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2023年高考考生分数分布
2023-06-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23年北京市高考考生分数分布

2023年北京市美术类考生文化课分数分布(本科)

2023年北京市美术统考成绩分数分布(本科)

2023年北京市美术类考生综合分分数分布(本科)

2023年北京市体育专业考生文化课分数分布

2023年北京市统考考生体育专业成绩分数分布

2023年北京市单考考生分数分布


热门院校

  • 张家口学院张家口市崇礼区
    学校简介 张家口学院坐落于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素有“塞外山城”美誉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学校秉承“自强、拼搏、求实、创新”的校训,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所以教育学、医学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现为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首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学校始建于1978年。1994年更名为张家口教育学院,2004年并入张家口卫生学校、张家口财经学校、张家口市卫生职工中专,2005年并入张家口艺术学校。2013年4月改制升格为张家口学院,实行省市(张家口市)共建、以市为主的体制;2017年6月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占地面积95.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14万平方米,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7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1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6亿元。纸质藏书137.3万册,纸质期刊761种,电子图书337.9万册,建有文津阁《四库全书》珍本库和奥运文献、张家口历史文化、中小学教材等特色馆藏。校园网实现校区全覆盖。现有教职工813人,其中专任教师587人,副高级以上职称24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370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3人。获得张家口市拔尖人才、“名家名师”、优秀教师、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等荣誉54人。外聘教师146人,直属附属医院教师402人。学校现有17个教学单位,目前招生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2个,形成了教师教育、护理医技、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三大专业集群。学校主要面向河北省招生,生源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422人,其中本科生12185人。国际教育与对外合作的局面初步开创,2020年9月取得来华留学生教育资格,分别与韩国全州大学、印度德吾拉斯科技管理学院等签订了多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日本长野县日中友好协会代表团、芬兰卡萨凯里奥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代表团进行了冬奥志愿者培训、冰雪人才培养、国际冰雪学院筹建等方面的交流。自2013年举办本科教育以来,学校秉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紧密围绕张家口市主导产业和发展战略,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冬奥会筹办打造冰雪特色,建有区域经济研究所等21个研究平台,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获得张家口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42项,其中论文类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7项,著作类二等奖2项。2017年以来,教职工主持科研项目84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8项,市厅级课题501项,校级课题246项。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847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及三大索引论文103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7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50项。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现有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门课程被批准为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近三年,已建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教改项目49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及专业比赛中获得各级奖励194项。2018-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85.11%。学校秉承历史传统,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筹办举办2022年冬奥会、建设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三大历史机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正朝着建设独具特色的区域知名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现有在校学生7000多人。学院始建于1958年,2001年由原牡丹江林业学校、牡丹江林业师范学校、牡丹江林业干部学校、东京城林业机电学校、牡丹江林业技工学校五校合并晋升为高职院校。学院占地面积5000万平方米,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9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素有“丹江第一园”的美誉。学院有三个校区,设有生态工程学院、家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人文学院七个二级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培训部十个教学部门,是一所集林业、工程、管理、机电、财经、人文教育几大门类,林科教育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和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和黑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是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第二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也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木工项目)集训基地。学院现开办43个专业,其中家具设计与制造、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3个专业为国家第二批和省内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家具设计与制造、林业技术、测绘、财经、汽车五个专业群为高水平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黑龙江省高水平骨干建设专业。学院参与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参与了国家地道药材团体标准的制订工作,拥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获得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26人,其中教授53人;博士、硕士和在读学位教师145人;“双师”素质教师22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园林花卉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坚持校企协同育人,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是黑龙江省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团体标准参编单位,全国轻工大家居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与168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100多家企业成为学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地。学院在校内建成了“开放式、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目前拥有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108个现代化的实训室和34个设施先进的一体化教室。还拥有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森工无人机技术中心、数字化板式家具生产线车间等实训场所。学院有18人担任国家各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被聘为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32人被聘为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专家库林业技术专家。55人被各行业聘为专家评审委员会会员。1人被聘为全国轻工行指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林业行指委林业工程类专指委秘书长,在第44、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担任木工项目中国专家组组长。学院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实施“德育创新工程”,开办了|修德大讲堂,开设“修德创新实验班”,构建了“大思政”工作格局。同时探索“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依托“黑龙江林之源高新科技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捷报频传,仅2018年学生就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比赛62项,在这些赛事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8项。“鲁班工匠班”2名学生入选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学生徐颜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201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走上世界舞台的小鲁班”为题,对学院进行了连续报道。雄厚的办学实力、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广阔的就业前景,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就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始终位居前列,已经形成了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局面。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将秉承“修德强技,树木树人”校训,以“建设职业强校”为发展目标,以“一体强化、两翼展开、林兴特立、德基精技”为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林业、面向龙江,服务东北,辐射全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 学校简介学院目前占地320亩,校舍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5822人,正式在编在岗教职工183人,硕士研究生以上教职工93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8人。有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运动训练),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保健与康复、园艺技术),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公共实习实训教学基地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1个,“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省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教材3部,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3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云南省文化名家1人。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64年的云南省青少年体育学校,1978年组建为云南省体育运动学校。1994年,学校与成立于1983年的成人高校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署办学。1998年,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划转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5月26日,学校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目前设有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与教练员学院、社会体育与体育管理学院、体育传媒与艺术学院、竞技体育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共开设有运动训练、体育运营与管理、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体育保健与康复、康复治疗技术、体育教育、新闻采编与制作(体育新闻方向)、园艺技术(高尔夫草坪维护管理方向)、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体育电子信息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管理方向)、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方向)、经济信息管理、国内安全保卫、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艺术表演、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无人机应用技术等20个专业,设有田径、游泳、体操、排球、柔道、拳击、网球、武术、跳水、击剑、举重、高尔夫、足球、篮球等14个运动项目,至今已为省级专业运动队输送了优秀竞技体育人才1700人,其中奥运冠军3人、世界冠军7人、全国冠军100余人。2017年8月30日,学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云南省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跨入了云南省12所省级优质高职院校的行列。2019年5月27日,学院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入围国家高职“双高计划”推荐名单的体育高职院校,也是云南省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多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称号,被誉为云南竞技体育的“人才库”、“输送站”和“优秀选手的摇篮”。
  • 学校简介四川体育职业学院改制前为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成立于1981年,是四川省体育局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副厅级),承担着四川备战全运会的主要任务,是四川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培养和输送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全省各类体育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院座落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成都,占地1005.63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四川省委编办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359个,现有教职员工520名,现有运动员590名。其中,国家级教练9名,高级教练58名,一级教练72名。一、发展历程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创立的西南区体育会篮排球队。当年5月,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在北京举行首届全国篮排球比赛。主持西南区工作的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十分重视,亲自落实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等地选拔优秀大学生代表西南区参赛。赛后在贺龙元帅的关心支持下,西南区体育会篮排球队于同年10月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支专业运动队。1952年6月,毛主席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此后,全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西南区体育会篮排球队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员随之逐步增加,队伍也先后更名为“西南体训班”、“西南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成都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四川运动代表队”、“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直到1971年正式定名为“四川省体育工作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1978年国家体委提出“优秀运动队向学校化过渡”的发展方向,积极倡导承担国家竞技体育主要任务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优秀运动队(体育工作队)逐步实现学校化,实行“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的体制。198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在四川省体育工作队基础上正式组建,隶属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四川省体育局”),享受省属大专院校一级待遇,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等专科学历体育专业人才,开展田径、体操、游泳、“三大球”、“三小球”、重竞技、武术等运动项目的训练、竞赛、管理和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为国家队培养和输送尖子运动员。1986年,学院获国家教委批准备案为成人高等学校(举办专科层次成人高等教育)。2018年3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学院正式改制为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学院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时期。二、主要成果在新中国成长初期诞生,在共和国奋斗历程中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不断壮大。从西南区体育会篮排球队创立至今,学院跨越了漫漫历史长河,走过了一条艰辛育人路。桃李芬芳,四海飘香。在“激情、拼搏、超越”的校训精神鼓舞下,学院不待扬鞭自奋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四川人民为之自豪,令中国体育为之骄傲的成绩,从这里走出的一大批运动员和教练员先后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贺龙、彭真、陈毅、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首肯和亲切接见。(一)筚路蓝缕(1951-1981年)在邓小平、贺龙等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四川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间,学院培养的健儿们为四川竞技体育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川五虎将”汪平毅、叶春泉、黄福杨、兰海、张根铨在全国篮球界赫赫有名,李白玉上百次打破重量级和次重量级全国纪录,陈家全10秒的百米短跑全国纪录足足保持了51年才被打破,杨莹喜摘四川乒乓球第一个世界冠军,宁小琳成为四川女子体操亚运冠军第一人,俞平在同一届全运会上七次打破女子自由泳记录,金浦被誉为“亚洲蛙王”……他们不仅为国争光、为川添彩,而且为四川体育事业发展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增添了满满的正能量。(二)寸积铢累(1981-2018年)竞技体育成果丰硕。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川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学院作为四川竞技体育主力军,先后代表四川参加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捷报频传,为四川竞技体育称雄西部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第29届、30届、31届奥运会和第12届、13届全运会四川参赛成绩均居中西部第一,学院功不可没。建院至今,学院共获得奥运冠军16人次、世界冠军108人次、亚洲冠军137人次、全国冠军991人次,培养出张蓉芳、梁艳、朱玲、高敏、陈龙灿、唐琳、陈静、邹凯、冯喆、任茜、郑洁、晏紫、陈兴东、周建安、蒋文文、蒋婷婷、邱波、朱雨玲、邹敬园等一大批竞技体育领军人物,为四川乃至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9年,学院因在北京奥运会和第11届全运会作出突出贡献,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集体三等功。目前,学院拥有涵盖18个奥运大项的运动队,下设田径、足球等项目和专为运动员开展文化教育服务的教育中心等23个系(中心)和职能部门。文化教育成效显著。学院文化教育在受到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制约的情况下,依然创造性地完成了历史使命。2006年,为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四川省体育局将学院教务处、体育系和四川省体育运动学校整合为学院教育中心,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级相关部门的要求,紧密结合四川实际,遵循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更新教育理念,适时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条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2008年经成都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学院附属学校(系全国所有运动技术学院中唯一设立的附属学校,中央电视台曾专题报道),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运动员义务教育难题,使早熟项目和小年龄段“运动员学生”能与普通学校同年龄段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参加系统性文化学习。目前,学院已建立起包括大专、中专、义务教育和其它培训在内的四级教育体系,为四川运动员勇攀世界体育高峰提供了文化教育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四川运动员体育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迄今为止,共培养毕业生近万名,向四川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普通高校输送生源近千名。1997年,学院被四川省教委评为“成人高等教育评估良好学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学院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建院以来,共投入10多亿元改善基础条件。目前拥有太平寺、华西坝、犀浦、都江堰、双流等五个校区和攀枝花红格训练基地,包括办公教学用房、训练场馆、运动员公寓、康复中心用房等在内的建筑总面积达24.1万平方米,各类训练、教学、科研设备设施日益改善,特别是训练场馆方面的硬件设施条件与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其中,主校区太平寺校区曾被列为四川省“十五”期间“十大精神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之一,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综合训练馆;华西坝校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承担着学院多个项目的日常训练管理任务,校区内的四川省游泳馆曾是成都市地标建筑;犀浦校区作为“中国田径协会国家田径队训练基地”,拥有川内最大的室内田径馆;都江堰校区系汶川地震后香港赛马会捐资援建,是集训练和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区;双流校区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其训练设施设备均达到目前国际一流训练场馆水准,曾多次承接国家羽毛球队训练、比赛任务;攀枝花红格训练基地属于亚高原综合实训基地,可同时满足500余名学员的训练需要。分布在上述校区中的省田径学校、体操学校、游泳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综合保障日益加强。学院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得以增强,科研医疗水平提高,后勤保障日趋完善,包括人、财、物在内的综合保障明显提升,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推动了体育与教育的协同发展。康复中心已达一定规模,通过体育科研为运动员伤病防治和身体保健提供生理生化科学依据,为其科学训练保驾护航。创新发展初见成效。学院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省市联办”等发展新模式。通过省田径学校与成都市华阳中学成功合作田径项目,首创“体教结合”模式,之后相继又与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开展田径项目的合作。另外,与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女篮、南京体育大学击剑、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网球和绵阳市南山中学网球等项目也走向了共建合作之路。特别是绵阳市南山中学网球项目作为“体教结合”模式的代表,扩大了四川网球项目队的选材面,使我省青少年网球训练回归到“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加强了网球项目和学校体育的融合,真正实现了由“运动员学生”向“学生运动员”的转变,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正在积极推广。同时,与绵阳市柔道、德阳市女子拳击、凉山州男子拳击、自贡市跳水、遂宁市跳水等项目的联办合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三)跨越式发展(2018-至今)2018年3月4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改制为四川体育职业学院的批复》,学院改制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成为四川省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职业学校。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学院设立体育教育训练系、体育人文社会系、运动人体科学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开设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运营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和运动训练5个专业。2020年2月获得运动训练和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单独招生资格。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办学。夯实师资队伍力量。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2人(含双师型教师3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26人,中级职称2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39人。改制以来,学院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主持省教改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参加2019年全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教师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二、三等奖,4人获得个人三等奖。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分制改革试点评估工作,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进“1+2+X”证书制度建设,拓展专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板块,与各省级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省社体指导中心、省普通话测试中心等单位合作,为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育训结合,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6个,结合教学生产实习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与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文理学院协商合作,打通高职学生专升本学历提升通道。唱响成渝“双城记”,与西南大学、重庆运动技术学院签订师生学历提升、教学、科研与项目合作渠道。搭建师生成长平台。形成具有学院特色“三全育人”的制度体系,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强化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机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建立重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奖、助、贷、勤、免、补”工作。回顾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新时期,新目标;新常态,新要求。当前,学院上下精诚团结,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良好精神状态,认真落实四川体育事业发展“123456”战略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全面持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高职教育教学水平、体育训练基础条件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以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学院建设全国一流体育高职院校、一流竞技训练中心,一流全民健身综合体,一流赛事中心“四个一流”取得成效,为四川体育强省建设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新跨越培养更多优秀体育职业人才,续写伟大中国梦体育新篇章!
  • 七台河职业学院七台河市桃山区
    学校简介七台河职业学院、七台河技师学院分别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和技工院校。两院坐落于东北边陲、冬奥冠军摇篮之乡的国家园林城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市中心区主干道学府街横贯校园,形成一条街道南北两校区的格局。2013年,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将两所院校资源整合共建,对内统称“七台河职业技师学院”,实行党政统一领导、教职员工统一管理、经费统一使用、资源统一配置、校区统一规划建设。学院总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61258万元(其中仪器设备总值18958万元)。学院各类在校生超过万人, 办学规模和基础能力建设都走在全省前列。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全国高职高专核心竞争力排名进前600名,在全省43所同类院校中排名始终保持在前20名。学院是省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现有医疗卫生、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包括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经济与建设工程(包括电商学院)、煤炭生产与环境安全、人文科学、农业工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基础教育、张杰冰上运动学院等11个教学系部,开设涉及13个专业大类的18个高职招生专业。全院教职员工535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5人、二级教授1人,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158人、专任教师176人。学院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升,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013年以来引进人才72人,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多项,并积极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在服务七台河市转型发展、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展现了新作为。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以来,在全省举办的各项技能大赛中共获奖118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0项,省级二等奖22项,三等奖63项,进优胜奖7项,团体奖14项。护理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过关率继2016年93.8%,2017年94%,2018年92.9%,再创新高,达到了94.3%,在全省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张杰冰上运动学院广泛招收学员,强化竞技培养,注重社会效益。2019年,参加国家和省级各项赛事共获奖牌189块,其中金牌79块,银牌60块,铜牌50块,提高了学院知名度,展现了冠军城市的风采。学院有完善的奖、助,贷、补、免助学体系,全面推行双证书教育,提高毕业就业质量,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培训”,各个工种的技能鉴定,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为每位学生提供3-5个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家长、企业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学院长期致力于培育特色,打造品牌,以新发展理念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服务需求,指导专业建设。提升传统专业,巩固优势专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专业,主动对接地域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新增了口腔医学技术、汽车服务与营销、运动训练等专业。主动适应国家强化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明的同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1+X证书试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第二批云计算1+X试点。学院始终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推进校企一体化、工学一体化、理实一体化为抓手,实施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积极引进现代学徒制、大师工作室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专业设置与生产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的成立为标志,校企合作展现出高起点、宽领域、深层次的特色,建有覆盖所有专业的江苏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天津泰达医院等市内外实习实训基地80多处,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等11所院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深化与省内本科学校资源共享,企业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主动对接我市“四大基地”,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支持鼓励省内外高校大学生来我市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学院强化社会培训工作,实现了与各行业和工种的全覆盖。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黑龙江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关于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的通知和《七台河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落实方案(2019-2021年)》,以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为切入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利用实训中心一流的设备,面向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同时就促进创业开展职业经理人品牌建设、市场拓展、风险防控等创业指导培训,三年来培训达到30000多人次。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中,学院建立了政府、企业、社区、乡村的培训网络,与龙煤七矿公司、宝泰隆、隆鹏、亿达信等企业开办了煤化工、化工工艺、矿山机电等10个专业的培训班,为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学院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总基调,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以改革为抓手,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高职、技工教育为龙头,以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为两翼,乘着国家大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东风,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相关阅读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