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省2011年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招生统一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
2010-11-1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四川省2011年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招生统一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

  四川省2011年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招生专业考试排球、足球按新修订的评分标准与办法执行,其他项目按我省2010年专业考试的标准和办法执行;所有球类项目考试用球均由考点统一提供。

  详情请查看:

  四川省2011年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招生统一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本科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单位、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四川省综合改革整体转型试点高校。现有温江校区、人民南路校区、白果林校区3个校区,校本部在温江校区。学校创建于1955年,前身系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发展阶段。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学校先后培养了毕业生15万余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60余人,市、州、县教育部门负责人150余人,中职和中小学校长1100余人,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万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昭祥、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徐飞、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肖明华、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CEO朱明跃、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等一大批在基础教育、企业和党政机关工作的杰出人才。学校始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成师的规律,弘扬“爱、真、笃、为”的校训,践行“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67年来,学校由师而立、因师而兴、依师而强、以师为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办学优势,建设师德养成、师能培育、师知传承的教师教育核心基地;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初步形成了引领四川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普通本科专业37个,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在校生1.7万余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卓越师范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项目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建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省级一流课程23门。有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180项,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近三届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2021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5项。坚持科研兴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是四川省心理学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四川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3个省级学会的依托单位。建有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心理与行为科学普及基地、四川STEAM科创教育科普基地等省部级研究机构3个,建有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四川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四川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市厅级研究中心。建有室内空间布局优化与安全保障实验室、特色园艺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室、功能分子结构优化与应用实验室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科创教育成都市科普基地1个。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2012年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46项;公开发表论文480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300余部;获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10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被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30余份。坚持人才强校,队伍水平逐步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012人,其中博士160人、高级职称教师380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1人,“天府青城计划”社科菁英1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3人,四川省督学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校“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共10人。坚持校地合作,社会影响日益彰显。学校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合作办学、专业培训、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等方式,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学前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先后与成都、德阳、自贡、雅安等30多个市州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牵头成立“四川智慧教育联盟”,成员学校已达300余所,积极服务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德阳市、温江区共建附属学校、附属幼儿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国联通、新华文轩、锐捷网络、猪八戒网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紧密服务行业产业发展。2012年以来,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国培中西部及幼师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委托培训项目近1000项,项目县近100个,培训班超3000个,培训学员超20万人。举办的全省教育局长培训班、正高级教师培训班、特级教师培训班、卓越校长培训班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学校通过留学生教育、海外留学、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以及海外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港台等国家及地区高校(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百舸竞帆显风流,奋楫笃行续新篇。立足新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把内涵建设作为基本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顶天立地,一体两翼”发展思路,紧扣教师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面向”、普通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双重点”、办学水平提升和社会服务拓展“双任务”,固本强基、错位竞争,系统实施“1955”行动,全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全面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格局。
  • 四川大学成都市武侯区
    学校简介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69.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2016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视察,勉励川大要为全国“双创”带头,多出世界一流学科。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4位是川大校友。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5个学科型学院(系)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我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20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457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64人 ;“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5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4人(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4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61人(67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持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举办8届“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开展了“大川视界”学生海外访学计划。学校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2003年以来,学校获批立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6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9门。201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3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五。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8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近4500人。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4个、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研基地等56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64项。2020年,学校科研经费达30.80亿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四川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是教育部推荐入选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的7个部属高校之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近年来,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市和1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3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许可、服务和咨询项目1.4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和新冠肺炎医疗救护、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华西医院组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III类国际应急医疗队(Type3 EMT)。华西口腔医院获批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华西第二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华西远程医学网络成为中国最大规模远程医学教育与分级协同医疗体系,覆盖20个省市区、843家医疗机构,惠及5亿多人口。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 “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等20余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四川大学现有纸本文献817万册、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12个,收藏文物8.5万余件、动植物标本87万余件(份),各类档案约34万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当前,四川大学已经确立了“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眉山市东坡区
    学校简介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7年建成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019年增挂眉山技师学院牌子。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评定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眉山市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省社科院眉山分院共建单位、眉山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牵头单位。【学校办学积淀深厚】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27年的四川省眉山国民师范学校和创建于1958年的四川省乐山专区农业学校。眉山国民师范学校在办学历程中几易其名,1953年春定名为眉山师范学校,是教育部标准化建设优秀师范学校,有91年师范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卓越教师,历届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教育管理人才。乐山专区农业学校1972年夏更名为乐山地区农业学校,1985年5月更名为乐山市农业学校,1997年9月更名为眉山农业学校,是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在60年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为眉山、乐山等地培养输送了大批卓越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历届校友中涌现出大批党政管理人才和优秀企业家。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两校合并组建为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两所优质中专作为建校基础,根植东坡故里深厚文化底蕴,是莘莘学子笃学精业的理想之地。【学校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北距省会成都仅60多公里,来去成都高铁、高速方便快捷,有3条公交车在学校门口设站。周边公园环绕,东坡湿地公园、苏辙公园、东坡竹园与学校隔江相望,滨江公园与学校南面、西面、北面接壤,浑然一体,如同办在公园里的大学。学校地理位置醒目,地处岷江二桥东岸眉州大道岷东段5号,从外地来眉,直奔岷江二桥,看见桥就看见学校,校舍依山而建,推窗即见雄伟壮观的岷江二桥,于是,学校有“见桥大学”之称谓。【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学校实际占地面积1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1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洁,景色优美。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40个,校外实训基地185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045.5万元,馆藏纸质图书49.53万余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54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164人,占专任教师42.99%;正高22人、副高80人,占22.46%;“双师型”教师148人,占专任教师的46.11%。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和省、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拔尖人才、菁英人才、眉州名匠等。2012年至今,学校教师参加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成绩位列全国职业院校第35名,入围全国教学能力比赛高职院校获奖排行榜前50强,培育了马建英、李倩等一批有影响力专家教师。【学校专业类别齐全】学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范教育系、文化艺术系、农业技术系、商贸旅游系、工程技术系、思政教学部、中专部和继续教育部等9个教学科研单位。在专业建设上,形成了以教育类、农业类专业为主,商贸旅游类、机电建筑类、文化艺术类专业协调发展的鲜明专业特色与优势。现有招生专业27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专业4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2个,省级培育建设重点专业4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优良】学校以培养德才兼备,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近年来,学校建设省级以上优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共9门。学校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用人单位综合评价毕业生的称职率达90%以上。五年来,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省级及以上奖项144项,参加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5项,在教育部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全国一等奖。【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丰硕】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广泛开展社会培训扶智扶贫。主持研发杂交水稻、果树新品种5个,推广面积3000余万亩。五年来,立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82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40项。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110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46部,其中“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获专利发明专利9项。累计开展种养技术、科学养育、驾驶从业资格等社会培训58825人次,收入4155.8万元,有力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而今,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发展需求,面向技术创新,面向教育改革,根植眉山,辐射全川。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传承千载诗书城文化为己任,以创建百年“常青藤”学校为愿景,弘扬“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校风,践行“诚信自强,笃学精业”的校训,为建设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服务有力的全省一流高职院校而不懈奋斗!
  •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市温江区
    学校简介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主管、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实施教育行政管理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前身为四川省川剧学校和四川省舞蹈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办学以来,培养了大批文化艺术专门人才,为地方文化建设和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院现为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文旅部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文旅部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人定点培训单位、四川省文旅系统干部培训中心、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承担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四川考区)和社会艺术水平舞蹈考级工作,荣获原文化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成果展演“优秀成果奖”,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特殊贡献奖”。2021年学院入选“四川省高职高水平学校(培育)单位”和“四川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院现有温江和武侯两个校区,占地318亩,全日制中高职在校生7400余人。现有舞蹈系、戏剧系、川剧系、音乐系、艺术设计系、动漫系、文化管理系、思政教育部、公共教学部、附中、培训中心等11个教学单位,开设高职专业28个,其中戏曲表演专业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戏曲表演、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戏曲表演、舞蹈表演专业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舞台表演综合实训基地、艺术设计文创生产实训基地为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建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并常年聘请大批文化艺术名家来校任教。学院坚持把为全国全省文化艺术行业培养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自觉践行的使命担当。历年来,学院师生在全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舞蹈表演艺术最高奖全国舞蹈比赛、“桃李杯”“荷花杯”舞蹈比赛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权威比赛中荣获大奖百余项,享有“艺术家的摇篮”美誉,多次受邀参加重要外事演出活动和央视春节晚会。四川省文联主席、川剧领军人物陈智林、川剧名家沈铁梅、中央芭蕾舞团首席独舞侯宏澜、著名舞蹈编导王舸、著名舞蹈家黄启诚、中国原创音乐发起第一人郭峰,金鹰奖和飞天奖最佳女配角邓婕等一大批享誉全国艺术界的大师、名家均毕业于此,新生代演员歌手张歆艺、李斯丹妮、江映蓉、谭松韵、罗云熙等均有在学院求学经历。新时代,新征程。学院秉承“传承创新、德艺双馨”的校训精神,坚持高质量、特色化、应用型的艺术职教类型定位,大力推进学院治理能力建设,着力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打造以表演艺术专业群为龙头引领、艺术设计专业群为特色支撑、数字创意和文化文博服务专业群为两翼拓展的专业集群,立足四川、辐射西部,努力建成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培训主要基地、文艺精品创演重要载体、文旅设计创新服务高地,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文艺繁荣、文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成文化和旅游强省、教育强省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
  • 学校简介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坐落在嘉陵江中游的川东北中心城市、千年绸都——南充市。南充是共和国开国元帅朱德和首任国家副主席张澜的故里,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城市、高等教育强市之一,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在这里交融生辉,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饮誉中外。学院先后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四川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全省高校卫生工作优秀学校等荣誉。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保留部分中职教育,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等社会服务,现有全日制各类在校生16472人。学院附设初级中学和幼儿园各1所。专业门类齐全 学院现设有财经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教师教育系、农业科学技术系、汽车工程与交通运输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外语系、艺术系9个教学系57个普通专科专业,其中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为教育部和财政部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 会计为省级重点专业,畜牧兽医、学前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工程造价为省级示范性专业,畜牧兽医、学前教育、英语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电算化、印刷技术、通信技术为学院八大重点专业。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员工716人,校内专任教师64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29人,“双师素质”教师284人,博士4人。另有外聘教师211人,聘有十余名国内外著名教授、专家为客座教授。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省(部)级表彰的优秀教师、省市“三•八”红旗手、市“十大杰出青年”、市师德标兵、市科技顾问团成员。2020年成功申报四川省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科研成果丰硕 建有南充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南充市农业产业技术学院等市级研究院2个;动物疫病防控与检测、工业机器人、果实品质控制与深加工技术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等南充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会计文化市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建有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汽车汽配发展研究中心、现代物流发展研究中心、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院级科研机构4个,建有现代畜牧业研究所等系级科研机构12个;建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学院科研创新团队10个。建院以来,学院教师发表论文3730余篇,编写教材350余部,出版学术专著40部,知识产权授权173项;市级及以上立项科研课题453项(教育部社科司1项、省科技厅2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262项;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2项,其中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成功申报17项“1+X”证书制度。办学条件优良 学院占地1403.4亩(另有200余亩正在规划中),现有建筑面积32.7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4.1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先进,设备总值1.15亿元,拥有教学用微机3912台、馆藏图书86.28万册,有电子图书38万册,中国知网等电子资源。校外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印刷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实习实训基地157个,另建有校内实践基地67个,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践基地。学院全面建成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取得标志性成果268项。四川省“三全育人”成功试点,成为全省23所入选高校中唯一一所市属公办高职院校。学院还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川东北科技培训中心、南充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南充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单位、南充市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基地、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智能制造教育联盟、中国机电协会智能制造产业分会秘书长单位。学院现设有国家、省、学院三级奖助学金。香港利奥集团、香港镇泰集团、上海协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迪信通商贸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等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奖助学金及奖助基金”。健全了贫困学生扶助机制和优秀学生激励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和品学兼优的学生拓宽了求学就业的绿色通道。办学特色鲜明 学院秉持“教学立校、服务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06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学院与香港利奥纸品印刷集团实行股份制合作办学,开创了公办高职院校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创新了学院的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引领下,学院相继组建了南充职业教育集团和南充职业教育联盟,成立了利奥学院、空间信息产业学院、德克特互联网学院、拓格机器人学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等多个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目前,与学院合作的企业已达260余家,深度合作的企业20余家,实现了校企合作专业全覆盖。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彰显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产业特征,为学院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就业安置可靠 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学院与香港利奥集团、香港镇泰集团、京东物流、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吉利四川商务汽车、大北农集团、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好利来工贸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以及各地人才市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四川空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等企业开设了多个冠名班,构建了广泛的就业网络,为毕业生施展才智提供了广阔舞台。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