒

  6月28日琶洲有高招咨询会

  为给考生提供直接向招生学校咨询的机会,更好地了解今年的招生信息,科学填报志愿,广州市招考办将在6月28日在琶洲展馆举办“广州市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现场咨询会”。有需要的考生、家长[微博]可前往参加咨询会活动。

  医科院校也有非医好专业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世宁,实习生罗欣报道:24日上午,由羊城晚报、金羊网联合举办的“高招直通车—2013年高考招生网上咨询会”南方医科大学[微博]专场举行,该校副校长文民刚与考生们分享“医科院校也有非医类的好专业,不要随意放弃‘专业调剂’”。

  低分亦能搏热门专业

  2013年南方医科大学招生计划总数为3300人,广东省本科计划1320人,其中八成为医药类专业计划,包括文科计划58人,理科计划1262人。另外,护理专科今年招生150名,在3A批招生。今年南医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在广东省的招生计划从去年的30人增加到40人,同时暂停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经济学(卫生监督与管理)三个专业的招生。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南方医科大学的录取原则和很多院校不太相同,学校采取志愿优先和专业优先的原则。“举例来说,生物统计学专业,甲学生考了600分,报了生物统计学的专业,但是他在第二专业报的;还有一个学生乙考580分,但是第一专业选择了生物统计,在录取的时候我们会录取学生乙,因为他第一志愿填报的是生物统计学。”文民刚讲道。南方医科大学录取过程中不设专业级差,但学生填报专业的顺序将直接影响录取的结果。

  惜每年百多人被退档

  文民刚介绍说,往年南医大每年都会有100多人被退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服从专业调剂,不少考生和家长抱着“进医科院校就一定要学医”的观念,结果分数不够被退档,很可能就错失了读重点大学的机会。“其实,南方医科大学非医类也有很多好专业,只是考生和家长不是很了解。”

  “如果学生对物理、自然科学、工程感兴趣,我建议学生报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文民刚说。该专业是工程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南医大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大型影像诊断设备的图像分析、信号处理等。在理工类院校,类似的专业一般都是热门,而在南医大,近年来这个专业差不多30%的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甚至降分录取来的。文民刚还向考生推荐该校的生物统计学、护理学等招生冷而就业热的专业。

 

热门院校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市顺德区
    学校简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管理、省市共建、顺德区政府投资兴建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B档建设单位。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制造业重镇佛山顺德,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顺德广播电视大学和1994年成立的顺德永强成人学院。2002年,广东顺德师范学校和顺德成人卫生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迁入位于德胜东路的新校园。学校按照“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的办学要求,坚持以高等性统领职业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办学,确立“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秉承“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校训。在“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以智慧化、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为重点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2005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第一批立项建设单位,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2016年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B档建设单位。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等多种荣誉称号。多次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教学资源50强”、“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学校环境优美、设施良好,校园占地面积1749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3亿元人民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超过3.66亿元人民币。学校拥有校内实训基地35个,实验实训室240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15个。学校有校外实训基地541个,其中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9个。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高标准的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等各类场馆。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2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2781人。现有教职工933人,其中专任教师731人、高级职称263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7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5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0人。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能源与汽车工程学院、轻化与材料学院、医药卫生学院、设计学院、商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烹饪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外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共有专业55个,其中“双高”高水平专业群2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家具艺术设计)、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家具艺术设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工业设计、烹饪工艺与营养)、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3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药学)、广东省示范性专业8个(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家具艺术设计、会计、工商企业管理)、广东省重点专业4个(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应用英语、工业分析技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个(园林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品牌建设专业16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家具艺术设计、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社会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药学、金融管理、展示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学校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主持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共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省级精品课程59门。学校强化“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教学科研相结合”,建成科研及社会服务平台34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7个,高级别平台数量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科研经费投入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三,获得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18项,横向科研到账经费累计5314万元,省部级以上科研奖7项,专利授权623件(其中:发明148件、实用新型359件、外观设计116件),软件著作权登记41件。成功转让78件(其中发明40件、实用新型29件、软件著作权9件,合计转让金额312万)。我校学生荣获德国红点奖等国际性技能大赛奖项20个,各级各类全国性专业技能竞赛一等奖196个、二等奖324个、三等奖315个,总成绩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连续多年普通高考录取分数高出全省二本院校,我校在顺德区以外录取的新生,高考成绩100%高于全省二本分数线,顺德区内考生分数线也接近全省二本分数线。学校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98%。2014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学校国际化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统筹整合国内国外两类办学资源,积极探索通过高层次国际合作、推动学校高水平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合作共建的马来西亚UCSI大学顺峰烹饪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烹饪学院,开创了中国烹饪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先河。与世界酒店管理知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合作,联合培养高水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2017年,国务院侨办批准在我校设立“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国内仅有3家),为我校烹饪专业教学及中国烹饪学院建设赢来了更大国际化发展空间和机遇。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以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带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形成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佛山地区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产业、工厂自动化与智慧工厂等产业优化升级。与广东中辰钢构有限公司在肯尼亚共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中辰涂料研究院”,开发适用于非洲环境的系列涂料产品、建立卢旺达涂料产品系列标准。与美的集团合作,共建“美的售后维修人员培训中心”,开发出7种实训操作台(获发明专利4件),为美的公司培训海外技术员工2000多人,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中国企业优质产能走出国门。学校通过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支撑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形成了“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机制,实现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立足地方、服务国家、放眼世界,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院校为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成为推动区域产业高端化和优质产能走出去的有力支撑者,成为职业教育中国发展模式和现代化职业院校的典型代表,成为颇具影响的中国特色职教文化的传播者、推广者。(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0.6.20)
  • 广州大学广州市
    学校简介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对接高质量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对接扩大开放),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5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1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2022年招生专业74%。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42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263人,具有博士学位1500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特聘院士4人、双聘院士4人;外国和国际机构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各类高层次人才45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329人。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一流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精准聚焦的发展原则,按照“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文社科、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基础学科支撑能力;强化师范教育、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集聚工科力量、强化交叉融合,增创和形成新工科优势;探索拓展以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生物信息、脑科学等为重点主攻方向的新医科。现已形成由大土木学科群、信息学科群、数字经济与管理学科群、物质科学与装备制造学科群等优势学科群辐射带动,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已进入前3‰。学校位列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91位;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大学第61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57位;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5-49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劳”五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100%。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学院、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3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课程200门。“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等2个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穗深港澳创新走廊上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谋划在南沙的新发展。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3个。在城市基础设施减震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交通、天体物理、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2021年全校科研经费投入11.23亿元。近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列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30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4219项,授权专利2026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学校2021年SCIE/SSCI、CSSCI发文量2794篇。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0余项。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与风投资本对接,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76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56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448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集团、阿里云计算等近百家大型企业新建合作关系。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或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港澳台交流与合作。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联盟成员大学18所,分布于五大洲15个国家17个主要城市。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基地)。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澳门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帕多瓦大学、华威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境外学习”计划或博士生联合培养等项目。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强化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列为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获批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6年1月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0年7月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2021年8月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还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简称CWUR)和美国权威的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两个著名权威榜单。学校总面积近23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部)。学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设有普通本科专业37个,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6省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4个,广东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项目9项。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近两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临床专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9个临床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学校现有教职工1868人,其中专任教师1329人,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921人(含附属医院),双聘院士2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和讲座教授2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7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扬帆计划”32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次,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专门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现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是“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湛江市医药产业联盟”、“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牵头单位或会长单位。“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68项,其中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1309篇,出版学术著作61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28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学校网络是广东教育科研网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全面覆盖湛江、东莞两校区和直属附属医院,校内数字信息点超过3万个,建设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98万多册,电子图书151万多册,音视频材料9000多小时,订有纸质期刊800多种,电子期刊4万余册,购买及可利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芬兰、波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类交流合作。先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中芬应用型科学大学联合会,师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逐年提高,先后获得欧盟“伊拉谟斯+”高校能力建设及教师交流项目。学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台学生,2019年起招收本硕博层次来华留学生。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守“面向基层兴医强医,培育英才守护健康”的责任担当,形成了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鲜明的特色,获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得到张德江、胡春华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称赞学校是“基层医生的‘摇篮’”。办学64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3万余名医学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04%,在省内位居前列。2016年至今连续六年获得全国“最佳实践大学”殊荣。学校近五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国家级170项、省级409项。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弘扬“严谨、朴实、仁爱、奉献的校风”,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深厚人民情怀,富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国际视野,具备坚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厚实人文素养,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省的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截至2022年3月1日)
  • 学校简介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粤府函[2009]47号文),国家教育部备案,华商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学院面向省内外招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国家任务生。学院以先进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办学实力、科学的培养方案、良好的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实验实训大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校企共建的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凸显出学院的办学优势和实力;优美的校园环境、标准的体育场馆、一流的学生饭堂、空调房学生宿舍,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院现设有9个教学二级学院,共有56个招生专业,已形成商科、工科、医药大健康为主,并积拓展教育、艺术设计和现代服务类专业群,多学科专业协同发展态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多年来我校新生报到率在同类院校中稳居省内前列,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多条"专升本"途径,学生在毕业当年可参加“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学生在毕业当年可参加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报考省内本科院校,学习两年即可获得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学院还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展联合办学、校际合作、短期研修等,为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办学实力为主线,以打造特色和优势为抓手,创新办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把学院打造成一流的高职高专院校。
  • 学校简介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现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学前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牵头单位,学校2019年列入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A类考核,2020年跻身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150强。学校秉承“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办学规模、质量稳步提升。全校现有教职工7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9个二级院系,设有涵盖理、工、文、管、艺等在内的42个招生专业;学校拥有教育部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个,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6个(总量并列全省第15名)、品牌专业4个、重点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省级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省级实训基地13个,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省内仅有16所高职院校获奖)、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还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专业领军人物、省教学名师工作室、省博士工作站。学校“政校园企侨”协同联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政协合作成立江门市政协委员学院、与台山市共建江门职院新宁学院。与翠山湖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才岛”、德昌电机等产业园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对接。与华为公司深度合作,共建鲲鹏学院、鸿蒙学院,形成“校—城—群—链”融合发展模式。与古兜温泉公司、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古兜温泉公司合作成立温泉学院、与新希望集团合作成立绿领学院、与迪浪公司合作成立大数据学院。与澳门旅游学院合作成立大湾区旅游职业教育联盟,探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打开对外合作新局面。近年来,各专业学生在国家、省级专业技能比赛中硕果累累、屡创佳绩,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奖项430多项。从2009年开始连续七届捧得“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是近十二年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2020年获得“挑战杯”创业大赛奖项15项,首次捧得创业大赛“优胜杯”。学校是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3%,专业对口率为82.77%,平均薪酬为3977.26元。报到率、就业率、创业率等指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