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云南省招考院公布高考艺术体育专业统考时间
2010-12-0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云南省招考院昨日公布了2011年高考艺术、体育类专业考试报名时间,考生除了要参加12月15日起的高考报名外,艺术类统考报名时间为2011年1月12日-13日,随后进行艺术类统考;体育类统考时间为2011年3月7日-18日。

  云南省招考院介绍,艺术类统考网上报名时间为12月15日-25日,专业统考报名时间为2011年1月12日-13日。考试时间,音乐类统考为2011年1月15日-19日,美术类统考为2011年1月16日-17日。专业统考报名地点在云南艺术学院(麻园校区)。

  另外,体育类统考网上报名时间:2010年12月15日-25日,考试时间为2011年3月7日-18日,考试地点在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市一二一大街)。(记者 杨理锐)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1年8月1日,原名云南民族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2003年4月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至今已走过70年历程。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接见过我校师生代表;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李岚清、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等亲临学校视察,关心各族师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建设发展。学校首任正副院长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和张冲两位将军担任。自建校以来,一批学界名流,如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著名民族学和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何耀华教授,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少英教授,著名史学家谢本书教授,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奠基人和中坚力量。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民族学、社会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硕士点和90个本科专业,其中,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29个专业进入“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列。现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8个国家特色专业,26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学校拥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云南民族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云南民族大学)”教育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民委—教育部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基地。学校现有在校生33344人,其中本科生26237人,硕士研究生3009人,博士研究生92人,留学生588人,全省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3231人,香格里拉办学点专科生187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18967人。现有教职工1712人,具有正高级职称212人、副高级职称384人、中级职称55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558人,具有博士学位408人、硕士学位908人。学校现有全国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5人,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55人(其中:云岭学者2人、教学名师8人、文化名家5人、青年拔尖人才39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4人(其中:青年人才13人、产业人才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1人,云南省级教学名师8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创新人才13人,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云南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学校占地2550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及人才培养基地十余个,1个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0000件。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图书24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30万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是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首届云南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奖期刊奖“优秀期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至今连续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来源期刊,获评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是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建校以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越南胡志明主席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10万多人次曾访问过云南民族大学,并给予良好评价。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92年开始招收外国硕士研究生,是云南省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先后与美国、挪威、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80多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云南跨越发展,紧紧围绕“立足云南、服务边疆、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办学目标,打好以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中印瑜伽学院为主体的教育对外开放“三张牌”,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语言相通、文化相通、心心相通,当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国内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宗教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云南白药集团、丽江、德宏、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建校七十年来,学校始终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党政管理干部、教育专家、企业家,大多数由我校培养,特别是29个云南民族自治县中的民族干部,大部分毕业于我校。(学校开设有藏语、傣语、傈僳语、拉祜语、景颇语、佤语、纳西语、彝语、哈尼语,壮语、苗语、白语等12个民族13个少数民族语种专业,是全国开办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种类最多的学校。)学校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学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构建了“六个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大力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16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获得“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校”等称号。近年来,围绕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学校形成了“班子团结、校园和谐、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为更好服务少数民族人才培养,2013年,在原有预科教育学院基础上,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落户我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架起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为省内外高校培养输送高质量的少数民族本科生源。基地多次受到国家民委、云南省表彰,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学院学生阿丽努尔•阿力木回信中,提出:将各民族一家亲的信念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上,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5月15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印度总理莫迪的共同见证下,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共建中印瑜伽学院的备忘录,中印瑜伽学院在我校成立,成为印度本土外的全球第一所瑜伽学院。2017年11月,李克强总理对学院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主要领导分别进行了专项批示。经过六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全国高校开创了瑜伽学历教育的先河,目前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健身瑜伽理论研究中心,学院致力于成为瑜伽在中国传播的标准制定者、规则维护者、行业引领者乃至中国瑜伽学科的奠基人。为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发挥区位优势,2014年12月,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同意增设云南民族大学成为第二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单位。2016年12月,经外交部批复同意我校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学校现已在中缅、中越、中老边境口岸建立8个培训基地、在缅甸、老挝、柬埔寨三国建立3个培训基地,同时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和德宏片区分别建立培训基地,为湄公河国家提供了4万余人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为了拓宽澜湄职业教育合作领域,学校成立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教育联盟、澜湄国际合作研究院等多层次、多领域深入推进澜湄职业教育合作,丰富充实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建设成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广西自治区党委行政领导等均对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赞许。此外,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被列入《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云南省政府等多个政策文件中,成为澜湄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项目和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育对外合作交流项目”。70载春华秋实,未来,学校将持续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探索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根植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努力朝着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示范校、“三风”建设模范校踏实前进。
  • 学校简介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加挂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牌子。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4年的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是一所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专业为优势和特色,集农业、食品药品、大健康、工程、经济管理、电子信息等多专业融合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是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云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为农业部“中国-缅甸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云南省农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云南省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是云南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云南省农学会、云南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单位。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现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校下设八院三部(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食品药品与大健康学院、工程学院、互联网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工作部、公共艺术教育部)。现有教职工541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18人,云岭名师1人,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213人;“双师素质”教师186人,其中98位教师拥有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101项,其中,国家级15项;国家专利107项,农业农村部申报新品种10项。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46项,其中科技进步奖3项。学校开设专业54个,在籍学生11359人。其中,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工程造价3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园艺技术、工程造价、畜牧兽医、作物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财务管理7个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学校现有茭菱校区、小哨校区、马龙校区(云南山地牧业科技示范园),校园占地面积超过1万亩。小哨校区拥有700余亩的实习农牧场,马龙校区拥有8000余亩的实训基地。目前,拥有校内实训基地76个,实验实训室126个,校外实训基地188个。建有生猪标准化养殖、现代化无公害蛋鸡养殖、太空蔬菜生产性实训基地等13个省级以上校内实训基地,其中,生猪标准化养殖、太空蔬菜2个生产性示范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园林实训园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食品加工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形成了“全真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三农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4年的云南蚕桑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昆明农业技术学校,1958年分出成立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1962年昆明农业技术学校更名为云南省农业学校。2002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云南省农业学校和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合并组建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学校归口教育厅管理,云南省种畜、种禽、原种猪繁育推广中心成建制并入学校并在学校加挂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牌子。在117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农业科技人才5万余人。学校的发展与云南历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3年朱德元帅曾在学校任体操教习,1929年云南第一任省委书记王德三在此任教,1938-1939年,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曾在学院茭菱校区办学,1941-1942年学校原教学大楼曾为飞虎队招待所。 二、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办学条件 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扎根农业行业,始终坚守职业教育领域,学校积极探索和创新高等农业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兴校战略的引领下,坚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出发点,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学术前沿为导向,逐渐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特色评估中受到专家的高度赞誉,办学特色鲜明。近年来,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院校特色评估,成为云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学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行专科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使学生具备“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现代职业素质。学生毕业时,除获毕业证书外,90%以上的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第9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学校重视并不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创业取得可喜成绩,近年来已有近300名毕业生成功实现自主创业,已连续3年获得“云南省鼓励大学生创业先进集体”。2016年作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获得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奖。 三、学校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坚持依托行业办学,主动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从和服务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009年学校被农业厅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民创业试点培训机构,在学校成立了“云南省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学校下设“云南省农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门开展社会服务,积极参与了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科技增粮技术指导等社会服务工作。2009年以来,生猪综合实验站、油菜综合实验站、玉米综合实验站、马铃薯综合试验站和蚕桑经济研究室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依托学校实施并为全省提供技术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起学校负责了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四个州市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为基层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2011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项目——滇陆种猪选育扩繁建设项目依托学校建设。2015年开始,学校承担云南烟草系统职业烟农试点培训任务,已累计培训700期,培训职业烟农76304人。学校还设有“农业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云南省第210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社会和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被教育部 财政部确定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18年成为云南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云南省农学会、云南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单位并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负责《云南农业》《云南农业年鉴》《云南省志·农业志》的编辑出版等,学院加挂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牌子。2021年成为全国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为学院开展好社会服务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四、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在云南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自2006年以来,分别与泰国、韩国17所农业院校签订了互派留学生、合作办学协议。2006以来与泰国孔敬农业技术学院等10所学校互派留学师生13批次近400人次。学校每年选派30多名学生赴泰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已有20多名毕业生先后到泰国就业。2012年在柬埔寨承建了“中国云南—柬埔寨班迭棉吉现代农业科技友谊示范园”,项目得到了柬埔寨王国副首相高金然的高度赞许。2013年举办了一期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农业技术学院由9名院校长组成的农业教育培训班。2016年农业部将“中国-缅甸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设在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搭建了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家级培训交流平台。2015年以来该中心已经举办缅甸农业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缅甸学员49人。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已开始走出国门,辐射东南亚和南亚。 农业职业教育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云南农业职业教育龙头院校,学校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出,要“依托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农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在东南亚、南亚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学校将在东南亚、南亚农业科技交流与技术培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办学定位,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社会服务和职业培训并重,推进国际化办学,力争“十四五”末全日制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6000人以上。迎着新时代的曙光,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党的十九大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的新方向,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聚焦“三农”,围绕学生发展下功夫,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双高计划”为统领,以国家优质院校建设为抓手,强内涵提质量,整体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将学院打造成“本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农业高职院校!
  • 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市呈贡区
    学校简介云南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全国第二批成立的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成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成为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学校秉承“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精神,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为主体、民族医药为特色,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继续教育和对外教育呈现良好态势,医、理、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中医药院校。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全日制学生1.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2198人,硕士研究生1977人,博士研究生23人,留学生181人。有11个二级学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有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涵盖2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云南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200余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有实践教学基地140余个,其中,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4所。现有纸本藏书110余万册,是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校本部有教职工800余人,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名中医1人,岐黄学者1人,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云南省千人计划产业人才1人、高端外国专家1人、青年人才9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岭学者2人、名医专项15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3人、云南省国医名师4人、名中医36人、荣誉名中医33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7人、后备人才10人;技术创新人才2人,培养对象3人;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7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及培养对象2人。聘有420余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担任硕士生导师、名誉校长、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特聘教授。60余年来,几代名医名家倾囊相授,潜心育人,培养了6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有的植根云岭,造福桑梓,有的远涉重洋,光大中医,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奖获得者朱兆云;旅法中医专家、时空针灸创始人、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朱勉生;军中国医名师宁亚功;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原院长王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陈本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王向明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杰出校友。学校聚焦民族医药、滇南医药、南药研究三大科研集群,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1个,工程实验室1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站点18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6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3个。学校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推进校政、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打造“保健品化妆品第三方检测、临床评价研究、健康产品研发、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运营中心”四大平台,弥补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科研平台短板。与省药监局共建云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院、与省科技厅共同设立“中医药联合专项基金”,是云南省中医药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学校建有世界唯一的中医西学博物馆;2017年7月,国家汉办批准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建有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是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早在1990年就代表中国与西班牙合作办学,建立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开创了中国中医药领域海外办学的先河,被载入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史册;成立“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持续开展面向区域内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医药人才培养。从2007年发起并连续主办10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在此基础上,学校又于 2016年、2018年举办2届“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先后获批“中国-缅甸中医药中心” “中国—老挝中医药中心”2个国家级中医药中心。在中医西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已连续举办9届中医西学国际论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商务部认证的“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基地”、国家卫健委批准建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合作基地(云南)云南省中医药国际教育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成为南亚东南亚区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传统医药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欣逢盛世,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云南省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列为八大重点推进产业之首,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昆明被批准设立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学校将顺势而上、乘势而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围绕云南三大战略定位,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西部有显著优势、在全国有鲜明特色、面向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报考咨询: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871-65918241,邮编650500;本科报考咨询: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本科招生办公室电话:0871-65918999。  学校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1076号
  • 学校简介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国家公办,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位于昆明市金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1955年原林业部昆明林校建立至今,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材成美、树木树人”的校训、“青山有我、绿树成荫”的校风、“修枝修己、厚德厚生”的教风和“笃行敏学、自信有为”的学风构成了“以树木精神做树人事业”的大学精神核心内涵。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类高职院校,学校历经六十余载更迭发展,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林业科技人才,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林业局80%的技术骨干是学校毕业生,被誉为“云南林业人才的绿色摇篮”。学校现占地面积728.6亩,有金殿、杨林两个校区,下设生态环境工程、工业工程、园林园艺、经济管理、信息工程、文化旅游、继续教育与国际交流、马克思主义等8个二级学院、1个通识教育中心,在校全日制大中专学生19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300余人,图书馆藏书资料72.47万册。有教职工556人,其中专任教师407人,博士17人(含博士后2人),硕士209人),教授20人,副教授(含副高)87人。有省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黄炎培杰出教师1人;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1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创业创新课程项目1门;校企共建生产实训基地3个,产教融合基地1个;校内实验实验室(基地)110个,校外实训基地79个,其中8个为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2019年获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22种、38个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入选。学校建成高分云南中心协同创新研究基地,为全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首家通过学分制收费备案的高职院校。作为云南省“双高”学校立项建设单位,目前开设43个专业,其中1个全国职业院校林草类重点专业、7个教育部认定高水平骨干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基本形成多协调发展的专业大格局。通过“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改革和创新,学校完成由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到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及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立项的转型,建成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获130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主持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子课题)2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948项目1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8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4项、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2项、省科技厅各级各类项目28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100余项,进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成果库5项;教师主编或参编各类统编教材及院内使用教材120余种,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500余篇;登记软件著作权16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个。作为一所开放的、有着国际化视野的高职院校,学校现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秘书长单位、“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单位,云南开放职教集团、云南省绿色能源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被指定为中国--荷兰FCCD项目培训中心。2016年成功举办外交部亚洲司项目“首届中缅森林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论坛”,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合作“2+2专升本”双文凭联合培养、中国五百强“走出去”企业老挝太阳纸业合作开展留学生“订单”培养;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孟加拉国教育部签署职业教育合作协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来华学历教育留学生,共培养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家60余名学历留学生。2017年学校荣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云南省文明校园、云南省高职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十佳易班共建高校、云南省平安校园、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昆明市园林单位等殊荣。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单位;学生集体、社团和个人涌现出一批全国高校优秀学生集体、社团和个人;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12年获云南省教育厅就业目标考核“一等奖”,被评为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就业“五强”。2018年教学与学生管理案例被确定为全省高校15强典型案例(教学管理第一、学生管理第二)。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的全国高校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学校五项调查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抽样调查的云南十所高校中名列第一。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双高”学校建设为目标,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专职专业、树木树人,守护生态、服务地方”发展定位和“立德树人谋发展、内涵建设提质量、强化技能促就业、工匠精神强素质、立足林草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主动服务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走出一条融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 学校简介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工、管、文、商、艺并举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云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院校、云南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始建于1952年,长期积淀形成优良的工科办学传统和浓郁的工程文化氛围,工程应用特色鲜明,形成了丰富的优质工科办学资源,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较高,为社会培养了12万余名毕业生,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办学条件优。学校位于春城昆明,占地1250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米,环境优美。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在编教职工近千人,教授80余名、副教授近300余名,拥有3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贴省贴专家、云南省“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等一批优秀教师。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图书资源充足,教学资源丰富,每个专业均建成体系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3个,实习实训条件处于国内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保障。内涵建设强。学校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获省级以上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现有国家示范专业6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1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2个,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4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全国教指委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学校连续2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测绘赛项、工程测量赛项,均荣获教育部当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学生个人、团体获奖均处于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招生就业好。学校得到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及信任,是云南省高考生首选报考的高职院校,省内普高录取分数线居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学校连续10余年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单独考试招生方式,生源稳定、质量高;学校积极拓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批量就业,促进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确保本土化就业增量,积极推进国外省外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云南省就业典型经验10强高校”等表彰奖励,连续十余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就业工作一等奖。社会声誉高。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贡献奖单位、云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云南省校风、教风、学风示范学校等,赢得了“冶金矿业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云南高职教育排头兵”等社会赞誉,社会给予毕业生“做人诚、做事实、有闯劲”的良好评价。在历年的全国高职院校综合排名、学科竞赛排名、办学满意度测评中,学校连续保持云南省高职院校第一名,跻身全国领先行列。学校连续荣获2017、2018年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示范引领好。学校以深厚的办学积淀、鲜明的办学特色,立足祖国西南边陲,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育训创并举育英才,产学研一体促产业转型升级。学校以 “双高计划”为契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面向澜湄区域和南亚东南亚输出中国职教品牌。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