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2023年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第一轮考生网上申请已开始
2023-03-2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江苏省2023年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第一轮考生网上申请今日已开始,请考生及时登录省教育考试院官网(www.jseea.cn)进入系统进行申请。

考生报考条件

已参加2023年普通高考报名,且符合院校报名条件的考生均可申请报考高职院校提前招生。

考生须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10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并取得成绩,考试成绩供招生院校使用。

具体安排

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的考生申请及院校校测与录取工作分两轮进行。

第一轮:3月23日—25日,考生登录省教育考试院高考综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网址为:gk.jseea.cn)的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申请平台,根据合格性考试成绩,结合院校公布的报考条件和专业计划等,向1所院校提出申请,并按院校招生简章的规定参加校测。考生可填报6个专业并明确专业调剂意向,填报截止时间为3月25日17:00。

3月28日前,省教育考试院将考生的合格性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信息提供给其所申请院校。4月11日前,院校根据招生简章有关规定,完成对考生的校测。4月14日前,院校依据考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合校测结果、本校专业培养要求等多种指标,按照向社会公布的录取办法,择优录取考生,并将拟录取数据上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

第二轮:4月18日前,省教育考试院公布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和专业。4月20日9:00—15:00,未被录取且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申请平台向1所院校提出申请,并按院校招生简章的规定参加校测。考生可填报6个专业并明确专业调剂意向。已完成公布计划的院校或者院校已完成公布计划的专业不再进行第二轮招生录取。相关院校于4月26日前完成对考生的校测以及拟录取数据的上报备案工作。

已被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6月份的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录取。确需参加高考,须向高考报名地县(市、区)招办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参加,但不再参加录取。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始建于2008年5月,2010年正式建校,是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坐落于名校云集、产业集聚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校园占地424亩,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学校设有商务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生物科技学院、数字艺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金融科技学院等二级学院,拥有一支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由来自于国际知名企业的工程师、留学归国精英和外籍教师构成,96%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熟悉国际前沿技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水平。现有教职工近300人,在校生约5500人。学校遵循“为产业办教育”的办学宗旨,针对苏州地区服务外包领域人才需求最为紧缺的ITO、BPO和KPO三大重点业务领域,开办了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药品生产技术、微电子技术、金融管理与实务、会计与审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资产评估与管理、数字出版等近30个专业,实现了学院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之间的高度铆合。学校致力于打造“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成为“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并于2010年被认定为唯一一家“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训中心”。2013年学校软件技术实训基地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学校以“尚同于学,尚礼于人”为校训,遵循“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的办学理念。2014年顺利通过了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10月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4月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省示范验收,成为全省最年轻的省示范院校,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将以“建成为省内示范、国内唯一、具备国际化办学能力的中国服务外包第一校”为目标继续努力。
  • 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市浦口区
    学校简介 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学校创建于1983年,1987年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2002年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1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与江苏省人民政府“三部一省”共建高校,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在38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审计事业的初心不改,遵循“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践行“诚信、求是、笃学、致公”校训精神,筚路蓝缕,风雨传薪,业已发展成为审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审计科学研究的基地、审计事业发展的智库和审计国际交流的窗口。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1.8万余名;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85人,具有博士学位731人,研究生导师273人;拥有浦口、莫愁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中共审计署党校、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位于浦口校区。学校构建了以审计为品牌、经管法工文理等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201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权单位,2017年成为江苏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审计、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法律、应用统计、电子信息);拥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个(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理论经济学)和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公共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在江苏省2020年首次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中获评A等。学校设有政府审计学院、会计学院等18个学院(教学部),中内审学院、国富中审学院、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等5个特色研究院;设立润园、泽园、澄园、沁园书院,探索书院和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现有本科专业36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现有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建校以来,累计培养近7万名全日制毕业生,近半数从事审计及经济监督工作。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江苏省本科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和《江苏省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名列前茅;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攀升,稳定在90%以上。学校建有“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监督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政府审计与区域治理法治化研究院”“江苏劳动法治研究基地”和“江苏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研究基地”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金融工程”和“江苏省审计大数据工程”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与中央军委审计署、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江苏省审计厅、广东省审计厅等审计机关、北海市、淮安市、珠海市等地方政府合作,先后成立北海审计研究院、淮安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审计研究院等校地联合研究院,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主办的《审计与经济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南京审计大学学报》为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3项;参与了审计署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以及审计学科建设等重大理论课题的攻关;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Econometrics、《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87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21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4项。学校参与的审计数据采集国际标准(ISO/PC 295)成为ISO首个审计领域的国际标准。学校现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等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等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个;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者20余人次,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66人次,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19人,现有江苏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其他省级人才工程140余人次;获得审计署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省级以上个人表彰10余人。学校作为审计署和教育部合作设立的“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承办单位,以及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承办单位,招收和培养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被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证为中国唯一的“内部审计教育伙伴”(IAEP)合作级高校,与全球伙伴高校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科研合作;被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评为“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大学”“白金级培训机构”;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大学、伯明翰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合作举办学位与非学位本科生教育项目;与法国SKEMA商学院合作成立国际联合审计学院;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建设单位。近五年,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学科性竞赛、海外志愿者活动1500人次;累计选派教师27人次执行70项联合国审计任务,10名教师入选联合国审计人才库;教师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访学研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500余人次;与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亚洲审计组织(ASOSAI)等国际行业组织,美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审计机关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美国、法国、巴西、印度、南非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审计长受聘学校荣誉教授;主办和承办国际会议、国际培训班等45场次。当前,全体南审人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十四五”发展目标,正在为加快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享誉海内外的审计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是199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镇江教育学院、镇江市职业大学和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镇江分校合并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公办普通高校,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办学渊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我国职业教育先行者、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女校,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学校地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现有主校区、丹阳校区、润州校区和老校区等4个校区。主校区坐落在美丽的丹徒区十里长山南麓,依山建园,藏秀聚才。学校传承吕凤子先生“崇爱尚美”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亲情服务,全面关爱学生,形成了“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办学特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荣获教育部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校紧贴高职办学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贯彻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理念,坚持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高教性”, 确立了“四平台(Flat)八模块(Module)”(简称4F8M)高职课程模式,扎实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对接、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能力有机衔接,为地方培养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占地面积近1000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6亿元,有12个二级学院(部)。设有36个专业,其中央财支持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重点专业3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3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十三五”期间,学校着力打造“三大专业组合”,即:集成装备制造、电气、交通等专业,构建镇江智能制造的“全过程”生产性专业组合,打造新工科板块;集成人文、旅游、艺术、财贸、学前教育等专业,构建镇江文化产业的“全方位”智慧型专业组合,打造新文科板块;集成医药化材、卫生护理、眼视光等专业,构建镇江民生事业的“全周期”服务型专业组合,打造大健康板块。现有“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9个,省精品课程10门,出版工学结合教材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20部;有校内实训基地60个,建有数控、自动化系统、嵌入式系统等校内实训实验室15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64个。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近80万册,电子资源图书300多万种。学校设有国家专利导航研究基地、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镇江分院、镇江市旅游学会、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全面素质教育研究所、沈括研究所和赛珍珠研究所等研究和服务机构,并与韩国牧园大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681人,其中专任教师48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31人、副高职称教师237人,双师型教师281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约55.9%,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0人,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国家和省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60余人。近5年,学校获批并承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职院校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1个、镇江市重点实验室2个;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9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工信部科技计划项目4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7项、省高校哲社科项目54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项,其中政府奖7项;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横向合作课题128项;为部委办局、市县区提供政策咨询报告51篇;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的成果获授权专利61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7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91篇,其中SCI、EI、SSCI、CSSCI等收录论文96篇。《镇江高专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在省内开展社会人员招生,同时承担地方中小学师资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000多人,专接本学生1000多人。近5年,有10余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十佳自强之星”“第四届中国母亲河奖”提名奖和全国茅以升教育奖,2支团队获得团中央、教育部“推普攻坚”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誉称号,131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22余名师生获省市共青团系统先进荣誉,6个团队、15位师生荣获江苏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称号,近40名同学在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78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470多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学校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开展“3+2”本专科衔接分段培养,与盐城射阳中等专业学校、镇江卫生学校、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润州中等专业学校等开展中高职“3+3”“4+2”分段培养,以开放大学为依托,组织开展开放本科、专科学历教育,与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本科、专科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构建了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互衔接,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开放大学、远程高等教育等相互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本专科毕业生。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5%以上,很多校友走上了各级党政领导岗位或成为企业管理岗位骨干,一大批优秀校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行业标兵等荣誉。学校连续多年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获得了“全国高职创新教育杰出贡献院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文化育人,竭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全面加强各校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充实内涵,创新管理,集成优势,提升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联系方式:校长办公室:0511-88962911  传真:0511-88962345招生办公室:0511-88962261 88911067
  • 苏州大学苏州市
    学校简介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全校现有教职工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 学校简介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江苏省首家由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举办的公办高职院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学校位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几何中心、吴文化发源地、素有“太湖明珠”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无锡市,坐落在拥有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国家级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地带,毗邻景色优美怡人的新洲生态园,周边机场、高铁、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391亩,建筑面积22.87万平方米,图书馆收藏69万册印刷型文献和100万册电子型、数字型文献信息资源。学校着力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校内外专兼职教师91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71.29%,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为35.29%,“双师”素质比例为79.33%。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80余名企业海归博士、行业精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学校产业教授,打造了校企“混编式”教学团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多名。学校设有物联网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商学院(空港物流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数字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区学院)7个二级学院,拥有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和现代物流等2个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物联网、智能制造、文化旅游和数字艺术等4个校级专业群,对接无锡高新区“6+2+X”现代产业体系,共设置31个专业,全部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形成了工、理、文、艺并行发展的专业格局。现建有校内实践基地40个、校外实训基地208家,其中包括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集成电路)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及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省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高水平平台。与无锡高新区龙头企业共建芯火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奥特维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新吴数字文化产业学院、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空港物流产业学院5个产业学院,探索实践“区校一体、三环耦合、四院融通”的开发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近五年来,获评国家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5部;获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批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项,省高水平专业群2项。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立足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的办学宗旨,始终践行“聚焦高水平,服务学生成长成人;聚焦高质量,服务高新区”的办学初心,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牵头组建长三角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组建全国移动互联和机器人职教集团、全国“物联网和智能互联产教协同育人联盟”和无锡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与大型骨干企业共建企业学院,打造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优势载体,形成特色鲜明的“区校一体化育人”的新吴模式。近年来,学校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先后获批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光伏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教育厅“智能制造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社科联“苏南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基地”,被评为“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基地”“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华夏书香校园”“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创意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2018年、2020年三度荣获“无锡市职业教育产业发展贡献奖”。学校以党建优势推动政行企校深度融合,与高新区(新吴区)六大街道全面共建,缔结政产学研社党建联盟,构建联合教育新模式,建成“学习强国”线下体验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等思政育人平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2020、2021连续两年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2021年获无锡市“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教育”典型案例。获2021年市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1个,获2022年全市组织工作创新创优案例1个;获2020年省党建工作创新奖1个、最佳党日活动1个、党建工作典型案例1个,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建设单位1个。建校19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服务地方和区域就业率达78%,连续多年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设有全省高职院校首家获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新外包管理学院,在新加坡PSB 学院越南分院挂牌成立了“一带一路”越南教育培训基地;学校设立海外教育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自主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4个,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40名,积极探索实践具有新吴特色的"校企校"留学生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先后建成一批校地、校企技术服务平台和特色智库,整合政行企校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应用技术研发团队,积极开展“四技服务”。继续教育学院以成人学历教育为基础,从事区域地方人才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多次获评 “市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同时运行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已培训本科后软件服务外包人才8500余人,并对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退役士兵、残疾人等开展在职教育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新吴区社区学院多年来面向新吴区全体居民进行公益性终身教育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引领,线上线下开展多类型课程及活动,先后被评为“省级社区学院”“省级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培训机构)”“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培训机构)”“江苏省成人教育改革发展40周年40佳社教单位”,由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永清领衔的“新吴学堂泥人工作室”被评为社区教育省级“名师工作室”。学校高度重视文化育人,成立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大力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打造高质量人文素质课程、聘请非遗大师为兼职教授、举办“新吴文化校园博览会”等品牌活动,推进“特色地方文化”、“先进产业文化”、“优秀境外文化”进校园。与街道、吴文化研究会、范蠡文化研究会、市社科联、新吴区网信办等深度合作,设立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实现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发挥师资专业特长,通过为社区、企业提供课程、讲座、艺术指导等文化服务,推进区校一体、文化共融。2021年获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2021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典型案例;2021年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授予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学校”。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将继续秉承“弘毅守正、盈科匠心”的校训,扎根无锡高新区这片充满活力和机遇的沃土,凝心聚力、奋发进取,改革创新、勇于担当,深化“创新驱动、区校一体”的全国高新区高职教育新吴模式,奋力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先导区和长三角开发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