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2021-06-3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第一阶段高考志愿正式填报已经开始!

填报网址

填报时间

6月29日-7月1日(每天8:30-24:00),7月2日(8:30-17:00)。志愿填报截止时间为7月2日17:00,请大家请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进入系统填报并提交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请收好!

1.正式填报志愿的基本步骤和程序怎样?

: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志愿填报系统,根据系统显示的页面,选择院校专业组和专业志愿,确认无误后保存提交。如考生在预填报阶段已生成志愿预填表,正式填报时可直接导入志愿预填表。

志愿填报系统中提供操作手册和填报问答,指导考生使用志愿填报服务系统。

2.考生在志愿填报规定时间内有几次修改志愿的机会?

答:在志愿填报截止时间前,考生均可登录系统,修改和提交志愿。系统以考生正式填报阶段最后一次确定并成功提交的志愿为准。

3.志愿填报时间截止后还可以补报志愿吗?

答:不接受任何补报志愿。考生应尽早上网填报并提交,避免集中在截止时间临近前填报,特别是网络条件较差的地区要防止在填报结束前因网络拥堵而不能登录填报网站。志愿填报服务系统按照规定时间关闭,关闭后考生将不能上网填报。

4.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须参考哪些资料?

答:(1) 《江苏招生考试》(招生计划专刊)。普通高校招生专业计划内容包括院校、院校专业组、专业(专业类)、层次、选考科目要求、计划数、学制、学费参考等。考生填报志愿时的院校专业组代号和专业代号,务必以我省《江苏招生考试》(招生计划专刊)上公布的为准。

(2) 招生高校的招生章程。考生须认真研读报考院校当年招生章程,特别要注意各专业对考生的要求,如体检、单科成绩、选考科目要求等是否符合报考条件。了解对进档考生的排序办法、录取规则等。考生可登录高校官方网站或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查询高校的招生章程。

注意: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专业一定慎重填报,否则一旦被投档到某个高校的专业,又不符合高校招生章程的要求就会造成退档。

(3) 关注2021年《报考指南·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百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江苏招生考试”公众号发布的有关高校招生的各类信息,熟悉招生政策和规定。

(4) 往年的专业录取情况。考生可通过志愿填报服务系统、江苏招考APP,查询到近三年各院校专业录取平均分、最低分和相应位次(或名次)等信息。

(5) 通过有关院校的网站和宣传资料,了解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培养方向,了解目标院校办学综合情况、目标专业建设及就业情况等。

5.志愿填报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答: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专业(类)”模式。院校专业组由院校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类)的人才培养需要和选考科目要求设置,是志愿填报的基本单位。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类)。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类)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同一院校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也可分设在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中。考生的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须符合报考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方可报考相关志愿。

6.志愿填报时,考生的选考科目应如何对应高校的要求?

答:(1) 符合首选科目(历史或物理)的要求。历史等科目类下的专业,只有首选科目为历史的考生才能填报;物理等科目类下的专业,只有首选科目为物理的考生才能填报。

(2) 符合再选科目要求。

① 不提再选科目要求的,符合首选科目要求的考生均可填报;

② 提出1门再选科目要求的,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填报,如某校某专业对化学科目提出要求,符合首选科目要求且再选科目选考化学的考生才能填报;

③ 提出2门再选科目要求且均须选考的,考生须同时选考这2门再选科目方可填报,如某校某专业对化学和生物科目提出要求,符合首选科目要求且再选科目同时选考化学和生物科目的考生才能填报;

④ 提出2门再选科目要求且只需选考其中1门的,考生选考该2门科目中的任意1门即可填报,如某校某专业要求考生选考化学或生物科目,符合首选科目要求且只要再选科目中有化学或生物科目的考生即可填报。

7.普通类分几个批次?每个批次志愿如何设置?

答:普通类录取分本科提前批次、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本科提前批次设置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分别设置4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8.艺术类分几个批次?每个批次志愿如何设置?

答:艺术类录取分本科提前批次和专科批次。其中,本科提前批次分3个小批。

本科提前批次中第1小批、第3小批和专科批次中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实行传统(顺序)志愿,设置1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包括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本科提前批次第2小批和专科批次中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实行平行志愿,设置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设置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9.体育类分几个批次?每个批次志愿如何设置?

答:体育类录取分本科提前批次和专科批次。分别设置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设置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10.特殊类型志愿是如何设置的?填报有何要求?

答: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B类院校)、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志愿实行传统(顺序)志愿,设置1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包括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4类志愿之间不得兼报。

填报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B类院校)、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志愿的考生须符合相关院校相应招生资格,且高考成绩等达到有关要求。

11.体育类、艺术类考生填报志愿时可兼报普通类专业吗?

答:体育类、艺术类考生也可兼报普通类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专业(专科批次的定向培养士官计划除外)。

12.哪些批次不能兼报?

答:本科提前批次的普通类各类院校(专业)、体育类提前录取本科院校、艺术类提前录取本科院校等均不能同时兼报。专科批次的定向培养士官计划与体育类、艺术类不能兼报。

13.考生如何填报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答:在普通类、体育类和艺术类的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中,均设有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考生如在“是否服从其他专业”志愿栏内点击“是”后,则表示愿意无条件服从该院校本批次本专业组的所有专业。

热门院校

  •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栖霞区
    学校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柳诒徵、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杨贤江、徐悲鸿、高觉敷、罗家伦、潘玉良、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79633平方米,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932076.19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271人,专任教师217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54人,副高级职称748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特聘专家4名、青年人才4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7名、青年拔尖人才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8723人,在校研究生13448人(其中学术型7329人,专业型6119人;博士研究生1570人,硕士研究生11878人)。成人高等教育在籍生10795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7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385.93万册,电子数据库166个。校园内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4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重点马院。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类)49个,共涵盖74个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获评A等级;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美术学获评A-等级,工程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国家线下一流课程3门、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11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1本(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3项,基础教育类13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基地、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6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第一单位),13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我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8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首批新型重点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开放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7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3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大学科技园、文创园、地方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在地方建设的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曾先后在全球开设5家海外孔子学院。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及联合培养项目21个,设有学生海外学习项目154个。与世界上43个国家和地区的23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近年来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外国专家80余人;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引智计划”)。每年在校国际学生千余名。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卓越,不断优化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首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融合、高原造峰、特色发展战略,统筹内涵式、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四条路径,实施人才集聚、资源汇聚、治理优化三大战略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双轮驱动,全面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地 址:中国南京市文苑路1号 邮政编码:210023 联系电话: (86) 25-85898966 传 真: (86) 25-85898223 E-mail:xzmail@njnu.edu.cn
  •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市玄武区
    学校简介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199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获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王泽山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学校成为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高校。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秉持“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的校训,弘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围绕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向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新能源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20个专业学院,以及钱学森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个独立学院。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2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个;具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具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授予权;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授予权以及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具有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和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批权。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22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500余人。高层次人才400余人,包括:两院院士25人,外国院士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5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9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7人等。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1个、江苏省创新团队34个。学校先后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首批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 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突出,育人成果丰硕。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工程精英、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定位,立足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新要求,培养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能引领未来的创新型精英人才。建校6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30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国防就业率达35%,其中15人当选两院院士。“十三五”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3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时也是“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落户高校;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在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学校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捧得“挑战杯”。 学校科技优势突出,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在先进发射、光电信息、导航制导、先进材料等科技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防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8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3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十三五”以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1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实现五大奖种全覆盖。由我校担任总师单位研制的武器装备亮相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接受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检阅。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被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活跃,影响日益提升。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英国牛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等150多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现有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入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建有江苏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合作建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院,与法国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共建中法工程师学院,与英国考文垂大学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建有欧亚研究院,包括沙特研究中心、白俄罗斯研究中心、中东欧研究中心。学校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社会各界通过基金会设立了100余项奖教金和奖助学金,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不断追求卓越。 学校办学环境宜人,基础设施一流。近年来,学校立足南京、面向江苏,不断延伸和扩展办学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发展布局。南京校区占地32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1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2.3亿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1.7亿元,图书馆收藏280余万件印刷型文献、1100余万册各类电子型及数字型文献信息资源,主要聚焦核心办学功能提升,是学校传承办学文化、筑牢发展根基、扩大办学影响的主阵地,是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事业的核心校区。江阴校区占地1115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2万平方米,主要聚焦国家战略实施和国际化办学,依托地方区域和产业优势,是建设服务“两个强国”先行区、前沿交叉学科先试区、国际化办学示范区。盱眙军民融合科研试验基地、水下科学试验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正在筹建中,主要聚焦国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是以陆海空天信深度融合的科研试验基地为主的功能校区。 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核心任务,开拓进取、接续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连云港市海州区
    学校简介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是江苏省财政厅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及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位于风景秀丽的花果山西麓,是财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前身为连云港市会计职业学校,始建于1964年9月2日。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历经“连云港市会计学校”(1965年)、“连云港市财经学校”(1973年)、“七•二一财经大学”(1976年)、“连云港财经学校”(1982年)、“江苏省连云港财经学校”(1986年)、“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2004年)等发展阶段,2015年学校升格为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学校秉承“至诚守正”的校训,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实干担当”为行动指引,以“五向五解”为工作思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3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被誉为“江苏财经人才摇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财政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高职院校后勤行业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占地576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设有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商学院、财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学校紧紧围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业已形成以会计专业群为龙头,以电子商务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为主体,行业与区域品牌特色和优势并存的专业群体系。学校共开设18个专业,5个专业群,其中1个高水平专业群、26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室均配备多媒体互动教学设备。实训场室建设日臻完善,已覆盖每个专业群,建有大商科智慧教育实训中心、现代服务业实训中心、二期教学实训中心等现代化实训中心,拥有会计实践教学智慧教室、CPA审计智慧教室、纳税申报智慧教室、智慧录播教室及VBSE实训室等数十个实训场所,其中现代商务实训基地和现代物流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图书馆业务全部采用RFID智能化管理,现有纸质图书37万余册,引进人民网思政教育课程库、艺术美育数字图书馆、万方、知网、维普等国内知名电子资源数据库。学校具有高级职称90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21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级中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0人;连云港市“521”工程人才13人。学校始终坚持高质量办学,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引领六融合能动发展型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拥有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专业1个,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2”专业2个,贯通了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南京审计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设“专转本、专接本”的本科教育,为学生升学拓展了渠道。学校不断强化政校行企协同育人,通过引企入校、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与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企业开办订单班,实现全员就业。学校先后与深圳希施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创新金融产业学院、与江苏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京东电商产业学院,与四季沐歌科技集团签约共建四季沐歌产业学院,不断推进“双主体”育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更高更广的平台。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能力,在各类教学竞赛、技能比赛中实现更高突破。2021年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019年荣获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20年获得江苏省教学能力大赛两个一等奖。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瀛洲葫芦”创业项目成功摘取2020年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多年来,学校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连云港、长三角等地区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学校精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所、自贸试验区研究中心、财税研究所、中国乡村财会监督研究中心,开展自贸区发展研究、电商新农人职业培训、乡村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等工作,积极服务地方智库建设和经济发展。学校设有国家技能鉴定所,组织多种技能证书考核,面向各类党政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素质更新提升培训,承接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各类社会考试,学校的社会责任担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交流。与英国BPP大学合作开办ACCA精英班;与台湾致理学院、醒吾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师生互访等学术交流活动;与韩国明知大学合作开展“3+1”韩国本科班项目;与韩国国立韩巴大学合作开展“3+2”“4.5+1.5”等留学项目,为学生留学升本开通直通车。2018年起与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合作开展留学生学历教育项目,招收来自于老挝的学历留学生。此项目已成为连云港地区规模最大、特色最明显的留学生学历教育项目。今天的江苏财会职业学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财院人将秉承“至诚守正”的校训,弘扬厚德人本,敬业强能校风,继续发扬明理博学、爱生善导的教风,知行合一、理实并重的学风,着眼于办出特色和争创一流的远景,与实现江苏沿海和连云港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紧密相联,我们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一所立足行业、服务区域,财经主体、会计特色,管理精致、社会满意的高等学校。
  • 学校简介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Yangzhou Hospitality Institute,缩写YHI)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质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由中国房地产综合实力排名前10名的富力集团联席董事长、总裁张力先生创办,与瑞士酒店协会(Swiss Hotel Association,简称 SHA)合作,是国内第一所加入SHA联盟的高职院校),全面引进和采用其举办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cole Hotelière de Lausanne,简称 EHL,其酒店教育世界领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洛桑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学校以服务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内涵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文化治校,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为行业企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将学校办成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人才素质过硬的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cole Hoteliere De Lausanne)富力集团(地方开发、酒店发展、文体旅游、医养健康、设计建造、商业运营、互联网产贸、创新服务平台)学校设有中瑞酒店学院、天力建筑学院、联合学院三个二级学院,可招生专业 26个。共有配套实训基地 22个,形成了以酒店管理、餐饮服务、西餐工艺等专业为主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训基地。包括教学酒店(四星级、五星级客房),中厨房、西厨房、中餐厅、西餐厅、中、西式面点房、冷菜间、演示厨房、咖啡厅和酒吧、品酒室、品茶室、画室以及专业机房等实训场所,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学校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将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植入学校的教学中。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已经在酒店管理教育领域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此同时,学校办学依托方富力集团也加大了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开设了多个与集团业务相关的专业,并在专业建设上从办学投入、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到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最后到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任务,以文化育人为基础,以能力素质为重点,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生产和服务一线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立足扬州,面向长三角地区以及集团内部各行业的发展需要,重点建设酒店类特色以及建筑类特色专业群,适度拓展相关专业,主动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和技术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特色鲜明、机制灵活、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学院。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学立艺林,德比馨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文化兴校,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文化兴校”战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内涵建设为抓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办学条件,重点抓好教学质量工程,着力提升育人水平和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 学校简介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麋鹿之乡”美誉的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建有建军东路和希望大道两个校区。学校于1996年5月由盐城工业专科学校与盐城职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始名盐城工学院)创建于1958年,1986年成为全国建材类3所示范性高等工业专科学校之一;盐城职业大学创建于1985年。2000年,创建于1964年的盐城会计学校并入盐城工学院。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半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盐城工学院秉承“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的校训,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践行“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校园主流价值观,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学科名校、文化塑校”发展战略,围绕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文、艺、经、管、农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7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000多人、研究生7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2275.5亩,校舍建筑面积61.1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6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9亿元。图书馆藏书192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35个。《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自科版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700人,专任教师13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700多人、博士600多人、研究生导师260多人。长江学者特聘专家5人、特聘教授28人,聘请兼职教授180多人。现有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400多人,省级教学名师、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18人。学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实施高校。学校拥有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0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18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江苏省“卓越计划”专业、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金课)2门;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1个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点、2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1个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学生代表队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交叉创新一等奖,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世界工业设计最高奖项——红点奖。校“梦之声”合唱团屡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2011年2月应邀赴维也纳参加“中奥建交40周年金色大厅庆典音乐会”演出,荣获全国第一届、第四届、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学生先后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2021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25%以上。学校多次被表彰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主动适应江苏沿海开发、地方经济建设和建材行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8个校级研究院和73个校级研究所(中心),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级智库和2个市级重点培育新型智库、1个省级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设有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近几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39项,省部级项目400多项;获批省级以上奖励112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0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发表SCI、EI等收录文章446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699件,其中2021年获授权发明专利232件。据权威机构统计,学校专利转让数累计达604件,列全国高校第22名。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波兰、瑞典、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 14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等4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硕士等校际交流和科研合作项目。学校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美国底特律大学举办3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民主治校、和谐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总揽全局,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学校党委被表彰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校园节水安全供水智慧管理样板示范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站在新的起点,盐城工学院将汇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坚持走与行业、区域融合发展之路,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学科名校、文化塑校”战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增强整体实力,努力实现“成为一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沿海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建成高水平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