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学考选考工作的通知》解读
2021-03-0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学考实施办法》总体上是怎么考虑的?

根据教育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意见,我省调整完善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方案,基本原则是贯彻“四个坚持”,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全面考核,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坚持全面深化课改方向,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促进高中教学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继续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定等级。

二、学考科目如何安排?

从2020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学考按年级定时定科统一安排,同一年级统一科目统一时间开考。各科目考试时间为:高一下学期考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高二上学期考物理、思想政治;高二下学期考语文、数学、技术;高三上学期考外语,此次外语成绩既用于评定学业水平等级又可用于高考。

根据我省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相关要求,学考科目按照必修课程教学要求统筹安排,学完即考。一是严格控制并开科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高一年级并开学考科目不得超过9门,高一考试科目不超过4门。二是保证学科教学的均衡性和延续性。定学期定科目定时间安排考试,有利于同一学科学考教学和选考教学的衔接。三是统筹学考和选考安排。各中学应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要求,合理组织必修课程教学,不过早结束新课,不长时间停课复习。

三、学考各科目的卷面分值有什么变化?

除语文、数学、外语保持不变以外,其余各科满分均由原先的70分变为100分。

四、2019级和2020级学生是否分卷考试?

2019级学生按原学考办法执行。

考虑到考试办法、课程要求等变化,2019级和2020级学生的学考将实行分别命题、分卷考试、分别划等。

五、学考不合格还有机会补考吗?

普通高中在校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参加相关科目的考试,每科考一次。如果某科目成绩不合格,可申请再次考试。相应科目学考合格方能报考同科目的选考。

六、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分差如何由3分改为1分?

经多次专家研究、多方论证,将原赋分办法的21个等级划分为20个赋分区间,赋分分差由3分细化为1分。原先的第1(1%,100分)、第2(2%,97分)两个等级合并为1个赋分区间,其余不变。第1区间为100-97,第2区间为96-94,第3区间为93-91,以此类推,第20区间为42-40。

原等级1234567891011
原等级赋分10097949188858279767370
人数比例(%12345678777
现等级赋分100-9796-9493-9190-8887-8584-8281-7978-7675-7372-70

原等级12131415161718192021
原等级赋分67646158555249464340
人数比例(%)7776543211
现等级赋分69-6766-6463-6160-5857-5554-5251-4948-4645-4342-40

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将卷面得分按人数比例划分为20个赋分区间,得出每个区间卷面得分的上限、下限。

第二步,对每个区间的卷面得分进行等比例转换,公式为:

其中,s2、s1为卷面得分区间的上限和下限,s为待转换卷面得分;t2、t1为赋分区间的上限和下限,t为卷面得分等比例转换后的赋分。

第三步,将转换结果四舍五入后即为等级赋分。

举例说明:赋分区间为87-85,如对应的卷面得分区间为84-81,某考生的卷面得分为83,通过等比例转换:

可以得出t=86.3,四舍五入取整后的等级赋分为86分。

七、选考科目的保障基数是如何考虑的?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我省“率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数量确定为6.5万人,当其他科目出现类似情况,参照物理办法建立并执行保障机制,具体办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实施”。物理保障机制启用后,对稳定预期、促进选课平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各选考科目的保障基数实施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是保持各科目赋分规则一致、确保公平的需要。按照文件精神,综合各方面因素,现明确所有选考科目保障基数为6.5万人。

热门院校

  •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瓯海区
    学校简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于2008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同时挂温州市农科院牌子,系专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举办。学院继承了浙江省立温州农业技术学校和温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科研的优良传统,具有71年的办学历史。 学院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温州市人民政府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共建单位”,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第一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浙江省高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中德农民培训合作试点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首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浙江省4A平安校园,浙江省园林式单位,第一批温州市文明校园。 学院占地1700亩(含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建筑面积29万平米,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70万册、电子图书95万种,各类专业数据库12个。在编教职工656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1人,其中高级职称175人,博士37人、硕士472人,博士、硕士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省“151”人才、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市“551”人才第一第二层次人员、市特支计划人才等高层次专业人才总量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设有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林与水利工程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部),开设专业30个,其中涉农类专业14个。 聚焦立德树人,培养“智慧新农匠”。坚持“特色引领、融合发展、互联互通”的办学理念,构建“大思政、大生态、大教育”育人体系,发挥农科教一体化办学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人才引领乡村振兴,聚焦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培养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农业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新高地。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等12个国家级和省市级创新创业平台,深入推进大学生“双创”教育,年孵化小微企业30家以上,毕业生创业率远超全省高校平均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以上,留温率近50%,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排名跃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育质量,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排名进入全省高职院校A等行列;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聚焦技术革新,开展立地式研发。历史上科研工作获得国务院嘉奖。坚持应用型科研发展方向,聚焦农业产业新技术研发、转化,引领农业技术革新,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着力打造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高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围绕种子种苗、碳汇康养、畜牧兽医、农业经济、智慧农业等八个研究领域,建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平台29个,建有实体研究所17个。近五年立项市厅级以上项目4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0项;外来到位科研经费1.2亿元;获得市厅级以上奖项43项,其中,省部级奖项3项;通过国家品种审定8个,省品种审定7个,发明专利91项,科研工作总体水平处于全省同行前列。 聚焦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积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挂牌成立温州乡村振兴学院、温州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设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研究室,全力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打造。围绕共同富裕、未来乡村建设、数字化改革等主题,推进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近三年有20多项调研成果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与温州12个县(市、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与服务,与文成县共建现代农业与康养产业研究院,走出一条校地合作、共促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与市直农口部门单位携手,在专业、研究院、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积极对接产业,成立乡村振兴产业服务团队,下派市级科技特派员,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面积近200万亩;组建温州农民学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每年举办乡村振兴特色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家庭农场主等农业从业人员上万人次,农民培训工作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等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聚焦开放共享,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坚持开放、共建、共享理念,初步形成上下、左右、内外贯通的对外合作开放办学新格局。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动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与一批中高职、本科院校以及农科院所、地方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战略,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科研资源,与新西兰、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地区)的高等院校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学习、教科研合作等活动;主动牵手非洲温商企业,探索开展中非合作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的殷殷嘱托,主动对标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答好“新农科”建设这份时代答卷的信心和决心,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姿态,向全面建成全国领先的农类高职院校、全省一流的高职特色校和高水平的区域性农业科研强院的宏伟目标扎实迈进。
  • 嘉兴南湖学院嘉兴市南湖区
    学校简介嘉兴南湖学院,地处长三角中心城市—嘉兴南湖之畔,是经国家 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嘉兴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其前身为嘉兴学院南湖学院。2020 年 12 月“建党百年、百年建校”背景下,学校以革命红船起航地—“嘉兴南湖”命名,成功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全面开启新征程。  学校办学基础好。目前占地 900 余亩(规划用地 300 余亩),下设13个二级教学单位、34 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医学等 6 大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 7700 余人;拥有专任教师 430 余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教师占比超 30%;建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等 11 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 亿多元,图书馆纸质藏书 76 万册。  学校教科研底子厚。拥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 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浙江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一批教科研专家学者;近年获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 113 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0项,科研经费总额 1500 多万元,发表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173 篇、专著16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1项。     学校社会声誉佳。一直注重与嘉兴城市、长三角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成长的互动融合,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与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京东方、杭钢集团、浙江机电、嘉兴国际商务区等有着深度的合作。本科办学18年来,立足嘉兴、服务浙江、面向长三角,为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深受用户单位喜爱、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5 年被确定为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  沐浴新时代的春风,学校紧紧围绕“红色基因,绿色发展,协同共赢,立德树人”这一主线,强化红船引领、城市支撑和产学研融合转型,聚焦服务“革命圣地”、“战略要地”和“产学研高地”,着力打造“红色大学”、“城市大学”和“产业伙伴型大学”三大特色,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 杭州医学院杭州市滨江区
    学校简介杭州医学院坐落于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医学院校,也是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唯一一所直属的医学本科高校。历史沿革:杭州医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25年的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历经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浙江省杭州卫生学校、浙江省卫生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2016年升格为医学本科院校,至今已有90多年办学历史,是省内开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产业相关专业最多的医学院校之一。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28年的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历经浙江卫生实验院、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浙江医学研究院等,1987年更名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是我省规模最大的公益类综合性医药卫生科研机构。2019年,原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与原杭州医学院整体合并组建新杭州医学院。办学条件:现有临安、滨江、黄龙三个校区和青山湖科创中心。学校占地754亩,校舍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1亿元,建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文资源等20余种国内外权威专业数据库;有直属附属医院1家(浙江省人民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13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两百家。 师资队伍: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0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5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36人。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等13人,全国、全国科技系统、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4人,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8人。学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共9928人。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卫生、药学、生物与医药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建有临床护理学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省级一流学科(B类);微创外科、生物医药等2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病原分子生物学、劳动卫生学、药学等17个厅局级重点学科(支撑学科、创新学科)。开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护理学等21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十三五特色专业2个。人才培养: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甘于奉献、广受赞誉的杰出校友。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日趋广泛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近三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达95%以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率在全省本科院校排名中连续三年名列前三。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建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和安全性评价、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开发、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胃肠病学、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神经精神疾病药物研究、内分泌腺体疾病诊治研究、生物标志物与体外诊断转化),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消化道肿瘤诊疗与药物研发、新型疫苗),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国家食药局药物GLP中心、国家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种保存中心、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中心、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等18个科技服务平台。近五年(2017−2021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7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38项,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励23项,国家授权专利510项,在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年均公开发表论文超过500篇。公开出版发行《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浙江实用医学》《浙江医学教育》等学术期刊。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南威尔士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罗马尼亚瓦西里戈迪什西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推动学生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搭建教师海外进修平台,引进来自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外籍专家教授,促进学校师资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国际组织和世界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签署了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合作备忘录,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发展目标: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杭州医学院正紧紧围绕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理念、求真博爱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建设医教研协同、产学研用一体、特色鲜明、具有独特优势的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为目标,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杭医力量。
  • 台州学院台州市椒江区
    学校简介台州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办学体制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办学源头上溯至1907年成立的三台中学堂简易师范科,1958年开办高等教育,197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台州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学校在发展历程中海纳百川,1995-2007年间,原台州教师进修学院、临海师范学校、台州卫生学校、温岭师范学校相继并入。2008年,以17A2B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入选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0年进入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前十强,先后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文明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浙江建设突出贡献集体、省4A级平安校园、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单位等称号。 学校分椒江、临海两地三校区办学,总占地面积1670余亩、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22万册,直属附属医院4家,办学条件良好,校园风光优美。下设人文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大数据)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药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教育(体育)学院、航空工程(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椒江校区以工、经、管、医、艺为主,在校生约10000人;临海校区以文理和教师教育为主,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首位战略,创造性建立人才和科研“特区”高等研究院,完善“1+X”人才政策体系,建立了一支1150余人规模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顶尖、高端人才10余人,柔性引进了14个由“长江”“杰青”等领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6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30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学校狠抓应用型建设,“将学科专业建在产业上、把人才培养放到车间里、让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紧紧围绕台州“456”先进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了制药化工、材料建筑、智能制造、电气信息、生命环保等一批与产业群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学科专业群,拥有省级一流学科4个、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各1个、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联盟5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各1个,化学、工程学2个学科接近全球ESI排名前1%;设立53个本科专业,工科专业接近50%,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通过国家认证,获批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牢固树立校地发展“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理念,对接党委政府战略部署,密切校地校企互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与15个以上市级有关部门及县(市、区)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台州大数据智能研究中心、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等近20个产学研平台,携手行业龙头、上市公司搭建了头门港产业学院、银轮商学院、杰克学院、恩泽医学院、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台州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群,与300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以打造“台州主城区的大花园、台州人民的大客厅、台州全民终身学习的大书房、台州地方精神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高地”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文社科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了台州市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台州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台州商人研究院、唐诗之路研究院、和合文化研究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等平台,一批研究咨询报告受上级领导批示肯定,两次获得“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传承弘扬“澡身浴德、修业及时”的校训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书院制建设探索,依托省教师教育基地、省“双创”示范基地、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育具有“忠诚、奉献、进取、合作”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近100项、省级A类以上竞赛奖620项(其中,10项排名进入全省前五),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毕业生受行业企业欢迎,师范生在省内具有较强竞争力。以教育国际化为抓手,推进开放办学、拓宽师生视野,与加州浸会大学联合培养护理学硕士,与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与英、韩等国大学以“2+2”“3+1”等形式联合培养本科生,与50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校友遍布世界各地,不少校友已成为企业家、博导及各级党政机关的主要领导,赢得了台州“教师摇篮”和干部“黄埔军校”等美誉。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当前,台州学院正以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深入落实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文化铸校四大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良好声誉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 中国计量大学杭州市江干区
    学校简介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所以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1978年由国家计量总局创建的杭州计量学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2019年成为浙江省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共建大学和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学校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设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省市共建”一流学科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10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9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9个,省级优势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1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7门,浙江省一流课程79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1.6万余人、研究生36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70%。有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次,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万人计划”等省部级人才60余人次。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教学团队5个。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获得全球首届唯一的“标准化高等教育奖”。学校现有国家质检中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近40个,高水平研究院35个;作为主要单位参与“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培育建设工作。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百余项。拥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地方园区2个,累计孵化企业47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学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居全省重点建设高校前五位。2021年在省属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第五,数学建模竞赛连续多年排序全国前列、浙江第一。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原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千秋计量》,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2021年于北京会议中心展演。建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计量法治研究基地、ISO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杭州)、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等高水平行业人才培养基地,面向行业机构开展计量、标准、质量专业人才培训,学员累计达2.7万人。 学校深入对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其直属单位、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积极承担国家计量战略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宁夏市场监督管理厅等开展战略合作。建有地方研究院10个、地方技术转移机构17个、产业技术联盟30个。作为牵头单位,联合13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学校与国外5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项。建有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浙江—捷克布拉格丝路学院、浙江—捷克人文交流中心。牵头成立全球首个“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高校加盟,并建立“一带一路”学院。建有与德国德累斯顿市政府联合成立的杭州—德累斯顿联络办公室。面向新百年,中国计量大学坚持以2004年习近平同志视察我校时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秉承“精思国计、细量民生”校训精神,绰厉奋发、笃行致远,朝着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不懈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