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二本A类院校录取结束 征集志愿生源“火爆”
2010-07-2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今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第二批本科A类院校录取工作27日全部结束,共录取近10万名考生,顺利完成了各科类的招生计划,其中文科实际录取28100多名,理科实际录取62800多名,体育、艺术类实际录取9000多名。

  今年第二批A类本科院校录取工作,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平行志愿改革效果良好,该批次考生志愿总体上科学、合理,录取工作进展顺利。今年考生第一志愿组投档率文科为92.9%,理科达95.4%,远高于去年第一志愿的投档率。第二志愿组又投出4000多名,大部分高校顺利完成招生计划。今年,个别院校考生“扎堆”和“缺档”的现象都大为减少,考生得到合理分流,大部分院校生源充足,录取工作进展顺利。二是今年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改革,使得高校退档数较往年大幅度减少,该批次院校总退档数才1200多人。退档考生中绝大多数是考生专业志愿填报不合理,又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被退档,少数考生由于身体原因或自愿放弃录取而被退档。三是按计划基本完成了该批次院校的招生任务,部分高校挖掘潜力,充分利用预留计划或适当增加计划录取优秀考生。据统计,今年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等第一志愿组投档数就超出计划数,招生计划得到顺利完成。因为生源比较理想,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均适当增加了计划,多录取了一批优秀考生。四是征集志愿生源“火爆”。我省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第二批本科A类院校各科类征集志愿的招生计划有5800多名。从投档情况看,考生重新填报的征集志愿相对均衡,资格线上大部分院校生源充足。

  25日,省招生办组织二本A类缺额院校进行征集志愿,全省共有3.4万多名符合条件考生参加征集志愿,共投出档案6000多个,顺利完成了二本A类院校的招生计划。

  在第二批本科A类院校二次录取中,与第一次录取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截然相反,多数高校生源“火爆”。许多高校由于考生报考“热情”高涨,投档分数线“水涨船高”。文科类报考外省较集中的高校有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哈尔滨学院等;理科类有福建医科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省内几所缺额较大的高校,如韶关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嘉应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在征集志愿投档中,也全部一次性投满。其中省外文科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投档最低分为584分,河南科技大学投档最低分为575分,中北大学投档最低分为569分;理科福建医科大学投档最低分达606分,天津科技大学达604分,江苏科技大学达598分;省内几所高校的投档线也只比原分数线低1-2分。

热门院校

  • 东莞城市学院东莞市全市
    学校简介学校概况学校概况东莞城市学院是由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于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东莞城市学院。学校位于东莞市寮步镇松山湖大道旁(文昌路1号),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规划用地1228亩,完成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校园建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原有的自然环境风貌,以“山、水、树、人”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巧妙运用岭南传统建筑元素,达到了“人与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交融,堪称岭南园林式学府。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45个本科专业;建立了97个专业实验室、218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4个校级科研机构,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数15500多人。学校专门设立了鸿发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励志奖等各类奖助学金项目。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我校连续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教育科学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卓有成效。学校会计学专业获批为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专业获批为2020年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建设为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保险学、物流管理、安全工程建设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现有工商管理、金融学两个省级重点专业项目,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媒体艺术、财务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六个省级特色专业项目。学校共有四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其中两门课程为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工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鸿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伟易达(东莞)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办“华为创新班”“财务管理卓越班” “注册会计师创新班” “鸿高卓越工程师创新班”“机械创新班”等,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教研学校科研能力逐年提升,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不断增长。截至目前,我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820余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取得国家授权专利9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10余篇。学校获得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共4项;建设完成了商科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资教育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近千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8.13%,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业扎实、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队伍,为学校内涵式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服务地方服务地方学校主动服务东莞,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从东莞实际出发,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移动终端多媒体研究中心等24个服务东莞的科研机构。国际交流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与境外高校的深度合作或联合培养学生。目前,已与美国中西州立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南昆士兰大学,韩国南部大学等20多所知名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包含短学期交流、学分互认“2+2”、“3+1”本科双学位人才联合培养、硕士直升等项目。与澳门城市大学开展保荐研究生项目,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同大学等十多所台湾高校开展紧密的教师及学生交流项目。学校加大教师出国(境)外研修、讲学的力度,建设境外师资培训基地,派遣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欧美,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境外的高校访问、研讨、交流。学校还配备了出国留学服务中心和语言培训中心,开设雅思托福、日韩语课程等外语培训,营造良好的国际深造氛围。 (2021年11月)
  • 广州大学广州市
    学校简介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对接高质量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对接扩大开放),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5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1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2022年招生专业74%。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42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263人,具有博士学位1500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特聘院士4人、双聘院士4人;外国和国际机构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各类高层次人才45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329人。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一流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精准聚焦的发展原则,按照“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文社科、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基础学科支撑能力;强化师范教育、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集聚工科力量、强化交叉融合,增创和形成新工科优势;探索拓展以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生物信息、脑科学等为重点主攻方向的新医科。现已形成由大土木学科群、信息学科群、数字经济与管理学科群、物质科学与装备制造学科群等优势学科群辐射带动,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已进入前3‰。学校位列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91位;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大学第61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57位;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5-49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劳”五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100%。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学院、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3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课程200门。“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等2个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穗深港澳创新走廊上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谋划在南沙的新发展。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3个。在城市基础设施减震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交通、天体物理、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2021年全校科研经费投入11.23亿元。近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列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30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4219项,授权专利2026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学校2021年SCIE/SSCI、CSSCI发文量2794篇。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0余项。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与风投资本对接,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76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56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448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集团、阿里云计算等近百家大型企业新建合作关系。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或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港澳台交流与合作。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联盟成员大学18所,分布于五大洲15个国家17个主要城市。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基地)。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澳门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帕多瓦大学、华威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境外学习”计划或博士生联合培养等项目。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强化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惠州学院惠州市惠城区
    学校简介惠州学院地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是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和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省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立项院校、省第三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前身为1946年创办的广东省立惠州师范学校,1978年升格为惠阳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75年来,秉承“敦重明辨、求真致用”校训,努力建设理工科特色鲜明、教师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东江流域重要的人才“摇篮”。学校占地近2500亩,面向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逾1.9万。目前设有17个二级学院,开设58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10个、省级各类优势专业32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个(国家级1个,省级12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17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7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在“2016-202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前100”中,我校名列全国第13位、广东省第2位的突出成绩。学校现有省重点学科6个,各类科研创新平台67个(国际合作平台1个、院士平台2个、省厅级平台14个、市级科平台17个)。近10年获得纵向科研项目1179项(国家级75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突破1亿元;获国内外专利授权633件(含中国发明专利122件、美国专利授权2件);获政府科研奖励71项(省部级及以上15项);连续举办三届“惠州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联合学术研讨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65名,其中教授113名、副教授275名;博士439名,博士占比40%以上;特聘院士2名;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等拔尖人才28名,省优秀教学团队、高校创新团队13个。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同美、日、俄等13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近5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外籍及港澳台籍教师53名。学校坚持服务地方,近10年与24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遴选64项科研成果参展第一、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成功签约136项次;承担社会委托项目680余项,获经费6027.2万元;服务地方继续教育培训逾17万人次,引领支撑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当前,学校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立足惠州、融入湾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统计数据截止于2021年9月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天河区
    学校简介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红色甲工”);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2020年进入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强。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56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国高校和广东省高校前列,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入选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学校以雄厚的原始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建有2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17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09年以来以第一专利权人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2017年,广州国际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这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引擎,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办学模式又一次新的探索。校区按照“卓尔不凡,臻至一流”的发展定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汇集全球创新要素,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示范区建设,致力于建设成为集聚国际高水平团队、培养新工科领军人才、开展深度国际合作、聚焦前沿科学研究、推进高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造创业的高地,率先办成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新工科特色的世界一流示范校区。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学校将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弘扬“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双引擎”,大力推进“学术华工”“开放华工”“善治华工”“幸福华工”“大美华工”建设,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排头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华工智慧和华工力量。
  • 学校简介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广东省先进扶贫工作单位。学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隶属广东省教育厅管理,下辖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附属幼儿园、广东省中药研究所三家直属单位。学校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专业涵盖工、理、医、管、艺等门类,人才培养纳入广东省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的人才管理范畴,同时承担了三个系统教育培训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是培养药学、中药、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医护卫生、健康管理等大健康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历史回顾】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65年6月16日的广东省中药材学校,校址在广州市塞坝口;1974年3月迁址至浆栏路并更名为广东省商业技校第一分校;1979年9月改为广东省医药技工学校;1983年成立广东省医药职工中专学校,与广东省医药技工学校一起办学;1984年迁址至广州市天河区龙洞,1986年3月成立广东省医药学校。1999年学校开始承担高等教育,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5月经教育部备案,正式升格为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5月经教育部备案更名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2008年7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8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获得“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6年11月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文明校园”称号;2018年12月,学校通过评审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10月,学校通过教育部立项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单位;2019年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第二批试点单位”验收;2020年10月,入选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2020年12月,学校中药学院教学党支部入选全省新时代高校党建 “双创”工作培育创建单位;2021年学校荣获全省先进扶贫工作单位。近年来,学校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统领,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结构,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先后获得“广州市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广州市天河区创业带动就业基地认定,成为天河区科技孵化器;“广药职院众创空间”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2016年2月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年,“广东省治未病与新型健康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2017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现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职业教育历程,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有龙洞和白云两个校区,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龙洞校区为主体的办学格局,龙洞校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医保健学院、护理学院、制药工程学院、药学院、生物技术学院、中药学院、食品学院、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化妆品与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学校招生以广东省为主,面向全国,目前主校高职全日制在校生15782人,成教函授生6635人;校园总面积1233亩,其中龙洞校区455亩,钟落潭校区778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6.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257万元,拥有实验实训场地面积7.7万平方米,57个校内实训基地,1162个校外实习基地。【高职扩招】2021年,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前共设有河源市卫生学校、汕头市卫生学校、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湛江中医学校、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6个高职专业学院,作为我校分校区,高职专业学院目前在校生1122人,主要集中在护理、药学、中药学、助产等专业。2021年,学校新增了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湛江中医学校、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河源卫生学校、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阳江江华医院有限公司等6个社会学历提升计划教学点,共招生录取868名学生,学校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为学生合理设置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明确了基本教学条件和师资要求,与之共同加强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办学特色】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明德精业、惟民其康”的校训,坚持“为人类健康事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根据“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健康广东”的社会发展目标,围绕健康相关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服务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逐渐形成以中国特色高水平中药学专业群为示范引领,以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护理、药物制剂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等6个专业群为骨干培育,卫生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化妆品技术等3个专业群为基础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1+6+3”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结构优化、重点突出、内涵先进、资源共享、优势凸显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为广东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根据专业特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又相互联系的,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采取项目驱动方式实施梯度课程建设,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学校持续深入推进内涵建设,中药学专业群纳入国家双高建设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人物形象设计和医疗设备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获得国家级“骨干专业”认定,中药制药技术教学团队获得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食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制剂技术、护理、药学、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等6个专业群获得省级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成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和重点专业11个、广东省一流高水平专业7个,立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一类品牌专业1个、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二类品牌专业8个,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专业16个,“1+X”证书制度试点23个,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4个、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9个,省级现代学徒试点专业17个;立项建设2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主持制定教育部高职高专4个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7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建设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6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立项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6项。2014年,学校主持的“基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制药类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荣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对接医疗器械产业的专业群构建及校所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广东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职食品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荣获广东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基于VR技术开发‘虚拟工厂’,推进食品药品类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荣获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全局式’推进‘健康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荣获广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卓越中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服务县域经济、对接医械产业——跨区域校企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两个项目荣获2019年职业教育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学校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建立校级和二级学院两级教材建设立项机制,逐步形成以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为导向的教材建设体系,近年来主、参编各类教材167部,其中: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主编“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39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首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二等奖1项。学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2015年起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创新创业课程,2016年增设美育教育,2019年将1+X证书制度试点、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思政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施了博雅教育计划,开设公共艺术必修课;在校期间,学生至少修习一项艺术技能。艺术的火种,点亮了学生的健康生命,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业人士,而是一个有文化的完整人格的人。【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素质好,业务精,具有丰富企业经验和行业背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70人(含东校区三二分段专业教师70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46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209人,博士、博士后113人,近81%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86%专业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学校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行业企业聘请了一批能工巧匠作为兼职专业教师,更好地满足了目前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我校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培养对象4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青年珠江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高职专业领军人才4人,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4人,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省海外名师项目3人,省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2人。【职教集团】2008年11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牵头组建了“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教育集团”。目前拥有成员单位943家,包括学校32所(中职13所,高职6所,本科13所),政府部门4家,事业单位22个、行业18个,科研机构9个,企业858家。集团特色鲜明,成为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推荐的唯一一个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在国家职教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为省唯一代表作报告;作为省惟一代表对口支援西双版纳州;连续四年入编《全国职教集团化办学案例汇编》。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集团内部的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外部监控制度、运作方式健全;创建了融合行业办学 、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的 “产教三重融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构建“中-高-本”衔接职教体系;开展“校政行企”的“四层次紧密合作”,服务社会产业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2018年,确定为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科技创新】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课题,联合培养人才,逐步形成科研、教学、实践三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局面。2016年以来,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达3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3项,立项总经费1962.66万元。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类技术服务项目89项,横向课题合作经费659.34万元;科研总经费达2622万元。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110项,教职工发表论文1416篇,其中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277篇,SCI收录47篇,EI收录19篇,ISTP收录4篇。【社会服务】学校是国家南药基地、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广东省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广东省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执业药师培训基地、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人才培训基地,拥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广东省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承担着行业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和科学普及等重要社会服务工作。学院籍成人函授在校生5882人,中国药科大学成人在校生1678人,自考相沟通在校生1133人, 远程教育在校生182人, 2021年开展培训逾56000人次。学校还是全国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医药专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广东省高职高专食品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以及教育部高职高专药品类、食品类、轻化类、化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广东省药学会药用包装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会员单位,主办和承办了全国医药职业院校高职高专组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药品(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研讨会暨建设成果展等技能大赛、学术会议、业务年会、博士论坛多项活动,在省内外的兄弟院校和企业中产生广泛影响。【国际视野】2019年11月,学校荣获“2019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是本年度唯一入选的国内“大健康类”职业院校,2020年学校成为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UK NARIC)会员单位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计划”试点院校,2020第五届中国(青岛)世界职业技术大会上荣获“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2020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蝉联“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中国职业教育走近世界职教中心-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实践探索》荣获2020第五届中国(青岛)世界职业技术大会优秀案例。2021年,我校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研究会单位会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同意我校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举办健康管理和医疗设备应用技术等2个中外合作双学历教育项目,同年在国家教育部获得备案。2019年9月,首届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正式入校学习。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加到4个,合作办学项目数量在省内高职学校居于前列,均对接世界职业教育强国的一流院校举办,课程设置已得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余所高校的认可,毕业生可以直接转学分攻读学士、硕士课程。2021年,引进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UK NARIC)的专业评估认证项目,开展健康管理专业国际化认证工作。近3年,学校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洲南澳大利亚大学、泰国西那瓦大学、澳洲绿星健康护理教育开发集团、新加坡南洋学院、韩国济州观光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台湾弘光大学等国(境)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涵盖学历教育、课程引进、师生交流、联合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学校保持长期、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国境外高校、企业超过50家。作为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的发起单位,学校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大健康发展与教育国际高峰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人才培养高峰论坛、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等系列涉外会议,大力推进大健康产业的本土化与全球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以产业特色、国家高度和国际视野,努力探索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大健康产业全球化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学校重视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比较优势的优质职业教育的对外输出,系统设计服务“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开发了具有国际通用职业标准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保健养生涉外培训包”。2019年,学校招收了11名老挝留学生来校参加学历教育,为中国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开展服务和援助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式和范例。2021年,学校与马来西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境外办学、留学生培养、师资培训等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不断在探索和实践内地高职院校与港澳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2017年7月,香港职业训练局和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正式认定学校成为广东省内高职院校内唯一一家粤港合作美容师“一试多证”定点考场。项目专业增加到2个,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广东地区唯一能开展美容美发和食品安全粤港“一试三证”项目考核鉴定的高职院校。2019年,学校粤港“一试多证”美容师项目面向台湾考生开放,列入国家教育部2019年对台教育交流立项。2019年,学校师生于5月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产业核心技能素养大赛广州赛区比赛中荣获特等奖,8月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产业核心技能素养大赛,又获得冠军,我校荣获两岸教育交流贡献奖。2021年,我校多次与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互访交流,开展与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的合作项目。当前,学校立足粤港澳,辐射台湾地区,正在打造粤港澳台四地认同的区域职业教育培训品牌。【社会声誉】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求发展,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走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之路。学校自创办以来,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数万名毕业生,五十多年办学的执着探索和成果积淀,也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充分肯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前列,是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高素质毕业生遍布广东乃至全国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人类健康相关行业,不少成为行业中的科技精英和领导骨干,深受各界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022年1月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