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2023年外省回京高考考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认证
2023-10-2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已在外省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拟回京参加北京市2024年高考的外省学籍考生,须于2023年10月24日10:00至11月3日12:00进行“外省回京高考考生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认证”。

一、认证步骤

1.注册。注册链接在登录界面登录按钮右下方。注册中“所在区”请选择户籍所在区。注册中需要绑定手机,用于接收审核结果的短信。

2.登录。注册完成后,通过登录界面进行登录,登录后请选择“回京高考外省成绩认证”进入“外省成绩认证”页面。

3.上传证明。在“外省成绩认证”页面中,请选择原就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主管部门盖章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成绩证明扫描件或照片(仅支持jpg、png格式,图片大小不得大于1M)并上传图片。待显示出缩略图后,点击“提交认证”。下方审核状态变为“待审核”后,即可关闭页面等待审核。

二、注意事项

1.如有多张成绩证明扫描件或照片的,请合并到一个文件后再上传,以免成绩缺失。

2.成绩证明须有省级主管部门盖章。有省级主管部门文件明确下放权限的,可改由文件指定的机构盖章。

3.一般情况下,审核会在72小时内完成,审核结果会以短信形式发送到注册时绑定的手机上,如遇到信息拥堵等特殊情况,提交认证72小时后仍未收到审核结果短信通知的,可以重新登录并进入“外省成绩认证”页面查看审核结果(11月3日12:00截止提交认证后仍可登录查看审核结果,直至11月10日12:00关闭服务)。

三、北京教育考试院对外省成绩进行最终认定,认定规则如下

1.原省成绩证明中成绩以等第呈现的,按原省划定的及格/合格及以上等第认定为合格,反之为不合格;

2.原省成绩证明中成绩仅以分数呈现的,按原省满分值的60%划定,不低于60%的认定为合格,反之为不合格;

3.如原省成绩证明中艺术科目以音乐、美术两个科目呈现,须这两个科目均达到合格标准方可认定为艺术科目合格。

四、下列情况考生不在此进行认证

1.学籍已经转入本市的考生不在此处办理认证,办理办法详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认证及成绩证明办理说明”第二条“外省学籍转入本市学生成绩认证”;

2.此前参加本市高考时已做过认证的考生,无需再次办理;

3.在本市参加过学考合格考或高中会考的往届考生无需认证。


热门院校

  • 河北大学保定市
    学校简介河北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学校始建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校址位于天津市马场道141号。建校伊始,学校即以本科建制,大学立名,秉持“育中华有为之青年、办德智并育之大学、促中国之现在化”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工商人才。1933年,学校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实事求是”校训传统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抗战时期,学校不避灾祸,坚守津门,逆境办学,汇集了一大批名师巨擘,在当时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之美誉。其后,学校历经私立津沽大学、国立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不同时期。1960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一所以省名定名的综合性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遂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迁址河北省保定市。2005年,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并入河北大学。学校虽数易校名,几经辗转,但办学历史从未中断,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200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5所高校之一。2005年,成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成为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之一。2016年,成为国家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大学,同年被河北省列为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部省合建河北大学的协议》,跻身国家“部省合建”高校行列。2020年,河北省制定支持河北大学部省合建工作的实施方案。以“部省合建”为契机,学校对接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医药产业和现代绿色产业,重点建设了燕赵文化学科群、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学科群,在燕赵文化保护与开发、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门类。设有95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等各类在籍学生4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84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3200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一流本科课程1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新工科”项目4项、“新文科”项目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国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实施“坤舆学者”支持计划。现有教职员工34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8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60%;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优秀人才37人,燕赵学者、省管优秀专家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4人。目前,学校有5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8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校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与企业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研究院2个。同时拥有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基地)、工程实验室26个,河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智库)24个,河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3项社科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自然》杂志中国自然指数排行榜中,位列国内高校第84位。 学校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先后与世界上10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设有河北省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南美洲、亚洲、非洲承办了3所孔子学院。学校构筑了覆盖学士、硕士、博士的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部留学出国人员培训与研究中心”试点高校、河北省首家具有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高校,河北省首个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建设高校,以及入选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的高校。 河北大学自发轫至今,已走过一百年辉煌历程。一百年来,一代代学者捧土培根、筚路蓝缕,一代代学子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以华南圭、马沣、顾随、吴玉如、裴学海、张弓、高镜莹、滕大春、张镈、雷石榆、詹锳、漆侠等为代表的前辈学人在这里躬耕执教,作育英才,培养40多万名优秀人才,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北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服务兴校、依法治校”办学理念,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力争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 学校简介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安徽省商业学校和安徽商业职工大学合并建立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安徽省教育厅。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首批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是安徽省高职发展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和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是省内唯一一所被列入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的高职院校。同时,学校还是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商业高职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全国财经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安徽省财经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安徽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单位、安徽省商科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联盟首轮轮值主席单位。学校坐落在具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前身是1903年创办于湖南长沙的安徽旅湘公学。1904年,安徽旅湘公学迁回芜湖,更名为安徽公学,李光炯与邓绳候先后担任监督,礼聘刘师培、陈仲甫(即陈独秀)、柏文蔚、陶成章、苏曼殊、谢无量、周震鳞、江彤侯等知名人士来校任教和讲学。至今已有118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厚德弘商 笃学砺能”校训,不断发扬“创新超越 诚信图强”的安徽商贸精神,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占地面积44.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8.02万平方米,图书(含电子图书)达149.49万册,办学条件优良,基础设施完善,达到省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在职教职工572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30人,“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90%以上,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专业带头人13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4项;先后承担省部级教科研课题100余项,主持建设文秘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5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共计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22项。教职工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56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730余部,其中国家级精品教材1本,国家规划教材40本,安徽省规划教材50本。《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两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和全国高职院校优秀学报,三次蝉联“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核心学术期刊”。学校目前设有电子商务学院、会计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金融科技学院(迪科金服学院)、文化与法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等2个二级教学单位,形成了学校—学院—专业教研室等3个层级的布局框架。学校共开设37个专业,其中,有国家级高水平建设专业群1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级骨干专业9个;省级高水平建设专业群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4个。近年来,学校面向现代服务业,着眼大流通,瞄准新商业,着力打造电子商务、会计、金融管理、移动应用开发与云计算等优势专业(群),重点服务安徽和长三角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需求,形成以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为主的商贸流通、以会计和金融管理为主的财经管理类专业群。拥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131项,其中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76项,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1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学校积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基础上,学校牵头组建了安徽省财经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与成员单位和知名企业深化合作,形成了学校与行业、专业与企业、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教师“三层次双元”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合作企业有六家安徽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单位,催生了以“迪科金服学院”、“松鼠新商业学院”、“金陵酒店管理学院”、“账道会计班”、“顺丰班”、“蓝狮工坊”、“三站两室一坊”等为代表的校企深度融合的优秀实例,成立了开元旅游产业学院、数智财税产业学院、物联网产业学院等6个现代产业学院,走出了一条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学校“新零售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被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评定为“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学校”。目前建有设备先进、配套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128个,其中物流管理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实训中心、现代物流管理实训中心、会计实训中心、安徽商贸-上海晓庄校园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动画方向)为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立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等校企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107个,形成了融教学、培训、教科研、技能鉴定与技术开发和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学校强化高素质技能培养,强调“非商融商”,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生共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0项、省赛一等奖109项,2017年国赛总得奖数量以及一等奖获得数量均进入全国前10名。获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比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A类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其中2018年获全国数学建模大赛“Matlab创新奖”,为安徽省高校历史最好成绩。学校坚持完善德技并修的育人体制,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六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近年来,学校先后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激励支持高校。学校注重多元开放,不断加强与美国、英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新西兰等国家多所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与英国南埃塞克斯学院开展中英合作项目,定期与泰国泰科技集团开展短期文化交流项目。近年来,我校参加马来西亚北方大学、英国博尔顿大学交流活动的学生共计30人。目前,学校在泰国曼谷和大城分别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化交流中心”,每年派遣2-3名教师赴当地进行汉语教学,首期参加在线汉语教学的学生约550余人。学校留学生招生工作稳步推进,已通过省教育厅留学生教育备案工作,留学生招生工作同步开启。为提高师资水平、开阔视野,学校先后接待境外来访人员130余人次,派遣130余人次赴国(境)外参加各类教育教学培训,建立两个海外师资培训基地。2019年,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学校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百年商校新使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全体商贸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实施“职教本科、‘双高’建设、师资提升、协同育人、创新服务”五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人文商贸、质量商贸、特色商贸、开放商贸、幸福商贸”五大美好商贸,努力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突破和新提升,为高教强省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做出更大贡献!
  • 黄冈科技职业学院黄冈市红安县
    学校简介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教育部代码:13799,湖北省代码:9235。学校位于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湖北省黄冈市,这里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贯通京九、沪蓉等六条高速铁路,纵横沪渝、福银、大广、武英等八条高速公路,乘武黄城际高铁到武汉中心城区仅需20分钟左右。黄冈自然人文交相辉映,依山带水,风景秀丽,巍巍大别山,巧夺天工,孕育了200多位开国将军。黄冈自古崇文重教,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毕升、李时珍、闻一多、李四光均从这里走向世界,载入史册。这里人文荟萃、教育资源丰厚,被誉为“状元基地”,是各地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优美的校园环境:是黄冈市唯一位于市中心的高等院校,毗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遗爱湖。景区内亭台楼阁、鸟语花香,湖面上碧波荡漾,美不胜收。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优良,人文气息浓厚,被省政府授予“平安校园”、“园林式校园”、“黄冈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优越的办学条件:学校现有9院1部,共32个专业。2017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同时建有工业机器人、宝玉石加工、飞机发动机维修、航空服务、汽车维修等95个实训中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与200多家大中型企业集团合作,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2余个;图书馆恢宏别致,藏书100余万册。塑胶运动场、校内超市、医院等生活设施齐全。学生宿舍全部为标准6人间,室内开、热水、空调、楼层洗衣机、烘干机等齐备,学生生活及住宿条件优越。优异的教学质量:学校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所有专业与市场对接,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对接。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教育部及湖北省教育厅专家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被誉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我校师生在全国及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仅2017年,我校师生在省级以上各项比赛中累计获得一、二等奖达100余人次。高质量的就业:热门专业和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我校取得高质量的就业成效。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学生进校签订校、企、学生三方就业协议,毕业后直接到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就业,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且薪资待遇丰厚,已实现高薪就业目标。部分优质就业单位:京东集团、苏州珞云集团、浙江青年汽车集团、九州方园新能源公司、武汉东风汽车集团、中国远洲集团、港恒旅业集团等。
  • 学校简介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称学院)是隶属于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以培养现代农业技术和乡村振兴所需人才为特色的一所涉农高职院校。以深化专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教育信息化、专业(群)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办学规模与水平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评价较高。学院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与重大突破,收获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学校发展沿革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最早溯源于1952年江西农学院中技部。1956年以中技部为基础成立南昌畜牧兽医学校。1958年南昌畜牧兽医学校与江西省农业干部学校、江西省农经学校、江西省农业机械学校四校合并成立江西农校,1968年江西农校停办,1980年设立江西省畜牧水产学校。2000年4月,学校被确立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大专并更名为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学院于2010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设有国家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2014 年4 月成为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2020年4月被认定为江西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是江西省高职“双高”建设立项单位、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江西省高等教师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农业农村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江西省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学院。二、学校发展现状(一)在校生规模与结构目前,学院在校生共有14333人,其中:全日制大专在校生10010人(不含扩招),高职扩招(社会人员)2743人,高职扩招(高素质农民)1336人,五年一贯制(中职阶段)244人。(二)办学条件学院占地面积818600平方米(1228亩),其中: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面积291333平方米(437亩)(含一个388亩的农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基地);教学行政用房16.54万平方米,其中: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面积15.79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13平方米(不含扩招生);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91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7890.58元(不含扩招生),图书馆藏书75万册。校内实践基地6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0个,其中国家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专业能力建设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中心4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的国家骨干专业3个、国家生产性实训中心4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三)师资队伍截止2021年11月30日,学院具有校内专任教师44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0人,具备研究生学位教师244人,具备“双师”素质的125人。外请老师108人,现有省级高校教学团队2个,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5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有20余名教师兼任行业学会、协会的副理事长、主委、常务理事等职务。教师获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一项,获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两项,获2020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获奖数位列全省第一,获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学科专业设置学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服务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建设的要求,以培养社会紧缺的现代农业领域和江西省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人才为方向调整专业设置,设有7系2部1学院、45个招生专业。其中,农林牧渔大类专业14个,基本覆盖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所需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有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的3个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创新教学团队、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高优势与特色建设专业2个。学校实施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达标及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和模块化教学,形成了鲜明的人才融合培养特色。教师获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省级1等奖3项。2021年我院共有3项成果荣获第十七批江西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近3年,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职业技能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320多项。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建立了就业创业指导“全程化”体系,将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思想教育、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秉持以赛促教的理念,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得到较好培养。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2019年获得全国比赛铜奖1项和省级1金1银1铜的奖励;2020年,共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申报4533项,参赛学生数达14052人次,参赛人员基本覆盖全院学生,荣获省级1金1银4铜以及优秀组织奖,并正在准备冲击国家比赛银奖;2021年在省赛中收获2金2银7铜的好成绩,其中职教赛道1金2银4铜,红旅赛道1金2铜,产业赛道1铜。学院与南昌县就业局合作,在毕业生中开办了SYB创业培训班,近3年,共为600多名毕业生提供了创业相关内容培训。以创新创业社团工作为抓手,通过与其他高校“双创”工作交流与优质资源共享,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生态圈,参加2020年全国“十佳百优”创新创业社团评选活动获评“百优社团”。加大对“双困”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完善“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困难生档案,实施就业联系人制度,本着“三多一优先”(即多提供就业信息、多提供生活帮助、多进行心理辅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工作)的原则解决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双困生”就业座谈会、加强“一对一”指导帮扶等方式,为他们争取免费人事代理、各类补助和企业助学金,帮助实现就业。学院制定了《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方案》,建立帮扶台账,学院领导带头与中层干部一起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生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我院2020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共计133人,每人发放1000元就业帮扶资金,共计13.3万元。学院2021届毕业生总人数为2899人,其中:女生人数1100人,男生人数为1799人。各系毕业生人数比例如下:动物科学系724人,占总比例的24.97%;经济贸易系720人,占总人数的24.84%;信息工程系615人,占总人数的21.21%;生物工程系313人,占总比例的10.80%;机电工程系276人,占总人数的9.52%;园林工程系251人,占总人数的8.66%。2021年8月31日统计初次就业率为89.89%。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居职业院校全省第一方阵。
  • 学校简介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云南艺术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创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建校以来,学院四次迁址,几经辗转,铸就了“包容、厚德、尚美、创新”的校训精神,孕育了“求真、务实、开拓、奋进”的优良校风,砥砺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文华精神。2013年至今,连续8年在全国独立学院艺术学A等学科排名中稳居前三位。学院设有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戏剧学院、影视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共5个教学单位,开设了35个本科专业,涵盖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4个学科门类,已逐渐形成以艺术学为主要特色,涵盖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多年办学实践中,文华学院立足地方、开放办学,全面推进应用型、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现有在校学生5500余人,专、兼职教师38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比超过40%,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72.8%。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80余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3项;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录音艺术、雕塑、环境设计5个专业获批2019年国家教育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点。在2018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独立学院创新能力排行榜》上,文华学院综合排名第20名,位列全国艺术类独立学院第一位。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实践平台,形成了“田野+课堂+舞台+双创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师生独立创作、编排、演出的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多次在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等中国文学艺术界艺术门类最高奖项中摘金夺银;先后受邀参加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开幕式、上海世博会云南馆常态演出等省市乃至全国性大型演出。多年来,学院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始终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服务为使命,充分发挥在文化研究、艺术教育、地方文化传承中“人才库”和“智力源”作用,先后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教科院授予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学术站;著名舞蹈艺术家刀美兰女士授牌成立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刀美兰研究院。学院紧紧围绕“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核心要求,通过“本硕直通车”“微留学”等国际化办学项目的实施,着力培养德艺兼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丰富的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为学生成长创造了优越条件。2019年,学院整体迁入新校区办学,顺利完成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一次办学格局调整,打通了学校跨越发展最关键一环,学校的转型发展迎来了崭新机遇。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秉承“包容、厚德、尚美、创新”的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云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坚定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向建设拥有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独立学院稳步迈进。

相关阅读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