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贵州:2015年高考考生位次确定 考生可网上查询
2015-06-2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我省2015年高考文化成绩位次已确定,考生可于6月25日22时起凭准考证号和密码,登陆贵州省2015年高考网上填报志愿系统(http://gkzy.gzszk.com),查询本人位次。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18年1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18年5月通过教育部备案,2019年10月经贵州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机构编制设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专科院校。学校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区双水街道办事处,地处双水教育城,东邻六盘水高速铁路东站,西邻六盘水高速公路东站,背靠以朵森林公园,规划占地面积934.17亩。学校一期工程已建成教学楼、行政中心、图书馆、实训楼、学生活动中心、风雨操场、食堂、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学校秉承“勤奋学习、勤劳奉献、勤俭创业,敢于创新、敢于前行”的新时代六盘水幼专精神,坚持把培养专业化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办学基础,紧紧围绕“服务好学龄前儿童发展”目标,构建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学前教育关联学科为辅助的专业格局,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情怀、严谨科学态度、创新发展精神、教学实践能力扎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目前,学校在校生达4000余人。现开设9个专业: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美术、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艺术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另外: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于2021年年初获教育部批准开设,将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招生。
  •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阳市南明区
    学校简介贵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65年,原名“贵阳中医学院”。建校以来,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学校是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8年被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占地约1300亩。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骨伤学院、体育健康学院(体育部)、信息工程学院、中医养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教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苗医药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康复学院等19个直属院(部),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等10个研究所;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33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620人,高级职称603人,45岁以下900人。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国贴、核心、省管、省名中医等专家学者200余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有硕导755人、博导25人、兼职博导39人,2004年开始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46人。有国医大师工作室(站)5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师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团队15个。学校现有32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贵州省重点学科7个,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中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1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3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2个,获批省发改委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研究生工作站5个、研究生导师工作室1个、贵州省卓越人才计划项目5个、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5个。近五年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个。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9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课题37项;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获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全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00余部,其中主编89部,副主编169部。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9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21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省部级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656项,出版专著477部。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高校第八位。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大力实施“三个一百”工程(组织百名博士进企业、组织百名博士下农村,组建百个研究中心),着力解决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天麻、石斛仿野生种植、太子参有性繁殖脱毒复壮等取得重大突破。主持制定铁皮石斛叶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和八角莲等地方药材质量标准183个,主导研制热淋清颗粒、仙灵骨葆胶囊等苗药产品19个,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二,为贵州省健康产业“千亿产值”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校党委被中共贵州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现有在校学生1814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47人。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全国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协会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团体”;“防艾志愿者协会”被国务院防艾办、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先进集体”。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为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科协之一。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1项、铜奖4项,获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铜奖,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1项,铜奖3项。近五年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慧医谷杯”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等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涌现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百佳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和“全省五四青年奖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和先锋团队。近五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为90%,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达到93%以上。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努力建立以东盟为中心,辐射全球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先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英国、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学术团体及机构开展中医药培训;与英国高校合作举办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迈向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正当时!贵州中医药大学紧紧抓住贵州医疗卫生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机遇,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将中医药特色优势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中,凝心聚力谋发展、守正创新谱新篇,为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市大方县
    学校简介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8年2月,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创办的毕节市农业学校,学校于2015年加挂毕节市第一技工学校牌子,是毕节市唯一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综合类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贵州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六十余载办学路,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秉承“立足毕节、提升内涵”的发展思路,在全校教职员工奋力拼搏下,从一个规模小、底子薄的中职学校发展成为一个规模适度、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地方高职院校,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着力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逐渐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学校现占地面积780亩,地处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职教城,校园环境优美,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毗邻机场、高铁站和高速公路出口,校园总建筑面积约33.26万㎡,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中心)87个、校外实习或就业基地8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亿元,图书馆藏书73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余人;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系、工矿建筑系、农业工程系、财政经济系、旅游管理系、教育科学系、医学护理系和基础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继续教育与培训部等10个教学系部;现有招生专业29个,重点建设黔西北特色农业和智能建造等2个高水平专业群,着力打造乡村电商、旅游管理等2个特色骨干专业群和社会服务特色新兴专业群1个;现有专任教师560人,其中高级职称114人,中级职称134人,硕士学位教师110人,贵州省职教名师4人,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近年来,学校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加强与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和深圳市有关部门、企业、学校和工青妇等组织的对接,深入实施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促进双方资源互补、共建共享办学资源,积极探索人力资源协作开发“资源联用一体化、校企联办订单化、基地联建实用化、权益联保最大化、平台联创公益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五联五化”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后发赶超之路,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贵州、广东两省多家主流媒体的持续报道。“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关于对贵州对毕节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省市重要决策部署,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历史机遇,围绕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新三大主题,紧扣“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战略部署,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产教融合,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着力提升育人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毕节领军、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独具毕节示范区特色的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 学校简介六盘水师范学院地处有“中国凉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9年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列为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列入贵州省“十三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目前与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台湾大叶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17所国(境)内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于2018年获得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并于2021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学校占地面积1310亩,建筑面积近39.55万平方米,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融为一体,被誉为“贵州最美大学校园”。2014年被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亿元,各类馆藏图书174余万册,全校教职工938人,其中正高87人,副高254人,博士88人,硕士48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8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核心专家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市管专家5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学校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土木与规划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15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教育学、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387人,成人教育学生5000余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等45项,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获批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培育)专业1个、一流课程4门;获批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有省级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学科、重点支持学科7个。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0个、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7个。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4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3项。有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11个学术研究机构,17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是贵州省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秉持“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倡导“团结实干,创新超越”的校风、“勤勉治学,立德树人”的教风、“勤学善思,健体强能”的学风。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180项,省部级奖项430项,获授权专利8项。2012年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2018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银奖和公益创业赛铜奖各1项;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成“中华魂”文化浮雕墙、“科技之路”文化浮雕墙等,校史馆是贵州省优秀文化育人基地,建成教职工之家。2014年学校被贵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201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宣传单位,获高校优秀传播奖;2019年8月,在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检查中荣获优秀等次;2020年获全国高招服务创新奖( 本科)、全国院校品牌影响力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改革开放、文化引领、梯次推进”六大战略,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着力培养教师、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构建多科性学科格局,为建成一所特色鲜明、部分学科专业在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努力。
  •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
    学校简介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前身为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于2001年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1月获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办学校址历经三次搬迁,2018年3月整体搬迁至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规划占地面积1191.4亩。学院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直属高校党建工作示范点、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省直属高校“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十一五’教学科研先进集体”等称号。学院现有工学、艺术学、文学、商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五个专业教学部和马列主义教学部、体育教研室2个公共教学单位,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工程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英语、法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设计、表演、音乐表演、绘画、舞蹈学、动画等2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六大学科门类,形成以工学、艺术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1000余人,教职工4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以上291人;副高以上职称152人(正高职称教师35人,副高职称教师117人)。部分教师取得了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证、记者证、网络工程师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其任职经历和专业技能为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建有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实验室、大数据工程实训中心实训室、移动通信工程实训中心、物联网工程实训中心、飞思卡尔开放性实训室、电子开放性实训室、手工账册实验室、旅游管理开放性实训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动漫实验室、移动通信/程控交换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高频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涉及力、热、声、光、电等多种类别实验室)、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室、电路分析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DSP应用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传感器与测控技术实验室、新闻录播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与企业共建稳定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60余个。学院“办学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内涵式发展,探索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兴学育人服务地方”为学院的办学宗旨,以"知行合一,事上磨练"为院训。学院“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走依法治院、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的道路,扎根贵州大地兴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高,建成特色鲜明、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