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关于做好广东省2020年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生征集志愿工作的通知
2020-04-2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粤招办普〔2020〕15号

各地级以上市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各有关高职院校:

2020年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生录取(以下简称“依学考成绩录取”)工作进展顺利,大部分院校已完成招生计划。但由于考生志愿填报不均衡,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尚有部分已达到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未被录取。根据《关于做好广东省2020年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粤招办普〔2020〕14号)精神,为使更多符合条件的考生有升学的机会,经研究,省招生办公室决定对部分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详见附件4)进行征集志愿,并组织二次录取。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征集志愿时间

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从4月21日10:00开始,22日10:00截止。

二、 征集志愿条件

(一)征集志愿资格线:文科类100分;理科类100分;体育类文化科总分100分、体育术科165分;音乐类文化科总分100分、音乐术科150分;美术类文化科总分100分、美术术科150分;舞蹈类文化科总分100分、舞蹈术科150分;广播电视编导类文化科总分120分、广播电视编导术科180分。

(二)征集志愿考生范围:凡参加了我省2020年普通高考报名及2019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的语文、数学、英语考试,成绩达到征集志愿资格线,且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均达到D级及以上等级;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和广播电视编导类考生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至少有2门学科成绩达到D级及以上等级,尚未被录取的考生均可参加“依学考成绩录取”征集志愿填报。

三、征集志愿程序和填报志愿方式

(一)查询是否被录取。4月21日10:00起,考生可关注省教育考试院微信公众号(gdsksy),在页面底部选择“小程序”栏,通过考生号和密码登录查询录取结果。省教育考试院也将通过号码106904886向已录取考生在高考报名时绑定的手机号码推送录取结果。

(二)登录“广东省普通高考管理系统考生端”。经查实未被录取且符合本次征集志愿条件的考生可登录“广东省普通高考管理系统考生端” (http://www.eeagd.edu.cn/pgks)进行志愿填报。省教育考试院于4月21日10:00-22日10:00开放“广东省普通高考管理系统考生端”,考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填报志愿并确认,逾时一律不再受理。已经被高校录取的考生,不得申请填报征集志愿。

(三)填报志愿方式。符合征集志愿条件的考生可采用自行上网填报的方式。考生凭高考报名时设置的密码及考生号进入“广东省普通高考管理系统考生端”,按本通知精神和相关要求自行上网填报。

1.填报征集志愿时,考生可填报A、B、C、D、E、F六所院校志愿,每所院校最多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考生可选择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和广播电视编导类中的1类填报征集志愿。

2.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4月21日10:00-4月22日10:00)登录“广东省普通高考管理系统考生端”,录入院校代码与专业代码,并在网上确认志愿前,认真校对所填报的院校及专业志愿。

3.考生提交所填报的志愿后,志愿填报系统将进行数据逻辑校验,如果出现红色警告字符,所有志愿将无法提交,请考生仔细核对院校代码与专业代码后进行修改,直至正确为止。修改正确并确认不再更改后,考生须进行网上志愿确认。

4.考生通过手机短信验证码方式进行网上志愿确认,不设现场签名确认环节。网上确认时,须点击“确认志愿”按钮获取短信验证码,并输入收到的验证码(发送到已绑定的手机)后进行网上志愿确认。在规定的志愿填报时间截止后的2小时内(4月22日10:00-12:00),考生志愿信息不可修改,但仍可以获取短信验证码完成志愿确认。考生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志愿确认的,其志愿无效。在规定的志愿填报时间内(4月21日10:00-22日10:00),考生在未进行网上志愿确认前可多次修改所填报的志愿;考生首次“确认志愿”后,如有需要可最多进行2次取消志愿确认,修改志愿并重新确认志愿的机会。当考生确定不再进行志愿修改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4月22日12:00前)进行网上志愿确认。取消志愿确认后重新修改的志愿必须再次进行网上确认,否则志愿无效。

5.志愿填报期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将使用106904886号码向符合征集志愿条件的考生发送提醒短信,请考生密切留意。考生须妥善保管考生号及登录密码,由于登录密码泄漏造成的志愿填报问题由考生自负。考生在点击“确认志愿”按钮前,必须认真核对所填报的院校及专业志愿。考生在网上填报的志愿,一经最后确认,任何人不得再进行更改。投档时,以考生网上最后确认的志愿数据为准。

6.确保考生征集志愿填报工作安全平稳有序。为保证考生志愿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各市、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要及时通知考生参加征集志愿填报,考生在网上填报志愿时,不得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网。考生要对自己填报志愿的准确性负责。各市、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在征集志愿过程中,相关事宜请及时与省教育考试院联系。

高招处值班电话:020-38627804.38627842(传真);

信息处值班电话:020-38627927.38627931(传真)。

四、征集志愿网上录取时间和程序

(一)征集志愿网上录取时间。录取时间为4月22-23日,组织高校录取时,以考生网上填报的征集志愿信息为投档依据。有意向参加征集志愿的考生,必须按时在网上填报尚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职院校及专业志愿。

(二)征集志愿网上录取程序。

“依学考成绩录取”征集志愿所有科类均实行一次投档。对文、理科类,在征集志愿资格线上,根据平行志愿投档原则,对学考3门科目成绩均获得等级,且有3个D及以上的考生按分数排位从高到低依次检索,以1:1投档比例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对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和广播电视编导类,在征集志愿资格线上,根据平行志愿投档原则,对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至少有2门学科成绩达到D级及以上等级的考生按分数排位从高到低依次检索,以1:1投档比例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

在投出考生档案录检结束后,再按院校缺额专业情况,在征集志愿资格线上,根据平行志愿投档原则,按考生征集志愿以1:1投档比例对院校缺额专业进行补档(含服从专业)。

(三)征集志愿投档时,如院校投档线低于粤招〔2020〕1号文原公布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则该投档线为该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依学考成绩录取”征集志愿和网上录取工作涉及到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各地市、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和有关高校要高度重视,并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依学考成绩录取”征集志愿和网上录取工作顺利进行。

附件:1.广东省2020年“依学考成绩录取”考生征集志愿表(略)

2.广东省2020年“依学考成绩录取”(文科类、理科类)征集志愿在库考生分数段统计表(略)

3.广东省2020年“依学考成绩录取”(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和广播电视编导类)征集志愿在库考生分数段统计表(略)

4.广东省2020年“依学考成绩录取”(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和广播电视编导类)征集志愿招生计划表(分类下发)

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4月20日

热门院校

  • 广州航海学院广州市黄埔区
    学校简介广州航海学院创办于1964年,是广州市人民政府管理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海事本科院校,广东省“文明校园”单位,广东省“冲补强”计划“强特色”建设高校,广东省基层人民武装部建设省级试点单位,连续六年荣获广东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是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航海院校,我国华南地区航运业高级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2018年,广东省委、广州市委明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筹建广州交通大学。2021年4月,广州交通大学建设项目立项获广州市发改委正式批准。2021年5月广州市政府公布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广州交通大学,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2021年5月,学院获批成为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院校园面积68万多平方米,现有两个校区,其中黄埔校区毗邻闻名世界的黄埔军校,琶洲校区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溯源地广州黄埔古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学以致用、服务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持“勤学 善思 厚德 求新”校训;立足广州,面向华南,服务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思维活跃、综合素质高、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以服务海事为特色,工学为主,形成工、管、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院现有教职工854人,其中专任教师61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222人,占专任教师36.39%;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49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31%;“双师型”教师237名,占专任教师的38.85%。学校现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7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教师中有两位高级船长受中央军委和交通部委派先后3次担任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船长。学院设有海运学院、轮机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港口与航运管理学院、航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7个教学单位,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交通运输、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事管理、邮轮工程与管理等32个本科专业(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交通运输”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862人,继续教育学历学生5507名。学院建有校内实验室123个,含校内实习工厂和设备完善的水上训练中心各1个,校外实践基地88个,与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实习船4艘,拥有“广航1号”教学游艇1艘。学院拥有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国际海事组织(IMO)示范课1门,省级一流、精品课程等20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9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承担省级教改项目48项。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级科研平台11个,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广东发展研究奖二等奖1项。多篇专项咨询报告、提案、政策建议得到国务院、广东省领导的高度肯定。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课题100多项,其中,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2021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累计获得市厅级及以上课题 180项,横向项目520项,总经费5377.3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85篇。广州航海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共建“中英联合海事研究中心”,与外交学院共建“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海上合作基地”,与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共建“泛珠国际航运创新研究院”。与澳门城市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瑞典世界海事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国际大学等22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广州航海学院以服务国家航运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7万多人,遍布华南地区航运、港口、航道、物流、海事等部门。2020年12月,1991级船舶驾驶专业蔡木德和1993级轮机管理专业程邦武两位校友同时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与校友“王牌轮机长”吴有胜、“金锚奖”船长李志等“全国劳动模范”一起成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典型代表。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广州航海学院办学特色鲜明,行业影响力强,引领华南地区海事教育发展,是广东省本科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教育与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广东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 学校简介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由广州康弘远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弘公司”)举办,是200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广东省教育厅直接管理、具有独立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校。学院主要面向广东省招生,同时也面向外省招生,至今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23000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核心区域,是其“科教服务”产业板块中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中新广州知识城”是广东省和新加坡合作打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是引领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高地,目前已经累计注册1000多家公司。学院所在的广州开发区更是已经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400家跨国公司投资创业,其中包括17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极佳的区位优势,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院自2004年首次招生以来,曾开设有计算机系、经济系、会计系、管理系、应用外语系、艺术设计系、机电工程系、安全技术管理系8个系部30多个专业。学院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注重校企多方协同育人。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契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贴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并十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年来,学院曾与企业合作成立了10余个技术研发与服务机构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工作室,与包括全球知名企业在内的17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在实际岗位上切实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院开展、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各类文体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历年来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文体、专业技能大赛350余项,获奖1150余人次,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学院一贯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2010年12月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后,又相继在2011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督导检查、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及2014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评估中均获评优秀。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委托麦可思公司对广东省40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学院学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与“核心知识能力”两项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分别位列第2名和第9名,在“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与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学院董事会积极思考学院未来发展方向,探索学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为抓住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及“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的历史机遇,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于人民健康的迫切需求,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学院规划以大健康产业相关专业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类特色专业群为重点,协同发展财经商贸类和文化艺术类特色专业群。  2018年,学院在停办原来所有专业后,首先切入“大健康”民生领域,开办了护理专业,并加大投入建设了基础医学实验大楼和护理学实训大楼2栋实验楼,并装备了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实验室”“人体解剖标本陈列室”“医学机能实验室”“基础护理、临床护理、人文护理实训室”“助产护理实验室”“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医学检验技术实训室”等54间专业实验实训室。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医-校”协同育人,与广东省三十余家医院建立教学、实习等合作关系。2019年,学院又开设助产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并全力打造护理专业群。2020年护理专业群获批成为广东省第一批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未来几年,学院将着重打造另一个核心专业群“ICT”(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并同步建设商科、艺术等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全省同类民办院校中有较大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
  • 学校简介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1月,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2019年7月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0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2021年5月,我校正式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其中松山湖校区坐落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占地1800多亩(含370亩国际合作创新区);莞城校区坐落在莞城区学院路251号,占地330多亩。现有教职工1732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80人、副高职称人员387人,博士797人。有普通全日制学生近2万人,继续教育学生近2.2万人,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5万人,80%左右的毕业生留莞就业创业。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201万册,有35个数据库、172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建成万兆带宽主干、两条40G主干,基本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的IPV6校园网,3.8万个信息点,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AP数量6600多个,出口带宽37.5G;智慧校园建设有129个信息化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建有17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8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社会工作、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10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工程管理、工业工程、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5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凸显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主动适应和支撑引领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确立“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东莞理工学院—文华数字化课程中心荣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案例”。2020年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承办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事,获得季军。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教育厅第三批“易班”建设试点高校。面向全国25个省(区、市)招生,在14个省(区、市)(含已改革省份)第一批本科招生。2005年以来,学校(含联合培养基地)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67名,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9名,学校学位点招收硕士研究生493名。历年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以上。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坚实基础。根据国家、区域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2018年5月,学校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先后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机械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审核结果》及《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审核结果》,学校获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国际商务、社会工作、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土木工程等个学科纳入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工程及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高层次人才资源加速集聚,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2015年以来,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等顶尖、杰出人才59人,学科领军9人,学科方向领军44人,学科骨干4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次,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人次,入选“珠江学者”岗位计划4人次、入选“珠江人才计划”5人次,入选东莞市领军人才4人,入选东莞市各类特色人才40多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近3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科研总经费14亿多元,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光固化成型方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学校先后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有力支撑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由东莞理工学院主导投入,与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谱仪)成功出束,是东莞理工学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里程碑。2020年度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8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38个。组建高水平学科科研重点团队11支、一般团队20支、青年团队15支。拓展境外合作与交流,形成多元国际化办学格局。截止目前,学校与英、美、加、澳、法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2015年成立广东省首个粤台联合培养项目——粤台产业科技学院。2016年成立国际学院,成为东莞市首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本土高校,累计招收来自40个国家的402名留学生。2017年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2018年成立国际联合研究生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世界前100的名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共建成员与古巴、巴西等5个国家共8所拉美大学(研究机构)达成合作。获欧盟委员会立项批准3个“伊拉斯谟+”计划交流项目。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建有多个海外创新中心,未来将加快推进欧洲创新中心设立工作。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两步走”中长期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智慧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等“四个一流体系”。在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数、科技成果奖数、研究生规模、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数、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数、授权发明专利数等六项关键发展指标实现“倍增”,力争在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等方面实现突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100强、理工类高校40强,基本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东莞城市品质提升、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文化、社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成为全国高校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各方学子的向往之地,全面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以更高效率的改革创新、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更高境界的担当作为,落实“学而知不足”校训要求,丰富“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思想,倡导“爱国奋斗、追求卓越”莞工精神,秉持“守正出新、登高致远”战略理念,践行“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价值追求,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数据更新至2021年8月)
  • 学校简介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创办于2000年,是一所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座落于中国最具魅力、最具经济活力的现代制造业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东莞市塘厦镇。这里距深圳中心区25公里,距深圳北高铁站33公里,距深圳机场51公里,交通方便,风光秀丽。学院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艺术类专业为特色,非艺术类专业协同发展”的办学定位,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1+X”证书制度,以赛促教,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学院共设5个二级学院,开设25个专业,打造5个高水平专业群,其中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群获广东省第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学院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竞争力。学院建有计算机室、三维动画制作室、影视实训摄影棚、影视后期编辑室、录音棚、多功能实验剧场、实训演播厅、戏剧排练厅、舞蹈排练厅、琴房等实训实践基地。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学院实行2+1教学,打造以项目驱动为手段的教学实践载体和平台,成立或计划成立用于学生实训的学院歌舞团、演唱乐队、话剧团、音乐剧团;影视文化制作公司、微电影、网络电视剧、网络电视台、广播站;动漫制作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咨询公司、电商平台、微商平台等。与深圳保利剧院、东莞玉兰剧院、深圳市春雨艺术团、东莞塘厦松雷音乐剧团、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深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院现有教师多数为“双师型”教师,具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占35%,主要是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俄罗斯NOVOSIBIRSK舞蹈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单位的教授、工程师、艺术家。学院还计划组建学院经纪人公司,对有专业技能的老师、学生实行系统的包装,宣传推广,培养明星教师和明星学生。学院倡导爱的核心价值观,实施爱的教育。提出以爱立教,以爱促教,以爱立学,以爱促学,让学生能成才,让学院更美好;爱学生,爱老师,帮同事,助伙伴,遵纪守法,厚德为先,行为文明;以标准管事,以制度管人,从严治校,建设健康、快乐、友爱、协作、团结的工作氛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爱教学生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知识,只有不爱学习的学生,把学院当家业,把职业当事业,共同成长的职业态度;爱心付出必须全情投入的价值导向。学院毕业生活跃于全国各省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单位,他们以所学专业从事管理、技术、文艺、设计等工作,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着积极的贡献。新时期,全院师生正以勤奋进取、积极奉献的态度,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树立了以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艺术设计、传媒类为特色,以经济管理、信息工程类为主体专业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正在朝着创建华南地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不断迈进。
  • 学校简介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73年的广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创办于1976年的广州市体工队,1996年更名为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200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广州市政府举办的全国首家省会城市、全日制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培养为国争光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体育人才”为办学目标,坚持竞技体育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强校、金牌荣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确立“崇德、善搏、求实、勤学”的校训,明确“立足广州、面向全国、辐射海内外,打造拔尖运动员孵化哺育基地、优秀体育人才终身教育园区和体育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的办学定位,实施“校队合一”的办学体制,凝炼“体教融合、学训一体”的办学特色。 学院于2010年1月通过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9年底通过验收,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目前全国20所体育职业院校中仅有的两所省级示范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由省会城市举办的体育院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综合体育训练基地之一,连续4个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院构建了贯穿小学、初中、高中、高职4个学段的“十四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独树一帜,得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教育厅肯定,《“校队合一”、“六个环节”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目前全国体职院校唯一获得的最高奖项。 学院位于广州市东北面,毗邻天河高校区。目前占地面积约271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拥有全国一流、亚洲领先的训练实训场馆和设施,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综合餐厅等,并设有实训、科研、医务等配套机构和设施,全方位满足教学训练和生活的需要。现设有9个管理机构、6个教学机构、8个教辅机构、1个附属机构以及14个项目运动队,在读高职、中职和运动员近4000人。学院拥有一支由专任教师与专项教练员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现有高级职称97人、中级职称146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146人,本科学历277人。 学院坚持体教融合,培养拔尖竞技体育人才。先后培养了杨维、张洁雯、杨景辉、杨伊琳、雷声、张雁全、陈艾森、刘诗雯、樊振东、全红婵等10名奥运冠军,谢杏芳、刘婷婷等40名世界冠军,获得世界冠军133人次,向上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100多人,享有“冠军摇篮”的美誉。获得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集体,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广州市集体二等功,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学院不断推动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人才培养双翼齐飞,培养的人才荣获2019年世界军运会9枚金牌,樊振东、郭子愿荣立个人一等功。 学院推动协同创新,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现有体育运动系、体育产业系、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共3系12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4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1个;现有3个体育特色专业群,运动训练专业群立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成立了广州体育职业教育联盟,构建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平台;积极拓展“专升本”办学渠道,与广州体育学院合作开展运动训练专业“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通过构建“学训交替、技术引领”“课堂+俱乐部”“系所一体、学工结合”“校企联动、岗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场竞争力居全省前列,体育生招生成绩、高职本科三二分段招生最低录取分均位居全省第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6%以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4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最受欢迎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源之一。 学院服务区域发展,拓宽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办学,广聚国(境)内外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实施“一系一国际合作项目”,体育产业系与芬兰哈格-赫利尔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办全国体职院首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体育与休闲管理方向”,体育运动系与西班牙埃尔切大学建立合作,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和美国春田大学共建体育康复医院。学院积极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友好交流,为国内外体育院校、体育团体、机构及青少年运动员提供训练竞赛、医疗康复、餐饮住宿等一体化服务。2017年承办由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金砖五国运动会武术比赛,长期与韩国忠北体育高中开展运动员、教练员交流项目,被列入广州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学院凝炼冠军文化,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以“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超越自我、爱国奉献”为内核,弘扬“冠军精神”,加强“冠军讲坛”、“冠军林”、校史馆、国旗护卫队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坚持文化育人,深化爱国主义情怀、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文化特色为一体的“冠军文化”内涵,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将专业培养与企业文化、体育文化相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十四五”发展的新阶段,学院将全力以赴打造国内领先的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保持竞技体育全省领先、全国列前、国际大赛金牌榜上有位;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体育高职院校,勇当全国体育职业教育的排头兵,推动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学校、冠军摇篮”,为广州建设世界体育名城,推动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