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自治区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工作顺利结束。今年全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18.37万人,录取14.96万人,较去年增加了1.41万人,录取率81.45%,与2016年基本持平。其中,本科录取8.07万人,较去年增加了0.59万人,录取率43.90%;高职(专科)录取6.89万人,较去年增加了0.82万人,录取率37.55%。我区网上录取工作严格执行教育部和自治区相关规定,以“学、转、促”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公平公正,圆满完成录取工作任务。相对往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完善机构设置。录取前召开各层面会议对录取工作进行部署动员,扎实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工作纪律教育,统一思想认识,严明工作纪律要求。成立了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帕尔哈提·艾孜木担任组长,自治区纪委派驻教育厅纪检组组长王昌霖任副组长,设立录取现场纪检组,派专人全程监督录取工作。今年进一步完善了录取现场工作组设置,民汉工作人员统一编组,共同承担工作任务,各组之间既密切配合又相互制约,形成相互监督的有效工作机制,录取工作更加准确高效。
二是稳步推进改革。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改革始终坚持认真谨慎、稳中求进的原则,结合自治区多语种、技术力量条件有限等实际,今年主要从录取批次合并、增加征集志愿次数、取消双语班普遍性照顾加分、严把录取退档审核关等方面进行改革。录取批次由原来的11个调整为8个;合并原来的本科二、三批次为新本科二批次;实行5次征集志愿,增加考生志愿填报和录取机会;严把录取退档审核关,杜绝以“考生自愿放弃”为由退档现象,增强诚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净化了录取现场。从各项改革措施实施情况看,由于前期宣传培训到位,针对性强,有效扩大了考生志愿选择范围,上线生源充足,考生志愿满足率和计划完成率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目标,社会反响较好。
三是规范录取管理。录取工作人员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纪律要求,各岗位履行职责、认真工作,录取现场秩序井然。严格执行招生“30条禁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录取流程,严格计划管理,严审退档理由,严格数据管理,严格程序操作,做到不突破一个招生计划,不在政策之外降低一分,不在政策之外特批一人,不点招任何一名考生,实现了“录取零点招”、“计划零突破”、“录后零退档”、“违规零容忍”。
四是加强系统防护。切实加强录取系统和数据备份管理,提高冗灾能力。联合网信、公安、工信部门对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研判,快速处置,严防木马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严格信息使用和保管,通过严把工作权限、定期校验等措施严防信息泄露。加强招生录取网站信息查询及发布系统、网上录取系统安全技术防护,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是提升服务质量。认真落实教育部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要求,完善录取现场接待咨询、电话咨询、新媒体平台信息发布于一体的服务体系。通过提供新闻通稿、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录取现场开放日、作客媒体专题(联办)节目、利用新疆招生官方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优势加强招生录取宣传,新疆招生网、“新疆招生”官方微信第一时间发布录取动态及各批次投档分数线,每天北京时间20时左右更新最新录取结果,考生家长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新疆招生”官方微信目前关注人数达28.6万人。录取期间接听咨询电话27369人次,接待来访考生及家长1888人次,比去年减少20%。据统计,查询录取结果及询问录取通知书邮寄情况等占咨询总量的90%以上。
温馨提示:
一是被录取考生应履行诚信承诺,按时到被录取高校报到就学。往年有个别已被录取的考生因学校或专业不理想而放弃就读。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招生计划,也挤占了其他考生的录取机会,而且考生个人诚信也会大打折扣。我们希望考生履行录取后按时报到就学的承诺,理性选择复读。
二是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区内高职(专科)补录。补录只针对区内新生报到流失率超过本校专科计划总量10%的高职(专科)院校。未被录取且有意报考区内高职(专科)院校的考生,可在9月27日北京时间8时至20时,登录“新疆招生网”按要求填报补录征集志愿。集中录取期间已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能参加补录。9月28-29日,补录征集志愿投档录取。
三是严防招生诈骗。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是多样的,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也是高等教育的形式,但跟普通高等教育有区别,入学门槛较低,不需要高考分数即可就读。一些招生骗子故意混淆自考助学辅导、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希望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家长往往在花钱后拿到录取通知书,入学之后方知上当受骗。郑重提醒考生和家长:已被录取考生均能在“新疆招生网”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系统中查询到自己的录取结果。如查询不到录取结果,或录取通知书与查询结果不一致,均为虚假录取。考生和家长如发现有招生诈骗行为,可拨打自治区招生考试监督举报电话(0991—8758128)或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