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高考体育专业3月11日起报名 4月9日开始考试
2016-03-0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昨天,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安徽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专业课考试简章已印发,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报名条件,且达到体育专业招生身体条件要求者可报考。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都必须参加高考报名,且报考类别为体育(文)或体育(理),报考文史、理工类的考生不能兼报体育类。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我省体育类专业课统一考试实行网上报名、银行缴费。报名时间:3月11日10:00-14日16:00,逾期未报名或报名后未按时缴费的考生将不能参加考试。

体育类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高考报名系统”(网址:gkbm.ahzsks.cn)进行专业课统考报名,并根据本人选择的缴费方式(网上银行缴费或银行柜台缴费,目前仅开通中国工商银行)在规定时间内缴纳相关费用,完成网上报名流程。

网上报名结束后,将随机编排考生考试秩序册,确定每一位考生具体的考试时间,考生应于4月1日-5日再次登录系统查询本人具体报到、考试时间。

根据安徽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调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考试费等收费标准的函》文件规定,体育专业招生报名考试收费为报名费40元/生,专业加试费30元/生·科。

记者了解到,考试科目包含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800米跑。

考试地点为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地址:芜湖市九华南路);联系电话:0553-5910077(招办),0553-5910709(体育学院),考生必须自带塑胶跑道专用跑鞋。

考试时间从4月9日开始,考生务必按规定时间(4月1日-5日)上网查询本人的报到、考试时间,并在本人报到时间内到考点报到,以免耽误考试。报到考试时须携带本人身份证件。

此外,我省和有关省外院校体育专业招生计划见《2016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指导》。(记者黎静)

热门院校

  • 解放军装甲兵学院蚌埠市蚌山区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原名蚌埠坦克学院,1978年在安徽省宿县建校,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学校。1982年迁址至安徽省蚌埠市,1986年9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是一所为全军装甲兵部队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院校。 她坐落在淮河之滨的安徽省蚌埠市燕山脚下。   学院共设4年制大学本科班、3年制大学专科班、2年制中专班3个培训层次。学院拥有微机监控的教学指挥中心、教学实验楼、电化教学楼、模拟楼和图书馆,给配套教学提供了条件。学院教学和生活设施配套合理。26个实验室可完成物理、化学、电子、机械、计算机等课程的60多种实验。大型训练场,为每年的学员训练和毕业综合战术演习提供了理想场所。图书馆藏书10多万册。
  • 亳州学院亳州市
    学校简介亳州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四大药都”之首——安徽亳州。这里文脉悠长,人文荟萃,老子、庄子、曹操、华佗、花木兰、陈抟等一批圣哲先贤诞生于此,具有3700多年历史的亳州成为彪炳史册、泽被中华的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学校办学始于1909年创办的蒙城师资讲习所,1952年设置蒙城师范学校,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亳州学院。学校现占地面积1526亩,其中,在建新校区(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601亩,亳州学院附属学校110亩。在籍学生13408人,在校学生11415人,其中本科生8436人,占73.9%。设有中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生物与食品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教育系、中文与传媒系、外语系、美术系、音乐系、体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共11个教学院系。设置28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设计学共8个学科门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药学3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574人,专任教师49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6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30人,博士63人。皖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省级学科拔尖人才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教坛新秀12人。“双能型”教师193人,占比38.9%。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面向皖北和亳州区域重大需求,以服务、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中药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文化旅游管理类、教师教育类等优势特色专业。对应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2020年,在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基础上,成立亳州学院中药材检验检测研究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0.5亿元的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校区已启动建设。学校广泛开展校地、校企、校政、校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协同创新,促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建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古井集团、徽酒集团等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项,成功申报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443项,省厅级以上项目147项,横向合作项目46项;发表各类论文1114篇,二类以上论文102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73部、获批专利278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获安徽省社科奖2项。学校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打造“亳文化”特色品牌,组建中医药文化研究、老庄道学研究、曹魏与建安文化研究、华佗传统体育养生、方言民俗文化调查研究5个研究团队;编撰《亳州通史》,出版专著《薛蕙<西原全集>校注编年》,持续加强“亳文化”的影响力。学院与菲律宾德拉萨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韩国汉拿大学、韩国又松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乌克兰涅任国立师范学院等建立了友好合作院校关系,开展合作办学。与古井集团、华佗国药、广印堂药业等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8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与新加坡金日教育产业集团合作,每年选拔优秀毕业生赴新加坡就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省级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安徽省第二批侨胞之家”“第一届亳州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2019、2020年,我校学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亳州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扎根区域办大学,奋力建设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办学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学校简介1904年,桐城学堂总理马其昶秉承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先生遗志,在桐城学堂创立师范班,开启了近代桐城的师范教育。100多年来,历经桐城简易师范学校(1944年)、桐城县初级师范学校(1951年)、安徽省桐城师范学校(1957年)。2010年3月,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桐城师专。2015年在教育部人才培养质量合格评估中获得良好等次。2021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位于桐城市东部新城的新校区办学。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坐落在桐城市东部新城学苑路,这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北距合肥90公里,南至安庆70公里,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京港高铁、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德上高速、岳武高速、206国道贯通全境。桐城师专新校区规划建设1000亩,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其中一期工程已完成占地650亩、16个单体建筑共16万平方米的建设。校园整体建筑设计以灰白为基调,端庄沉稳,兼具师范教育气韵和桐城人文特质。学校现有思政教学部、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商贸与电子信息系、旅游与公共管理系、艺术与设计系6个教学系部,全日制在校生5569人,教职工28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4名,其中教授4名,硕士以上学位122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教坛新秀11名,“双师素质”教师52名。学校共开设专业17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学前教育、艺术设计),教育部“专业与课程改革”示范项目1项(小学教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3个(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设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学前教育、小学英语教育),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2个(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校企合作示范企业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示范教研室2个,省级示范课5门。桐城师专建有安徽省计算机NIT培训考试基地,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和普通话测试站。图书馆藏书33.7万册,数字资源量36549.5GB,现刊500余种;建有标准化塑胶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及专用乒乓球室;建有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技术实验室、电子商务实训室、财会基础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视频课程制作室等13个信息化实训室和系属63间实验实训室,开设76门网络实践课程,网络信息点788个,无线接入点211个,实习实训仪器设备总值共10202348.37元,生均2040.47元。建有校内实训基地30个,校外实训基地167个。桐城师专学校先后获得安徽省“体卫工作双优学校”、安徽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全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安徽省“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2000年以来,累计培养毕业生2万余名,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7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95%以上,办学质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安庆跻身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地区行列奠定了优良的师资基础,为皖西南乃至安徽省基础教育的振兴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面向未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地方性、应用型、师范主体、区域特色”的办学定位,牢固树立“质量先导、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开放办学”的新发展理念,以发展“精品特色专业”为重点,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全面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着力培养高素质师资和创新型应用人才,积极服务基础教育新发展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 学校简介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高校,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学校办学始于1935年安徽私立内思高级职业学校,历经芜湖电机制造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芜湖机械学校、安徽机电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等办学阶段,2010年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获批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院校,2016年获批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单位,2019年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7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8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余人,在校研究生1700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20余人。学校聘请一批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引进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科领军人才,9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人才项目和教学名师(团队)称号,逐步建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依托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在安徽省高校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生培养方面,有60余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国家级、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4个,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59门;近三年新增国家级“新工科”“新农科”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近90项。研究生培养方面,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省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和省级专业学位案例库、教学案例推广中心。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三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省科学技术奖23项,省社会科学奖4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1项,获发明专利449件,2020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与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有高端装备先进感知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皖江高端装备制造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设计艺术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24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分析与测试中心具有省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及校友产学研合作,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建设,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与芜湖市共建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全力打造“国际化、工程化、企业化、多元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孵化基地;共建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并获批安徽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与地方共建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意产业研究院、增材制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海螺集团、安徽叉车集团、奇瑞控股集团、古井集团、中国通服安徽公司、百度公司等国内大型知名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承担安徽省、芜湖市决策咨询项目30余项。与美、英、法、德、意、韩、日、泰、乌克兰、马来西亚等国和台湾地区的3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活动。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以“雨耕勤作 赤铸精工”为大学精神和“尚德敏学 唯实惟新”为校训,坚持走以提升质量、打造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以工为主、支撑产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省级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和省级“双基”建设示范高校,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2020年度获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激励奖。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学校被誉为“培养工程师、设计师、企业家和创业者的摇篮”。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战略,努力向着“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奋进。
  • 学校简介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8年。学校是安徽省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省优秀教学管理集体、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 学校设有12个学院,现有6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艺、文、法、经七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生16800余人,研究生2100余人。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教师1214人,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48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094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58人。拥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9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7人。 学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安徽省高校智库。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70多万册,电子图书300多万册。 学校紧紧依托“大土建”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练科研方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27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95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并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2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800多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7项、一等奖22项。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专业教育评估(认证)通过专业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新工科项目4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 学校现有节能研究院、徽派建筑研究所等25个科研机构,拥有建筑设计研究院、岩土勘察设计院、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校办企业,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近年来,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新生录取分数线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和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表彰、奖励1000多项。 学校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已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白俄罗斯、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校是教育部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 学校坚持“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创新领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