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2015年普通高考成绩查询
2015-06-2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浙江2015年普通高考成绩查询

热门院校

  • 丽水学院丽水市
    学校简介丽水学院是丽水唯一的本科高校,是一所省管、市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经学大师孙诒让先生指导创办的处州师范学堂,历经九次更名、六校合并、四易校址。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调研丽水时指示要“抓紧筹建丽水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列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教育、农业、护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和“5A”级平安校园。学校现有民族学院(华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生态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中国青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机构,4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00多人,教职工1100多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7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引才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3人,省级重点引才计划专家、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4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7人。建有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个。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优势专业2个、特色专业7个,护理学、小学教育、音乐学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十三五”省一流学科(生态学、民族学、机械工程、口腔医学)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9个。拥有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优秀教材4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7门。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横向项目600多项,先后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学校立足地方需求和学校实际,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化地方特色为学科特色,化区域资源为办学资源,在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坚持“两山”铸魂,建设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拥有省级智库2个,发布全国首个指南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牵头组建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学院,建成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全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实践。坚持“两基”立根,参与丽水市教育提质行动计划,承担“绿谷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全力服务基础教育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坚持“两特”赋能,建有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学院,现有浙江省民族干部培训基地、少数民族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基地和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基地,与龙泉市政府共建中国青瓷学院,与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共建全球首家“中国青瓷学堂”,全力引领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和青瓷非遗产业发展。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韩国、西班牙、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瑞典耶夫勒大学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本科专业,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为数不多的获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开办国际学生教育,现有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等37个国家的国际学生170多人。与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七所高校建立帮扶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280多人。学校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大学生艺术团荣获中国合唱节金奖、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清远剧社荣获全国高校“最佳学生社团”称号。少数民族体育特色鲜明,学生多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队获得第五届世界大学生龙舟比赛两个项目第一名。在全国“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评比中荣获“行星级”优秀作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丰硕,荣获全国优秀团队、风采大赛冠军等多项荣誉。志愿服务水平更上新台阶,校团委获全国首批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内涵建设,内部治理”的主题主线,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提出了“特色发展、重点建设、人才强校、文化铸魂”的战略方针,部署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努力办一所“让丽院师生更自豪、让丽水人民更满意”的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笃行”的校训,弘扬“爱国爱校、唯实唯先、自立自强”的丽院精神,勇担使命,攻坚克难,坚持高质量内涵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于1999年1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托杭州成人科技大学开始筹建。2006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由杭州广播电视大学、杭州成人科技大学共同筹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学校与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在办学过程中,陶行知先生于1928年亲自指导创办的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杭州市城市建设学校、杭州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等先后成建制并入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16年被誉为“浙西山区园丁摇篮”的浙江省严州师范学校和杭州财税会计学校先后成建制并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均为学校可追溯的重要办学渊源。发展目标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两步走、创一流”:“第一步”是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奋斗,在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基础上,到建校十五周年(2024年)时,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达到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高职院校。价值追求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传承和倡导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弘扬“爱满天下”的学校精神。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校训是“德业兼修知行合一”,校风是“苦硬进取惟真惟实”,教风是“教学相长自化化人”,学风是“手脑双挥匠心致远”。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逾110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逾16000人。全校有教职员工逾800人,其中在编教职工522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数占比37%。学校下设8个高职二级学院、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基础教学部、1个中专二级学院,开设智能制造、智慧建造、物联网技术、汽车工程、艺术人居、新零售管理、会奖旅游、学前教育8大专业群38个专业。办学条件 目前,学校设有杭州城区、富阳高桥、建德严州等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逾900亩,总建筑面积逾42万平方米。在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的“三江两岸”形成了“拥江发展”的空间布局。其中位于杭州富阳高教综合体内的高桥主校区,占地面积近800亩,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是浙江省内最漂亮的山水校园、生态校园之一。学校教学、科研、实训和文体设施条件优越,现有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建有国内水平一流的多功能、现代化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网络中心,馆藏各类图书80余万册。学校拥有面积近3.5万平方米的17层创业园大楼,开展创业创新、科技企业孵化等工作,2020年被确立为浙江省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拥有面积逾3万方的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位于钱塘区的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智能制造”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占地40余亩,投资3亿元,2022年将全面投入使用,致力打造杭州推进实施“新制造业计划”的重要平台和国内有影响力的产教融合平台。
  • 学校简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浙江省职教先进单位——宁波职工业余大学和浙江省重点中专——宁波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建立,传承了优秀职教基因和匠心育人文化,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和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教学资源50强”“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以及“2019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等。学校地处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北仑港区组成的宁波北仑新区,设置与区域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8个专业群,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和33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万余人,毕业生留甬就业率年均6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4%以上,有效支撑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全国行业教学名师、教育部产业导师资源库技术技能大师、黄炎培职业教育“全国杰出教师”、“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等获得者13人,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个、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1个。学校以“融港链天下、荟智育匠才”为发展愿景,持续推进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形成“地市共建、区校合作、院园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宁波模式”。持续与海天集团、吉利汽车、镇海炼化、浙江恒河等全球、全国行业领先企业开展“双元制”“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海天大学”等企业大学、产业学院,是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着力开展“生产生活一线科研”,校企共建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轻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劳模(技师)创新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参与牵头制订国家、省市行业技术标准37项,是国家自然基金依托单位,成果转化为企业增值年均超13亿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建设形成“素能融合、专创融合、书证融合、数教融合、学研融合、赛教融合”的“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10个骨干专业、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持建设“职业教育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等4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牵头制订教育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和人社部国家职业技能新标准。作为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形成了普及激发—实践培育—孵化选拔的“三螺旋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了“创客培育+创业孵化+企业加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学生在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成绩居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大力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学。引进澳大利亚TAFE、英国EAL、德国双元制AHK等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着力本土化开发与建设,创新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教育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以及全国首家“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牵头成立单位,在国际职教合作交流中起到引领作用,累计为123个发展中国家开展面向官员为主的培训达3691人;累计为近60家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业务;在贝宁成立“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斯里兰卡成立“丝路学院”,为肯尼亚、老挝、卢旺达、缅甸等多国提供了职业教育整体建设方案,入选“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并成为中非技能等级证书项目秘书处,已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引擎;职教国际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已成功出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蓝皮书》“南亚卷”“东盟卷”。学校成为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中方执行秘书处。
  • 学校简介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00年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同年秋季开始招生。2004年11月,获得教育部重新确认。2007年2月,依法完成登记注册,取得独立法人资格。建院以来,全院师生员工秉承浙江中医药大学“求本远志”校训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模式,依托母体学校的办学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性强,择业面广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现址位于钱塘江南岸。由于条件限制,缺少独立校园,长期与母体学校同校址办学。根据教育部第26号令及省政府、省教育厅的要求,学院积极开展新校迁建工作。2009年4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与富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框架协议书》。2010年7月,与富阳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富阳市人民医院、富阳市中医骨伤医院三家单位正式签订《共建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协议书》,确定学校新址落户富阳市富春街道高教园综合体内,占地面积500亩,规划校舍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概算10.9亿元,学生规模近期5000人,远期7000人。新校园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预计2014年12月前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全部工程建设将于2016年9月前完成。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学院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举办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将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规范办学,加快建设,力争建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型独立学院。
  • 学校简介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5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现由金华(校本部)、杭州(文二校区、萧山校区)、兰溪3个校区,20个学院(含独立学院)组成。浙江师范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质量、提升特色、提升效益”为主线,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弘扬“务实、求实、扎实”育人传统,实施“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发展战略,主动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努力建设特色浙师、和谐浙师、美丽浙师、活力浙师、幸福浙师,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办学概况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自建校以来向社会输送了30余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有21万奋战在教育系统,近一半浙江省在职特级教师和省一级重点中学校长毕业于我校。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稳居浙江省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研究生7000余人(其中非全日制研究生1143人),留学生3000余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2万余人。学科门类齐全,有70个本科专业,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数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环境/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课程28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师资结构合理,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7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3人。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34项、全国教科规划优秀成果奖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36个,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省重点(工程)实验室9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2个、省新型高校智库1个。共建附属学校48所。学校立足浙中,深化与金华战略合作,积极助推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学校与5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70余所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入选“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海外建有5所孔子学院、1个独立孔子课堂和1个中文教育中心,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非洲基地、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选拔培训中心。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