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2023年高招本科普通批录取志愿征集工作将于18日8时开始
2023-07-1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北京市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本科普通批录取志愿征集于7月18日8:00至20:00进行。考生须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cn)了解参加本次志愿征集院校和专业的具体情况,本科普通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未被录取的考生均可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参加本次征集志愿填报。本次征集志愿为平行志愿,考生可选报1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可选报6个专业,并填报是否服从院校专业组内专业调剂选项。

本次征集志愿的招生院校共计39所,招生计划1328人。考生在填报征集志愿时,须参考《招生专业目录》和高校招生章程中对报考资格、收费标准、专业要求等相关内容的说明。征集志愿录取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一次性向招生学校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本次征集志愿录取工作将于7月19日进行,征集志愿录取工作结束后,若还有高校招生计划未完成,将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继续公布相关工作安排,请考生随时关注。


热门院校

  •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淮安市清江浦区
    学校简介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淮安,这里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天医星、落淮阴”美誉。学校创办于1958年,时为淮阴医专;其史可追溯至1915年美国长老会创办的淮阴仁慈医院护士学校。2014年12月,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建立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为省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现在淮安,有黄河路和科技路两个校区,共占地500余亩,设有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等13个专业,并设立“3+1+1海外硕士直通车”。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000余人,教职工700余人(含兼职)。连续多年,学校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全国护考”通过率均在99%以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达98%以上。学校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相关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数十项。自建校以来,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八万余名高素质医药卫生专业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立训立校、立制立校、立贤立校的发展方略,秉承“护爱生命、修身明理”的校训,确立“用良心办教育、用责任求发展、用智慧铸品牌”的办学理念和“公平正义”的校风,倾心竞智打响了“天医星”医学教育品牌,“五度”(政治的高度、科学的尺度、文化的厚度、情感的温度、创新的力度)思政教育法得到教育部宣传推广,以“一核四驱”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制度建设经验及其理论成果走进名校、走进党建、走进学术、走进行业。学生韩宝鑫见义勇为挽救急危病人的事迹及学校党委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声音的特色做法在《人民日报》微博、紫光阁微博等网络媒体点击量超7000万,其救人视频被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评为首届百部“温暖的力量”2018暖视频。“淮地膏沃育桃李,卫教济世杏林春”,正如杰出校友程莘农院士为本校题辞所说。作为一所以医学为主背景的高等学校,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等系列要求,以带着信仰干、怀着光明干、奔着真理干、撒着种子干的精神,努力办好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幸福从教、家长放心信任、社会普遍认同的满意教育,让新一代“天医星”闪耀江淮!
  •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琼海市
    学校简介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3月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由原海南琼海师范学校升格而成的主要培养信息、软件行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至今已有99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是海南唯一一所连续两次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公办高职院校、海南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学校、海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学校坐落在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海南省东部中心城市——海南省琼海市市中心。学校占地326亩,建有5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高规格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有111个校内实践基地,5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椰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生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中心、软件研发中心、信息处理中心、艺术设计研发中心;建有千兆校园网、通讯网、监控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的信息化虚拟平台,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被授权为第65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动漫游戏人才培养工程授权合作伙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科技部行业专业资质资格培训基地、海南东部唯一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点。学校设有软件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画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国际教育与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体育部,有在校生的专业34个,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大类为主,艺术设计传媒、财经、旅游、制造、文化教育等大类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现有2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通过教育部验收,1+X证书制度试点15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骨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学校现有来自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在校生8507人,学校现有教职工515人,专任教师308人,兼任教师113人(含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教授18人、副教授100人,讲师14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179人,双师型教师167人,省“515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专家3人、杰出人才2人、省拔尖人才8人、“南海工匠”2人,其他高层次人才107人,柔性引进人才9人。省双百人才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学校教师在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评比中共获得奖励183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6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1项,在“国际数字艺术设计作品展”中荣获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3项,省部级论文获奖123项,课件比赛17项;主持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教改项目19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185项;出版著作46部,其中专著6部;主编教材158部;发表论文1620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74篇,《SCI》《EI》《CPCI-SSH》《ISTP》等国际权威刊物检索收录220篇。学校贯彻“人才为根本、教学为中心、技能为主线、质量为生命、特色为追求”的办学方针,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服务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实施“实践主导,能力本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特色。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奖励744项,其中世界技能大赛省级选拔赛获奖2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1项,“挑战杯”海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2项。近5年来,毕业生年底平均就业率95%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率94%以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面深化“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和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省内外95家企业积极开展深度合作;与9所中职学校合作开展9个专业的“3+2”分段培养和连续培养专科专业教育;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合作开展4个专业的“3+2”分段培养校企合作本科专业教育;与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合作开展3个专业“专升本”联办项目;与俄罗斯、美国、英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10余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16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教学与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良好声誉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同与高度评价。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国家设计教学创意中心等20多项称号。伴随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的建设,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将再扬风帆,重新起航,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力创建特色鲜明的优质高职名校。
  • 学校简介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距今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学校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取得了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成绩,2007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2011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014年5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被认定为教育部“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校坐落在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江苏省南通市,处于上海1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学校占地面积710627平方米,建筑面积393541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装备比较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基本实现了图书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学校设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85个,其中企业投资设立并以企业命名的实验(实训)室12个,与企业共建、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16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纺织技术实训基地、国家级家纺设计师职业资格培训中心、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职业院校分中心、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先进纺织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家用纺织品与服装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研究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高端纺织产教深度融合集成平台、江苏省示范性实训基地、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基地、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并与海门市人民政府共建海门滨海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与华夏航空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南通航空培训中心,顺利获得中国民航总局CCAR147飞机维修培训资质和CCAR66飞机维修考点,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所同时获得这两项资质的高职院校,学校和德国库卡集团合作建设了库卡机器人江苏应用与培训中心,是库卡集团华东地区技能人才定点培训单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多名,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的综合性高校。现设有纺织服装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航空与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謇创新创业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部等教学机构。设置52个专业(方向),传统专业凸现品牌特色,新设专业贴近社会需求,拥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7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计划一期建设项目2个、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双证书试点”专业1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28个。学校现建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江苏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9部,立项江苏省重点教材20部。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35%,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约占74%;“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67.94%。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南通市教学名师9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4人,南通市“226工程”培养对象1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9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此外,学院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员、能工巧匠430多人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由校外具有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学校弘扬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思想,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企业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优势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积极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对口支援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对口支援苏北教育的号召,与新疆、甘肃等省内外高职院校和职教中心开展广泛合作。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世界多所知名院校结成友好学校,多渠道、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日制学历留学生规模稳中有升、质量逐年提高。非学历留学生层次丰富,欧洲本科院校学生、“一带一路”高校教师、中外企员工等纷纷选择来我校交换学习或我校选派教师赴境外对其进行培训。目前,学校正在新的历史形势,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职业素质“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三风”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通过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毕业生“双证书制”等制度和专业教师工作室等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以就业为宗旨,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省内领先地位,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职业教育成绩显著,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现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 学校简介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省教育厅主管、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始创于1958年,2004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是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省卓越高职院建设单位、国家(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国家会计双师培训基地、湖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省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省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省“十三五”教育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获评国家技能大师1人、省级技能大师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教师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会计领军人物2人。近五年立项各类课题41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14项,出版专著81部,编著、教材197部,发表论文2662篇,取得专利21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获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学生12000余人。 学院设会计系、机电工程系、经济贸易系、电子信息系、汽车工程系、现代物流系等6个系,开设专业21个,其中国家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3个(会计、模具设计与制造、市场营销)、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3个(数控技术、会计和市场营销)、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育部示范专业1个(模具设计与制造),省级精品专业2个(会计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省特色专业、示范性特色专业1个(会计)、省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1个(会计)、省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1个(模具设计与制造)、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群1个(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省一流特色专业群3个(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现代装备制造与维护、现代商贸服务)、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会计专业)。 学生技能竞赛、毕业设计、技能抽查合格率、毕业生就业率均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近五年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7个、二等奖5个,省级一等奖55个、二等奖56个、三等奖52个,名列全省第六位。会计专业连续10年获省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连续6年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比赛,获全国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学院在中国科教网发布的全国1408所高职高专院校2019-2020年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291位,在湖南省70所高职院校中位列第15位。财务会计类专业在金平果2020年首次发布的全国高职高专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中名列榜首。历年来获得省优秀事业单位法人、省文明高校、省招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职业技能鉴定十佳单位、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省文明校园、市三星级文明校园、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各类荣誉150余项。多次评为省高校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先进单位。
  • 学校简介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2014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年,和平校区一期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逐渐完成教学及行政整体迁入;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经过四十载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学校已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空间拓展”两大目标。学校现有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及甘南校区四个校区,形成“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四个校区的功能布局分别为:本科专业人才教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校本部所在的和平校区占地面积1050亩,坐落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居于甘肃省会东大门,东襟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西拥金城锁钥皋兰山,南倚钟灵毓秀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遥对滔滔黄河,毗邻座座学府,人文气脉生生不息,医药教育别具特色。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及适应中医药国际化的外向型人才。学校本部设有21个教学机构(其中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共建第一临床医学院,与兰州市政府依托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建第二临床医学院),4个直属机构,3个科研机构。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2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1所附属医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目前面向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135人,其中本科生12441人,专科生1674人,硕士研究生2660人,博士研究生148人,留学生129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954人,其中专任教师819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06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0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学校是具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类高校。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其中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A类)、7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2个省高校重点学科。有1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32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学校是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目前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81.1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80余万册,馆藏线装古籍2.3809万册,外文图书2.956万册,纸质期刊4.327万册;拥有各类数据库49个,电子图书93万册,电子期刊27万册。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82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5项(其中省部级9项),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145项(其中国家专利32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33部,发表学术论文2646篇。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拥有院内制剂122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本着“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8所“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匈牙利、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中医药研修班、中医实践和中医理论研修班,开展中医药培训、文化推广和义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了大批中医药工作者。每年选派教师赴外参加学术交流及研修培训,接待多批国(境)外高校和卫生机构来访团组,不定期邀请国际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加强学术交流。已招收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18个国家的121名留学生在校学习。设立“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资助在甘接受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及在甘肃就读的品学兼优的长期外国进修生。“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学校秉承“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西部求特色发展,传承仁术重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遵循“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坚持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工作,旗帜鲜明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坚定不移树牢改革创新取向,建章立制顺应依法治理趋向、建强班子把握干事创业航向、夯实基础始终注重基层导向、从严从实确立作风建设指向。坚持“把优秀的人培养成共产党员,把共产党员培养成岗位模范”的“双培养”目标,深入推进涵盖教学、科研、医疗、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杏林先锋队”建设,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中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处级干部“三述”制度,开展“党员组织生活主题立项”活动,着力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使之成为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堡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打造组织建设、文化环境、学风建设、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七大育人平台,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学术节、艺术节、体育节和文化节等活动品牌,开展“经典医籍诵唱比赛”等一系列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中医中药进社区”等具有中医药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教育厅立项支持;“锦绣添香中药养生香囊”项目,获省赛金奖、全国铜奖。面对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甘肃省教育大会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关键,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保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实施质量兴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努力实现学校总体办学实力与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实现新的突破,各项办学指标明显提升,部分指标进入省属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学科布局更加优化,专业建设特色更加凸显,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用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成环境整洁优美、人文特色鲜明、富有大学精神的校园,拥有万余名学子、千余亩土地、百余名名师名医,打造服务甘肃乃至西部发展的“五个重要基地”(即: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研发和转化基地、重要的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基地、重要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和重要的对外合作交流基地),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开放性中医药大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阅读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