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河北:全国高校在冀招生计划确定 共招31.3万人
2008-04-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日前,教育部下达了全国普通高校2008年在河北省的招生计划。除部队院校外,今年全国共有1564所高校在河北省安排了本、专科招生计划313031人。其中,本科计划135078人,专科计划177953人。

 

    昨日(4月24日,下同),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10所香港高校招收内地本科生的工作安排。本周日(4月27日),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内地招生说明会将在石家庄第二中学举行。

 

  比去年多招生1.3万人

 

    据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与2007年同类招生计划相比,今年在河北省招生的普通高校数增加了33所,招生计划数增加了13251人,计划增长幅度为4.42%,其中:本科计划增加9151人,增幅为7.72%,专科增加4100人,增幅为2.36%。

 

    河北省已开始按教育部下达今年的招生计划与招生院校进行核对,并补充部队院校等招生计划。待计划编制工作完成后,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将通过《考试与招生》杂志增刊向社会公布2008年在河北省招生的普通高校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

 

    另悉,河北省今年高考报名总人数达57.48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3万人。目前部队院校招生计划还未确定,预计我省今年高考录取率与去年预计率基本持平。

 

  10所港校招生安排公布

 

    2008年香港10所自主招生院校招收内地生工作安排已经展开,昨日,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这10所港校招收内地本科生的工作安排,以期帮助有意到这10所港校学习、深造的考生了解更多的信息。

 

    据介绍,今年共有12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招生院校分为两类。一类是纳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的高校。考生必须参加本年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成绩达到本科一批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与报考内地高校一样,考生只需通过填报高考志愿来选择报考该类大学即可,不需要参加其他面试或笔试。此类高校只有两所,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另一类是有独立报名程序的香港高校。考生需要根据要求,到学校或通过网上报名。有的学校要参考高考成绩并要求参加面试;有的学校则要求单独进行笔试、面试,最后确定是否被录取。这类高校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和珠海学院等10所香港高校。

 

    香港两高校招生说明会周日举行

 

    经教育部批准,2007年香港高校首次在河北省招生,今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工作日前也已陆续展开。香港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将于4月27日上午9:00~11:00在我省举办招生说明会,会议地点设于石市第二中学大阶梯教室。

 

    据介绍,这两所高校将分别介绍学校概况和在河北省的招生政策,讲解河北省考生具体报名办法和时间安排,录取时对考生的分数要求及考生入学后有关奖学金计划的实施情况等,并现场回答与会者提出的问题。(记者 王丽媛)

热门院校

  •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市
    学校简介河北师范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一层次高校。学校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具有120年的发展历史和光荣的办学传统。1996年6月,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与创建于1952年的河北教育学院、创建于1984年的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河北师范大学。校友中有老一代革命家邓颖超、刘清扬、郭隆真、杨秀峰、康世恩、荣高棠等,有著名爱国主义学者梁漱溟、张申府、汤用彤等,有两院院士严陆光、郝柏林、李树深、贺泓等,也有许绍发、蔡振华等一批体育界精英。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是我校著名校友。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26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学校于2011年整体迁入新校区办学。新校区占地1829亩,馆藏图书31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7 个。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699人,其中专任教师1797人。在职教职工中,正高职人员421人,副高职人员100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省级以上各类优秀专家208人次,博士研究生导师20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66人,其中校外实践导师229人。在校本科生25135人,在校硕士研究生5242人,博士研究生518人,成人教育学生11090人。学校现设25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汇华学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有本科专业93个。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1个、省高校强势特色学科4个、省高校重点学科14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4个。化学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学校设有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学科教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河北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北省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科研网河北省主节点等机构。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有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7个、省级教学团队15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0项,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3个,省级教学名师25人。近年来,学校共获得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以学分制、顶岗实习支教、大类招生培养为重点,推进本科教学三大基础性变革:学分制改革不断完善,满足学生自我设计和自主发展的需求。构建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师资培养“三教并举”、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顶岗实习支教工程深入开展,有效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就此项工作曾两次作出批示予以推广;2013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校视察工作时,对学校在基层锻炼学生的做法和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生选择给予了高度评价。实施了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强化通识教育。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初步形成四种培养模式,构建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格局。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6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院校,被评为“河北省首批创业就业众创空间”;2019年被评为“河北省‘双创’示范基地”。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委托项目、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体类项目等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孙大业院士课题组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填补了河北省的空白;蒋春澜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进入“全国百篇优博”行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辞书奖、鲁迅文学奖等。在Science、Nature、Cell、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发挥学科优势,推进协同创新。已建成“细胞信号与环境适应”、“数字教育”、“燕赵文化研究中心”三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燕赵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长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入选河北省首批新型智库;组建了河北省数学研究中心、移动物联网研究院、泥河湾考古研究院、畿辅学研究中心、县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公共政策评估中心、AR重点实验室、晏梁学智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25个国家的92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教师交流、学生互换、网络课程、科研合作和国际引智等方面和200多所国外大学开展交往,办学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项目接收单位,每年有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国际学生600余人在我校就读本、硕、博学历教育和长短期汉语语言教育。已建成2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合作建设了1所葡中双语高中、1所海外学院、2所海外预科学院,向20多个国家选派了汉语教师志愿者,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组建了秘鲁研究中心、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和新西兰研究中心,着力构建区域研究平台。 学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工作”的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基层党建红旗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等称号。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并在2020年顺利通过复查,继续保留称号。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校上下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推动内涵式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投资兴办,具有七十多年办学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因钢而生,依钢而兴,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唐钢职工大学,七十余年砥砺,七十余年奋斗,学校历经数十载风雨洗礼而弦歌未辍,2003年4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为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人才培养以“钢”为标准,将钢铁特色贯穿于发展始终,七十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段培养具有“钢铁品格”人才的育人史。学院开设钢铁智能冶金技术、智能轧钢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24个专业;建有数字化管理平台、图书馆、标准运动场、篮球排球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等齐全配套的教育教学设施;对接企业生产一线,建成50余个设施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中心,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合作共建10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拥有一支以副高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历为骨干的专任教师和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300余名专兼职教师团队。历经70余年的发展壮大,学院现已成为“唐山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机械行业能力鉴定站”、“国家三级安全生产培训资质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定点培养单位,“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先后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国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河北省园林式单位”、“唐山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学院坚持“校企一体、学培并重、工学交融、德能俱进”的办学特色,形成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一体化办学格局,专业结构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紧密衔接,现代学徒制、订单教育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均取得显著成效,是唐山市规模较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已成为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电子商务、铁路运输等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才的首选,河钢集团矿业公司、海尔集团、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曹妃甸港口集团、北车集团等百余家效益好、信誉高、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是学院稳定的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5%以上。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技能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职工和全国道德模范郑久强,全国劳动模范邢军等大批技术能手、管理精英、创业英才。学院作为河钢集团唐钢公司职工技术技能教育培训基地,围绕举办母体创新型企业建设,全面贴近企业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全力配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职工培训、鉴定中心职能,每年可开展技术技能、安全管理、岗位资格、技能评价、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近万人次,为唐钢“向海图强走向深蓝” “打造业内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千帆竞发,奋辑争先。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笃学 强能 践行”的校训精神,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办校、合作兴校、创新强校”内涵式发展战略,对标一流、多元协同,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冶金特色高职院校和国内冶金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教育培训基地,把“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 河北大学保定市
    学校简介河北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学校始建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校址位于天津市马场道141号。建校伊始,学校即以本科建制,大学立名,秉持“育中华有为之青年、办德智并育之大学、促中国之现在化”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工商人才。1933年,学校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实事求是”校训传统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抗战时期,学校不避灾祸,坚守津门,逆境办学,汇集了一大批名师巨擘,在当时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之美誉。其后,学校历经私立津沽大学、国立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不同时期。1960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一所以省名定名的综合性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遂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迁址河北省保定市。2005年,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并入河北大学。学校虽数易校名,几经辗转,但办学历史从未中断,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200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5所高校之一。2005年,成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成为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之一。2016年,成为国家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大学,同年被河北省列为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部省合建河北大学的协议》,跻身国家“部省合建”高校行列。2020年,河北省制定支持河北大学部省合建工作的实施方案。以“部省合建”为契机,学校对接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医药产业和现代绿色产业,重点建设了燕赵文化学科群、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学科群,在燕赵文化保护与开发、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门类。设有95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等各类在籍学生4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84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3200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一流本科课程1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新工科”项目4项、“新文科”项目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国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实施“坤舆学者”支持计划。现有教职员工34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8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60%;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优秀人才37人,燕赵学者、省管优秀专家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4人。目前,学校有5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8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校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与企业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研究院2个。同时拥有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基地)、工程实验室26个,河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智库)24个,河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3项社科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自然》杂志中国自然指数排行榜中,位列国内高校第84位。 学校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先后与世界上10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设有河北省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南美洲、亚洲、非洲承办了3所孔子学院。学校构筑了覆盖学士、硕士、博士的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部留学出国人员培训与研究中心”试点高校、河北省首家具有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高校,河北省首个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建设高校,以及入选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的高校。 河北大学自发轫至今,已走过一百年辉煌历程。一百年来,一代代学者捧土培根、筚路蓝缕,一代代学子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以华南圭、马沣、顾随、吴玉如、裴学海、张弓、高镜莹、滕大春、张镈、雷石榆、詹锳、漆侠等为代表的前辈学人在这里躬耕执教,作育英才,培养40多万名优秀人才,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北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服务兴校、依法治校”办学理念,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力争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 学校简介地理位置: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坐落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避暑圣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秦皇岛是河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位于华北地区、冀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葫芦岛、西接唐山、北接承德,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拥有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秦皇岛曾获中国最美海滨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北方最宜居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最具爱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秦皇岛曾协办北京亚运会和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唯一协办过奥运会和亚运会的地级市。2017年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8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发展历程: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前身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被社会誉为环保系统的“黄埔军校”、环保人才的“绿色摇篮”。学校是1981年经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以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高校之一。2016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普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院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以生态环境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本科高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共建高校,是河北省第二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是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首批试点高校,是中美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第三批建设高校。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教授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先生曾先后兼任院长。建校40年来,学校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办学历史见证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学校现状: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0325人。设有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生态学系、环境艺术系、经济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人文社科系、体育系、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基础部、继续教育部等11个教学单位;设有环境教育研究所、环境监察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循环经济研究所、生态保护研究所、环境法咨询与服务中心等11个研究所。学校构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保护支撑类”“环境人文艺术教育类”三大专业群,形成了“环境类专业齐全强势、非环境类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建设格局。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专科专业38个,其中环境类本专科专业近20个,涵盖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专业”“环境监察专业”“生态保护专业”是学校的首创专业,具有深厚的办学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先后建成了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3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工559人,其中:专任教师47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8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教师中有河北省教学名师3名,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12人,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40多名,秦皇岛市首批市管优秀专家2名,秦皇岛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11名专家、教授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河北大学、燕山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知名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总占地713亩,总规划校舍建筑面积21.5万m²,已建成投入使用15.6万m²。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全校印本图书84万册、电子图书185万册、有使用版权的数据库资源26个。拥有数量充足、设备完善、环境仿真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室(基地),其中“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训基地”“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实习实训基地,“电子废水处理技术实验室”是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建立的实验室,特别是在学校建设的中国与荷兰政府合作项目、由荷兰政府资助的水处理技术实验室——中荷水处理示范研究培训中心已成为中外合作典范。人才培养:建校40年来,学校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不渝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形成了鲜明的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在环保系统岗位培训、环境专业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是生态环境部确定的全国5个环保培训基地之一,有近6千多名地(市)、县级环保局长在学校接受了岗位培训,3万余名环保在职干部在学校接受了继续教育;累计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3万余人,全日制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毕业生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业务技术、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媒体高度关注。科学研究:学校建立起了“以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学校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环保大型工具书《环境保护通论》,出版了我国第一套环境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和第一套环保局长岗位系列教材。现有校级科研团队12个。2010年以来,教师主持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省(部)级130余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0余项;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近6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00余篇;获得专利200余项;完成咨询报告1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00多部,其中90﹪以上为环境类教材。十一五以来,有15种教材被列入国家规划教材,《环境经济学》被评为“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社会服务:学校以环保行业和地方需求为出发点,推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促进行业区域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与河北、新疆、沈阳、秦皇岛等50多个生态环境厅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完成了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地方政府大量的课题研究,在秦皇岛市、盘锦市等10个城市的环境规划方面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充分认可;与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秦皇岛市人民检察院、衡水市人大常委会、山海关区人民政府共建校地合作基地4个;作为中国生态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先后与阿里巴巴菜鸟网络、北控水务集团、中持(北京)环保发展有限公司、河北先河环保有限公司等共建校企合作实验室18个,主动为企业提供环保技术与管理咨询上千次;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共建校校合作实验室3个;与北控水务集团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北控水务学院,与河北企美公司联合成立全国首家有机产业学院,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共建全国首家环境传播学院,与河北正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泷涛环境科技公司共建“环保管家产业学院”、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慧环境与建造产业学院”、与保利(重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管理有限公司共建“保利休闲体育学院”。作为秦皇岛市首家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学校通过开设SYB创业培训班,帮助近千名城乡居民实现就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文化传承创新:学校作为河北省首个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和“人才培养与环境教育并重,科学知识与环境素质”兼修的理念,依托环境教育品牌优势,实施大学生绿色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和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五个一工程”,逐步形成了与环境教育专业相融合的绿色校园文化。学校一批有影响力的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和生态环境教育专家,他们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曲格平、刘天齐、张坤民、解振华等老一辈领导和专家的言传身教,至今深深激励着新一代学校人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献身的信心和决心。“自然之家”、“绿色青年同盟”等30多个绿色社团蓬勃发展,从维护校园环境、保护海滩到服务企业、参与城市生态建设,从校内外到省内外遍布学生们的绿色足迹,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19年由省科技厅、省科协授牌首个“河北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并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选课程。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得到了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对外合作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的大学或环保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近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大会、中欧环境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中欧城市废物管理能力建设网络项目,接待了地球理事会联合会代表团的访问。1999年开始与荷兰万豪学校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有一大批学生赴万豪学院留学并取得本科或研究生学历;2009年学校与美国蒙东那大学签署了工商学士学位及本硕连读合作办学备忘录;2012年学校与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签署了3+1合作办学模式友好合作备忘录。同时,学校先后与国内十几所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秉承“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笃学、致用、绿色、和谐”的校风,恪守“严谨求实、止于至善”的教风和“勤奋诚信、志存高远”的学风,坚持“实现人与社会相适应、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全力提升办学内涵,使学校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先行者、榜样引领者和辐射带动者,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美丽中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 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市
    学校简介河北医科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初名北洋医学堂,1894年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于天津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西医院校。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9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北洋医学堂改为北洋医学校。1912年10月2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又颁发《专门学校令》“十六”号令,据此1913年(民国二年)9月北洋医学校更名为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并开始招收本科生。1915年学校迁至保定。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被迫停办。1946年1月复校招生。1949年4月更名为河北医学院。1958年学校由保定迁至石家庄。1995年,原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河北中医学院恢复独立建制。2016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十三五”期间,学校制定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秉承“崇德、敬业、谨严、创新”的优良校风,历经127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建设发展,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2005年学校提出了“明德博学 行方智圆”的校训。2015年学校确立了“学生为本 教师为先”的办学理念。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五所直属附属医院,下设19个二级学院(系),2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14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980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4542人,留学生421人。学校建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学位授权学科已经覆盖了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学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医学教育体系。学校系统共有教职工17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其中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180人,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813人,博士生导师363人,硕士生导师2450人。在这支队伍中有一批学识渊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人,国家督学1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燕赵学者3人,河北省高端人才9人,省管优秀专家53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0人,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7人,河北省百人计划人选2人,“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14人,河北省模范(优秀)教师28人。学校建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分别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第四医院和口腔医院,其中4所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所为三级专科医院,编制床位9252张。根据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共建设有52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承担学校各本科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任务。学校不仅是河北省的医学教育、医疗救治中心,也是河北省的医学研究中心。设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法医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6个,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河北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支持学科1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4个,河北省重点学科1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新型智库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工程中心31个,省级中医药研究室4个。此外,学校还承办编辑出版了国家级及省级学术刊物8种。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河北省对外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比利时、俄罗斯、爱尔兰、英国等12个国家的33所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聘请了百余名外国专家担任学校的名誉职务,有留学生421人在校学习。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