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5所高校将增17个本科专业
2018-03-2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东莞市5所高校上榜,获得通过的专业总数量为19个。

根据《通知》,东莞市5所高校17个专业进入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其中,东莞理工学院有四个专业,均为工科,分别是物流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材料科学与工程。广东医科大学则有医学实验技术和药物分析两个专业,均在东莞校区上课,并且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招生。广东科技学院今年秋季招生也将新增四个专业,即本次进入名单的资产评估、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产品设计。至此,广东科技学院的专业总数达到31个。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则有机械电子工程和商务英语两个专业获得通过。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通过专业数量最多,共有五个,分别是葡萄牙语、传播学、音乐学、网络与新媒体、社会工作。

另外,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上,东莞理工学院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和广东医科大学的儿科学专业入选。但记者了解到,若入读儿科学,学生将不在东莞校区上课。(记者 李直建)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东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成立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04年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4年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更名为广东东软学院,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2018年通过新建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学校坐落于广东省制造业重镇佛山市,地处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园区,毗邻广州。学校秉承“ 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 ”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 IT 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升本以来,学校严格按照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准和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深化综合改革,积极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借鉴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 CDIO,结合办学实际,构建了TOPCARES 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初步成效。学校先后获得“ 广东省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区人才培养基地 ” “ 广东省信息化人才及 Linux 应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 “ 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20 年度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 ”“2021年度创就业典范高校”“广东省征兵先进单位”等多项称号。学校党建工作成效显著,2021年学校党委荣获“ 佛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截至2021年,学校共设置 22 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 4 个学科门类,面向 15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已累计有校友 3 万余名,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000 余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积极实施“ 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合作 ”。2015 年获批招收海外留学生资格,是广东省民办院校中少数接受国外留学生的高校之一。2020 年获教育部批准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中外合作开展“ 软件工程 ”专业“4+0 中外合作办学 ”项目。学校还与普利茅斯大学、印度 VIT 等 8 所大学开展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分互认项目;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和佛光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议;与英国、美国等合作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互访和交流活动。
  • 学校简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4年4月,孕育于“国家火炬计划”,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举办,委托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是中山市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131所、广东省10所之一、中山市唯一一所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于一身的中国高职“大满贯”学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园区、服务中山、面向大湾区”的办学定位,秉承“立德、明志、精业、惟新”的校训,坚持“高、新、特、精”的办学理念,坚持“院园融合”的办学特色,构建了高职教育的“中山火炬模式”。是全国不多的、没有“围墙”的“园区大学”,也是省内唯一以“园区模式”办学的高职院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9300多人,教职员工434人,其中博士34人,硕士296人, 高级职称1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领军人才8人、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6人、广东省技术能手4人、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5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办学条件优越学校位于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腹地,被九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七大产业集群、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天然簇拥,学校坚持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将整个园区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空间,将学院“院园融合”的触角逐步延伸到中山新兴产业带。校企联合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生产性实训校区,构建了“政、校、企、行”多方联动办学机制。——教学成果显著学校对接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高端装备智造等新兴主导产业集群组建了6个专业群23个专业,拥有国家重点专业4个、骨干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发展专业2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15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广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7个、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广东省品牌专业8个、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专业15个、中高职衔接招生培养改革试点专业10个、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1个。主持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14门,拥有广东省精品开放课程17门。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省级专业实训基地7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个。拥有部省市共建“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人才培养成效突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学生近3万人。学校历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9.37%,高于本省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70%以上的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与质量节节攀升。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00多项、省部级奖项300余项。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建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火炬众创中心,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学校毕业生中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创业精英。——办学成绩斐然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脉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全国200所、广东省11所之一、中山市唯一),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200所、广东省14所之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197所、广东省14所之一、中山市唯一)。成功获批为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试点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首批自主招生院校、中国包装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德职教联盟副会长单位。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上升。
  • 学校简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美丽的海滨城市——广东省茂名市,占地面积135.96万平方米(约2040亩),分官渡、西城、光华3个校区。学校1954年创校,秉承“崇德、博学、求实、创新”校训,坚持“因油而生、为油奉献”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求实献身”学校精神和以“听党召唤、为国奉献;艰苦创业、忠诚担当”为内核的广油“西迁精神”,培养了大批管理精英、技术骨干及各类应用型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教育行业,为石油石化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从2005年起与清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等47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拥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首批)(石油炼制工程),省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开放课程31门。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石油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中心),4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示范基地),10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近三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师资队伍具有正、副高职称人员606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1093人。近两年,自主培养了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得者、2名珠江学者。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863计划”首席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芙蓉学者、楚天学者、龙江学者、珠江学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7人;广东省特支人才、扬帆计划紧缺人才及高层次人才等50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6人。一批教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和省劳动模范、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学科专业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58个,其中理工科专业43个,占比74.13%。工程科学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通信工程”学科入选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3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 ),8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科学研究1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石油化工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石化装备安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产业技术服务平台,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劣质油加工重点实验室),6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级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2个省级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与英国林肯大学共建国际工业安全大数据研究院。与企业共建 “广油——美联新材料研究院” “广油——丰能高新技术研究院” “广油——华丰研究院”等3个新型研发机构。近三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NSFC)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项目1000余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励90多项。获专利授权1200多件。对外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乌克兰、马来西亚、波兰、尼日利亚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近50所高校或政府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及科研合作等项目。2013年,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2014年,成建制培养尼日利亚石油技术发展基金会公派留学生。面向世界各地招收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部分专业学历留学生及汉语与中国文化进修生。与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简称销售华南分公司)、沈鼓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所获荣誉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广东省文明单位”、首届广东省“文明校园”“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发展远景紧抓国家高等教育和石油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三大石油石化央企共建学校这一重要平台,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四大战略,走差异化发展路径,努力建设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通讯地址:广东省茂名市官渡二路139号(邮编:525000)联系电话:0668—2923716 传真:0668—2873904招生咨询电话:0668-2923508学校招生网址:http://zs.gdupt.edu.cnE-mail: zsb2923508@gdupt.edu.cn(以上数据统计截止2022年3月)
  • 广州体育学院广州市天河区
    学校简介广州体育学院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市中心,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学校创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432亩,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在职在编教职工550人。2008年取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 学校自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5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获得港澳硕士研究生招生权,2006年获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和单项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2007年招收国外硕士留学生,2009年成为广东省新增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拥有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6大学科门类。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医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新闻与传播硕士、体育硕士等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舞蹈表演、新闻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等18个本科专业,其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3个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特殊教育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15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24人,占比近八成,副高及以上职称172人,占比超四成。现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和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校拥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15个省部级教学训练基地。有3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14个本科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拥有首批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和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等6个广东省高校重点研究平台。学校主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等3种综合性体育科学学术期刊。 学校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承担一大批国家级研究项目、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一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和多项省部级科技优秀成果奖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2018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体育学立项数,均名列全国体育院校第二名。近年来,学校在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竞技项目上形成特色优势,多次在国际级比赛中位列前茅。2018-2019年,学校在省政府倡导下牵头粤港澳三地80余所高校、中学、体育机构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并成功举办两届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为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做出新贡献。学校开展足球援疆、排球援藏服务,促进民族团结事业。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20多国家和地区3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承办2010广州亚运会科学大会,开创了我国高校一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科学盛会的先河。学校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构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与英国阿伯泰大学合作开展本科2+2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近年来,一大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受国家委派出国援外,加强体育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建校63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4万多人,其中世界冠军60多人(奥运会冠军7人)、政府高级管理人员60多人(大学校长30多人)。广东省50%的体育本科生和70%的体育研究生为本校培养。 办学以来,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我校优秀学子并鼓励他们为国争光。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容国团先锋连等9个党建特色品牌,培育全国、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教师“双带头人”工作室等1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全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单位”称号,学校是广东省唯一连续获得三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荣誉的高校。 在未来发展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建设一流体育大学为目标,弘扬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致力于运动与健康研究与实践,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服务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和人类健康事业,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广东文理职业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收国家任务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广东省教育厅,学院申请升格本科已纳入《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 十三五” 规划》。2017年10月,学院的升本工作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的现场考核,经省高等学校设置专家委员会评议通过,并将学院的升格材料上报教育部。学院坐落在南海之滨的中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北部湾新兴科技工业城市——湛江市,这里人文荟萃,景色美丽,交通便利,水陆空交通网络直通全国各地,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圆梦之地。千亩生态园林式校园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常年绿树成荫,四季繁花飘香,威武将军山、俏丽日月湖把校园点缀得绚丽多姿。学院办学用地1590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图书馆、行政大楼、高标准的学生公寓、高校示范性餐饮中心、艺术馆,网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室内外篮球场、排球场、健身房等。学院实训中心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具备教学、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生产五位一体功能。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基地234家,覆盖所开设的全部专业。基础设施按20000人的办学规模配套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为支持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国家发改委为我院下拨了专项实训设施建设资金。学院正在建设先进的“广东奥克体育中心”,内设“劳丽诗跳水馆”等。学院秉承“生态文理、人文文理、特色文理、品牌文理”的办学理念,设有教学单位“七院一部”,共67个专业。现有学生12650人,教职员工815人,其中专任教师673人、“双师型”教师409人。正、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34.41%,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57.81%,聘请了30多位著名专家、教授为学院的特聘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引进了50多名知名度高的专家、教授为各专业课程带头人;每年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使教育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文化涵养。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荣获了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累计16人次。学院高度重视教研与科研工作,设置有“粤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廉江市电子电器研发中心”“广东文理发展研究中心”“茗龙茶学研究所”“岭南廉江红橙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并制订相关政策,对教师取得教研、科研项目及成果给予经费支持与奖励。近年来,我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立项课题37项。师生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61篇,编写教材36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32项,其中“太阳能LED广告牌”“节能印刷机装置”等十多项已被企业转化应用。学生参加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00多人次。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致力推进校企合作,建有6个校办工厂和一大批校外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敬业创新精神,特别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年来就业率达98%以上。学院一直坚持“全环境育人”,打造园林意境生态校园,种植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名贵植物3000多种共计20多万株,山水花木、石桥楼阁,皆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元素,构成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的校园景观。学院致力于培育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每年举行一次大型校园文化艺术节,43个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善于分享,学会发展。学院“醒狮队”多次参与社会大型活动;我院学生每年组队参加“香港国际武术节”“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珠海全国龙舟邀请赛”并取得好成绩;组织学生参与“广东省运动会”“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海洋博览会”“红橙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担任志愿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综合素质。按照国务院、省教育厅和学院的相关规定,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及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南粤扶残助学工程、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院奖学金、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学院还设立了“ 劳丽诗奖学金"(最高50000元),表彰奖励品学兼优、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和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2006年以来,学院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园林式单位”等荣誉。各级领导和教育界专家多次来校视察,对学院的立体育人环境和人才培养特色非常赞赏。大批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学生、家长、社会给予学院高度的评价。2016年7月1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同志,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时莅临学院考察,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正确,学院建设上档次、很大气;学院专业发展以理工科为主,为广东省建设所急需的大量理工科人才提供了输送保障;学院面向全国广泛招生,有利于不同地区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更好地为全国各地培养人才。目前,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昂扬的斗志,科学、务实的态度,和“以申促建、以申促改、以申促管、申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求进精神,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建设特色鲜明的本科职业院校为奋斗目标,致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